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文化年”

杨帆

一对“狮子”在震耳的锣鼓声中腾越、翻滚;一群小媳妇舞动着欢快的扇子舞;一帮小伙子在进行着拔河比赛...... 2月8日,大年初一。记者在老家——沁阳市柏香镇东司马村欣赏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大餐。 记者的老家是一个仅有400多人的小村庄,村风民俗淳朴,文化底蕴丰厚。这里不但是《史记索隐》作者、人称“小司马”的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的故里,还有在村子里传承了数百年的狮子舞和木版神画印刷技艺。 村里的“狮子舞”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将近400年历史,并且有着区别于其它“舞狮”的玩法。据村里老辈人讲,过去村里人崇文尚武,年轻人个个身怀绝技。所以,在“狮子舞”表演中,腾挪翻转,动作利索。“爬山”(爬梯子)“越岭”(上桌子)时,身姿矫捷,惊险刺激。在周围十里八庄享有很高声誉,经常受邀请到其他村表演。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出外做生意、打工的人多,村里年轻人缺乏,传承了300多年的“狮子舞”被迫下岗。由于保管不善,一对几百年历史的“舞狮”也在风吹日晒下被毁坏。 近几年,村里搞养殖的农户多了,流转土地搞种植的人多了,出去做生意、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归。村里将所有街道及通向村外的主要道路都铺成了平展的水泥路。2014年,村党支部出面邀请村里几个爱跳舞的小媳妇当老师,教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和大妈大嫂们跳舞,陆续形成了广场舞、秧歌、扇子舞、红绸舞等女子舞蹈队,每天早晚,街头总能看到舞蹈队员的欢快舞动的身姿。 去年春节期间,几名上年纪的村民在“东司马微信群”里呼吁恢复村里的“舞狮”。他们说,趁着现在老一茬舞狮人还在,抓紧培养年轻人,否则“舞狮”技艺真的要失传了。随后的日子里,大家经常在微信群讨论恢复“舞狮”的话题,连客居外地的人也参与了进去,他们希望下次回乡探亲时能看到久违的“狮子舞”。 其实,村两委一班人也一直在进行着努力,他们一边筹措资金,一边四处考察“舞狮”行情。今年元旦前,在沁阳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重新购置了一对大“狮子”和一对小“狮子”。由老一代舞狮艺人杨铁锤、商吉庆等人做指导,挑选10名年轻人组成舞狮队,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他们按“狮子舞”的表演步骤,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分解学习,再进行组合演练,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全部掌握了“狮子舞”表演要领。今年大年初一,原汁原味的“狮子舞”一出场就惊艳了所有村民。 春节搭台,文化唱戏。春节期间,每天锣鼓响、狮子跃,扇子舞、彩绸飘,音乐起、歌声扬。整个村子笼罩在浓浓的文化气息里。 “好多年的春节没有这么热闹了。上午看‘耍狮儿’,下午看跳舞,这年过的有滋味!”一位上年纪的村民高兴地说。 村党支书兼村主任杨廷杰说,建设新农村,文化做底蕴。村里下一步的打算是尽快把古老的木版神画技艺恢复起来,并进行改进。连同狮子舞一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好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