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我的部队大院

我自芳菲(朵儿)

<h3><b><font color="#b04fbb">一种剪不断的思绪和乡情,欲说还休的部队大院情怀。 </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 —— 题记</font></b></h3> <h3><b>时光,如白驹过隙,生命中总有一些记忆深埋在我的心底,尽管岁月匆匆,那些记忆也不会因此而消退,反而在心底更加浓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渐行渐远的部队大院的美好日子,回忆像多幅漫画,凭着记忆慢慢寻找最初的味道。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回忆是美好生活的片段。</b><br></h3><h3><b><br></b></h3><h3><b> 就像没有当过兵的人,永远无法理解军人的情感一样,没有在部队家属院生活过的孩子,就体会不到和军人近距离接触的感受(军嫂除外)。</b></h3><h3><b> 在部队大院的孩子,有种莫名的优越感,其实相对而言,家属院生活是闭锁的,也算是一个小世界吧,文化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属于自娱自乐。小时候很单纯,没有太多的梦想。</b></h3> <h3><b>部队大院里的时代印记,唤起了我的回忆。回溯到六十年代,我出生在秦皇岛,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由于特殊时代,部队戒备森严,父亲忙于部队的工作,顾不上照顾家庭和我们。小时候刚会走路不久,母亲有病住院了,我们哥姐几个就学着自己照顾自己,那时姐姐刚上小学一年级,哥哥也大我几岁,经常带着我去学校门口等姐姐,(去学校要走半个多小时)只有一次看到了姐姐,我俩眼泪汪汪的喊着姐姐,她在练习打腰鼓,姐姐眼巴巴的看着我俩,休息的时候忙跑过来给我俩擦眼泪,听话,快回家等姐姐。这段小插曲,是后来姐姐讲给我的。做军人的后代不像地方家庭,每天晚上可以看到爸爸的身影,爸爸可以分担家庭的很多负担。特殊时代,特殊的环境,培养出部队孩子的独立性,这有别于地方。所以做军嫂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就是母亲一直坚决不让找军人对象的原因。(在这里允许我向军嫂敬礼!)</b></h3> <h3><b>部队大院的男孩们,按年龄分层次,一拨人聚在一起,是不和另外年龄段的小孩儿玩的。那些大孩子整天琢磨的就是打群架,不仅和外面的人打,还和别的大院的孩子打。海军俩大院门对门。各种调皮捣蛋,没少给大院家长添乱。在大院里玩耍往往一呼百应,很快就能聚上一群小伙伴一起疯玩。院子里男孩子组团玩打仗,撞拐、骑驴、推铁圈和攻城,还有拍烟盒、瓷片儿之类的玩意,自己制造。完全不用花钱,而且,还是五花八门,随时随地就能玩,真正是玩的痛快淋漓,男孩子玩的不亦乐乎。男孩子总归是调皮,夏天不是去河坑游泳就是偷着跑解放军练习靶场处玩(靶场戒备森严)他们只能凑合听到枪声,一个个回来还炫耀自己看到打枪射击了,形容的有声有色。男孩子的玩具有用子弹壳做的,能有一个子弹壳的自制玩具,好让我们女孩子崇拜和羡慕。</b><b>女孩相对就文静多了,玩跳皮筋,边跳边会唱着歌谣,踢踺子,跳房子等,简单而快乐地玩,远比现在的孩子开心!或者听大人讲故事,有时候去听讲鬼的故事,听完害怕都不敢回家,还津津有味总去听,遇到胆小的女孩子,大男孩就主动送我们回家。男孩和女孩相处的满友好,互不侵犯各自的领地。</b></h3> <h3><b>记得懂事以后,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母亲每天都小心翼翼的开门,从门缝往外面看看,我们几个就被藏在门后面,我们有时趴在窗户旁往外望,有时有游街批斗,戴高帽子,还有人往带高帽子身上丢弃石子。(我家在大院门口第一排)那时还会有枪声响起,听大人说,不远有个刑场,不时有警车鸣叫经过,想必就是那些被游街的现行反革命的宿命地。</b></h3> <h3><b>部队的孩子受环境影响,从小警惕性很高,有件事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可笑。我们那个大院是野战陆军,炮团,空军,家属院很大,比现在的小区还大,有解放军站岗。有一次一个磨剪子的老人来院里,我们几个小姑娘正好跳皮筋玩,看那个老人怎么都像阶级敌人,我们小声布置战斗任务,分头开始行动,我负责搜查他的帆布书袋,经我检查,里面藏有菜刀,马上进行汇报,还不能打草惊蛇。有人负责和他迂回,牵引他的注意力,不能让他发觉我们注意上他,(有个孩子家长是警察局长),那个警察爸爸的孩子负责回家通知报信,我们终于能抓住一个破坏分子了(那种胜利的心情现在的孩子都读不懂)。可是爸爸是警察孩子回来了,家长没跟来,我们急了,都跑去喊叔叔快过来看看,大人执拗不过我们,过来看看,也没说什么就让老头走了,我们这个生气,为什么不抓起来,他们是不是一伙的呢?哈哈好笑吧,天真无暇太可爱了吧,也许那个年代造就了一批这样的孩子。</b></h3> <h3><b>七十年代秦皇岛经常会看到外国人,上小学一年级,我们每天上学,放学,走在马路上,只要两个人以上,必须排队走,不能勾肩搭背,背书包,不能单肩背,必须朝一个方向斜肩背。部队的孩子都是军用书包,好像发的一样整齐,这就是我们的优越性(那时有人还背花布书包),我们的书包洗白了,更显得很特别,那时就盼着书包刷白了,可美了,就好比女孩子买一件新衣服那样开心。男孩子的优越性就是穿军装,戴军帽,那时能穿一件军装也是很时尚。可男孩子没我们心细,玩的兴致了什么都忘了,经常有偷军帽的人。我哥哥就是先例,哥哥大点以后,爸爸给他一个崭新的军帽,还有点大,里面需要垫上报纸,得到帽子戴上,一溜烟的就跑着显摆去了,等到晚上哭着回来了,原来帽子让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抢走了,也不敢回家了,天黑了没办法哭着回家了,部队里很多男孩子都有这个经历。还有一次,是看露天电影,看完准备回家,同去一个孩子突然觉得脑后一凉,头顶的军帽没了,也是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抢走了,那时有顶军帽是男孩子的自豪。</b></h3> <h3><b>野战部队一般都在市区边界,在秦皇岛部队还算在中心边缘,我们对面是海政后勤,说部队孩子优越性,还是人家海政部队大院,那才是得天独厚的优越呢。我们一个班同学有陆军,海军,空军的孩子,那些海军子弟和我们陆军子弟不合群,经常不团结打架,但他们人少,寡不敌众呀。女孩子就好点,相处还不错,她们会带我们陆军大院的孩子去她们大院玩耍,可是,她们大院特别严格,不像我们陆军大院,站岗的也许是都认识我们这些孩子,从来不要证件,去海军大院就不行了,她们带我们,每次一个孩子只能带一个人,每次跟着玩去都要检查。海军大院就像现在的别墅区,那时就是楼房,我们住的只是红砖大瓦房,到那就眼花缭乱了,看哪都漂亮,心里琢磨,为什么人家的环境这样好,差距之大,在幼小的心灵就埋下了贫富之分。</b></h3> <h3><b>小时候不爱说话,是个文静害羞女孩,爸爸的战友常来我家做客,他们发现藏在妈妈后面的我,就问,“这是你家闺女吗?”(我不喜欢出去玩,有点孤僻,爸爸战友很多没看到过我,)母亲习惯性让我叫叔叔,我就是躲着不说话,每次这个时候母亲很无奈,当着人家只能说,孩子不懂事,没礼貌,见笑了,我家这个闺女是个哑巴,客人会顺着说,没事的,我正好是扎针灸,专门治聋哑人(那时聋哑孩子说了话,铁树也能开花,这样的文章特盛行),我蹑手蹑脚的回到自己房间,关上门,就不出来了,母亲曾说过我很多次,有时被说哭也不开口叫人,实在没办法母亲在也不为难我了。</b></h3> <h3><b>上小学二年级部队换防,爸爸的部队需要搬迁,我们来到一个很荒凉的地方,在一个县区和农村交界处,各方面明显不如在秦皇岛。因为这里只有一个野战军,子弟孩子少,一个班级还不到10个人,离正规学院很远,部队就请来两个老师,给我们成立了学校,两个老师教语文算数音乐体育,五个年纪在两个教室,就像现在贫困山区教学差不多,老师哪个科目都教,但不是每科都特别精通,小学的基础没有市里学校的正规,很多孩子的业余爱好没人正规指导。这让我又想起在秦皇岛部队和地方学校经常举行文艺演出,那时我还是小小的文艺分子。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演出,节目是老奶奶学认字,我那时是学校文艺组的主要成员。我负责朗诵,有几个同学演老奶奶,部队报幕员报完节目,可老师还要我在报一遍,小时候我不爱说话,心里想为什么报完还要接着在报节目,但没说出来,我是个听老师话的好学生,就学着老师教的报了一遍。就记得当时报完幕,没有掌声,都是笑声,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演出回家之后,爸爸妈妈问我,为什么又上台报了一遍节目,我才知道下面的观众为什么笑了,想想也是挺好笑,这个画面一直记忆犹新。</b></h3> <h3><b>这个家属院相对之前的很小,也没几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就总在家里玩,可男孩子还是那样淘气,几个男孩子也不分大小,只能在一起玩了,他们有时去农村偷玉米和白薯,总让老百姓抓住,回家就遭到家长的一顿打,平时玩也比以前野了,吃饭也不回家,我哥哥也是这样,到了吃饭时间,满家属院都能听到女孩喊哥哥,弟弟回家吃饭,或者是谁家母亲喊XXX! 回家啦!吃饭了,这时男孩子才恋恋不舍地散去,喊人吃饭声音的节奏,像一部嘈杂的交响曲。</b></h3> <h3><b>学校虽小,我们有学校试验田,种麦子、芝麻、向日葵、玉米,那时实行学军学农,学军我们有优越性,但真枪可没接触过,最多是扛扛站岗军人的步枪,好好重的,一个人扛不起来。齐步,正步走这个不用教,部队的孩子都会,放假的时候经常偷跑到营房,看军人叔叔在炎炎的夏日,和寒冷的冬季训练,从小就敬佩军人的毅力和不怕苦的精神,发誓长大一定要参军保家卫国。</b></h3><h3><b> 这个家属院的生活比较单调贫乏,我们特别盼着春秋季节市里总校组织运动会,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走出部队大院,和外界接触。每次运动会都积极报名参加,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每次家长们在头一天晚上忙着给孩子准备好吃的,唯恐自家孩子在外面吃不好,那时也就是烙饼放点糖,几个鸡蛋,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是天壤之别,当时就已经很满足,平时在家要吃粗粮的。第二天坐上部队的专用敞篷大卡车,有时也有带棚子的军车,</b><b>当时,已经是很奢侈了。</b><b>我们放开嗓子唱歌,说笑着,好像过年一样兴奋。到总校看到有大操场,乒乓球室,音乐房等等,羡慕呀!</b></h3> <h3><b>提起学农,算是一生比较刻骨铭心的记忆了。说来话长,小学正是学黄帅的年代,记得正赶上试验田种的麦子。学校按部就班正常上课,看表面还没受到外界的影响。大年纪同学看着干旱的麦子,和老师提出来要去浇麦子,老师没同意,继续讲课,这个孩子站起来,挥着手臂,大喊我们拒绝上课,我们要浇麦子,呼啦孩子们齐响应,(部队的孩子心齐,)一呼百应都跑回家拿桶抬水浇麦子,那积极性高涨。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有人写好了大字报,内容就是老师不支持学农,就知道上课。写好后准备派代表送到总校,要我们大家都签字。那时小呀,什么也不懂,稀里糊涂就签字了,谁想到后果那个严重呀。当晚到家,就被隔壁老师告诉父母(后来知道,所有的孩子都被告了家长),大字报没送到总校,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一样,都被家长一顿教训和挨打,从没动过我一个指头的父亲打了我,(上学我是最听话,学习从没让家长操心,开家长会都是受表扬的),领教被打的滋味,从此也知道什么叫头痛了。我算是最轻的,到学校后看到有些男孩子胳膊大腿上还有被打的印记,你说这次是教训吧,怎么能忘记。</b></h3> <h3><b>上初一时,在附近农村学校,没有外语课,父亲知道后觉得问题的严重性,以后考大学英语必考,最后下决心,终于联系转学上市郊一所中学,我的英语一直没能追上,我没能考上大学,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b></h3><h3><b>部队大院应届上初中只有我们不到10个孩子,有几个孩子转到自己家亲戚的城市上初中,在市郊学校上学就我们三个女孩子。从家属院走到学校要16里,每天要步行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学校。爸爸是部队的最高军官,可父亲没为我走过后门,也没提特殊的要求,其实满可以搭部队的车去学校,或者专门为学生指定接送计划。就是因为有我,不能搞特殊,那两个同学也跟着受苦了,父亲曾经也为难的和我说过,我理解父亲,他为人正直,从没利用自己的权利给自家开后门,我是他的女儿,我不会违背父亲的意愿的。每次早上五点半就从家出发,到学校七点,我们从没迟到早退过,在学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已有我们三个部队子弟感到光荣,学校宣传广播站经常表扬我们。我们没因为路远不参加早自习,不做卫生,轮到我们做卫生,我们要五点就从家出发,那时的治安还真好,没遇到过危险,反而总遇到好人。我们顶着星星上学,马路上总有马车经过,那些善良的农民一听我们说话(部队大院都说普通话)就知道是部队的孩子,都让我们坐马车上,捎我们一程,我们也不嫌脏,直接坐上去,这样省着走路,其实也挺累的,有的时候坐着就睡着了,农民叔叔就喊我们到站了,人家要拐弯了,我们下来自己在继续走。早上总有睡过的时候,尤其是冬天,有一次那俩个同学等我还不集合,就过来喊我,我还没起来,怕她俩迟到,让她俩先走了,自己急忙起来,饭都没顾得吃,就想去追赶她俩。父亲怕我一个人走害怕,一直送我,走到一半,天见亮了,父亲也要上班,我就说爸爸你回去吧,我自己能行,其实我不想让爸爸回去。等父亲转身走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止不住刷刷的流出来,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又留下了眼泪,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当时就是想哭,可能是觉得自己好辛苦,可又不能和父亲提要求,只能自己承受着,身为军官的女儿,这点待遇都不能享受,谁让我是爸爸的女儿呢。我能理解父亲,我也为自己是军人的后代感到骄傲,军人的后代能吃苦。</b></h3> <h3><b>军营要求严格,去军营找父亲都是我的任务,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都是我亲自跑腿,我最害怕营房里面一个大狼狗,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去,有次我叫上一个女孩和我一起去,我知道有狗,开始还并肩说笑走着,到了狗要出现的地方,我就多个心眼,放慢脚步,她不知道,没有戒备还继续走,突然蹿出一条大狼狗,我一看,撒腿就跑,也不管同伴了,我跑的快,她反应慢,没准备,一看我跑大狗追来了,她也慌了,撒腿也跑,我俩哪有狗跑的快呀,大狼狗直接咬住她裤腿,她吓得哇哇大哭,这时解放军叔叔赶紧给狗发命,那条狗丢下我俩就返回了。后来知道哪条是狼狗,专门看弹药库的,受过训的,不会真咬我们,解放军叔叔告诉我俩,在遇到这场面,别跑,如果狗跑过来,就做弯腰捡石头的动作,狗就不会在追了。嗨虚惊一场,这算是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我还挺狡猾😊 </b></h3> <h3><b>我上初一快毕业,正赶上军队大裁军,父亲提交报告退役,把职位让年轻的军官,父亲还觉得亏欠家人,亏欠孩子太多,不能再耽误我的学业,转业到地方,可以去一个市里教育条件好的学校,稳定下来,不用担心转学跟不上课程(那时已恢复高考,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本来第一批转业父亲就可以离开部队,由于部队需要父亲这样有经验的军官,很多军转地方的工作需要人来负责,部队执意挽留父亲,最后分批的转业工作完毕之后,才离开部队,我这期间转了三次学校,每次转学耽误一段时间,对我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这也是父亲觉得最亏欠我的面,总遗憾没给我创造好的学习环境。</b></h3> <h3><b>部队的孩子,在一些人眼里一定是娇生惯养,家里什么事情警卫员就能给办了,其实不是的,后来换防以后部队条件很差,家里冬天烧饭的柴都要自己解决。秋天树叶飘落满地的时候,爸爸很早就喊我们起来,我们会依依不舍从暖暖的被窝出来,拿着麻袋,扫把,去部队大院收树叶,捡柴为冬天做准备,装满麻袋后在扛回家,每天都这样,那些当兵的叔叔都认识我了,还风趣的逗爸爸谁呀,还要出来捡柴吗?我们不管捡柴还捡煤球,父亲教诲我们要勤俭,那时家家都有煤烧,可父亲总要求我们起早去捡柴捡煤球,父亲这样严格要求,对以后我们的成长帮助很大,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b></h3><div><b> 军人保卫祖国,不怕牺牲,在和平时期,国家受灾,是解放军第一个冲到最危险的环境,保卫国家财产,保护人民利益和生命。离开部队大院后,每次遇见军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和敬佩感。</b></div><div><b> 在部队大院生活过的孩子,相对比地方孩子单纯,并且有一种顽强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喜欢部队大院的生活和氛围,喜欢军队,也敬佩军人,军人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伟大而光荣的,向军人致敬!军队大院生活我永生难忘,如果没有部队大院生活十多年的点滴记忆,我觉得我的人生该是怎样的空白。</b></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 <h1><b><font color="#ed2308">  冗长的回忆,缓缓划过我细细柔软指尖的缝隙,闭上眼睛轻轻合起记忆的那扇窗。</font></b></h1> <h3><b><font color="#b04fbb">唯一保存完好的照片,部队家属院的女孩合影,谁能猜出哪个是我😊。</font></b></h3> <h3><b>本文内容,全是本人真实故事。</b></h3> <h3>文/朵儿 图/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