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遥想小学当年

▄︻┻┳═一 💥

<h3>每当看到这些课本,便会想起在学校里发生过的好多童年趣事。当我们读懂了小学课本里面的故事,而小学课本里面的故事也在记录着我们的童年趣事。</h3><h3>一到六年级的课本由浅到深,也就是说明着我们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当我们跟着老师指向在黑板上的第一个字母(ā)读音开始,我们便成为了一名小学学生。</h3><h3>那时候简陋的教室里有着平凡的黑板,黑板如同我们的衣服缝缝补补一样;讲台也很低调,就一张和同学们一样的课桌摆在那里就成了,没有台阶式高人一等,简简单单;课桌也没有桌肚,就一块木板加上几根木柱而成;讲台上没有同学们坐下的长板凳作为椅子,老师们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甚至教室里的海报也普普通通,就是在黑板上方贴着老师们亲手制作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个大字,然而一切的一切,简约而不简单!低调的摆设不能掩盖着华丽的篇章,老师们绘声绘色的演讲,同学们有声有色的答题,朗朗上口的每一篇章都诠释着之奇、之美、之绮、之魅。</h3><h3>课堂上的同学们态度是端正的,一切的玩具都是处于静止状态,包括课间活动玩的撞拐子(不需要任何运动器具,把一条腿抬起来,放到另一条大腿上。用手抱着抬起的脚,单腿在地上蹦。玩的时候大家都用抬起的那条腿膝盖来攻击别人,可以进行单挑独斗,也可以进行集体项目,以脚落地为输。运动性:锻炼腿力和培养集体意识,而且规则明确、竞技性强,更因为具有安全性而得到了极大推广。可操作性:男孩子都喜欢。)的膝盖都不许乱动,否则运气不好的时候会受到老师的惩罚。说起运气,不是针对谁,在课堂上女同学的运气是最好的,我们只有羡慕的份,挨罚的永远是男同学,我也没少挨罚(捂脸)。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茂老师,茂老师不怎么高算是矮得很高端、壮如牛的身板、伟人款式的发际线、声音洪亮但烟瘾有点大,可见没少为学生们操劳而犯下的烟瘾吧。话说茂老师惩罚学生们的手段通常有三大招式,其一就是化妆术,何谓化妆术呢?就是用黑板擦粉你一脸;第二是按摩式或者二指禅,就是食指和中指在你大腿和手臂上游走,替你挠痒痒;最后便是板上钉钉(叮叮),就是用木板敲在让你抬起手来的掌心上,不痛不痒使人把舞跳得好不牵强。不过话说回来,这一切都是学生们咎由自取,你要是在课堂不专心听课脸上有表情的话就证明你出丑了,故而给你使用化妆术,倘若手舞足蹈的话就给你来个按摩式,课间吃零吃或者是玩玩具的话说明你受罚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茂老师的严格教育下,我们在课堂上调皮得很无奈、积极得很高大上,感谢茂老师对我们的精心栽培,在您的眼里我们就是祖国的花朵,而在我们的眼中您和老师们就是我们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您们辛苦了!</h3><h3>课堂上的赞叹大多数都是源自于伟大的老师们,而课外活动永远都是跟同学们息息相关。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个田螺圈和用椰子叶手编的球和同学们都玩得那么尽兴,记得那个田螺圈是以在地上用脚趾头画个圈圈开始,然后用脚丫围绕着场地画几道弯道折叠成螺形状,最后也是用脚趾头画个圈圈为终点,紧接着分配队伍,攻守两方由剪刀石头布或者是以什么方式而裁决,然后活动开始,在未走进田螺圈里面的营地或者是从里面营地走出来未到达终点的过程中只要被球击中算是出局,不过攻方也可以拦截那个球,一般在营地里当活靶子的时候才会截住那个球,只要被截住,可以说攻方胜券在握了,当然也要看截球的同学们,把截住的球丢得越远队友们存活的机率就越大,然后来回在田螺圈里穿梭的过程中只要不踩着线到达终点就算闯关成功了。那时候这个娱乐项目很受欢迎,男女皆宜,就是有点男女不宜搭配着玩,小时候同学们都很羞涩,再就是男同学的力气大,女同学被打到会友尽的。说起那个球,后来跟着用上透明胶之后把原先的椰子叶球改成了透明胶和书页的结合球,无论哪种球里面都少不了放弹药(石子之类的东西增加球的重量,这样就不会轻飘飘而打不到人了),但是弹药不能放太多,不然没人跟你玩,但是有些恶作剧的同学也有偷偷备用一个弹药充足的球,趁你不备偷袭你,只要被击中,疼得不得了,由想而知,结果都会不欢而散。只因当时有太多的低碳环保娱乐项目,一切取决于大自然而成,每一项都不容许你耍手段而为之,否则大伙会孤立你去玩别的游戏。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和睦,没有套路可言,童真得很纯正,这也算是共产主义的卓越成效吧。还有就是当时谁的家里兄弟姐妹都多,你要是欺负了谁,万一谁家动用起了这点兄弟姐妹关系追究起来会让你的下场很难堪,你的兄弟姐妹和别人家的兄弟姐妹肯定有相识的,这样一来与其说你欺负了别人,不如说是自己抹黑了自己。</h3><h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从玩公仔纸的小屁孩到了追星一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没少在课本上贴上明星小贴纸,那时候拥有了人生当中第一本歌本,之前都是用钢笔小抄的。话已至此,那就说说我的第一支钢笔吧,记得当时小学有一个潜规则,要使用钢笔必须得从三年级开始,我也是盼了好久才等到了今天,仔细算算从一名小学生开始足足等了有三年之久,那时候学校没有设立学前班我一年级读了两年,二年级等了一年。记得当时的钢笔除了笔尖(笔嘴)和钢笔卡子是钢以外剩下的都是塑料了,对了,笔肚是橡皮管的。当时的钢笔没有注册商标,简便易带,有多种颜色可挑选,我一般喜欢黑色的钢笔。更有趣的是,通常为了表示自己是一名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身份都会选择在衣服的口袋上随身携带着,那嘚瑟的劲甭提了。说起钢笔当然少不了墨水,我们当时用的可是青年墨水,有红蓝黑可选,红色乃老师专属,学生禁用,除非是用来装逼。当时买墨水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运气不好的同学会买上充水的墨水,而吵架的时候运气好的同学会沾上充水的墨水,充水的墨水甩在衣服上比较容易洗,蓝色墨水来说还好一点,要是碰上黑色墨水就蛋疼了,除非花五毛钱买污鸡净来去掉,不然这衣服永远都记录着你的罪行,劣迹斑斑。当时的墨水真是伟大啊!不单单是用来写字那么简单,还当做进攻武器来装备了。既然已成为一名佩戴钢笔的学生,那笔记本总得跟上一个档次吧,由于从三年级以上的笔记比较多,往后每学期总少不了给自己买一本备课薄,当时没有硬皮笔记本,备课薄是好学生唯一的选择,备课薄的纸张质量很好,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不释手,也许是掏钱买的缘故吧,既然是珍贵的东西,要是有明星贴纸多的话,也会在备课薄封面上一张明星小贴纸,甚至钢笔上也得来一张。</h3><h3>作为一名追星族往往只在明星贴纸上蹭这点热度是不够的,还得从明信片上入手,刚开始三年级的时候,由于明信片很害羞无法送到女同学手中,所以只会根据同桌的品味来送张他喜欢的风格明信片给他,当时男同学一般喜欢的明信片都是以神话剧或者武打片的人物为主题,对于内心狂热喜欢美女的明信片只能暗藏在心里,不能表露出来,否则会招来同学们的冷嘲热讽,说你是好色之徒。毕竟那年代连热恋中的大人们谈一场恋爱都得规规矩矩,话都不敢多说手都不可乱碰岂能容你小小年纪就得胡思乱想,最可怜的就是看影视录像出现暧昧或者是亲热的画面都不忍直视,把头扭向一边假装和别人聊天或是低着头装作在挠痒痒等着镜头快点闪现过去,宝宝心里苦啊。</h3><h3>后来直到四年级,往前十分羞涩的心理稍微有点改善了,喜欢的明信片也有点大胆入手了,也懂得鼓起勇气向女同学赠送明信片了,可是给女同学送出去的明信片没几张,一般都是揣摩对方心思之后才大胆赠给她的,怕到时对方拒绝让场面变得尴尬,记得当时明信片上流行的寄语是这样的:花开在春天,读书在少年。成绩在学区,学习在平时。赠送XXX同学留念,新年快乐!明信片是属于一种互赠模式,同学们都互相礼尚往来,不亦乐乎。最开心的就是在新年这一天给老师送礼物了,在新年来临之际,班里的班干部们通常都会带头集结一些同学们合资买点礼物送给班主任。一般都是送水壶居多,我不知道学生们为何这么喜欢送水壶,依我现在的理解就是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吧,还有就是送水壶的好处就是方便于留名,满满的水壶身上都记录着谁谁谁同学赠给老师留念,这可不是行贿行为哦,纯属是为了迎合新年气氛,仅仅是尽点绵薄之力来报答老师的恩情。当时老师们教导我们这些学生挺不容易的!特别是班主任,由于师生资源众多,学校教师住宿安排不过来,有的老师不辞劳苦一路来回奔波来教导我们,即使是晚修时间也不容错过,风雨无阻。每当想起这些都会肃然起敬,当时林春波校长和符教导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可谓是千里走单骑啊!</h3><h3>可笑的是学生们还给他两起了个绰号叫"牛轭"和"南瓜"。说到牛轭同学们都知道吧,就是架在牛背上用来犁田的工具,弯弯曲曲,所以学生们是根据林校长的眼睛对焦问题来起绰号的,林校长的眼睛对焦很有特色,不是斗鸡眼,是两只眼睛对焦处于错综复杂的问题上而成立的,这双深邃的眼睛就像兵法那样虚虚实实,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当你以为他是在看着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惊慌失色,他注视的不是你,你还别不信,我是经过一次惨痛的教训作为代价来实话跟你说的,记得那是发生在五年级的事,有一次我身体不舒服,无精打采在课堂里望着窗外面的人群中只因多看了她一眼,结果林校长斜视阔步来到我跟着,顿时脑袋嗡嗡作响眼睛直冒星星,真想不到我会被他用数学课本在头上狠狠的敲了几下,冤枉啊我,然后我的同桌郭元勇同学向他禀报了实情,不知林校长您听了之后觉得惭愧不,这么对待一个生病的学生,蒙逼了我。</h3><h3>说实话林校长这人挺不错的,雷厉风行的标签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那些有大哥范儿的学生见到他也得退避三舍。符教导就不同了,为人心善且换来一个比较滑稽的绰号"南瓜",南瓜给人的感觉是大大圆圆的,就如符教导的体型一样,怀才如怀孕般的肚子将一个南瓜的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也不知道当时的学生们到底是吃饱了撑着还是闲着没事干,我想应该是闲着没事干吧,当时校园里就掀起了一阵绰号风,所有的老师无一幸免,但是往往这枪就打出头鸟,谁叫他两一个是林校长另一个是符教导呢,剩下的那些有着绰号的老师们有的起得很低调,甚至都可以快赶上昵称了。比如老文子、阿长姐……</h3><h3>我当时也有外号,但我不告诉你,而且还是有几个外号的,好吧,那我就悄悄告诉你们我一个外号吧。说起进和大家都晓得吧,就是唱琼剧的那个,对了!姓陈,叫陈进和,喜欢看琼剧的同学们应该都看过他主演的(寒梅芳心)和(林攀桂)。我的这个外号和琼剧很有渊源,一年级的时候偶尔会在早读期间唱戏,后来被茂老师发现后还说我,说我和弟弟一个是唱戏的、一个是唱歌的,当时我弟弟在校读学前班,班主任也是茂老师。想不到我这外号直到四年级的时候会被苏运霞同学脱口而出,虽然这外号当时叫得不那么响亮,但起码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证明我曾经那么喜欢过琼剧,后来这外号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只因唱琼剧难堪,说到底在校园里也不符合大众化模式,更没有励志化包装,就像是文书般的快餐让人没有胃口去品尝。琼剧和歌曲,我还是喜欢后者多一些,所以音乐课是我一直以来追捧的课程,那时候有段时间我们的音乐课是两个班在一起互相学习的,逃课的同学很少,能够迎来一节音乐课那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啊,所以学生们都懂得珍惜,教室外面都围满了学生,感觉那时候的音乐老师超有范。</h3><h3>当时受同学们欢迎的课程还有体育和活动,虽然这两节课名义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性质都一样,是属于同学们自由活动放飞心情的课程。只有这两节课才会让同学们返璞归真,玩的还是那么的贪玩,调皮的还是那么的会捣蛋,爱读书的还是那么认真的学习,各种各样,女同学总是喜欢待在教室里谈论着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往往感性的她们都会围绕着昨晚的剧情聊得很久,特别是当时轰动大江南北的琼瑶剧。我们男同学不同,总是喜欢看那些打打杀杀的录像,为了能够让自己多看一眼过过瘾,争取做到下课回家比一般的同学晚点,上课比一般的同学提前,甚至晚修过后寄宿在同学家也是为了多看一眼录像。当时我寄宿为了看录像就像是一场游击战,一会在运宁同学家、一会在先畅同学家,还有在我大姑家,甚至也和同学们一起留过校。和我留校的同学有先厚、惠雷、欢标还有有国,当时我们留校过夜的地方是小学图书馆,图书馆里没有多少课外书,起初学校为了建立这所图书馆是号召全体师生们捐赠课外读本而成的。为了响应那次号召,我把自己那本爱不释手的寓言故事给搭进去了,原先建立起来的图书馆还有点模样,后来图书馆里那些读本随着只借不还的渐渐流失,就这样轰动一时的图书馆渐渐衰退了,看到图书馆如此颓废,我想到就是找回自己的那本寓言故事,可再怎么找也是白费力气。</h3> <h3>这本寓言故事甚至比当时的录像机还稀有,就说录像机吧,偌大的联光没几部,一般都是在海娟同学、觉金同学和潮静同学家观看,偶尔也会光顾燕宇同学家,可有趣了。</h3><h3>社会不断地发展,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同学们也渐渐地长大,当时的家用电器很好的印证了社会潮流元素。从原先的手电筒到录音机,再到后来的录像机和影碟机等等,从录像机往后的发展我也就不想多说了,我更多的宁愿选择在录像机之前多说点童年趣事吧,也许往前多一点人也纯朴了一些所以故事也就更有趣了几分。</h3><h3>停留在录音机时段,那是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光,记得当时五姑姑出嫁的时候其中彩礼就有一部录音机,好像是燕舞牌子的,那时候从那部录音机里听得最多的歌曲就是(粉红色的回忆)。说起录音机可不能忽略了耳机(随身机),从这耳机里面可以勾起我很多的校园趣事,记得在所有的同学们当中郭光炳同学是第一位用上耳机的范儿。为什么说是范儿呢,因为这耳机不能随便用,首先得有一个合适使用耳机的身份,样子不能是邋遢的那种,头发得抹着摩丝、衬衣必须得扎在西裤上才算是及格,这样把耳机戴在腰间就使人眼前一亮了。说到这种打扮造型款式相信男同学都还记得第一次实验的经历吧,这种衬衣扎西裤的款式和佩戴钢笔有着挂钩,要想打扮这种款式,就得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年龄和威望如果驾驭不了会招来大哥们无情的戏谑。从佩戴钢笔的那时候,我便拥有了一套还算得上体面的衬衣西裤组合装,从体验这种款式打扮起,我开始给自己梳理了人生第一款三七发型,何为三七发型,就是以鼻梁为中心点五五分,三七就是指发隙往鼻梁过一点,这发型是一款老实人款式,要是五五分可就不得了了,这样就和电视里鬼子一个样了。即便我是怎么在家精心打扮一番,可就是没勇气将这种打扮款式进行到底,一般都会在去学校的路上衬衣和西裤就开始解散了,只保留了这款发型试探一下究竟,晕~还真惹来个别同学非议了,暗暗窃喜幸好没有让衬衣扎西裤,不然真的要轰动一时了,要知道这种打扮可是坏学生的形象啊,你没事整一出干啥呢,真是好奇害死猫。从那以后,我这款发型渐渐走向成熟,可衬衣依旧很正经,不会随便去勾搭西裤,但裤带就不一样,没有裤带难道要用绳子系西裤吗?还真别说,当时确实有个别的学生会这么做,兴许是当时的裤带价格不菲或是质量不过关忽然坏掉而用绳子应急。记得我第一次使用的裤带牌子是大哥大,那条裤带的样子是绿色的,上面有着很有艺术感的大哥大名字还有手机标志,这是某一年春节为自己备的年货,欣喜若狂,还怕同伴们不知道还特地宣传了一番,真有意思!</h3><h3>就当时的环境而言,无论自己是如何的打扮,从内心上来讲我还是喜欢追求朴素的装束,如照片上所看到的一样,在这里我还是把照片上的同学们名字都一一陈列出来吧,先从前排女生开始,从右往左排列顺序是:</h3><h3>苏运霞、郭潮静、夏少玲、林艳、林雅、林燕萍、陈美玉、林彩燕、林小玉、林海容、林玉容、林彩霞</h3><h3>郭元辉、林觉平、林亚四、唐敏海、苏运宁、林石锋、林先聪、唐惠雷、郭国云、林觉金、唐敏干、唐学才、林关德、林建丰、林觉宝、郭光炳</h3><h3>当时班上人数挺多的,遗憾的是这张合照没能拍下班上的全体同学,有个别秋游的女同学也没能参加合影,不知是为何缘故,大概是脱离群体了吧,还有一些同学可能是因为经费的问题而缺席出游吧,记得当时每位学生出游报名费是十元,干粮和水自备,印象最深刻的是林海娟同学在出游当天闹肚子了,不然凭她家当时的条件没有缺席的理由,再说了以她大大咧咧的性格巴不得和她要好的玩伴郭潮静同学趁机疯狂一番,直到如今每每提起这事她还不停地一声声叹息。</h3><h3>那是我们小学四年级的同学和五年级的学姐学长们一次东山岭秋游,带头的是我们四年级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冯教导,出游那天秋高气爽,我们玩得很晚才回来,当时接送我们的是一辆中巴车,后来冯教导给我们布置的第一篇作文便是游东山岭观后感。当时也写了一些作文,可觉得这次的作文有难度,毕竟是通过实践活动所要表达出来的叙事文,可不像以往作文一样随便剪接点华丽的句子就敷衍了事了。那时候完成作业一般都是在晚修期间,当时的晚修很有趣,我们的教室不是在校园里面,而是在马路这边的联光村委会会址这里,可以说是独立团了,很少有别的班学生前来这里捣乱,感觉像是世外桃源一样。晚修时分,凉风习习,没人能想象得到这会是一间教室,更意想不到的竟然有这么多学生,让人惊叹不已的是没有吵架、陋习、谩骂以及恶习等现象出现,宛如组织夜校实习一般。那时候同学们晚修自行解决,班干部轮流上讲台坐庄负责监督全班同学晚修时间,谁不安分守己就把名字登记下来上报冯教导,由冯教导来处罚。这种方法进行得相当奏效,没有哪位同学敢胡作非为,要是遇到喝了酒的冯教导如果犯错那就等于玩命了,平时他不喝酒的样子足以当你胆颤三分,更何况是喝了酒。</h3><h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时同学们痛并快乐着!哪位同学要是闲得慌或者闷得慌甚至憋得慌的也可以向坐在讲台上负责监督的那两位班干部申请外出放纵一下,可是外出时间有限,超时不能太过分,否则你的大名将会登记在纸条上。一般外出的学生也就是解解手抽支烟这么简单,借着美好的夜色可以为所欲为的腐败一下。</h3><h3>当时我们的教室后院有一片很空旷的晒谷场,那是我们村委会一项惠民政策成果,晒谷场原先的遗址是我们联光露天电影院,站在那片晒谷场上依旧可以感受得到昔日影院的宏伟场面,往日的风光影院虽已不再,但是屹立在晒谷场那端的几块磐石也就是所谓的电影台在弘扬着曾经的辉煌,还有那堵围绕着晒谷场的壮观围墙。</h3><h3>那时候的环境很好,自然环保,连我们的卫生间都是取天地而成,以影院的围墙分隔两端为男女卫生间,女同学的卫生间很憋屈,方寸之地还有走光的可能,很庆幸的是当时我们男同学都很文明,谁没事想不经意瞟一眼脸红一星期呀。倒是男同学这边的卫生间就风光无限了,围墙里头偌大的晒谷场都是,晚修申请到这的男同学们就是想"肥沃"一下土地,手执几纸佳作吟风弄月,逍遥快活似神仙。不知路过的女同学是否还记得这一幕,咦~我怎么这么流氓呢?晕……</h3><h3>这里的流氓表示很委屈,在容易犯错的年纪中,如果不犯错那才是犯错,偶尔犯点错才对得起童年,所以流氓谈不上,将就说淘气吧。小学时代的淘气年年有,但是我们那个年代特别多!落后的社会,贫穷的教育,单调的生活,学生们不是学习就是玩。玩也是门技术活,我们当时玩得吊炸天,有失文雅而不失情结,玩出真感情,鬼点子层出不穷。还记得那两扇门的童话,最先到校的男同学刚开始会把沙子放在簸箕里搁在门上,门半开半掩,毫无防备的同学们进来往往都中计,但是落入圈套的是女同学她要是闹起来就麻烦了。考虑到这一点,布下机关之后都会有同学把风,要是看到女同学将要进来就把机关撤了,不然伤了她的心将会痛在你身上。那时候冯教导重女轻男,冯教导麾下有几个宠儿(大侬、二侬、三侬…)这几个宠儿古灵精怪,巾帼不让须眉,敢于跟男同学对垒,就因为这一点班上的男同学没少吃亏。有被在课堂中罚站的、也有被笤帚受刑的。有一位同学可是出了名的笤帚神,经常被打都悟出道来了,后来在屁股上垫上书册本以为会减少皮肉之苦,想不到弄巧成拙,挨打之后的声音出卖了他,然后在全班的同学们众目睽睽之下把防屁屁道具通通拿出来,结果被视为罪加一等打得嗷嗷叫,触目惊心。就以这位同学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好多男同学都在严师的棍棒底下练就了一身顽皮,激发了血性。以至于在当时,同学们以武会友也是种普遍的现象,很大的原因与当时的流行元素有关。那时候,练武强身健体口碑很好,武馆比比皆是。记得那时八队也有一间武馆,就是十二队大榕树对面的小路进去一点就是了。虽没能亲临其境感受一下武林风,但大多数的人都有所耳闻吧。再加上那时的影视录像所熏陶,几乎人人都有一套梦想当中武功,什么八卦莲花掌、鹰爪铁布衫……无论何时何地,玩耍的孩子们都不忘秀一波,我们亦是如此。记得就在晒谷场里,也就是原先的露天电影院的影台上面,我们几个同学也秀起了武林风,攻守两端围绕着几块磐石所搭建好的电影台作为擂台。几位同学上去守擂,我们几位同学在下面攻擂,守擂的都是当时的孩子王,光炳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光炳同学稍有不慎,被我们攻擂的同学拉着脚拽了下来,过程中下巴磕在石头上,一场游戏也因此次的流血事件成为了一场梦。好在当时光炳同学的家人不追究此次事件,否则光医药费都把人吓得不轻。其实当时的事件利害关系是有参照数据的,记得班里某位女生被男生羞辱了一番,后来其家长赶来对男生拳脚相见,不忍直视。(至于是谁和谁这里就不便提起了,毕竟关乎到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你想想,羞辱都成这样了,更何况是流血事件,不言而喻,胆战心惊。这次的流血事件能够得以平息,更多是关乎到自身形象问题吧,那时候求家长庇护的学生不怎么受欢迎,给人的感觉是玩不起的那种,当然,要是遇到欺人太甚的也情有可原。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反而我是属于忍者。</h3><h3>青春是部偶像剧,我们的童年就是童话故事,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打是亲骂是爱。可逝水流年,当我们正值童年时,那时候的露天电影院也随着上映最后一部影片而告终了。很遗憾当时的电影院关闭得太早,电影都没赶上看几部,还有我在扫荡影院时也没有获得战利品呢。当时我们二年级的教室占尽天时地利,早早去学校就会到电影院里找寻一些物品,觉山和先文(先武二哥)来得比较早,他们也获得一些物品,有三角尺和什么日常生活用品的。当时我倒渴望自己也能获点什么,信心满满,可机会难得,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捡便宜场面了。没办法,孩子一旦步入童年想法也会古怪些,那时候我们在校的童年时光来得比现在要早一些,一般学生从七、八岁开始上学,由于刚开始学校没有设立学前班,处于启蒙阶段有的还要选择留级,因此读到了二年级刚好是童年的开始。记得最后一部影片是(中国勇士),海报是贴在原联光村委会旧址一个房间外的窗户上,那个房间后来紧闭着,透着窗可以看到里面凌乱堆积的杂物,印象中有好多盖房子用的大梁。那所房子总共有五个房间,两大三小,这是左边的第一个房间,隔壁那个房间是变化很大,原先是二年级(2)班的教室,后来又做为学前班的教室,再后来又成为潮静同学家的诊所,这是一个大房间,紧挨着是冯教导的宿舍,然后是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也跟着它一样的变化,它那边是二年级(2)班,我们这边是二年级(1)班,它是学前班我们是四年级(1)班,后来它成为诊所时我们那边的教室就不属于教室了,最后是我们四年级数学林老师的宿舍,这些房间的陈列依次是从左往右。那时候我们的教室前面有棵比较大的海棠树,海棠树下很凉快,摆放着我们上学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自行车也没几部,毕竟在当时对于学生们来说那是种很奢侈的交通工具。</h3><h3>一草一木,回忆处处。海棠树下好乘凉,闲时偶遇潮静同学家煮猴茸、调皮时戏耍阿簸箕…浅浅岁月,片片芳菲,九里香曾无数次走进了我们作文里头;还有那些樟树下,伴随着我们小学的光阴故事,还记得欢标同学作文里头有趣的一段话"咦~今天可真巧,一来学校就有电影看",说得就是樟树下的故事;校园四季如春,椰子水好甜,槟榔树好茂盛,是同学们的劳动成果。那是我们小学三年级开始种的吧,记不太清楚可能是厌倦了整天施肥、除草有关吧。还记得"掏耳朵"锄头和"土杂肥"的故事吗,当时最流行的这两样东西成为了一段"佳话",经常被师生们调侃几句,这些东西可能跟积极性不够搭配吧。说起"掏耳朵"锄头,这是属于锄头当中劣质品,被嘲笑的原因更多于不在乎劳动成效只顾于见效吧;"土杂肥"是一种信手拈来的肥料,被火烧过的痕迹处处有,可见一斑。不管咋滴,当时的槟榔都可茁壮成长,所以同学们为了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往往会在槟榔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就这样,槟榔树像自己的情人一样,包养了几个学期。</h3><h3>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待到槟榔树结果时,我们也离小学毕业不远了。那一天,小学毕业(小升初)考试了,试点设在大茂中学的旧址,归来一切都平静了,教室里没有读书声、嬉笑声,只有几个入围考重点中学的同学还在教室里复习着,剩下都是无奈和渴望。</h3><h3>匆匆那年同学们走得太匆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把同学们的心都带走了,用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h3><h3>往事历历在目,一言难尽。想起这些,不得不佩服当时同学们的抗压力、意志力;老师们的亲和力、号召力以及师生们的凝聚力和影响力。</h3><h3>致联光小学全体师生们,你们是最给力的!<br /></h3>

同学

当时

老师

学生

我们

男同学

钢笔

教导

明信片

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