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及文化

老李成蹊

<h3>  大学时代就看过《少林寺》电影,这个80年代初曾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坛掀起一股新风格武术电影,使我热切盼望有一天能亲身体验少林寺的神奇……可一直没有机会,这次终于一睹为快了。</h3> <h3>  在我的印象里,嵩山少林寺好像是藏之深山的古刹,又像是筑之绝顶的寺院,或者更应该像是一位银须冉冉飘然若仙的得道高僧吧。如今当我真的站在山门脚下时,还是改变了我的印象。来来往往的人流穿梭着,有很多来自国外的游客,听着声音有日本人,韩国人。看着身形有非洲人和欧洲人。他们竟然都是一脸的静穆和虔诚,比起国内的游客,他们似乎更加热爱少林寺。因为这里不仅有他们无法参悟的佛法,更有举世无双的少林功夫。</h3> <h3>  少林寺位于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font color="#167efb">少</font>室山茂密丛<font color="#167efb">林</font>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这就是山门前迎客的僧人雕塑。</h3> <h3>  穿过“天下第一名刹”石牌坊,向前走出不远便是少林寺了。在一片参天古木的掩映中,少林寺巍然屹立,正门匾额“少林寺”是千古一帝康熙的手书。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当年电影《少林寺》中那句“尽形寿,不淫欲, 汝今能持否?”的经典台词就是从这座禅院中传出来的。</h3> <h3>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 </h3> <h3>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h3> <h3>  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少林寺毁坏严重。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另一方面,南北朝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形势的需要,要求少林武功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开始实行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练。</h3> <h3>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h3> <h3>  至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h3> <h3>  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h3> <h3>  立雪亭,又称达摩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铸。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东配殿位于达摩亭西侧,于1983年重建,殿内有“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h3> <h3>  元代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间,创建了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僧徒云集至此演武礼佛。元朝末年,红巾军侵扰少林寺,关键时刻,一个老实巴交的厨房杂役僧人,手持一根烧火棍勇敢地站出来,拯救了少林。这名僧人就是后来被少林寺武僧尊为“二辈爷”的紧那罗。金庸小说中屡屡写到少林寺的无名僧人关键时站出来一出手便技惊四座,大概即受此启发。</h3> <h3>  明代以来,少林寺演武之风极盛,史有“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的记载。嘉靖时期,日本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少林僧侣抗倭有功,因此政府大规模修整寺院,少林寺还享有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其后,少林僧人至少有六次被明朝政府征调,参与战事,并屡建功勋,所以朝廷又多次为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而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也得以确立。</h3> <h3>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亲书少林寺(原挂于天王殿,后移至山门)、宝树芳莲(原挂于大雄宝殿,后被火焚)二方匾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山门,重修千佛殿,少林寺这次大修缮和改建耗银达九千两。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写下众多诗词、匾额。</h3> <h3>  文革结束后,少林寺修缮重建,现存建筑当中包括著名的大雄宝殿、达摩面壁石等均属仿古重建建筑,但一些地方如古代练武场、塔林及部分石刻仍属于古代的原物遗存。</h3> <h3>  一进山门,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人称“大肚佛”、“皆大欢喜佛”。神龛后面立有韦驮的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护院神。在此我看见一棵形状奇异的凌霄柏(又称合抱树)屹立在东侧的殿台上,只见一棵凌霄与一棵古柏紧紧交缠一起。这种情况在植物界不鲜见,专业上叫做“植物绞杀现象”,两种不同的植物为生存相互绞杀,以一种迟缓的行为,以最残忍的方式,在对方壮年时将其置于死地,可是少林寺的这颗凌霄柏却是相安无事,千百多年来一路相持,互伴左右,相依为命。也许,真的是应验了少林寺佛教的真谛。 </h3> <h3>  这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h3> <h3></h3> <h3>  之后便是进少林正殿,根据导游介绍,原来建国后少林曾遇过一把火,烧了大半个庙宇,尤是藏经阁十之不存一二。新建成的藏经阁牌匾上故意漏了个偏旁,是在指着这藏经阁,早不复当年的模样。这就是藏经阁上的牌匾。</h3> <h3>  过了山门,便是甬道,两旁碑石如林,故称碑林。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演绎着少林武术的发生发展及其赫赫功绩等。天王殿,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它是一座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好不威武。</h3> <h3>  少林寺武术表演馆。这里上午、下午都有武术表演,时长30分钟。这个表演最为精彩,小小少年,功夫了得,也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少林武术以实战威猛、博大精深而饮誉天下。少林武术据传源于达摩当年为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而创制的“活身法”,他演练的链、棍、杖、剑等动作套路,后人称为“达摩链”、“达摩杖”、“达摩剑”等。此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手”。 这套健身术,后经历代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拳术,共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h3> <h3>  武术表演厅的屋顶</h3> <h3>  看完孩子们的表演,我想到了山门前迎客的僧人,想到了崖壁下戏耍着拳脚的小和尚,想到了佛堂上满嘴佛法的白眉老僧,当然也想到了八百罗汉,练武的木桩,千百年来踩下的脚印……</h3> <h3>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h3> <h3></h3> <h3>  塔林是少林寺埋葬历代德行出众的高僧的地方。游人很少,地上湿润松软,树木与高高的塔彼此映衬。塔林里塔的层次只有一、三、五、七四种层次,造型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圆形、柱形、锥体、瓶体、喇叭体等。所以塔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根据功德所修建,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根据所处年代建筑风格。最高级别为七级,这应该是民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吧。</h3> <h3></h3> <h3>  塔林中现存从唐至今的各类塔256座,其中元塔47座,仅次明塔的存量。据说现存塔仅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其余被历年来山水所冲毁。</h3> <h3>  这里的47座元塔其建筑风格、砖石雕刻为研究元代的建筑艺术留下了宝贵实物。更可贵的是,几乎每座塔都有塔铭留存,为研究少林寺的历史和元代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h3> <h3>  几座重要的元塔,如裕公塔、月岩长老寿塔、还远长老塔等都建在塔林中间。塔林中部偏东有一座建于后至元五年(1339年)的"菊庵长老灵塔",这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叠檐五重,造型秀丽,塔后壁镶嵌着"显教圆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叙"的石碑。碑文和书丹并出自"当山首日本国沙门邵元"之手。法照禅师号菊庵,朝廷赐号"显教圆通大禅师"。他在至治二年(1322年)被礼请为少林寺住持,第二年圆寂。十六年后门弟子子珍请当时为当山首座日本和尚邵元撰文书丹,留下了这座塔铭。由于铭文出自一位日本高僧之手,并且文辞书法都具有相当高的造诣,尤显珍贵。</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少林寺塔林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古塔建筑群,是古塔建筑群世界之最。</h3> <h3>  嵩山自唐以来,儒佛道三家并立,少室山的少林寺,太室山的嵩山书院和老母洞皆是各派的杰出代表。唐代三教合流的历史发展也是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少林寺内保存的一座石碑上有一图, 图上一边是孔子的像, 另一边是老子的像,二者又共同组成一个和尚的像,孔子代表了儒学,老子代表了道学,和尚代表了佛学。这个图也被学者称为三教合一图。 </h3> <h3>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各种宗教教派之间,大多是水火不相容的。往往一座山中,只能存在有一种教派,常常听说某某山是佛教圣地,某某山是道教圣地......。原因就是同一座山,各宗教教派是一山难容二虎的。只有中岳嵩山,具有传统的中华民族之包容性,在同一地域出现了少林寺,嵩山书院,中岳庙三个著名的传教建筑。而且在各自的教派之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看完少林寺,然后登嵩山三皇寨。此寨的巍峨正显示着嵩山作为中岳的厚重深沉,它不似华山的奇险,西南山岳的连绵,也不似南方山地的钟灵秀丽,云烟传神。嵩山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老大哥,沉默无言的,却充满厚实的安全感。</h3> <h3>  这是嵩山瀑布。</h3> <h3>  三皇寨景区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丰富,森林环境优美,主要人文景观有莲花寺、清微宫、安阳宫、三皇寺、盘古洞、玉皇庙等。自然景观有好汉坡、龙脊峡、猴子观云海、老虎石、龙头、龙尾、骆驼石、象门关、一线天、飞来石、吊桥、三仙石、石林、千佛迎宾、悬空栈道等几十处。</h3> <h3>  三皇寨主峰海拔1512米,险胜华岳、难似蜀道、秀如峨嵋、雄比泰山,尚有5平方公里的山顶原始森林绝少有人涉足。自然景观雄伟壮丽,有少室晴雪、少室落日、猴子观天、云峰虎啸等40余处。</h3> <h3>  这是嵩山南麓的中岳庙。中岳庙前身是太室祠,最迟在西汉汉武帝时已经存在,原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场所,随着祭祀山岳制度的消失,中岳庙后来成为道教的活动场所,但仍保留着礼制建筑的特点。中岳庙是中国道教在中原地区活动最早基地。南北朝时期,道教在中国形成,太室祠易名为嵩岳庙,成为中原地区道教活动中心。庙内还有古代碑刻73品,汉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h3> <h3>  这是嵩山玉柱峰下法王寺。法王寺创建于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4年(公元71年),是我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最早的寺院是洛阳白马寺),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七年,距今已1900多年。大法王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最早的寺院,是汉明帝专为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传教而敕建的,成为中国第一所菩提道场,兴盛于唐宋时期。</h3> <h3>  法王寺中大雄宝殿内正中佛龛额题“恩光普照”,内彩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药师佛、阿弥陀佛。龛后塑观世音和善财龙女像。其左右两侧绘文殊、普贤菩萨,风度典雅,慈祥端庄。</h3> <h3>  这是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古代高等学府,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五进院落组成,院中有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等建筑。</h3> <h3>  这是嵩山中的古建和千年大树。儒释道三种宗教在这里,共同发展,携起壮大,和谐相处,相映成辉。去过登封郭守敬建于元朝的观星台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天文观测到遗址,在世界科学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在封建社会科技落后的中国历史上,这也是一个耀眼的亮点。所以我认为中岳嵩山是儒释道再加上科学融合在一起的圣地。</h3> <h3>  嵩山地处中原,位距“郑(郑州)、汴(开封)、洛(洛阳)”三地之中,而“郑、汴、洛”又分别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因此,嵩山就成为了历代皇帝巡游封禅、文人骚客游宴讲学、庶民百姓上香还愿的重要场所,而各种教派在这里发生发展也就在情里之中了,特别是“佛教、道教和儒教”发展的最为迅速和强大,成为嵩山地区乃至中原的三大教派。但是,令人称奇的是,在嵩山地区“佛、道、儒”三教文化既对立,又合作,在对立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共同铸造了嵩山文化的神奇与辉煌,显示出中华民族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和特性,形成了一道“三教荟萃”的嵩山靓丽风景。</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道、儒三教荟萃对嵩山文化的影响</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i><b> </b><u>儒、佛、道三教在嵩山的发展过程中,虽历尽坎坷,但均昌盛不衰,这与它们相融相衬是分不开的。在嵩山的宗教文化中,佛、道、儒三教相互接纳,取长补短,不断适应时势发展的需求,从而把各自思想理论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起源于少林的禅宗,实际上是汉化了的佛教,是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由于印度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相互影响,推动了哲学不断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嵩山少林寺僧通过听话头、打禅机等方式将佛教的哲学思想发展的更为完善,启发和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如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佛教华严宗理论的影响才得以产生。可以说,没有三者的相互交融,少林寺就不可能得以发扬光大,广为世人所接受,拥有今天的地位和声誉。嵩阳书院也不可能以理学着称与世,并成为宋代文人学士研文学理的重要场所。中岳庙更不会千百年香火不断、昌盛至今。正因为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极大地丰富了嵩山的宗教文化并进一步确立了嵩山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对嵩山地区的民俗传统、人文、历史、艺术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从而使嵩山文化独具特色,千恣百态,为世人所赞叹。</u></i></h3> <h3>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诗云:</h3><h3> <font color="#010101"><b>嵩山天下奥,少室险奇特,</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不到三皇寨,不算少林客。</b></font></h3><h3> 也正应了古人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嵩山不算有名,但因为有了少林寺,那就不一样了。山、寺相得益彰。在我从小沉浸的炎黄文化里,在我看到的、听说过的故事里,在藏经阁的经卷下,在达摩一苇渡江的神采间,在慧可断臂立雪的孤寂山头,在十三棍僧的武阵中,我早已认识少林许久了,今天,只不过是来看看它最先到达的地方,来看看它曾经走过的足迹罢了。而代表中华文化的少林精神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h3><h3> 因为当今世界属于命运共同体,越是体现民族的文化,越是全球共享的!所以嵩山少林寺属于全世界的!祝愿少林文化和少林精神发扬光大!!</h3>

少林寺

嵩山

少林

达摩

书院

中岳

佛教

嵩阳

建筑

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