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梅里雪山(6740米)是藏民心中的神山,是唯一一座没有被人类征服的6000米以上雪山。退休前的2008年,利用国庆假期,与女儿一起参加上海一家户外俱乐部组织的探险游,前往梅里雪山,徒步世外桃源雨崩,洗礼神瀑,朝拜冰湖,历时15天,这次探游终身难忘!特别是在梅里雪山看到了非常罕见的霞光万丈景象!本篇详细记叙了梅里雪山霞光万丈的过程及照片。</h3><h3><br></h3> <p>过了川滇边界的贺龙桥,沿金沙江北上往梅里雪山方向,这一带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相距不远,并排自北向南流。所走滇藏公路也是古时进出西藏著名的茶马古道。</p><p>中午到达奔子栏镇,奔子栏自古就是茶马古道重镇和驿站。</p> <p>奔子栏的商铺就在国道两边,不长,10分钟走到头,大多是银器店和饭店,我们也在这里吃了中饭。</p> <h3>梅里雪山位于云南德钦县与西藏察隅县之间,处于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快到德钦县城的路边,有一处远眺梅里雪山的观景台。</h3> <h3>梅里雪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藏民在此建起了13座白塔供奉。</h3> <h3>主峰卡瓦博格峰海拔高6740米,峰顶下有十几公里长巨大的冰川,峰顶常云雾缭绕,偶尔露峥嵘。</h3> <h3>梅里雪山主峰至今未被人类征服。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17人在冲击主峰时遭遇雪崩,所有队员全部遇难,部分遗体数年后在主峰另一侧的大冰板发现。藏民视梅里雪山为“神山”反对攀登,政府其后也明令禁止攀登了。</h3> <h3>德钦县城到了,从高处看德钦县城,显然比一江之隔的四川得荣县城规模大很多。</h3> <h3>到了城里果然繁荣,老外不少,有西餐馆,考虑今后几天的艰苦,晚餐在西餐馆加油,但…味道是西餐吗?</h3> <h3>第二天一早,赶在太阳出来之前来到飞来寺,希望看到梅里雪山"日照金山"。当地人说,日照金山大约每周出现一次。等了一个小时,直到太阳出来,不光金山没见着,连山顶也没看到。</h3> <h3>紧接着赶往梅里雪山景区,先在景区大门口转经筒图吉利。</h3> <h3>梅里雪山有三个方向的探游线路,我们走左边雨崩、冰湖一线:先乘车约3小时到西当村,再骑马或徒步约6小时翻越3720米的高山垭口到雨崩和神瀑,在下雨崩住一晚,第二天连续徒步10小时到冰湖,当晚再回到下雨崩住宿,而后出山。 </h3> <h3>过了这座澜沧江大桥就进入梅里雪山景区了,将沿右侧悬崖上的山路前行。</h3> <h3>山路既窄又险,大车无法通行,换乘小车。<br></h3> <h3>三小时后到西当高山前,道路也没有了,只能徒步或骑马翻山,山脚下集聚着藏民和他们的骡马。考虑到后面要连续徒步,大多数人选择骑马,单上山180元,上下山300元,背包不允许挂在马上,由马夫背,但要另加钱。</h3> <h3>要从2千多米海拔的山脚下,上行到3720米的南宗拉垭口翻越这座高山。山路很崎岖,马儿(骡子)走的很艰辛,有摔倒甚至摔下山崖的事儿发生,有几个险处人得下马,过了陡坡再上马。藏民养马一年,赚钱一季,希望马儿多拉快跑,平时吃草,这当儿就时不时从包里掏出青稞麦喂马。</h3> <h3>到了南宗拉垭口,徒步下山。想不到下山坡度很陡,在45度以上,沙土小道很滑,不易止步,走下山也很吃力。</h3> <h3>一路走走歇歇,观赏周边美景。</h3> <h3>远处的高原村落。</h3> <h3>近处的树挂松萝。</h3> <h3>鸟瞰澜沧江。</h3> <h3>到下雨崩了。下雨崩四周被雪山包围,中间一块平原,土地肥沃,风景秀丽。一直维持着数百年来农耕畜牧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世隔绝,宁静安详,实乃"世外桃源"。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这里藏民风俗很奇特,兄弟不分家,共娶一个妻子。</h3> <h3>入住依山而建的简易旅舍,大多数人只能住通铺。</h3> <h3>我们报名时就预先加了钱,住两人景观房,实际上也就两张木板床,并无其它,但木板房密封性还可以,晚上不冷。</h3> <h3>关键是观景非常好,可鸟瞰下雨崩全貌,云雾时不时从窗下飘过,飘飘欲仙。</h3> <h3>看着下面的田园,望着远处的雪山,呼吸着非常洁净的空气,在一片宁静中心广神怡,真乃世外桃源啊!<br></h3> <h3>利用下午还有点时间,从雨崩骑马到7公里外的神瀑探游。神瀑是从千米悬崖上倾泻而下的雪水,色纯气清。</h3> <h3>神瀑在朝山藏民心中是神水,愿意被神水淋洒,求得吉祥。<br></h3> <h3>第二天一早,带了早就准备好的用品和食品,徒步从下雨崩向冰湖出发了。</h3> <h3>路上经过雨崩小学,雨崩小学处于上、下雨崩之间,校舍刚由外界捐助修缮一新。</h3> <h3>学前到三年级全住校,山里的孩子,长到十几岁都没到县城去过。驴友们一起凑钱买了学习用品送给学生。</h3> <h3>经过上雨崩,上雨崩依山而建。</h3> <h3>下雨崩至冰湖约13公里,高差一千米,来回至少10个小时。当年雨崩至冰湖全程是禁止骑马的,只能徒步。</h3> <h3>原始森林里没有路,教练带路走在泥泞地上。</h3><div> </div> <h3>据讲梅里雪山区域有豹、熊等大型动物存在,看到泥泞地上野兽出没的大脚印,应该不假,不免感到有点紧张。</h3><div> </div> <h3>但沿途原始生态,景色秀丽。</h3> <h3>雾气和阳光交替出现。</h3> <h3>很多树就烂在森林里了。</h3><div><br></div> <h3>《魔戒》中的原始森林也不过如此。</h3> <h3>这蘑菇能吃吗?</h3> <h3>这浆果昵?</h3> <h3>到梅里雪山中日登山队的笑农大本营了,当年17个人就是从这儿出发,一去不复返了。</h3><h3>从登山大本营到冰湖,还要向上攀登一个半小时,先在这儿烤火驱寒,补充能量。</h3><div><br></div><div> </div> <h3>这一路比亚丁景区的海拔要略低些,仍属海拔较高地区,背后的笑农大本营为3700米,一路爬山上行,非常吃力。</h3><h3><br></h3> <h3>实在走不动了。</h3> <h3>终于到冰湖了!天在下着小雨,雾气腾腾,能见度很差。冰湖海拔4000米。</h3> <h3>庆祝胜利!有一半驴友没能坚持走到冰湖。户外俱乐部领队说:我是他们俱乐部历次组织到梅里雪山,坚持走到冰湖驴友中最年长的。</h3> <h3>女儿尽管体力消耗很大,很高兴坚持到底了。</h3> <h3>也垒个玛尼堆向梅里雪山表示敬意。</h3> <h3>到这儿的人都在冰湖边向梅里雪山致敬许愿,我默默祈祷:我这年纪,能坚持走到这儿,没有其它要求,就是为了看你,希望能让我清楚地看到你主峰。</h3> <h3>这次探游最主要、最艰苦的目标已经达到。第二天早上离开前,在雨崩以梅里雪山为背景合个影很有纪念意义。最左边的是领队兼教练,他体力充沛,线路很熟,感谢他对我的一路关照。雨崩到冰湖有很长一段是在原始森林里穿行,如果没人带路很容易迷路。</h3> <h3>回程依然是上山骑马,下山徒步。在马背上,除主峰外,梅里雪山的其它山峰大多清楚地看到了。</h3> <h3>阳光照射在缅茨姆峰上,传说缅茨姆峰是主峰卡瓦格博的妻子,她的形状形似主峰,却又多了一些俊俏婀娜。</h3><h3><br></h3> <h3>我们在下雨崩住的房间窗口,能方便地观赏到缅茨姆峰和吉娃仁安峰,吉娃仁安峰意为"五佛之冠",是五个并立的扁平山峰。</h3> <h3>下午4点,我们就到了飞来寺,住宿晚饭都在这家饭店,饭店二楼餐厅对着梅里雪山主峰。</h3><h3><br></h3> <h3>心中还是惦念着没有见着的主峰,可主峰一直云雾缭绕看不到,直到19时许,云雾消散了,但天也黑下来了,我隐隐约约地看到了梅里雪山的主峰,尽管不是很清晰,但也满足了,吃饭吧。</h3><h3><br></h3> <h3>晚饭在二楼餐厅,明晚到丽江就各奔东西了,今晚大家一起聚餐。正斟酒间突然有人喊起来:看!看!我看向窗外,黑黝黝主峰周边刚刚露出光线,第一反应是跑回房间拿照相机,我的房间就在饭厅对面,拿着相机奔回餐厅窗口用自动档拍了起来。</h3><h3>后来看了照片上的时间:19:08。</h3> <h3>紧接着,光芒四射,天空反而亮了起来,饭厅服务人员与老板也围过来一起看,说这景象很少见。</h3> <h3>光芒以主峰为中心,向两边放射,非常壮观和震撼!寺庙中佛祖宝座背后装饰的光芒四射不就是这种形状吗?</h3><h3>据藏文经卷中记载,梅里雪山主峰可是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山就是佛!</h3><h3><br></h3> <h3>霞光万丈是在傍晚太阳落山后发生的奇观,出现的概率远比日照金山低的多,非常罕见!回来后专门上网搜,梅里雪山日照金山的图片很多,晚霞照片也有,但以梅里雪山主峰为中心光线向两边呈放射状的霞光万丈的照片没有,这次制作美篇时,再次上网搜,依然没有。</h3> <h3>光芒随时在变化,整个过程只有三分钟,19:11说结束就结束,中间没有什么缓冲过程,其中最佳展现时间不过60秒。怕失去最佳时机,没时间也不敢将相机调为其它模式拍摄,更别提三脚架了。驴友中摄影水平和器材比我好的有几个,器材也不在身边,都手忙脚乱,没有拍出更好效果,甚至错过最佳时机。</h3> <h3>晚饭时大家都很兴奋,说:不少驴友到梅里雪山多次,许多摄影发烧友专门候拍,都不一定看到,我们第一次来,就看到了霞光万丈,非常幸运!真是可遇不可求啊!</h3><h3>不可求?我心一动,难道我昨天在冰湖的虔诚相求起了作用?心中甚是敬畏!</h3> <h3>第二天,乘车向丽江进发。路上经过长江第一湾。</h3> <h3>在香格里拉县城吃中饭。</h3> <h3>在松赞林寺停车游览。</h3> <h3>晚上赶到丽江,好好休息调整了两天。</h3> <h3>已经过了国庆旅游高峰,正好有特价机票,从丽江乘飞机经昆明转机回沪。结束了这次带有户外探险刺激、耐力意志考验、真正意义上的旅游。</h3> <h3>摘录:梅里雪山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山难</h3><div> 在从斯农冰川方向攀登失败后,1990年9、10月份,中日联合登山队再次侦察上山线路,选定雨崩冰川方向,并一直上到5500米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在整个侦察过程中,险象环生,但最终在缜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攀登路线。11月,双方人马汇聚德钦县城,队长由日本著名气象专家井上治郎教授担任,副队长由有过无数次辉煌登山记录的中国登山家宋志义担任,队员中,三分之一有着8000以上的登山经验,并配备了最先进的卫星云图接收仪器,可谓兵强马壮,志在必得。大本营建立在笑农,该地三面被雪山环绕,一面是浓密的森林,景色优美。但周围隆隆的雪崩声,令人不安。按照计划,一、二号营地的建立还算顺利。但在建立三号营地时,中日队员之间发生了冲突。那天,宋志义、孙维琦、广獭显、近藤裕史、船原尚武从二号营地出发,到达主峰卡瓦博格的左侧,大家都认为这里是建立三号营地的最佳地点。但在营地建立的具体位置上,产生了分歧。中方认为,为了避免雪崩,营地应该建立在远离山脊的地方。而日方认为,为了登顶方便,营地应该尽可能地靠近山脊。双方各持一端谁也说服不了谁。无奈,队长井上治郎只好派米谷佳晃上去看一下,做最终裁判。遗憾的是,米谷上来时,山上大雾迷漫,什么也看不见。最后,井上队长的东方式思维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庸!即不靠近山脊,也不远离山脊,在双方争论的中间地点,建立三号营地。后来,人们知道,那场致全队于死地的大雪崩,正好发生在这个营址上。三号营地一建立,立即代替了大本营,成为井上队长的指挥部,所有的重要设备,包括井上的卫星云图接收机,都被运到这里。12月21日以后,梅里雪山出现了少有的大晴天,乘这个机会,登山队在5900米高度的一个大冰壁前,建立了四号营地,并攀登到6210米的高度,观察了最后冲顶的地形,结论是:已经没有克服不了的难点了。当晚,登山队再一次摆酒庆祝,因为,6210米,对攀登卡瓦博格峰来说,已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了。并决定:12月28日,突击顶峰。此时此刻,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喜悦。12月28日上午8点,宋志义带领的第一突击队准时出发,营地所有的对讲机都打开了,人们在等待着胜利的消息。井上草拟好登顶成功的电报。上午11点36分,他们突破了第一个难关:陡峭的大冰壁,到达主峰西侧山脊6200米处。下午1点,突击队已经攀登到6470米,峰顶就在眼前,垂直距离只有270米了。就在三号营地敲盆敲碗为即将到来的胜利高兴时,乌云遮没了山顶。这云来的是那么突然,突然得令人手足无措。这云是如此的浓重,浓重得犹如黑夜降临。随着乌云的到来,气温急剧下降。刹那间,五位突击队员被冻得浑身颤抖。紧接着,狂风怒卷,石渣般坚硬的雪粒,狠狠地抽打在人们的脸上。突击队迫不得已拉起了简易帐蓬,以避风寒。暴风雪掠过尼龙帐蓬,发出犹如砂纸打磨的声响。到了下午四点,风雪肆虐,并没有要停止的意思。井上痛苦地命令:取消行动,突击队返回营地。但是,山上的人已经无法回来了,他们被山顶的黑云笼罩着,几次试图冲出黑暗,撤回三号营地,但都因为山上黑得无法辨别方向而被迫放弃。最后,井上队长只得让他们将剩余的食品集中起来平均分配,做好在山顶过夜的准备。为了不让山顶的突击队员睡觉(在极度低温的状态下睡着就等于死亡),三号营地和大本营轮流用对讲机与突击队员通话。直到第二天,突击队才返回三号营地,这时17个人全在三号营地待机。鉴于28日冲顶的失败,中日双方决定,建立五号营地作为突击营地,登顶日期改为1991年1月4日。事与愿违,1991年的第一天,暴雪突至,天地一片迷茫,把三号营地象集中营般死死封住。积雪达到1.2米,队员们每隔一小时出来清理帐蓬顶上的积雪。直到1月3日晚上10时30分和大本营的最后一次通话中,队员还在抱怨:这雪要下到什么时候才算完。第二天一早,大本营与三号营地通话,但无论怎么呼叫,三号营地总是没有应答。三号营地消失了,17条生命消失了,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当雪过天晴,卡瓦博格又露出那富有神韵的雄姿时,依然是那么冰晶玉洁,依然是那么美丽动人。1月9日晚,救援小组赶到大本营。1月16日,中国登山界实力最强的西藏登山队,由拉萨赶来。两支队伍加在一起,全国十名顶尖登山高手聚集一堂,向神山发起冲击。但在铺天盖地的暴雪和山摇地动的雪崩面前,冲击显得微不足道。1月21日,指挥部痛苦地宣布:救援行动失败。此次行动成果,仅是在被大雪掩埋的二号营地中,刨出了王建华的一架照相机,三号营地根本无法到达。17名队员的失踪,给中日登山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甚至无法向遇难者家属做一个最起码的交代。正是在这种压力下,1991年4月26日,由中日双方组成的联合搜索队一行17人再次来到梅里。当他们傍晚抵达大本营时,坚硬的雪粒,迎面扑来,天阴沉沉的,周围的雪山全在浓云之中。多次的失败,让人增加了对神的敬畏。日方队长岩平五郎特意将从日本带来的护身符郑重其事地发给每一名队员。中方几个藏族队员,五体投地,冲着卡瓦博格峰磕头。但神山对人的虔诚并不买帐,回答人们的是隆隆不绝的雪崩和威力无比的冰崩。当天在大本营附近,发生的大小冰崩、雪崩竟达48次之多。其中,一次巨大雪崩的轰鸣声竟长达六分钟。大本营附近有一片宽300米、长400米的冷杉林,树的直径都在50厘米以上。雪崩过后,杉树齐唰唰地倒伏在地,一棵不剩,该树林并不在雪崩的路线上,仅因为雪崩卷起的气浪,就将树林摧毁,自此放弃了搜索。直到1998年7月18日,当地村民陆续在明永冰川上发现中日联合登山队的部分遗物和遗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