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列入史册的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 —观看前线文工团建军90周年演出有感

杨娌娅

<p class="ql-block"><b>  &nbsp; 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称前线文工团,地址在南京中山门外的卫岗。前线文工团由前线歌舞团、前线话剧团合并组成,是一支在军内外享有盛誉的专业文艺团体。该团前身为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和所属部队中的"前线"、"抗敌"、"拂晓"、"淮南大众"等剧团。1955年5月1日,由国防部正式命名为前线歌舞团、前线话剧团。</b></p><p class="ql-block"><b> 这个为军队文化事业贡献了无比辉煌成就的优秀团体,在此次军改中面临着裁撤并改,但是前线文工团的艺术家们作为全军文化队伍的先驱战士,却依旧保持着战士冲锋的姿态。</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此时,穿越历史烽火硝烟,跨越新旧交替体制。回首往事,岁月如歌,慷慨悲壮,思绪万千!</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12军在朝鲜谷山地区休整时,举行文艺会演时的合影照片。其中部分的主要演员,后来都选调到1955年组建的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 12军文工团在朝鲜战争期间,先后五次遭遇敌人空袭,共牺牲十二位战友,伤残十余人。但是每次他们都擦干眼泪,从烈士手中接过带血的剧本,修复被炸断的琴弦,舞蹈演员走进歌剧的行列。手风琴乐手的右手从腕关节处被敌机子弹打碎,伤好后把手风琴倒过来拉,左手按琴键右手断臂拉琴箱,激越高亢的琴声又响彻在阵地上。为了表彰文工团的战斗精神,12军党委授予文工团以"战斗的文工团"光荣称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这是1952年春,12军文工团员们在朝鲜前线演出。指挥者杨肖永烈士于1952年9月29日牺牲。</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1952年11月,12军31师文工队小分队在朝鲜上甘岭战场炮兵阵地上,耿玉兰(左)钟平均(右)为战士们演唱《美国兵十大怕》。左边的二胡演奏员,就是后来调到前线文工团的著名词作家任红举。他先后创作了《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和大型史诗歌舞剧《东方红》中的《双双草鞋送红军》,以及《太湖美》、《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脍炙人口的歌词。</b></p><p class="ql-block"><b> 12军31师文工队在朝鲜战争中先后牺牲了七位同志,其中最为痛惜的是具有表演天赋的戴儒品,她是重庆渝女师音乐科的学生。美丽大方、嗓音甜美高亢,扮演《白毛女》中的喜儿,在敌机轰炸中牺牲。</b></p><p class="ql-block"><b> 后来选调到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钟平均阿姨回忆,她的老伴肖丹叔叔,当年也是31师文工队的创作员,他和任红举一起亲自参与了寻找、掩埋烈士的全过程。轰炸结束后,当他和任红举在河边找到3位烈士的遗体时,眼前的景象惨不忍睹!一个被拦腰炸断,一个手臂炸飞了,而戴儒品全身炸的体无完肤,只有两条沾满血迹的长辫子挂在河边的树梢上随风摇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戴儒品,1932年出生,四川江北县人。参军前就读于重庆女子师范学校音乐系。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1师文工队,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作战。她从小喜欢唱歌跳舞,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参军后成为文工队的主要演员,主演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及歌剧《枣红马》等节目,她担任女同志班的副班长,对同志们热情关心,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赖。1951年11月在演出归途中遭敌机袭击,光荣牺牲,时年19岁。</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钟平均(右1)重庆人。1949年12月参军,历任12军31师文工队员,12军文工团员,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演员。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三年三个月,荣立三等功。</b></p><p class="ql-block"><b> 钟平均回忆:……在明亮的月光下,这片开阔地一片银白,周围静悄悄的,要不是前方时而闪现爆炸的火光,传来轰隆的炮声,真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在朝鲜战场。我们女兵们走在队伍的前面,进出苏谷山口要经过一条小河,河水很浅,已有薄冰。白天我们可以踩着石头过河,晚上看不清,前面的人怕打湿棉鞋在哪里一脚深一脚浅地找石头,后面的人仍然往前走,人群都渐渐挤到河边了。正在这时,突然听见" 哧.. 咣" 一声巨响,我习惯地卧倒在河中的石头上,头上的棉帽和手中的服装包都掉到河里去了,一发炮弹在队伍中爆炸,火光和热浪过后,弹片. 碎石. 冰水打在我的右腿上,糟了!我的腿可能负伤了,我立即试着伸一伸腿,还能动,于是赶快站起来找我的棉帽和服装包。这时上来二位男同志“ 小钟,快走!”话音未落,他们就像提小鸡似的一人抓住我的一只胳膊,飞快地向山沟里跑。回到驻地,各班清点人数,我们女兵班副班长戴儒品和一班的严挺. 陈显连没有归队,女兵刘文负重伤,另有七八个人负轻伤。队长、 指导员和几位分队长商议后,决定派肖丹、 任红举和炊事员老黄原路返回寻找,一定要找到他们。他们三人走后不久,山沟里传来他们的喊声:“戴儒品!— 严挺!—陈显连!”呼唤战友的声音,听起来是多么的急切,充满期望。多么希望能听到三位战友的回答啊!我们坐在队部门口,指导员多次叫大家回去休息,可谁也不动,大家期盼着,等待着,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感到身上越来越凉,心越跳越急。</b></p><p class="ql-block"><b>终于等到肖丹他们三人回来了,大家一齐拥上去问:“找到了吗?他们在那里?”三人都低着头,默默地没有回答。从他们的神情上,大家明白了,我忍不住痛哭失声,引起一片嚎啕大哭!</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文工团员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在短暂战斗间隙的阵地坑道中,他们动情地演奏起祖国各地的民歌小调。优美而熟悉的乐曲,给思乡的志愿军战士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他们一定想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琴声滋润着战士们的心灵,坚定了保卫和平、守护家园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在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大会的舞台上,文工团员们不光战斗经验丰富,还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利用缴获的美军降落伞布料,制作成舞台上的欢迎横幅、标语和演出服装。利用缴获的美军罐头盒,制作成演奏的胡琴,并起名“两洲三国”。“两洲”指亚洲和美洲,“三国”指中国、朝鲜和美国。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演奏出战场上的正义之声,为志愿军战士们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力。</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12军31师首长与文工队员们合影于朝鲜前线。后排右2是师长吴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前排左1为全国战斗英雄、副师长李长林。</b></p><p class="ql-block"><b> 朝鲜的</b><b style="font-size: 18px;">冬天,满目只看见皑皑白雪。</b><b>战士们结束战斗进行休整,只要是文工团来演出了,连队里就笑声不断。女文工团员们都留着长辫子,系辫子的是橡皮筋或布条,军政委特地派人回国到丹东,买了几匹红绸,撕成绸带发给女文工团员们。下部队演出,每个人必须扎上。自此以后,只要是文工团来演出了,整个军营都沸腾了,战士们一片欢呼声:"红蝴蝶飘来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前中),和35师文工队员们,在朝鲜前线金鹤洞指挥所前合影。李德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任12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1952年冬,我妈妈和12军35师文工队在朝鲜金城前线排练节目。</b></p><p class="ql-block"><b> 为了让每一个战士都能看到节目听到歌声,文工队分成多个演唱小组,带着祖国送来的慰问品。晚上七八点钟通过敌人炮火封锁线,由部队的通信员带领着在战壕里跑。遇到敌人的照明弾就要立即卧到,经常能听到美国人在山头上说话的声音。每逢文工队员来演出的日子,就是前沿阵地战士们的节日!战士们把祖国慰问团带来的水果糖悄悄留着,要留给文工队员们吃。台上演员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含泪演唱,台下战士们齐声鼓掌也感动得热泪盈眶,文工队员们和战士们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b></p><p class="ql-block"><b> 文工队基本上是四天在前线,三天回来洗衣服和编节目,稍微休整一下又上前线去了。他们即编即演节目,随时了解到部队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就在节目中说唱出来,使战士们惊喜得合不拢嘴,倍感欢欣鼓舞。</b></p><p class="ql-block"><b> 冬天深夜,演出结束从坑道出来,战壕里的积雪都覆盖及腰了。战士们在前面铲雪开路,随时防备着敌机和冷枪冷炮,护送文工队员们通过封锁线,但还是有很多的文艺兵把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1952年7月,小提琴手季霜石正准备回国釆购乐器,并憧憬着很快就要见到天津的母亲。从前沿阵地演出回来,在小溪边洗衣服,遭遇敌机轰炸,被弹片击中腰部,当场牺牲。殷红的鲜血,染红了清澈的溪水…</b></p><p class="ql-block"><b> 1951年10月下旬,12军35师文工队驻地沙釆洞,遭到敌机猛烈轰炸,伤亡六人。在凄凉的月光下,文工队员们默默地给她们穿上新军装,用白布裹好遗体,掩埋时哭声一片。师首长作了简短的悼词,号召大家要化悲痛为力量。妈妈在抢救伤员,搬运逝者时都没有哭,这时却泪流满面。旁边的人惊呼她脸上在流血,妈妈用手一摸,不觉得疼痛,以为蹭破了皮。但是,在她老年时发生了一次脑血管梗塞,在医院无法做核磁共振,被告知头部中有金属异物。经过检查后才发现,当时的一小块弹片钻进了她左耳朵的后下部,已经在妈妈的颅脑中共存几十年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从我记事起,每年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在十二军各部队演出时,都被我妈妈牵着到大礼堂后台,她要赶着去和她的战友们聚会,那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我是在舞台上的侧幕边看完"丰收舞"的,从小就惊异,那一条由白渐变到金黄色的绸带,居然能在阿姨们的手中变幻无穷。一会儿是麦穗、一会儿是镰刀,一会儿又是扁担…。</b></p><p class="ql-block"><b> 妈妈的战友们在舞台上头戴无沿帽,上身着将校呢军装,右肩左斜腰束皮革武装带,下着藏蓝色裙子和黑皮短靴。阿姨们在台上显得气宇轩昂、英姿飒爽,但是下台来了都会笑咪咪的抚摸着我的辫子,翻箱搜包的给我找糖吃,边穿演出服边和妈妈说笑着。  </b></p><p class="ql-block"><b> 后来,我在十二军部队子弟小学排练节目时,眼前出现的就是前线文工团阿姨们的舞姿。再后来,"文革"开始了,我们参加了中学红卫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参照大型史诗歌舞"东方红"的框架排练"长征组歌"。我扮演坐着听老红军吹笛子的小红军,其实就是照着潘鹤先生的雕塑"艰苦岁月"做的造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12军向天野油画作品《二次战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12军各师礼堂的墙面上都悬挂着大幅战争油画,在全军的野战军部队中独具特色,以致于我长大后学习美术创作就只认油画了。因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十二军政治部领导,大都擅长作画,有的还曾就读于30年代的日本帝国大学艺术系。所以十二军文工团还有一支精干的美术队,并且从中走出许多享誉全国的著名军事画家,如何孔德、郑洪流、赵光涛、周祖铭、向天野、曹增明等。</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12军周祖铭油画作品《上甘岭之战》</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12军郑洪流油画作品《挺进》</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12军何孔德油画作品《出击之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12军何孔德油画作品《文工团员》</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后来,妈妈带我到大礼堂后台看她战友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因为舞台上的新面孔越来越多了。再后来,我于1969年底也参军了,在浙江省军区的大礼堂里,观看了多次前线文工团的演出。记得当时还青涩的张卓娅把头发盘在军帽里,和她的父亲张锐同台演奏二胡。记得1972年我从部队第一次探家时,妈妈还带我去看她的战友,当年跳丰收舞的罗素君阿姨,她在朝鲜沙釆洞轰炸中受过伤,从前线歌舞团转业到地方文工团了。大热天只有练功房里有冷气,我们是坐在排练厅的地板上说话的。</b></p><p class="ql-block"><b> 后来,从1973年到1980年我多次参加了浙江省军区美术创作学习班,在杭州清波门大礼堂楼上,创作选送南京军区和全军美展的油画作品。大礼堂的舞台上,浙江省军区战士演出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节目,准备参加南京军区文艺会演,我们都在省军区劳动路招待所集中住宿和用餐。印青当时是战士演出队的活跃分子和佼佼者,他没有经过音乐学院的系统学习,但是能谱写出整台晚会的节目曲谱。我第一次听到法国的《马赛曲》,就是在那时候听他唱的。再后来,他谱写的如《当兵的历史》、《不要问为什么》、《走进新时代》、《天路》等一系列歌曲唱红了黄河上下、长江南北。2002年南京大学筹备百年校庆,邀请已经是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副团长的印青,为原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的词谱曲。我和校领导到印青在卫岗前线歌舞团的家中,听他弹钢琴演奏所谱写的歌曲。回想起他当年在浙江省军区战士演出队,为我们大家演唱《马赛曲》时的情境,竟然恍如昨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回望前线,岁月如歌,慷慨悲壮,看一条漫长的路,书写着英雄的故事,传颂那不朽的篇章!</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前线人自豪讴歌的前线文工团——"你是话剧《东进序曲》《霓虹灯下的哨兵》《虎踞钟山》《小平小道》的前线。你是歌剧舞剧《红霞》《天边的红云》《牡丹亭》《妈祖》的前线。你是舞蹈《丰收歌》《黄河魂》《再见吧,妈妈》《小城雨巷》的前线。你是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茉莉花》《太湖美》《九九艳阳天》《走进新时代》的前线。你是电影《柳堡的故事》《南征北战》《让子弹飞》的前线。你是电视剧《上将许世友》《汉武大帝》《康熙王朝》《亮剑》《我是特种兵》系列的前线。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电影《战狼》的前线。你是央视大戏《陆军一号》《建军大业》的前线,你是震撼人心大型晚会《人民军队忠于党》《随时准备上战场》的前线。前线,你是艺术家接力奋进的前线。前线,你是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前线。你是毛主席、周总理、邓主席、亲自观看点赞的前线。你是陈毅、粟裕、许世友、聂凤智支持厚爱的前线。你是把"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只承认一流"奉为圭臬的前线"!!</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1960年,著名编剧沈西蒙陪同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到上海警备区视察。《霓虹灯下的哨兵》剧本是根据驻上海南京路上的好八连为原型创作的,艺术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于解放初期,在霓虹灯闪烁的大上海经历的一场特殊的斗争。继承革命优秀传统,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侵袭是全剧的主题。</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沈西蒙执笔,发表于《剧本》1963年第二期,1962年由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首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当年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红遍全国,影响了一代人。但很少有人知道《霓》剧原是被"枪毙"了的剧本,后因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才得以起死回生,周总理提了70多条修改建议。前线话剧团在首都北京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之初,周总理就请毛主席观看。并且自掏腰包设家宴,在中南海西花厅招待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几十年来这些都成为流传于部队文工团队中的一段佳话。</b></p><p class="ql-block"><b> 当时地方上各剧种的剧团都参加到《霓虹灯下的哨兵》演出当中,全国有一百多个剧团在演出这同一部戏。为了继续扩大影响,周恩来总理要求夏衍把话剧拍成电影,而且要求一句台词不能改,一个演员不准换。一九六四年初,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在南京路实地拍摄,导演王苹来自八一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全国放映时,掀起了广大群众的观看热情,至今都使人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东进序曲》是新中国著名的话剧作品,作者顾宝璋、所云平。1959年发表于《解放军文艺》第10期,同年11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并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首演。</b></p><p class="ql-block"><b> 在《东进序曲》中饰演周明哲的文卜东老师夫人王霞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油画学会理事。我们经常在一起开会举办展览活动,有一年教师节,我到她家里送月饼,我们聊得很开心。在她的画室里,看到她为前线话剧团青年演员梅婷画的油画肖像。现在梅婷已经是明星了,但是,《东进序曲》里的老演员们都纷纷驾鹤西去了,文卜东老师和王霞老师夫妇也已经走了好几年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柳堡的故事》原著作者胡石言,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文艺创作室主任。1978年,南京军区颁发文学美术作品奖时,他带领着我们这些获奖者在军区大礼堂的舞台上,排练如何接受奖状,如何分组上下台阶,他矫健的步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算起来,他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可是《柳堡的故事》仍然历久弥新,许多地方在用柳堡这个小说的虚拟地名打经济牌。每当到此,心情五味杂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7月13日晚,满怀崇敬与伤感的复杂心情,观看由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主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文艺演出《人民军队忠于党》。演出带着情感和温度,在卫岗前线文工团会堂隆重举行。</b></p><p class="ql-block"><b> 难能可贵的是,承担创演任务的前线文工团,和参与演出的基层部队业余文艺骨干,只用了20多天时间就奉献出的这场"视觉盛宴",主题鲜明 、精彩绝伦。 这台晚会即将奔赴位于福建的东部战区领导机关和部队演出,也或许是前线文工团最后一台的演出了。</b></p><p class="ql-block"><b> 在门口遇到一群抬着花篮进来的女孩,被检票的卫兵拦着:"嗨,小孩,你们有票吗"?女孩们喊起来了:"我们不是小孩,我们是老前线人了!"舞蹈队学员十岁多点就入伍了,看起来还真像是小孩子。</b></p><p class="ql-block"><b> 当历史歌曲的深情旋律,回荡在前线文工团剧场上空的时候,这些老前线人会把送别的花篮献到舞台上。送别刚满花甲不久的"前线文工团",送别老前线人那段辉煌光荣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参加创编和演出的新老演员们深感这台晚会的意义,从各处涌来的观众们也明白这台晚会的份量。我作为军队的一名老兵,作为一个从小看到老的前线文工团的忠实观众,用整场演出拍摄的这些照片,为前线文工团的告别演出留此存照。为了记录这台晚会,更是为了记住,已经列入了军队历史册页上的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篇章:《向前、向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这一篇章,展现了恢宏的画卷和英雄的史诗,感受着一支伟大军队的苦难与辉煌、光荣和梦想。</b></p><p class="ql-block"><b> 循着那久远的号音,循着枪炮声马蹄声以及那些激越的歌声,我们一起欣赏音乐舞蹈诗画《历史的回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让我们穿越历史,回顾90年光辉历程,仰望军旗,感受八一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条艰难的行军路,听军号声响,看英雄辈出,谱写那不朽的乐章!</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开场歌舞《在光辉旗帜引领下》,气势磅礴、昂扬向上。</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唱响《八一起义歌》,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星星之火燎原了革命的理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中央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高唱《农友歌》让人们看到了新世界的灿烂曙光。</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表演唱《西江月 · 井冈山》,为你诉说根据地沙洲坝红井这段轰轰烈烈的扩红历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歌舞《八月桂花遍地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红军带领劳苦大众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喜庆场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于都河畔难舍难分送红军,响起的这首《十送红军》,至今让人感动不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舞蹈《我家门前过大军》,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无私支援人民军队的真挚感情。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硝烟散去,丰碑矗立,我们看到了奋斗与牺牲,看到了一支伟大军队的《光荣》。</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又看到了朱虹,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著名的军中百灵。</b></p><p class="ql-block"><br></p> <h1><b> 第二篇章:《看齐、看齐》</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这一篇章,展示了战区陆军官兵坚决贯彻习主席改革强军重大战略,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推动部队转型建设,在改革强军征途中书写的崭新篇章。</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曲艺说唱《奋进的东部陆军》,展现的是战区陆军部队在改革强军中奋进的新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领唱与合唱《古田新风吹过来》,反映战区陆军坚定维护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军委主席负责制的精神风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表演唱《雨夜出发》,生动反映了战区陆军官兵服从改革大局,一切行动听指挥、打起背包就出发的优秀品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柳琴弹唱《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使"抗洪勇士"刘景泰烈士的事迹催人泪下、催人奋进。</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独唱《做党的好战士》,历史告诉我们胜利靠党指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篇章:《胜战、胜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这一篇章,反映了战区陆军以习主席关于战斗力标准重要论述为遵循,紧盯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真抓实备的铿锵步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男声表演唱《我要上战场》,唱出了戎装儿女的勇敢和忠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舞蹈《绿色旋风》,舞出了青春与生命的韵律,和以胜战为标准的砥砺与磨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小品《血性》告诉我们 ,报国敢赴死,逢敌必亮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男声小合唱《箭在弦上》,奏响了战区陆军部队"人民军队忠于党、随时准备上战场"的时代强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高擘军旗,辉映八一光芒;阔步前进,迈向强军征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前线风格"战斗的抒情",由前线人的歌舞从舞台上氤氲出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文艺演出在歌舞《迈步强军新征程》中落下帷幕。这是热血凝成的音符,这是忠诚浇铸的战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老前线人祝贺演出成功的花篮,送上了舞台。既是祝福也是送别,使台下的观众们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这场演出通过艺术形式,带领我们追忆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革命峥嵘岁月,感悟党旗军旗升起的深厚历史底蕴,感受部队改革强军、转型发展的建设成果风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经千山万水的砥砺、血与火的洗礼,跨过了九十年峥嵘岁月!军队文工团诞生于战火硝烟之中,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军队的改革,不可逆转地逐步推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涌,军队文工团正在风雨兼程,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曲终人散,任何一场演出,都有谢幕的时候!一位前线人用诗一般的语言形容:"这是一场付诸生命的演出,今晚将定格前线华丽的身影;忆往昔峥嵘岁月,鼓乐声铿锵,舞美歌亮心激荡,把军威军魂颂扬;现如今,一朝听命各东西,心藏不舍演末场;今日一别,何时再相聚?请相信只要心跳还在,演出就不会谢场!"</b></p><p class="ql-block"><b> 再见了!列入我军辉煌英雄史册的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只待一声令下,你们还将骑鲸蹈海、永往直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志愿军三兵团第12军文工团和师文工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图片和文字,选自我们12军后代主编的两本书:成亚平主编、陆幸生副主编的《兵妈妈》,武丽佳主编的《志愿军女兵风采》。我是这两本书的编委和作者及封面绘画设计者。</b></p><p class="ql-block"><b> 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历史照片和资料选自网络,前线文工团庆祝建军九十周年演出现场照片使用手机拍摄。</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7月27日于南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