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无声的雕塑,被称作凝固的音符,但走近一尊有生命力的雕塑,却又分明能感受到雕塑家谱写那音符时的脉博跳动。我看刘炳南的雕塑作品,常常就有在于无声处听天籁之音的感觉,观赏时的遐想常常带我走近他的艺术心灵空间,仿佛看着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r></h3><h3> </h3> <h3><b>雕塑家刘炳南</b></h3> <h3><font color="#808080"> 艺术的基本功能就是要以情感动大众,雕塑家对于情感表达的追求似乎有自己独特的路径,因为那是要在冰冷中求温度、在坚硬里求柔软、在板块上求曲线,所以他的眼光总是会及人所不及,善于发现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并通过艺术形象的瞬间再现,来引发观赏者的共鸣,如是他的创作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刘炳南显然是深谙此道的,从艺几十年来,他的艺术眼光总是盯在普通众人身上,从他们日常的生活中去发现感动的情节,展示人性美好的瞬间,为永恒的情感主题赋予新含义。从他早期的《阳光下》、《我错了》、《苗苗》,到现今的《夜幕下的环卫工》、《回归》、《金婚情歌》、《天地情缘》,等等,这些无不一以贯之地歌颂着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与动人情怀。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雕塑作品才接地气,深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而在城市的时空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font></h3> <h3><b>博士</b></h3> <h3> 艺术家的艺术眼光也是有社会属性的,他们总是巧妙地用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来诠释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等。艺术作品越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就越能尖锐地揭示社会的深层矛盾,也就越能引起人们对这类问题的群体反思,从而在艺术的良知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刘炳南近些年的创作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的,他总在自觉追随时代的步伐,敏锐地发现着改革开放后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新变化,尤善于高擎艺术之鞭,去鞭鞑那些愚昧落后的现象。他的《入学路上》、《留守族》、《博士》等,是那么生动地提出了生活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响亮地敲响着道德危机的警钟。在他看来,雕塑的形象再现不单是一个空间环境艺术问题,更多的应是艺术良知对真善美的深切呼唤,这样才能使美好的人性回归,也才能使身边的生活更美好。这或许就是一个雕塑家与他的作品,在一座城市空间中应有的艺术功用,刘炳南显然是努力在做到这一点。<br></h3><h3> </h3> <h3><b>入学路上</b></h3> <h3> 如今在全国39座城市都树有刘炳南的雕塑,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雕塑,特别是空间艺术构成理论的影响,一些城市做的抽象雕塑似乎更多一些,线条、块面、螺旋体、不锈钢、玻璃钢、木结构,等等,一些新艺术手法在不断花样翻新,刘炳南也曾一度潜心探索,做过不少造型简洁有力,而又富含哲学思辩趣味的抽象作品。原以为他现代抽象的东西做多了,传统的具象手艺就难勉会变得生疏些,谁知他近些年来完成的一些具象雕塑,特别是在江西抚州名人园完成的《临川四才子》、《吴澄》、《饶漱石》、《黄火星》,以及在广东三水博雅滨江文化公园完成的《达芬奇》、《泰戈尔》等一批世界文化名人具象雕塑,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娴熟的圆雕技法运用、对人物历史感与个性特征的准确捕捉,让人看了无不眼睛一亮,无不钦佩他在保持传统技艺方面所下的功夫,以及他将传统与创新融合所达到的新高度。<br></h3><h3> </h3> <h3><b>饶漱石</b></h3> <h3><font color="#808080"> 在雕塑创作中,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很快的,因为人人都想特立独行,个个都要与众不同,然而在艺术创作材料使用上的变化却不是那么快,变来化去也无非是石、铁、铜、钢、木一类。其实新材料的使用不仅代表着一种新艺术理念,更代表着一种新表现手法,以及一种新艺术品种的诞生。可以说谁在这方面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巧于使用,大胆表现,谁就能标新立异二月花,从而走在行业的前例。几十年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刘炳南,自然也是想在新材料使用上玩出新花样的,近些年他用金属焊接创作的《妈妈的翅膀》、《故乡的传说》、《戴脚镣的鸸鹋》、《我也要参赛》等作品,就是利用了金属材料,特别是被人看来是废弃的钢片、铜丝、铁棒等材料,抓住金属可塑性强的特点,创造了不少独特的艺术造型,张扬了作品个性魅力,给人以视觉一新的感觉。他的金属焊接作品《博士》能获得首届中国美术奖铜奖,应当说与他善于创新试验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艺术的奖牌从来只属于勇于冲刺的领跑者。<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font></h3> <h3><b>故乡的传说</b></h3> <h3><font color="#808080"> 刘炳南在中国雕塑界闯荡几十年,是一个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求艺者,说他做的雕塑作品无数,获得的各种奖励无数也并非言过其实。可如今已六十有三的他,依旧还保持着年轻时的那种进取姿态,在广阔的雕塑艺术空间里辛勤耕耘着,也许对一个真正热爱雕塑艺术的创作者来说,最好作品的完成永远在将来!</font><br></h3><div><br></div> <h3><b>与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