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一)</b></h3><h3><b>如果说,去年夏天的贵州之行尚留缺憾,那就是没能探访王阳明的悟道之地——贵州龙场。</b></h3><h3></h3><h3><b><br></b></h3><b>游完黄果树大瀑布,在行进的旅游大巴上,导游小王说, “经过两天的行程,大家都亲历了黔山秀水。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贵州向来是以山水取胜。”接着他话锋一转,“但是,很多人不了解,其实我们贵州的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遗产丰厚。”小王今年刚三十,布依族,是他们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b><h3></h3><h3><b><br></b></h3><b>游客纷纷抬起头疑惑地望着他。贵州地处西南腹地,蕴藏着得天独厚的大量原生态旅游资源,可是说到经济文化的成就就知之甚少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交通闭塞的贵州历史上是一片蛮荒之地,穷山恶水阻隔了文明前行的进程。</b><h3></h3><h3><b><br></b></h3><b>“我想问个问题,在座哪位朋友知道,我们贵州出了这样一位著名的文化名人?他是中华史上罕有的实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贤。”他停顿了几秒钟。从车窗照耀过来的阳光在他眼睛里跳跃。我隐隐猜到了答案。历史上因“三不朽”而彪炳青史的人物屈指可数。</b><h3></h3><h3><b><br></b></h3><b>“五百多年来,这位哲学家的学术思想流传深远,甚至在海外都推崇备至。他文韬武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和卓越的战功让无数人一生俯首膜拜。”他骄傲的心情溢于言表,像一抹朝霞染亮了脸色。“我已经听见有朋友答对了,他就是——王阳明!”</b><h1></h1> <h3><b>我想起《明朝那些事》的第三卷,作者几乎把整本书的篇幅留给了王阳明,记得当时我一气呵成地阅读完,在篇尾作者落笔道“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b></h3><h3></h3><h3><b><br></b></h3><b>“可是,王阳明与贵州有啥渊源呢?”不少游客提出心中的疑问。</b><h3></h3><h3><b><br></b></h3><b>“阳明先生就是从贵州走向世界的。贵州龙场是先生梦开始的地方。”小王导游幽默地说,他的嘴角始终挂着微笑。</b><h3></h3><h3><b><br></b></h3><b>“各位且听我慢慢道来。话说当年意气风发的王阳明,官任兵部主事,本来仕途光明,却因弹劾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触怒皇帝,被施以廷仗,并下令贬谪到贵州龙场任驿丞,实际上就是招待所所长。”小王侃侃说道。</b><h3></h3><h3><b><br></b></h3><b>“谁想一路上遭遇追杀,坠海,期间颠沛流离,才辗转来到贵州龙场。龙场地处荒山野岭,荆棘丛生,满目荒凉,驿站连个房子都没有,王阳明只得自己搭建了间小茅庵栖身。阳明先生前后境遇可谓云泥之别。开始,他万念俱灰,写了大量诗作抒发愤懑与绝望的情怀。”车厢里异常安静,大家都听得入神。小王呷了一口水,继续说道。</b><h1></h1> <h3><b>“尽管龙场少数民族的百姓不通汉语,但淳朴善良的人们给予了王阳明无私的援助。而阳明见当地生活生产知识原始匮乏,就教他们制作铁制农具耕种,传授修房、教育最重要的技能,使他们大受裨益,很快阳明与百姓打成一片,相处融洽,并受到他们的崇敬爱戴,他也渐渐燃起了重振旗鼓的希望。”讲到阳明先生的命运出现柳暗花明,小王的语调也变得轻快。</b></h3><h3></h3><h3><b><br></b></h3><b>“在老百姓的帮助下,王阳明移居至附近栖霞山的洞穴,就是在这个‘阳明洞’,他日夜沉思入定,终于打通十几年困扰他的思想难关,参悟出了‘知行合一’的学术精髓。”小王不无自豪地说。“这就是哲学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b><h3></h3><h3><b><br></b></h3><b>“而后阳明又创建了龙岗书院,以心学为本施以开导教化,吸引大量民众聆听和追随,民风焕然一新。阳明先生虽然在贵州才三年时间,但对贵州的文化和教育做出的贡献,光照千秋。”他的声音饱含着贵州百姓对阳明先生的景仰之情。</b><h3></h3><h3><b><br></b></h3><b>这趟行程我们事先并没有安排参观龙岗书院,小王是义务为外来客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不是当地民众深受阳明先生影响所致呢?贵州政府也应该利用旅游资源这一媒介,大力推介阳明先生文化,“知行合一”的学说与当下主流思想倡导的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b><h3></h3><h3><b><br></b></h3><b>不知不觉车子抵达酒店,大家还意犹未尽,小王笑说明天会与大家继续分享学习王阳明的心得。</b><h1></h1><h1></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二)</b></h3><h3><b>培根说,“旅行的意义在于能补足少年的教育,增长老年的经验。”在下榻的旅馆附近我找到一家书店,再次品读关于王阳明的书籍,感觉内容份外的厚重,一个个墨字汇聚成海涛,一浪浪地撞击着心灵,激起持久的震撼。</b></h3><h3></h3><h3><b><br></b></h3><b>王阳明是学术自成一体,开宗立派的哲学家,“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观点的提出,惊世骇俗,与统治思想领域数百年的主流哲学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开启了明以后思想新气象,引后世无数英雄竞折腰。</b><h3></h3><h3><b><br></b></h3><b>王阳明在教育上也堪称一代宗师。他在仕宦之余,讲学不辍,普济世人,鞠躬尽瘁。除了龙岗书院,他还在江西和浙江兴办过两个书院,追随者无论阶层,一生满天桃李。他的教育思想极富创新性。主张道德教化,德育为先,以“良知”拯救世人心智,力主学习应当知行合一,有教无类。这在明史最黑暗的年代何等的可贵,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灵光。</b><h3></h3><h3><b><br></b></h3><b>王阳明是出色的政治家。他历任期间,治政有方,勇于革新,兴利除弊,将以百姓谋福祉为己任,敢于负责,富于大无畏的精神。比如在担任庐陵知县时,他不畏权贵,免除摊派,深受民众拥护;软硬兼施整治当地爱打官司的讼风,促进了民风民情的根本好转,都显示出他高超的政治艺术。</b><h3></h3><h3><b><br></b></h3><b>殊能可贵的是,他集文治武功于一身,身为文官,却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千军万马在疆场上立下不世之功,被誉为“明朝一代军神”、“国史上最会打仗的读书人”。这是他能成为德功言不朽者的重要原因。</b><h3></h3><h3><b><br></b></h3><b>他从小就立下“经略四方”之志,调离贵州后,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他将自己创立的“心学”灵活运用在战略战术中,用兵往往出其不意,收到以四两拨千斤的奇效。他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还百姓以安宁;平判宁王朱宸濠叛乱,救大明江山于危难;招抚广西夷民,调和激化的民族矛盾;抱着久病之躯,袭破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b><h3></h3><h3><b><br></b></h3><b>王阳明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樯橹灰飞烟灭间的谈笑自若,心系社稷苍生的当仁不让,不计祸福得失的博大胸怀,无不让读史到此的每个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b><h1></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h3><h3><b>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英雄作为,最能激发出人们心底潜藏的壮志豪情。也许每个人在少年时代都曾有这样一份未竟的梦想吧!翌日清晨,在前往荔波小七孔的路上,导游小王讲述的正是王阳明生平最有代表性的战事——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b></h3><h3></h3><h3><b><br></b></h3><b>“王阳明与宁王朱宸濠叛乱本来八杆子打不着。正坐船前往福建上任的王阳明,途经江西听闻宁王叛乱。你们知道他的反应是什么吗?”他将询问的目光投递过来。</b><h3></h3><h3><b><br></b></h3><b>“国家危难之际,他没有避之不及,而是挺身而出!”小王的话刚一落音,就听有不少人表示不解,别人或明哲保身,或隔岸观火,为何只有他不怕惹祸烧身?</b><h3></h3><h3><b><br></b></h3><b>“宁王坐拥十万大军。难道阳明有优势兵力与宁王抗衡吗?没有。他身边只有少数随从;宁王精心谋划数十年。难道阳明早已料知,预备有万全之策?没有。他只是偶遇突发事件;两者都不是,难道朝廷火速派兵,风驰电掣,星夜兼程抵达南昌?更没有。朝廷还在隔江犹唱后庭花,根本不知晓谋反之事。”小王一连串的问答像剥茧抽丝,使人性的光辉与丑恶袒露无余。</b><h1></h1> <h3><b>“那么王阳明是怎样扭转这一危急局面的呢?”一位看似中学生的男孩急着发问。</b></h3><h3><b><br></b></h3><h3></h3><h3><b>“阳明临危不乱,用兵如神,没军队,就在当地官府的拥戴下,迅速募集义兵组成军队。所谓义兵,其实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散兵游勇。就是这样的乌合之众,在阳明的调度指挥下,仅三十五天就瓦解了十万叛军,生擒朱宸濠,创造了历史上的军事奇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车厢里涌起一片惊叹声。</b></h3><h3><b><br></b></h3><b>“王阳明挽大厦于将倾,朝廷是怎样犒赏他的呢?”小王满腔愤慨地说,“王阳明因功高反遭佞臣的嫉恨和构陷,在他们的挑唆下,荒唐的皇帝认为王阳明夺了他的功劳,硬是下令王阳明放了朱宸濠,由他帅军亲征,再活捉一次!”</b><div><b><br></b><h3></h3><h3><b>人们都为王阳明的遭遇感到不安,我旁边的一位年轻人气愤地大声说道,“这真是史上最奇葩皇帝!”</b><br></h3></div><h3><b><br></b></h3><div><b>“王阳明的伟大之处再次显现!他没有低头。为了阻止大军继续南下,重新燃起烽火,荼毒百姓,他主动说服大太监刘永,由他去游说朝廷,就在驻扎之地,把宁王交出去,让皇帝过了一把瓮中捉鳖的瘾。”正是王阳明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成就了他立德的传世英名。</b><h3></h3><h3><b><br></b></h3><b>小王导游的故事讲完了,车厢里的人们还保持着专注的神情,沉浸在王阳明的传奇经历中。我的心情也是不能平静。</b><h1></h1></div> <h3><b>就在头天晚上,我捧读王阳明先生的传记,他临终前的遗言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心。</b></h3><h3></h3><h3><b><br></b></h3><b>他一生卓尔不群,彪炳显赫,累立奇功,但朝廷对这些作为和功业并不重视,使他屡遭冷遇和诽谤,围攻和陷害,毕生历尽坎坷与磨难。而他在狂潮中屹立着,淡然自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无旁骛,坚信着正义和良知,守护着他的理想和信念。</b><h3></h3><h3><b><br></b></h3><b>晚年的他已是衰病之躯,仍奉旨去两广救火,平定少数民族起事,胜利后返回途中病逝于船上。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老师还有什么遗言,他淡淡地笑了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b><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