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我们一直都走在朝圣的路上

Annexie(安妮)

<h3><b><font color="#167efb">声明:本人尊重他人的信仰。我并不了解各民族的宗教及其教义,本文只是从无神论者的角度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文中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原谅!</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1> <h1>上周三,儿子参加完期末考试。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在外面用餐之后,顺便看了一场最近刷屏的电影《冈仁波齐》。</h1> <h1>这是一部史上少有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高潮、没有配乐的影片。一群善良、淳朴、简单、虔诚的村民,因为不同的理由,决定结伴一起去朝圣,去朝拜他们心中的圣山冈仁波齐,去祈求来世的平安和幸福。</h1><h1><br></h1><h1>这支十一人的队伍历时一年多,风一程雨一程,历尽艰辛,用等身长磕的方式,丈量了长达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这一年多的朝圣期间,有一个婴儿出生,有一位老人离世。</h1><h1><br></h1><h1>影片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朝圣者的护手板互扣时清脆的声音和藏民们虔诚执着纯粹透亮的眼神。导演张扬用一种最原始的方法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h1> <h1>那天晚上,我刚好熬夜读完小说《一个人的朝圣》,和那部小说相比,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群人的朝圣”。</h1><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nmfjiwz"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书评:一个人的朝圣</a></h3> <h1>我非常尊重朝圣者的信仰,十分钦佩朝圣者的毅力。但是,我是个无神论者,只信今生,不想来世。现代科学如此昌明,人类的触角已经到达了月球、火星和太空,然而并没有谁见到过神灵。</h1> <h1>回想起我自己的经历,仅仅有两次,我相信或者说是希望上天真有神灵。</h1><h1><br></h1><h1>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我很想离开原单位而又不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从不信佛的我到观音庙抽过一支签,据解签的老人解释,该签的意思是说,我只有离开此地才会有前途。不久,机会来了,我果断离职南下,两年后,我单枪匹马在南方立稳了脚跟。</h1><h1><br></h1><h1>还有一次是去年秋天,妈妈在北京突发疾病,该病来势汹汹,我又担心又害怕,手足无措之际突然想起了家乡的那座观音庙,我打电话要妹妹去庙里烧香抽签,为重病中的妈妈祈福,妹妹不信这些,没去。住院治疗十五天之后,妈妈病愈出院。</h1><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a7h97kd"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你若安好,便是晴天</a></h3> <h1>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藏民们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看起来没有经济效益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等身长磕朝圣和来世平安幸福真的有关系吗?这是宗教信仰还是愚昧无知,抑或是封建迷信?</h1><h1><br></h1><h1>我想不出答案,于是,我特意请教了美篇最会讲道理的龙城使君老师,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b><i>人对生死和未来总是迷茫的,探究宗教信仰的心态,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人类自律意识的作用,是迷茫时代对人内心的一种指引和安慰。宗教以仪式感生活化的方式来让我们觉得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的无所不在,或者隆重庄严或者习以为常。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的朝圣》与其是努力一把,不如说是另一种的仪式感。</i></b><br></h1> <h1>迷茫?安慰?仪式感?对!我相信神灵的那两次正是我最迷茫的时候,只是希望用抽签和祈福的形式来寻求心理安慰罢了,事实却并不会因为我的这种行为而改变。</h1><h1></h1><h1><br></h1><h1>例如,第一次,因为抽签的结果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会把它当作鼓励我离职的强心剂;假如抽签的意见与我的想法相左呢?我想,我会把它当作验证迷信不可信的测试剂,用我今后的努力来否定它的准确性。</h1> <h1>第二次,假如妹妹去观音庙为妈妈祈福并且求签了,不管求签的结果如何,这个结果必定不能左右妈妈病情的好坏,十五天后妈妈依然可以出院。</h1><h1></h1><h1><br></h1><h1>或许,求神祈福的行为只是在迷茫中给自己寻求心理安慰的一种仪式。</h1> <h1>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老人徒步627公里去探望罹患重病的老友奎妮,是一种仪式感,他用常人难以做到的行动证明自己不会再让别人失望;</h1><h1></h1><h1><br></h1><h1>电影《冈仁波齐》里的藏民等身长磕去朝圣,是一种仪式感,用历尽千辛万苦朝拜圣山的方式来表达藏民们对来世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h1> <h1>日常生活中,仪式感也无处不在:人们在节气到来之时举行庆祝活动、进食应季食品,是一种仪式感,代表我们欣然接受大自然的馈赠;<br></h1><h1><br></h1><h1>生日宴、成人礼、结婚典礼、入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是一种仪式感,表明仪式的主角进入人生崭新的阶段;</h1><h1><br></h1><h1>入党宣誓和就职典礼等,是一种仪式感,表达宣誓者对自己的要求上升到更高的高度;</h1>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仪式感。</h1></h1> <h3><font color="#167efb">影片最让人感动的情节之一:朝圣者们涉水磕等身长头。</font></h3> <h1>仪式感其实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人们用不断重复的动作和语言告诉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这种自我暗示能够使人们的心灵自我净化,仪式感是让人们更深入地感知世界和理解人生的一种方式。</h1> <h1>所有的仪式过后,仪式的主角能不能达到期间许下的愿望,更多的还有赖于今后生活中和工作中的不断努力。</h1><h1><br></h1><h1>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热烈而隆重的婚礼过后,夫妻生活仍然一地鸡毛,最后两人分道扬镳;许多党员干部入党和就职宣誓时信誓旦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实证明那只是糊弄小老百姓的口头禅……</h1> <h3><font color="#167efb">歌词:我往山上一步一步地走,雪往下一点一点的下,我和雪约定的地方,想起了我的母亲。我们都拥有同一个母亲啊,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啊,命运好的当了喇嘛,我的命运不好去了远方。</font></h3> <h1>作家毕淑敏在一次演讲时说过:<b>“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b>这个意义,就是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说信仰。所有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所做的努力,只要不违背良知不触犯法律,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去努力,也无论努力的最终结果如何,都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尊重的。<br></h1><h1><br></h1><h1></h1><h1>导演张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若干年后,人们仍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有一个民族还这样生活过。神山圣湖不是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平凡的理想和信仰。”</h1><h1><br></h1><h1>我想,无论做什么事情,有没有仪式并不重要,只要心中有一块圣地,我们其实一直都走在朝圣的路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h1> <h3>注:图片来自网络。小视频为观影时手机随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