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迟昭方,山东五莲人。深造于中国国家画院,现为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职业画家。在美协全国展中多次入选获奖,入选百年西泠四项全能展,对诗、书、画、印,制砚、收藏、鉴赏等广有涉猎,学养丰厚,被誉为有极具收藏潜质的实力派画家。被中国国家画院、中南海、北京民族文化宫、山东美术家协会、庐山博物馆、吉林图书馆及各地收藏家广为收藏。出版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风范迟昭方卷》、《迟昭方水墨》等。</h3><div><br></div> <h3> 李家山位于山西临县碛口,毗邻黄河,系明清时代李氏家族世代繁衍之地。村落依黄土山坡顺势而建,布局自然而舒展,犹如凤凰展翅。</h3><div> </div> <h3><br></h3><div>《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由临县上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 李氏家族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涉足商业而发家,今日幸存下来的比较精致的民居,大都是当年富户所建。</div><div><br></div> <h3>迟昭方笔下的李家山(其一)</h3><h3><br></h3> <h3>现在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 400多孔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西面是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破烂烂,却还基本保存原貌。至今还有人住着“一柱香”独门独窗土窑洞,过着原始穴居生活。</h3> <h3>迟昭方笔下的李家山(其二)</h3><div><br></div> <h3>村子里多以土窑接口子,石拱窑洞。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以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错落有序。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随处可见。</h3> <h3>迟昭方笔下的李家山(其三)</h3><div><br></div> <h3>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块石铺面。雨水排道藏于底下,顺势流出村外。</h3> <h3>迟昭方笔下的李家山(其四)</h3><div><br></div> <h3>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h3> <h3>迟昭方笔下的李家山(其五)</h3><div><br></div> <h3>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一九八九年十月赴李家山写生,惊奇的发现这一隐藏在中国西部一隅的世外桃源,兴奋不已。<br></h3> <h3>迟昭方笔下的李家山(其六)</h3><div><br></div> <h3>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h3> <h3><br></h3><h1> <b>情怀真境 气象高远</b></h1><h3><b> ——读迟昭方中国画 </b></h3><h3> <b> </b> (文/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h3><div> </div><div>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升华,技法的探讨在绘画领域已非常成熟且全面。观昭方之作品,平处拉得开(如《溪山揽胜》),画面切而不断。四条屏竖幅画面充实高盈,对“横断面”的层次刨析得够厚。高位绘画时对意象的挖掘很深入(如《五莲山图》),点线面的呼应,书法线条应用的多元化等传统的技法及创新都很独特。然其作品之“精”处却不止在绘画技法上,更在其立意的深邃。</div><div> 高度细微刻画的天人合一,将自我置于山水之中,是昭方作品的“精”处其一。</div><div> 看过太多的山山水水,或苍茂、或奇秀、或荒凉,总是通过多变的笔墨与构图,再加上观者高度的领悟与天赋才能参透其中之奥妙,总是“绘者有意,观者无心”。而昭方之作品在对山水的描绘之时,融入了人物、建筑等更多的人文信息及多变的语言符号,将山水的人性及自然性溢于画面。如作品《云山无尽》,空灵的山水氛围增加了小屋、远帆、小桥的细微描写,给山水画增加了生灵气息,最后将“自我”置于山前桥端,使人对自然向往的同时领略到一种清新的禅意,通过画面给人最直接和深入的感受,如入画境。再如作品《澄怀味象》劲健玄妙的笔墨及“卷风”式流动的皴法,将“境”的烘托推到了一个极点,然又通过色彩对细小植被及人物衣服的晕染起到了点睛之笔,给人无限的生象。</div><div> 静人心扉,是昭方作品的“精”处之二。</div><div> 艺术品有二种:一种是装饰品,一种是能洗涤人灵魂的精神食粮。精神食粮是时代的产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能给当代人精神需求的正能量,或者说是当人们迷失时,缺少的东西。而传统的山水画题材,隐士般的境界,无为之心态,使人安静但无法指引人的归宿,显然与今有相悖之处。作品《心空说法》是人在自然中面向浩宇冥思的一种探讨,一种极思。引领人们对于今日之生活依赖的自然环境的思考,解放自我追求中迷惘的物欲,使人品画之余心定而扉开。 </div><div> 《沂蒙之秋》、《沂蒙之冬》我觉得是近几年提倡“回归”中比较突出的作品。回归是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当人们在游历万水千山的时候,昭方驻足沂蒙的秋冬,这种“返乡”致使其作品中的感情体悟颇深,真正生活体会的山水与游历的山水情感不一,所以作品饱含的韵味也不同。这二件作品中最大的感觉就是“浓”,同时勾起了人们对故乡、对童年、对家的无限感慨。这种“乡音”能够感动每个人,将人的心灵放置到了一个很高很远却又很近的地方,虽近境却似远眺,使人心底暖流涌动, 这就是好的作品带给观者最大的境。</div><div> 昭方的作品不拘一格,气势闲定,意境深远,笔墨质朴老道,构图灵巧丰富,读之有手不释卷之感。“贤者以其昭”,万物皆有方。智者愚也,迟之,更待新作。</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