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曾经与父亲有关的一些点滴回忆……》

心愿

<h1><font color="#167efb"><b>配乐说明:<br></b><b>选自1996年获第6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br></b><b>这是我个人深爱的一首音乐,听了有十多年了。曾经在静夜里聆听着这首音乐而触景生情,热泪盈眶……<br></b><b>它悠远低沉的叙述,有哀伤但却不消沉,更能够给人于力量!<br></b><b>喜欢电影中的两句台词,摘来:</b><b><br></b><b>“我们最终都会死,问题在于怎么样死和为什么而死。”</b><b><br></b><b>“Every man dies, not every man really lives.-- Braveheart <br></b><b>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曾真正活过。”</b></font></h1> <h1><b>《生命中,曾经与父亲有关的一些点滴记忆……》</b></h1><h1></h1><h1><b><br></b></h1><b>昨夜,不知怎的,脑子里突然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与父亲的点滴往事。也没有什么缘由,就那么想起来了……<br></b><b>其实,我的父亲是个很寡言的人,甚至可以用惜语如金来概括。从小到大,除了家中说正事儿,几乎没有什么额外多余的交流。<br></b><b>虽然父亲话不多,但我们家的家风,绝对是由父亲来主导的,细细想来,也从没从父亲嘴里听到过什么大道理。<br></b><b>可是,点点滴滴的往事,还是涌上了心头。于是,写来……</b><h1></h1><h1><b><br></b></h1><b>1、我出生在成都,五岁随父母离开这座城市。很依稀的记得,父亲带我去过一次都江堰。因为在都江堰的吊桥上,我的一个彩色的琉璃球掉进了岷江里,而桥下湍急的江水,却刻进了我的脑海里……</b><h1></h1><h1><b><br></b></h1><b>2、五岁那年,随父母来到郑州后。冬天厂里的仓库着火,救火车(那时我们都不叫消防车)来了之后用水给浇灭了。我就好奇,心想既然水能把火浇灭,那我喝一大口水,对着家里的煤球炉,是不是也能把炉子给浇灭?于是就偷偷实践了——结果整张脸被迅速蒸腾的蒸汽给烫伤。当时只觉得脸烫,于是就拧开自来水水龙头对着凉水冲脸。这一冲不要紧,象有一万根针扎在脸上,疼,于是憋不住开始嗷嗷了,烫伤的脸上马上起了一层水泡。<br></b><b>后来去医院抹了满脸黑糊糊的烫伤药膏,两眼也被药膏糊着很长时间没能睁开——母亲后来说得有一个多月,连烫伤带药膏,把两眼的眼皮给黏合到了一起。(印象中小时候是双眼皮的,从那儿以后再睁开时,变成单的了)。<br></b><b>这次作死之举,父亲没有责骂我一句!</b><h1></h1><h1><b><br></b></h1><b>3、郑州。六、七岁的时候吧,父亲供职的那家国有工厂的大门口,临着中原路。黄昏时,有一群山羊踏上了刚刚抹平修好的水泥路面,踩踏下不堪入目的羊蹄印。我自以为是地去赶头羊,那头羊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头一抵,用羊角把我顶了个大跟头。吓的爬起来跑,哪儿有羊跑得快?接二连三地顶了多个跟头,哭喊着屁滚尿流的。从中原路南边顶到了中原路北边(那时的中原路倒是不宽),遇上一位骑着自行车的汉子,这位叔叔撂下自行车抓住两只羊角,把山羊甩到了一边,头羊这才停止了攻击。<br></b><b>委屈的哭着回到了家中,父亲把我揽在怀里,掀开我的海魂衫(海魂衫,海魂衫,海魂衫!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笑着边给我揉着已经有些红肿的背,一边安慰着我……</b><h1></h1><h1><b><br></b></h1><b>4、记忆中只挨过父亲两次打(偷偷说:主要是老娘打的多)。第一次刚上小学吧?因为偷厂里的铁去卖钱(卖钱只有一个目的:解馋!卖了钱去买好吃的东西),被厂里保卫科的人抓住了,告诉了父亲(父亲那时是副厂长,那会儿的人们才不管你是爹是啥长,后来想这是对的),领回家后父亲把我按在地上用鞋底抽我的屁股,抽的不轻,长记性!<br></b><b>第二次挨打,都上初中了。邻居有个发小,外号叫“某逼豆”(姓氏略去)。这货手欠,撩么我,于是反击把他给揍了。这货吃了亏哭着回家告诉了他妈,他妈不但惯他,也泼,中午下班时堵在厂门口,父亲出来时哭着告状,说你厂领导家的孩子欺负人。父亲跟他妈怎么道的歉我不知道,反正到家后父亲铁青着脸,顺手抄起家里的木搓板,横着就给我来了一搓板——注意是横着,不是平拍过来。<br></b><b>就来了这么一下,父亲扔下搓板就回屋了。<br></b><b>这次记的清楚:我的左胳膊立马蹦起来一个小老鼠,感觉跟折了一样,很快就肿的像个馒头。我哭着躲进厕所里,边哭边骂:这死老头,你横着拍两下也行啊……<br></b><b>顺便再提一下“某逼豆”,这货后来挣了大钱,再后来吸毒,把家给败完了,反正现在还活着。</b><h1></h1><h1><b><br></b></h1><b>5、八九岁那会儿吧?厂里有一辆美式吉普车,夏天的晌午头偷开这辆车,一头撞到了车库的大门上。后来怕挨打,躲进了厂区的大车间里(厂里那时候有不少大车间),父亲找了半夜,很晚的时候找到了我,就说了一句回家睡觉吧,没吵我一句。<br></b><b>清楚的记得那个静夜,耷拉着脑袋蔫蔫地跟着父亲往家走的那个场景。</b><h1></h1><h1><b><br></b></h1><b>6、文革开始后,大概是1967年,父亲戴着造反的人们用钢筋焊制的大高帽,站在厂里礼堂的舞台上被批斗的场景。小孩子们看热闹,我也在其中,想不起来那会儿是啥心情,没印象。</b><h1></h1><h1><b><br></b></h1><b>7、上小学一年级那年,跟一个四年级的大哥哥打架,被他推到了石灰池里,两眼差点给烧瞎了,母亲气不过要去找那人的父母去说道说道,父亲没让去。</b><h1></h1><h1><b><br></b></h1><b>8、大概八岁那年的冬天,劳动改造中的父亲,在两层楼高的树上锯枯死的树干,碗口粗的树干突然断裂,砸到父亲的太阳穴处,父亲从两层楼高的梯子的顶端直直地摔下来。记得母亲坐上厂里的车拉着父亲去医院,我还跟在车的后面跑了一段距离……<br></b><b>那年父亲还不到五十岁,父亲再次捡回来了一条命。</b><h1></h1><h1><b><br></b></h1><b>9、我小时候,也认点字了,印象最深的是农民出身、没什么文化的父亲,总是在没完没了的写检查(清楚地记得每个字有蚕豆那么大,信纸一写就是厚厚的一摞子)。后来慢慢才明白,父亲那时的心情应该是很不好的,是阴郁的。有一年,父亲感冒了,鼻子没嗅觉,错把家中用啤酒瓶装的备用的汽油当成了啤酒,心不在焉地倒满了一杯,端起来一仰脖子一口喝了下去。感冒后的味觉也差,待感觉到不对时,都已经灌进了肚子里。<br></b><b>还是厂里的车赶紧拉着去医院洗胃,受了不少的罪。<br></b><b>后来听母亲气愤地说,厂里有人传父亲想不开,要自杀。这个谣传有意思。反正我爹后来活到了九十五岁!</b><b><br></b><b><br></b><h1></h1><h1><b>10、我小时候扁桃体总爱发炎,老是生病发烧,母亲总会问想吃啥,那时候郑州最奢侈的的餐饮名吃是“老蔡记”的蒸饺和馄饨(现在还是郑州名吃),</b><b style="font-size: 16px;">每每逢此机会,我总是提出要吃蒸饺和馄饨。于是父亲受母亲之命,便撩开他那曾经军人的大步,蹭蹭地步行到位于碧沙岗的那家国营“老蔡记”去买。至今,馄饨还是我最爱吃的主食之一。</b></h1><h1></h1><h1><b><br></b></h1><b>11、小时候,父亲有时会带着我在如今已经是裕达国贸大厦脚下的菜地去散步,父亲会用浓郁的山东沂蒙山口音跟我说:早睡早起,晚睡晚起……</b><b><br></b><b><br></b><h1></h1><h1><b>12、也还是很小的时候,父亲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我蹲在他的身边,闲得无聊,手还欠,盯着父亲腿上的汗毛心里想:为什么他腿上有,我腿上咋没有呢?于是就用手去薅父亲腿上的汗毛。薅一下父亲的腿就抖一下,薅一下就抖一下,但父亲也不恼。当然我也没敢多薅,薅两根试试得了。</b></h1><b><h1><b><br></b></h1></b><h1><b>13、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厂里的搬运班劳动,当搬运工。有一次抬钢板用力过猛把腰严重扭伤,好像至少有半年都不能走动,而我每天下午都要跟哥哥一起,拉着借来的架子车,推着父亲去针灸、按摩。这次损伤,使得父亲在老年之后,即便是在夏天,右腿也要裹上毛巾被,怕寒。</b></h1><b><h1><b><br></b></h1></b><h1><b>14、父亲腰腿好了些之后,继续回搬运班劳动。厂里基建需要拉沙子,要用大卡车从大西郊到现在花园路北环外的沙门村附近来拉(沙门村的村名,跟这里沙丘多也有关系)。那时候哪儿来自动装卸?一卡车的沙子,得几个搬运工一铲子一铲子的装满,再一铲子一铲子的卸下来。</b></h1><b>记得是暑假间,我为了坐卡车,经常跟着父亲去拉沙子。那时候小,站在卡车车厢里,觉得挺爽……<br></b><b>那是一个真真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懵懂岁月!</b><b><br></b><b><br></b><h1></h1><h1><b>15、大概1975年前后吧?父亲到郑州五七干校学习、劳动,(如今我居住的柳林往北,花园路东侧一带)。说是学习,劳动是真的,这一带种植的水稻多,清晰地记得父亲他们还得用镰刀收割水稻,收完后一捆一捆的捆扎好,劳动强度挺大,而父亲那时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母亲惦记父亲,每星期都要做些好吃的,让我骑自行车穿过整整一座城市,给父亲送去。</b></h1><b>而如今,我自己的家,就住在这一带。</b><h1></h1><h1><b><br></b></h1><b>16、1976年过年,第一次跟随父亲回沂蒙山老家,除夕黄昏时到的山窝窝深处的那个小山村。未进村,就远远地听到村口传来的凄厉的哭声——进村后才知道,是我的叔伯二哥家的二嫂,刚于十天前的腊月二十因病去世,死的时候才38岁。而除夕这天该过年了,二哥家的大闺女(也是我的侄女,但比我还大好几岁)想她娘,趴在我二嫂的坟前泣哭。<br></b><b>第二天一大早,大年初一,还是这个比我还大的亲叔伯侄女,又来到她娘的坟前哭祭。山坳里那凄厉的哭声,传的很远、很远,也使得已经知道了原委的我,泪流满面。虽然,我并没有见过我的二嫂。<br></b><b>而军人出身、经历过太多生死的父亲,面对这一切,面无表情,一声不吭。<br></b><b>初一吃完早上饭,我随着父亲一起去给父亲的大哥、我亲大伯去拜年。大伯住的是一个用玉米杆搭建起来的、只能容下一个人进去的窝棚里,只能父亲一个人进去,我就站在刮着凛冽寒风隆冬中的窝棚口等着。<br></b><b>也没太长的时间,我看到父亲给了大伯一整迭两毛钱的新钱(一百张,回老家之前,母亲特地换了一些一毛、两毛的新钱,都是一迭一迭的。一百张是二十块钱——1976年初的二十块钱意味着什么,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永远不懂!)<br></b><b>父亲弯着腰从窝棚里出来时,我看到父亲掉眼泪了……<br></b><b>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父亲落泪!<br></b><b>而在我和父亲的生命里,我只有两次见到父亲流泪!这是第一次……</b><h1></h1><h1><b><br></b></h1><b>17、1979年,我十八岁,那年高考,父亲为了鼓励我好好学习,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凤凰牌大链盒自行车。买了这辆自行车没俩月,我曾经骑着这辆自行车,也算所谓的见义勇为做了一件好人好事,做的啥就不啰嗦了。只是后来我就读的郑州一中的老校长,亲自到我们班来找我,把我叫到教室门口,说老实话把我给吓的不轻——校长找能有啥好事儿?老校长是这么和颜悦色地问的:你叫刘毅?回答是。又问你前一段时间是不是做过什么事?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训练出来的思维,以为自己又做了什么亏心事儿,脑子里迅速放电影,快速回闪,细想想也没偷没抢更没糟蹋女同学啊?那时候绝对是个雏,除了俺妈连别的女的手都没拉过。这点绝对敢向当时已经逝世快三年的毛主席保证!(那年代我们发誓诅咒要证明什么,都是说“向毛主席保证”,如果一定要发狠强调一下,那必须是“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保证”!)<br></b><b>见我紧张,(那年代真是这样,没做亏心事,也怕鬼敲门),老校长接着和蔼地说:有人给学校写了一封表扬信,表扬你帮助了别人。<br></b><b>用现在的话说:我嘞个去啊!老校长您说话别大喘气行不?<br></b><b>老校长说完表扬和鼓励的话之后,走了。剩下我站在教室门口跟打了鸡血似的,亢奋!都不知道咋回的教室……<br></b><b>从那儿以后,俺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一做好人好事,就猛写日记,满指望等有一天俺突然壮烈牺牲了,能像某某同志一样被人发现俺的日记,完了发现的人迅速会报告给组织:这人是个榜样啊?<br></b><b>过了很久很久以后才明白:妈的你都死了,你还能知道个俅啊?<br></b><b>现在也不耽误骂自己一句:傻逼!</b><h1></h1><h1><b><br></b></h1><b>18、1983年,去大连当时的辽宁财经学院(今东北财大)进修,我还没手表,父亲就把他戴的那块上海牌手表送给了我。记得在北京倒车时,专程匆匆赶到了心仪已久的天安门广场,在天安门前第一次留了个影。这次留影的最大亮点是:特地把两手交叉地放在肚前,把手表露了出来。</b><h1></h1><h1><b><br></b></h1><b>19、父亲的第二次落泪。<br></b><b>1999年秋天,我回沂蒙山老家,特地借来了一台小型的摄像机——为因年迈以及得了脑血栓后身体条件的不允许、无法经受长途颠簸的父亲拍下故乡的山山水水,带回郑州给父亲看。<br></b><b>回到郑州的家里播放时,我站在父亲的身后一起看。无意间发现父亲双肩抖动,一言不发。转到父亲面前才发现——<br></b><b>父亲已泪流满面。。。。。。。</b><div><b><br></b></div><div><b>20、整整三十年前,我仗着年轻气盛,参加了一项民间自发、有生命危险的探险活动。我执意要参加此项活动的行前,深知其危险性的父亲,以不再认我这个儿子相挟施压,并因没有奏效而着急上火,引起牙痛,脸肿的很高。我出发的那天去与父亲告别时,在家中父亲都没有转身看我,更别提来送我了,只有母亲来为我送行(见最后倒数第三张我与母亲的合影)。</b></div><div><b>探险其间,有队友牺牲后,队里也开会明确说明想走的可以走,不要有任何的压力。老实讲后来走了不少人,再老老实实地讲,我也因当时对死亡的畏惧和恐惧,曾萌生退意。时恰有一位郑州的记者因公要返回郑州几天,他供职的单位跟我父母家只有一墙之隔。于是我就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透露出彷徨的退意。</b></div><div><b>几天后,这位记者返回青海,给我捎来了父亲的回信。父亲的信不长,其它的内容我记不住了。但有一句沉甸甸的话,使我铭记至今。</b></div><div><b>父亲的这句话是这样写的:“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底!”</b></div><div><b>感谢父亲!在我因胆怯而最为动摇彷徨的时刻,给了我坚持做下去的信念和力量!直至时今………<br></b><b><br></b><b>结语。<br></b><b>父亲是山里走出来的农民,从来不会说什么花言巧语,更没听他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也没讲过什么大道理。父亲是那种需要去做的时候,只须默默去做自己该做的那种人。<br></b><b>从一个家庭的角度讲,我可以自豪的说,父亲对他的家庭,他的子女,从来都是无私的。也从未有过索取。<br></b><b>当然,在与父亲生命的过程里,能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b><b>、很多,这只是回忆起来的一小部分而已。因怀念父亲,故此记部分点滴………</b><div><b> 2017年7月8日草就于郑州自然阁,7月12日改就于母亲家中。</b></div></div> <h1><b>父亲母亲的结婚证</b></h1> <h1><b>全家的第一张合影。拍摄地,成都。</b></h1> <h1><b>下图拍摄地:成都</b></h1> <h3><b>下图拍摄地:成都</b></h3> <h1><b>以下图片拍摄地大多于郑州。</b></h1> <h1><b>我身边的是我的五叔(已故),从沂蒙山老家来郑州看望我的父亲母亲。我将五叔送至火车上安顿好之后合影。<br></b><b>五叔曾为林彪麾下四野战斗英雄,四平战役时身负重伤。全国解放时已为军官,但一句“已经解放了,我该回家种地了”,执拗返乡当了一辈子农民,至终。</b></h1> <h1><b>父亲与姑姑的合影。</b></h1> <h1><b>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父亲行生命中最后一个军礼。<br></b><b>惟老兵而不朽!!!</b></h1> <h1><b>回头看时,当年历时半年的探险活动出发前,母亲来为我送行。左一为母亲,照片中看得出母亲哭了,我也哭了。中立者为父母亲共同的老战友,当时恰好从成都来郑州看望我父母的耿阿姨。耿阿姨的老伴儿高伯伯,是父亲的老上级,我们两家是世交。</b></h1> <h1><b>补记:<br></b><b>从打记事起,从小到大,直至到父亲去世,仔细回忆,在生活上,从未听到过父亲提过任何要求——可以说一次都没有。</b><b><br></b><b>父亲是个极其简单和简朴的人。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也没把别人想的那么复杂。生活上更是如此,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甚至可以说清心寡欲。有一口饭吃就行,从来没有听到过他抱怨过什么不好吃。也从来都是母亲做什么就吃什么,不挑肥拣瘦的。如果做了好吃的给他吃,问他好不好吃,他也会不吝啬地说上一句:好吃!如果一定要再加一个字,那就是“可好吃”!也没有过多的溢美和渲染……</b><b><br></b><b><br></b></h1><h1><h1><b>总的来说,与父亲共同的生命相处的过程中,就像白开水一样,一直就是那么平淡,甚至寡味。父亲对我人生中所有的选择,从不发表意见,更没有干涉过(除了那次参加探险活动之外,这是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试图干涉)。但父亲对身为儿子的我的影响,是大道至简,潜移默化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我人生某些关键的时刻,起到了于无声处般的作用!</b></h1><b>怀念父亲——无论他老人家活着还是已经故去……<br></b><b>因为,我们做为他的儿女子孙还都活着!也依旧在延续着他的生命……</b></h1><h1><b>父爱如山!不过如此……</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