<h3>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每一个父母都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但是在教育下一代的能力上,却是需要具有魄力与智慧。</h3><h3>世界上的父母有什么不同?</h3><h3>有钱?没钱?这些和最终的教育成果不能完全画等号,但却与父亲的用心教育与培养能画上等号=</h3><h3>钱可以买来昂贵的教育书籍,甚至好的学习班,但是买不来知识,买不来智慧,更买不来一位用心的好爸爸。</h3><h3>父亲---孩子眼中的智多星,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为孩子打造一个优秀的平台,并在这样的平台上,达成自己与孩子共同确立的目标💪</h3> <h1><b>"贵族之旅"(Elite Road)---让孩子超越父辈</b></h1><h3>生儿育女,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不仅仅是传宗接代的问题。无论是子承父业,出人头地,还是养儿防老,大而言之都是希望孩子能"光宗耀祖";小而言之,则是希望改变自己的家庭,摆脱当下的困境。但少有父母会马上想到孩子未来应该为这个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h3><h3><br /></h3><h3>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贵族",而贵族的回归和培养,则不是钱可以堆砌起来的,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来精心栽培。真正的贵族----和财产无关,而与社会价值有关。</h3><h3>为什么说贵族的培养需要靠三代?</h3><h3>通俗点说,培养一个富翁只需要财富的继承,培养一个知识分子只需要好的书籍和好的老师,但是培养一个贵族,却需要至少两代人在文化修养上的潜移默化与言传身教。</h3><h3>也许有人会说富上三代就可以出贵族了,事实是"非也!"纯粹用财富堆砌起来的风雅,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h3><h3>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h3><h3>原因之一是父母在教育上的盲目,盲从。</h3><h3><br /></h3><h3>教育孩子,应着眼于更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与气质修养的培养,学画画也好,弹钢琴也好,下象棋也好,打篮球也好,将来不一定要成为"名家",但却一定要有"大家风范"。</h3><h3><br /></h3><h3>"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h3><h3><br /></h3> <h1><b>父亲的责任</b></h1><h3><br /></h3><h3>一旦成为父母,孩子就成为了自己的压力和激励,因此需要"以身作则",需要树立"榜样的力量"。对孩子来说,最容易的学习就是有样学样。你做什么,怎么做,他们都会被潜移默化。为了成为他们的好榜样,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改善自己,这育儿之路,本就是激励父母成长的最好过程。</h3><h3><br /></h3><h3>美国耶鲁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对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了长达12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学习成绩会更好,走向社会以后会更容易成功。可见,父亲的参与,会让孩子更聪明,家庭更快乐!科学的教育孩子,做孩子最好的陪伴者,父亲这个角色任重而道远。</h3><h3><br /></h3><h3>孩子年幼时,母亲在教育和生活照料中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重,由母亲主导教育的孩子更细心,体贴,温和和善良;然而缺乏勇气和冲进;父亲的教育则更倾向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更果敢坚毅,同时更有魄力。因此,一个完整的家庭对孩子很重要,父母同时承担起对孩子的责任则更为重要。</h3><h3><br /></h3><h1><b>父亲的回归</b></h1><h3>非常理解当今时代的男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责任重大,且时间少,工作多.......但是,既然已经将孩子带来这个世界,就必须要承担应有的责任。而这责任不仅仅是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用你的智慧和爱心,帮助你的孩子成为他or 她应该成为的人物。</h3><h3><br /></h3><h3>"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h3><h3><br /></h3><h3>首先要做孩子的父母亲,然后才是朋友。父亲母亲不需要刻意去做孩子的朋友去赢得孩子的欢心,因为能对孩子未来负责的,只有孩子的父亲和母亲。</h3><h3>父亲相比母亲来说,目光更远,视野更开阔,思维也更理性且更具战略性,父亲比母亲更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孩子适应时代的发展。</h3><h3>父亲代表的是决断力!</h3><h3>父亲的换位思考,并不是说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而是要站在当今社会大局的角度进行思考,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判断,理解以及选择。</h3><h3><br /></h3> <h1><b>父亲的言传与身教</b></h1><h3><br></h3><h3>为人父母,自然是期待子女起码做个善良的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h3><h3>古有:"子不教,父之过" 之说。</h3><h3>从一般意义而言,作为父亲必须对子女的教育负责任,这是其他人不能取代的。</h3><h3>在子女小的时候,做父亲的需要重视环境与机会教育;同时,对于自己的言行,也要做出示范。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身教" 和 "言教":</h3><h3><br></h3><h3>对男孩来说,父亲的一言一行会传递给他如何做一个男人的信息。</h3><h3>对女孩来说,父亲的一言一行则会影响她对男人的直观和看法。</h3><h3><br></h3><h3>一个好父亲不仅让孩子敬畏他,更能信服他的能力和言语。</h3><h3>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与子女的分享与沟通,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h3><h3>进一步而言,与孩子探讨,协商制定具体的人生目标;而具体目标取决于个人逐渐发展出来的能力与取向。</h3><h3>大目标由小目标构成,父亲应对子女的学习做积极的要求和规定,一些看似小的问题,实际上可以成为日后成功的关键。</h3><h3><br></h3><h3>教育孩子的实质也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自强,自爱的人,作为父亲首先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h3><h3><br></h3> <h1><b><i>美国某优秀企业的招聘流程和人才选拔条件</i></b></h1><h3> 招聘员工的原则:</h3><h3>1. 首先要认可企业的价值观,一个人没有好的价值观,就不会有好的发展。</h3><h3>2. 不要一开始就提出太多要求。</h3><h3>3. 更重视经验跟表现。过去的轨迹基本决定了将来的发展方向。</h3><h3>4. 进行面试情况反馈时,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h3><h3><br /></h3><h3> 招聘流程:</h3><h3>基本流程:线上<b>IQ</b>/<b>EQ</b>/道德观测试,写作能力测试,专业知识笔试,初试,背景调查,用人部门复试。</h3><h3> 流程具体说明:</h3><h3>• IQ题包含数字推理,图形分析,逻辑推理题</h3><h3>• EQ是性格倾向测试</h3><h3>• 道德观是情景分析题</h3><h3>• 写作考核候选人的书面表达能力,判断个人的价值观</h3><h3>• 背景调查了解候选人的工作背景,家庭背景及亲友对其评价,从而侧面了解信息</h3><h3>• 面试中会重点了解工作以外的经历,包括在校期间的表现, 家庭教育,交友情况</h3><h3><br /></h3><h3><br /></h3><h3>优良企业看中的是怎样的大学生:</h3><h3>• 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包括写作,面谈等等,希望每个应聘都 能够表达流畅,条理清晰。</h3><h3>•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主动沟通和团队参与能力。</h3><h3>• 过去有过组织协调能力的经验,有足够的服务意识。</h3><h3>•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要有一定的常识。</h3><h3>• 吃苦,坚持不懈---要从过去的工作轨迹之中看到。</h3><h3>• 抗压及冲突管理能力---要从过去的工作经验中看到</h3><h3>• 勤奋,努力程度---要从过去的学习以及工作经验中找到。</h3><h3>• 家庭氛围是否积极向上,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h3><h3>• 考察工作意愿---为什么而工作非常重要。</h3><h3>• 举止,仪容得体;精神面貌良好;热情,亲和;是否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一个人基本的礼貌礼仪也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成为一位非常合适的团队成员。</h3><h3><br /></h3> <h1><b>综合教育</b></h1><h3><br /></h3><h3>基于以上评述,父母应该给子女怎样的教育呢?:</h3><h3><br /></h3><h3>1. 培养子女有<i>高尚的理想</i>,多考虑为人类做些有意义的公益。</h3><h3>2. 鼓励子女保持<i><font color="rgb(1,1,1)">高度的学习兴趣</font></i>,对生活中各种事多能认真的学习。人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去完善和发展自己。</h3><h3>3. 鼓励子女建立<i>独立思考的习惯</i>,因而能够在广泛的学习中自求进步与创新。</h3><h3>4. 培养子女<i>坚毅的性格</i>,不怕挫败,因失败而更加努力。这要建立在有价值的理想的认识之上,不应只为赚钱牟利而追求。</h3><h3>5. 帮助子女建立对己对人的<i>信心</i>以及对待人生的<i>乐观态度</i>。父母需充分给予孩子肯定与支持。</h3><h3>6. 培养孩子有<i>判断是非</i>等基本价值的能力。何为真,何为假,何为好,何为坏,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等等价值判断,此能力必须在父母的指导与示范中发展出来。</h3><h3>7. 培养孩子具有<i>选择方向的能力</i>。在是非善恶的分辨下,也懂得吉凶祸福,利害得失,不可因自私与贪婪而自欺欺人。有些选择非常容易受到威胁利诱,而有坚定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不容易受别人影响的。</h3><h3>8. 要求子女对人对事都要有<i>负责任的态度</i>。做任何事都要有责任感,对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有礼貌,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培养孩子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对生命要有基本的仁慈,培养孩子关心和保护他人的一种好的态度。</h3><h3><br /></h3><h3>以上八点,都是父母通过言传和身教可以影响子女的;而"境教"则需要父母大量的付出。所谓"境教"就是利用机会进行环境教育,父亲应该抓住机会,利用机会去循循善诱地教育孩子。我们都希望子女成为成功的人,或者有声望受敬仰的人,但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力求进步的具有良知的人。</h3><h3><br /></h3><h3>海外的中国人应该对中国的文化有基本的认知,对子女的文化修养与历史根源的认识要加以特殊的关注,毕竟现在人类还没有达到世界大同的地步。中国文化强调中道和中和,强调和谐以及与人为善的价值,因此如果只强调子女如何追求西方式成功,而不强调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视德性的开发与培养,是不够的。父亲有责任让孩子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让他们明白自己可以作为两个优秀文化的桥梁,并有责任来帮助中国发展,帮助世界的发展,追求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这将是父母对子女的一个无可取代的传承,做出的贡献可能比任何贡献都要深远。</h3><h3><br /></h3> <h3>德鲁克式家庭 ------ 教育子女的秘诀</h3><h3>管理学教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发明" 管理学 " 学科,改变了这个世界,影响了人类,也带来了社会的整体创新。 然而,另一项成就便是既保有传统的普世价值文化,又兼具创新的动态思维。这一点完全体现在其家庭文化上,使得其家族文化不因移民美国而变质降调,甚至于代代杰出,人人拔尖。那么,他是如何办到的呢?</h3><h3><br></h3><h3>话说从头:</h3><h3>德鲁克的奶奶是钢琴大师,是克莱拉,舒曼的学生。奶奶曾对德鲁克说:"不要光弹乐曲,要把 ' 音符 ’ 弹出来。如果曲子作得好,音乐自然会流泻出来。" </h3><h3>她不但教会德鲁克成为一名近乎专业的钢琴演奏者,也教会德鲁克不羡慕这个世界的伟人,也不梦想成为上流社会的人物,只希望做自己该做的角色,做好自己,成为对的人,且做好自己的本分,享受平凡人的真正乐趣。尽管他拥有不平凡的超人表现,但他依然是他---德鲁克。</h3><h3>当德鲁克谈起父亲阿道夫时,眼里总是充满骄傲和敬意:" 他和我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不论对事还是对人,从来不持有相同的观点和看法,也从来没有相同的兴趣;但是我们非常亲近,彼此尊重。我从小就景仰父亲完美的人格,他的交际天才和他的勇气。他对我也非常的宽容,即使他认为我所做的事没有什么意义。"</h3><h3>其次,德鲁克的母亲卡罗琳是奥匈帝国率先读医科的女性之一,十分聪慧,极会念书。为此,德鲁克评价说: "我十足是她的儿子,我父亲有他的原则性,而母亲则有洞察力。直到她晚年,当她身染重病时,我们还是能够不必经过讨论便能相互了解。"</h3><h3><br></h3><h3>事实上,完美人格的阿道夫与颇具观察力的卡罗琳,造就了彼得.德鲁克,使得他既具有观察力,包括对人性本质与商业趋势变化的洞察力,又拥有高尚的人格------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普世价值。不但如此,德鲁克又兼具奶奶的智慧,特立独行的个性,终生学习的执着态度,成为一位真正社会的大思想家。</h3><h3><br></h3><h3>德鲁克一家1939年来到美国,先后生下一男三女,个个是教授或律师,表现杰出,独领风骚。至于六个孙子,更是具有天才般的才华,令人啧啧称奇!这些都可以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遗传基因,另一个则是家庭文化,而家庭文化才是真正的关键。</h3><h3><br></h3> <h1><b>从小培养 "7+2 高效人士"</b></h1><h3>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这对爸妈和孩子来说都是一项挑战,需要耐心和坚持,教育孩子是个全面活儿。</h3><h3><br></h3><h1>“ 7 ” ------ 高效能人士的好习惯:</h1><h3><i><font color="#167efb">习惯一:主动积极-----个人意愿的原则</font></i></h3><h3> 不抱怨,不责怪,不在情绪低落时做决定,对自己负责,对将来负责。</h3><h3><i><font color="#167efb">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font></i></h3><h3>个人、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h3><h3><i><font color="#167efb">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font></i></h3><h3>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的组织与实践。</h3><h3><i><font color="#167efb">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font></i></h3><h3>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信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h3><h3><i><font color="#167efb">习惯五:知彼解己——同理心jiao'l的原则</font></i></h3><h3>当我们改变以回答的心态,而以了解对方的心态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h3><h3><i><font color="#167efb">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font></i></h3><h3>统合综效是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h3><h3><i><font color="#167efb">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则</font></i></h3><h3>Keep on walking,在四个基本生活方面(生理、社会、情感、心智)中,自省,自检,自我提升,这个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h3><h3><br></h3><h1>“2式习惯”:CTD & PFA</h1><h3><font color="#167efb"><b>CTD 即Connecting The Dot</b></font>, 中文解释为“对接”。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主动地思考,使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个人,甚至每件物品,都能与自己发生关联。举例来说:当你看到一瓶矿泉水时,便能联想到水是宝贵的,应当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最后关联到自己身上,即“我从刷牙开始就要注意如何节约用水”。 以上是通过主动思考让矿泉水与自己发生关联的过程。</h3><h3>同样是一瓶矿泉水,我们还能得出别样的关联结果:邻苯二甲酸盐是制作塑料瓶时经常使用的添加剂,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男性长期饮用塑料瓶装饮料后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从而导致男性特征的减退和女性特质的显现。显然饮用瓶装饮料是很难避免的,那么就个人而言,男性就应该不断去锻炼自己的体格,使自己变得更强壮,更MAN.</h3><h3><br></h3><h3>"Connecting The Dot" 有两大好处:一是体现在记忆力培养上,孩子们可以通过联想而迅速记住新接触的生词,事物,进而唤醒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h3><h3>其次,Connecting The Dot = Path 即为你建立解决问题的路径,从而为孩子建立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很多人遇到了问题并不是真正没有能力解决,而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如何解决,每一步该怎么做。CTD的作用在此就体现出来了。</h3><h3><br></h3><h3><b><font color="#167efb">PFA 即Plan for All</font></b>, 意即随时随地做计划,为一切事情做计划。一分为二地说,一方面是指进行每日工作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分解工作类别并进行重组。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也表达了计划的重要性---哪怕你是天才,也难免会有疏漏之处。</h3><h3>每日工作安排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的评估能力----评估孩子所面对的学习,活动和工作的能力。</h3><h3>培养孩子养成安排每日工作这个习惯的过程是非常不易的。因为孩子多对新鲜事物具有热情和冲动,但也容易因为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产生放弃的念头。刚开始时,孩子能够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恪守执行,第五天时就有了偷懒的迹象,第七天时,不督促就会将计划抛之脑后。原因在于,计划的要求高于孩子所具备的能力和时间可控范围,使得落实计划时总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从而孩子产生了“计划无用” or "计划跟不上变化“的想法,甚至产生放弃制订计划的念头。 然而,对于困难的退却实在是一个人无能的表现。</h3><h3>相对每日工作安排所针对的评估能力的培养,”分解工作“则更具实效性,它有助于孩子高效地完成各项学习和生活任务,从而减小其课业负担。如果合理地将各种类型的任务分解并重组,那么孩子凌晨12点,1点仍然奋笔疾书的情况就将不再出现。</h3><h3>在制订计划的整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即对工作量的预判。孩子们常常会低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帮助,帮助孩子一起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久而久之,习惯养成,孩子将不会有拖拉之风。</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b>境教:给孩子一个天空,他就能飞</b></h1><h3>"言教",顾名思义就是说教;"身教"是指依靠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境教"则是指创造环境 environment. 而"境教"在实际应用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大环境教育,就是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专心学习,潜心工作,特意营造的一个健康的,远离外界干扰的家庭环境或者优质学习空间;另一种则是为了孩子迅速学到一种学科而营造的知识环境。</h3><h3><br /></h3><h3>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里面有这样一段:"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h3><h3>尤其是其中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形容了人格上的最高境界。对于这种人格的培养,个人认为:"淤泥"对于"荷花"来说是好的环境,为荷花提供了养分,而这"养分"让荷花形成出淤泥而不染的能力。由此可见,人格的培养来自"境教",而"境教"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培养孩子的潜意识能力。</h3><h3><br /></h3><h3>"一个人攀登珠穆朗玛峰,如果在攀登过程中,他的周围出现酒吧,餐厅,宾馆,游戏机等等,那么这个人可能永远不可能攀到顶峰。"</h3><h3>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非常丰富的大环境里,而幸福生活容易使我们放松或停止前进。"低智商社会"一说指的就是因为物质条件的丰富和科技发展的先进,导致人们放弃思考,从而思维退化。</h3><h3>因此在向目标进发的途中,刻意并努力营造一个毫无干扰的环境,这个环境有助于帮助登顶。</h3><h3>让孩子从小能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和平凡,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绝不会因奢靡的环境而迷失了方向,能够较为单一地去做好自己的份内事。22岁---大学毕业前为自己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h3><h3><br /></h3><h3>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日常点滴积累而成,简单的一些小事,都能够成为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样本。教育孩子,不是要给他们下命令,派任务,这样只会让他们更反感,造就叛逆心理。相反,从日常生活学起,不仅符合孩子学习领悟的规律,最主要能够鼓励孩子的主动性,意识到人生目标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主动性。</h3><h3><br /></h3> <h1><br></h1> <h1><b>每个父亲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优秀教育家</b></h1><h3>每个父亲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h3><h3>被誉为经典的"教育思维"中有很多都是小概率的教育成功案例,比如卡尔.维特教育理论。</h3><h3>卡尔维特不是教育家,只是19世纪德国一个小村庄的牧师。52岁时,他的孩子才出生,但是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连他的妻子都对这个孩子绝望了,但在卡尔维特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儿子小卡尔日后却成为了19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8,9岁时即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16岁时便获得法学博士,之后被柏林大学聘作法学教授......</h3><h3>卡尔在自己的孩子没有出生前就已经提出了育儿理论。他把自己的理论实践在儿子小卡尔身上,培养出了一位神童。1818年,《卡尔.维特的教育》一书第一次揭开神童的面纱,而后三个世纪,屡次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却无法动摇其"教育经典"的权威地位。</h3><h3>他的教育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他的成功,证明了教育孩子是有方法的这个道理。</h3><h3>之后的一些教育学家都是从培养自己的孩子成功,来验证自己的教育方法,有些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加以改造,取长补短,如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赛德尔兹博士的自由王国等等。</h3><h3>综上所述,足以证明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因为他们都能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可惜的是最后能坚持下来的人实在不多,而真正能将自己的成功育儿经历总结出来就少之更少了。</h3><h3><br /></h3><h1><b>教育理念</b></h1><h3>孩子的成长过程,通常分为两个时期。从进化论的角度而言,第一阶段,他们会极力讨好任何人,要可爱,要会引起父母的关注,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因为他们要生存,要父母抚育他们,要周围的人关注他们,,,然后慢慢长大了,进入第二个阶段,翅膀开始硬了,开始懂得了弱肉强食,开始掠夺和伤害,这是大自然赋予的本能。</h3><h3>在进入第二阶段以前,家长需要多关注孩子,需要帮助他们打造属于他们的性格和人格,而不是一味地溺爱。父亲必须严格要求他们,同时也应不断提升孩子的爱心;这个"爱心"属于大爱范畴,不仅对家人,对朋友,更是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即使十分成功十分富有,也不会有太多幸福感可言。</h3><h3>每个人的教育观多是与自己的童年环境密切相关,然思维形成大都与青少年时期息息相关;而当我们教育孩子时,往往会联想到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如何度过的。</h3><h3>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家庭教育的回归"。 父母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面对孩子的教育与环境的变化,不一味谋杀,也不一味鼓励,懂得分析,也乐于分享,打开孩子的视野,也打开自己的眼光。</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