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最----白马寺和关林

老李成蹊

<h3>  我终于见到了梦中的白马寺。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h3> <h3>  简而言之,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多少僧侣将它看成是信仰的圣地,游客慕名而至,因为它的久远和些许神秘。而我尽管不信教,但对有信仰的人非常尊敬。</h3><h3></h3> <h3>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h3> <h3>  佛教传入中国,必定是一个渐进的民间过程,但其繁荣大约在两汉之际。白马寺假托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的故事,也必定不是空穴来梦,而是建立在民间佛教兴旺上。汉使及印度二高僧以白马驮佛经和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倒可能真实。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奠基,才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繁胜。</h3><h3></h3> <h3>  刻有龙纹的石桥让人联想到作为皇家寺庙白马寺的地位,石桥下是诺大的放生池。左右相对的两匹石马,让人想到白马驮经的故事和白马寺名称的由来。</h3><h3></h3> <h3>  走进白马寺山门,时间便凝固到了汉代。两千年前人们的社会生活今人已无法想象,但宗教的凝固,却可以从佛事活动中看到远古的影像。白马寺山门为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为明代所重建。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当是东汉遗物了。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然白马寺却建于洛阳城东13公里处的平原沃野中,大约当时的山门是指三个门吧。</h3><h3></h3> <h3>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h3> <h3>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h3> <h3>  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h3><h3></h3> <h3>  据说,历史上白马寺几经劫难,三毁三建,眼前的三世佛以及左右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以及殿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像,都是1972年,为了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周总理批示从北京慈宁宫调运过来的。至今已成白马寺的镇寺之宝。元代夹纻干漆佛像,传世有二十五件,一件在北京,其余二十四件在白马寺,即大雄殿内三世佛、韦陀、韦力、十八罗汉,加上天王殿内的大肚弥勒。</h3><h3></h3> <h3>  天王殿·弥勒佛</h3><h3></h3> <h3></h3> <h3></h3> <h3></h3> <h3>  释迦太子像供奉于法宝阁内,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期间参观白马寺后赠送。佛像通高1.50米,螺纹高肉髻,着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弥须座上。</h3><h3></h3> <h3>  清凉台。法宝阁与藏经阁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坐落在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高5米的台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阁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长18.5米,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经阁内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h3> <h3>  寺院里香客不断,香火缭绕,人们在虔诚的祈愿中神情肃穆。也许是“祖庭”的开始,“释源”的例规,这里的建筑和别的寺院,没有大的区别;殿堂内的佛像,也似曾相见。唯其保存完整的古色古香,绝无现代化建筑的杂痕,却在时时撞击人们的心灵。穿行在这样的古建筑中,本身就是一种心灵净化。</h3><h3></h3> <h3>  旅游者的虔诚总是行色匆匆的净化,与宗教信徒比天上地下。慕名而来,依恋而去,是大多数旅游者的宿命。带着在寺院内请的一串佩珠,我们离开了白马寺。</h3> <h3>  洛阳第二站是到关林。关林,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洛阳关林镇。关林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这就是关林(冢)。</h3> <h3>  公元219年冬,孙权偷袭荆州,关羽退走麦城,大义归天。220年春正月,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将传关羽首级于洛阳曹操处 ,但被曹操识破,曹操敬慕关羽为人,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并建庙祭祀, 即今关林迄今已有1790余年。这是关公睡像。在春秋殿(三殿)中。</h3> <h3>  这是关公夜读《春秋》像,也在春秋殿(三殿)中。</h3> <h3>  关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问,清乾隆时加以扩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关林的建筑规格是按照宫殿形式修建的,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中轴线两侧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对称建筑物。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数舞楼,前台的歇山式和后台的硬山式组合任一起,重檐楼阁,构筑之妙全国罕见,也为“洛阳古代艺术馆”所在地。</h3> <h3>  中国古建灵魂——斗拱。因为斗拱结构是榫卯结构的最佳表现方式。</h3> <h3></h3> <h3>  关林的主要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其布局按帝王宫殿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结构。舞楼、大门、仪门、平安殿、财神殿、春秋殿、关林(冢)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它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体现我国古建文化的传统特点。这是春秋殿。春秋殿(三殿),也称寝殿,现存建筑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殿前有旋生和结义两株奇柏,殿内塑有关公夜读《春秋》像和关公睡像。</h3> <h3>  由仪门到大殿的通道叫石狮御道,甬道长35米、宽4米,两边石栏,36根望柱,104个石狮。此石狮甬道,被誉为“洛阳小卢沟”。据碑文记载,现时之甬道,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h3> <h3>  石狮御道是皇帝或朝廷遣官致祭时的专用步道,百狮百态,惟妙惟肖。因御道甬柱、栏板多为信众所捐修建,祈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御道多雕刻铜钱纹饰,寓意四方来财,故民间又称之为“生财之道”。</h3> <h3>  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关林庙,扩建成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圣域。万历三十三(1605年)年敕封关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关羽始封“圣”。</h3> <h3></h3> <h3>  清朝,顺治五年敕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碑:立于关林(冢)前奉敕碑亭内,碑文记载了关羽生平事迹及封号、建庙等情况,是关林称“林”的重要依据,反映了历代帝王对关羽至高无上的尊奉和对关林崇祀不断的历史,同时也证明了关林在海内外数千座关庙中的领袖庙宇地位。</h3> <h3></h3> <h3>  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始称“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孔林”并肩而立的两大圣域。</h3> <h3>  关羽灵首埋葬之处,高17米,面积达2600平方米,冢正面南墙有康熙五十六年所建石墓门,门额题“钟灵处”,墓门对联为:“神游上苑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h3> <h3></h3> <h3>  关冢始于汉末,如今绿草如盖,高峻出尘,虽江山已改,而元冢依然。“关林翠柏”是洛阳“八小景”之一,古柏千章,葱茏回合,每当大雨急住乍晴之时,云气如烟,似袅袅香篆,悠悠绕冢流走,奇幻之景,令人拍案称奇。千百年来,关羽作为忠义化身、道德榜样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敬仰。他的“忠义仁勇”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由此形成的“关公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已成为沟通海内外华人、亲情的桥梁和纽带。</h3> <h3></h3> <p>  这是关林大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26米。庑殿顶,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威。正门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说的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p> <h3>  </h3> <h3></h3> <h3>  仪门建于明万历年间,取“有仪可象”之意,是当时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场所。原为明代关帝庙大门,清代改称仪门。门额上的“威扬六合”匾,则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笔,十分珍贵。在仪门东西次间与尽间的五花隔墙上,各镶嵌刻石一方。东侧为岳飞画“关圣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因缅怀关羽的英勇忠义而作。西侧的“关帝诗竹”,为关羽亲手所绘。这幅竹画的全部竹叶点缀成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h3> <h3></h3> <h3>  二殿又叫财神殿。二殿五开间,庑殿式,门上悬挂着"光昭日月"匾额,是清光绪帝御题。殿中塑关羽怒视东吴像,左侧站着手棒大印的关平、右侧站着手持大刀的周仓。现存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是关林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的殿宇之一,殿门悬挂光绪皇帝手书的“光昭日月”匾,内塑关公武财神像,关平、周仓捧印持刀分立身后,招财童子、利市童子侍奉身前。古往今来,人们多在这里祈求生意兴隆,财运亨通,事业发达。</h3> <h3>  财神殿西侧配殿,五虎殿是供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殿宇,故称。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h3> <h3>  八角亭。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构筑奇巧,别具一格。亭内有龟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头雕龙,额题"勒封碑记"四字。碑的正面书题"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为历代帝王对关羽的最高封号。</h3> <p>  千秋鉴。兀立于广场上的“千秋鉴”楼,为旧时“灯影锣鼓话兴亡”的所在;分立于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极富封建意味的大门镶嵌着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立于仪门左右重达3000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400余载风风雨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威扬六合”匾额为慈禧太后御笔,端庄厚重,弥足珍贵;连接仪门和拜殿的石狮御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甬柱顶雕石狮104尊,百狮百态,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舞楼(又称千秋鉴楼)、大门、仪门、拜殿、大殿、二殿、三殿、奉敕碑亭、关冢,构成了关林巍峨宏大的建筑格局。其主体建筑上的龙首之多,为中原之最。建于康熙年代的奉敕碑亭,结构端庄,八角亭彩饰华繁、木雕精美,全为木榫结构,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惊人的创造力。</p> <p> 看了白马寺和关林,我对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真的收获颇丰!</p>

白马寺

关羽

关林

建筑

仪门

石狮

关公

明万历

寺院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