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红山厂承载着几代红山人建设大西北的光辉历程。50多年前,他们放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义无反顾地来到大西北,居住在冬不遮寒、夏不抵暑的简易平房里,踏上了建设三线企业的宏伟征途。</p><p> 这一幅幅在不同岗位上日夜奋战、忘我工作的感人画面,使我们又回到了“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火红的年代。这里面有你、有我、也有他。让我们一起回味、分享这段光荣、辉煌而美好的红山发展史吧。</p> <p> 红山厂筹建时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方始(60年代末于天水)。</p><p> 70年代中期,甘肃省长城电器总公司成立时调到该公司任职。</p> <p>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王文华任厂长兼党委书记期间,为红山厂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70年代初于天水)。</p><p> 1983年调任中共天水市委书记。</p> <p> 红山厂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简永勋60年代未于天水。</p><p> 70年代中期调往甘肃省卫生局任职。</p> <p> 工人们不畏艰险在3米多高的高空焊接钢架,为大件車间早日装上行吊而努力拼搏。</p> <h3>困难吓不倒红山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没有大吊車的的情况下,他们土法上马,群策群力正在安装大件車间的行吊。</h3> <p> 老工人是筹建红山厂的中坚力量(王贵在行吊安装现场60年代建厂初期)</p> <p> 在生产实践中培养新一代技术工人(王清林、胡为民在工作岗位上)。:</p> <p> 老工人肩负着艰巨的生产任务(车间主任翟凤桐和老工人宫继文,在现场研究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60年代末于天水)。</p> <p> 四车间钳工班的带头人(著名钳工师付李宝林60年代末于天水)。</p> <p> 他们正在研究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李有吾、吕新民、米贵玉60年代末于天水)。</p> <p> 车间领导与工人们一起,同甘共苦、拚命干(艾书元60年代末于天水)。</p> <p> 大工匠的风采(田呜皋不仅要完成繁重的生产加工任务,还肩负着培养新一代技术工人的艰巨任务,60年代末于天水)。</p> <p> 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老工人,是红山厂的宝贵财富(机械加工的关键技术岗位的带头人佟冠亚,一直坚守在生产第一线,60年代末于天水)。</p> <p> 产品出厂前都要经过他们的严格测试(老工人工作競競业业、一丝不苟,60年代末张松元于天水)</p> <p> 红山厂能很快投产,与老工人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密不可分(建厂初期的生产技术骨干冷德芳在精心装配产品,60年代末于天水)。</p> <h3>建厂初期的生产技术骨干郭瑞丰坚守在生产岗位,60年代末于天水。</h3> <p>加班不讲条件,一心扑在工作上(建厂初期的生产技术骨干陈玉钊在安装调试产品,60年代未于天水)。</p> <p> 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怕脏不怕累,加班不计报酬的下料工段班长张国誉,60年代末于天水。)</p> <h3>建厂初期的生产技术骨干张志加60年代末于天水</h3> <p> 同心协力齐心干(张智邦、吴玉兰、候德玉在产品装配现场,60年代末于天水)。</p> <h3>工作一丝不苟、从不马虎(王作庭、曹恩德正在专心工作,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与男职工一样,坚守在生产第一线的生产技术骨干杨月华,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建厂初期的生产技术骨干孙涛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为红山(建厂初期的生产技术骨干龙玉民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为建设红山厂,与男同志一样出力、流汗(建初期的生产技术骨干邱淑珍,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吃苦在前,乐于奉献(建厂初期的生产技术骨干代戴明金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露天作业的吊车司机,克服夏天的酷暑,冬季的严寒,全心全意服务于生产(刘培元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严格把关、认真操作(建厂初期的生产骨干朱柏林60年代未于天水)。</h3> <h3>上岗操作思想高度集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及金平和徒工在工作岗位上,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新一代的技术工人已能独立完成生产任务(高殿全、徐绍武、樊丽珠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新一代专业技术人才茁壮成长(卢长城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精湛的焊接技术,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徐衍学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五車间生产技术骨干韩培生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一心为公干工作(建厂初期成长起来的生产技术骨干翟新民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強将面前无困难(建厂初期成长起来的生产技术骨干张赤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表面喷漆岗位的主力军石伟光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建厂初期成长起来的生产技术骨干岳长久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建厂初期成长起来的生产技术骨干王万钦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越是困难越向前(建厂初期成长起来的生产技术骨干王庆昌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艰难困苦,难不倒新一代的技术工人(大件生产车间的生产技术骨干李文昌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吃苦耐劳,踏实苦干(建厂初期成长起来的生产技术骨干何荣贤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别无他求,一心扑在工作上(耿新祥专心致志在工作,60年代未于天水)。</h3> <h3>不怕失败苦钻研,齐心协力攻难关(五车间锻压工段的师付们正在精心操作)。</h3> <h3>困难脚下踩,甩开膀子干(建厂初期成长起来的生产技术骨干王吉平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实干加巧干,攻破技术难关,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受到嘉奖的徐东平、苗景芳、樊树国,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以厂为家,拼命干(建厂初期成长起来的生产技术骨干苏风英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建厂初期培养的生产技术骨张家驹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实干加巧干,攻破技术难关,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受到嘉奖的张晓君、马文瑞、李宝柱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她们都能独立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建厂初期培养的生产技术骨韩金萍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多拉快跑,不辞辛苦,常年奔波在运输第一线的汽车司机千新杰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困难压不倒新一代生产技术工人(王希曾与同伴正在研究如何攻破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生产难题,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为提高工人的生产技能,劳动人事部门分期分批对青年工人进行技能培训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当生产任务最忙的关键时刻,管理部门的职工总是出现在生产第一线(丁润田等职工在车间参加劳动,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响应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厂部抽调部分职工挖防空洞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厂基干民兵正在组织训练(前排:张雪莲、王吉英、孙淑君、吕淑兰、高淑英、张淑莲、赵惠芳、马蓬芳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为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后勤部门的职工把香甜可口的饭菜及时送到车间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从建厂到80年代初,一直是工厂物资供应、仓储管理、车辆运输及产品销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80年代初主持厂办公室工作直到退休。为红山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汪颖80年代于天水)</h3> <h3>职工心目中的偕模、学习的榜样、全心意为职工服务的老工人霍世翰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工作精益求精、严格把关从不马虎的丁长青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精打细算的会计师杨祝忠,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忠心耿耿服务全厂的好管家刘生,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工厂所有的文件资料都出自这台人工打印机。面对打不完的资料、加不完的班,李建华总是面带笑容从容应对。</h3> <h3>工艺科的工程技术人员:前排左起,林钧田,于德满,彭宝华,赵飞,赵德文,荊江,胡兆民。中排左起樊淑文,高丽明,童隆玲,李淑,马文娟,焦芳菊,韩惠茹,夏仁华,杨月华,后排左起印利民,郭相君,晋自正,李福领,郑风林,诸眼亮,顾洪才,李俊泉,段增友,姚世盈,刘长生,唐恢俊,80年代于天水。</h3> <h3>铸造车间职工:王桂芬、王支奇、赵曾发、黄钟宇、赵玉生、吳必強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四车间职工:蔡国炎、孙义、马顺昌、岳长久、郭志学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总工程师办公室的职工:田秀兰、刘端丽、王克泽、张风学、方毅、趙洪武、李俊泉、唐恢俊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试制车间钳工班的职工候德胜、翟雨明、陈庆勋、王会元、王学福、者明祖、韩小友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试制车间的工程技术人员(潘翠屏、刘选、曾一平、趙金阁、王科安、祝洪喜、邹智初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他们把数以千吨计的物资运进工厂,再把产品发出去,进山拉柴、运木料,拉油运煤等,克服夏暑冬寒,风霜雨雪的困难,一年四季不停地奔波在运输线上(张天保、张春芳、张安保、任月富、张金锁、夏玉林、魏新奇、王乃秋、刘伟光,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从大城市来到红山厂子弟学校的老师们:孙秀萍、王惠娟、胡亚琴、刘翠荣、李淑兰、嵇玉莲、皱蕴兰、陶忠兰60年代末于天水。</h3> <h3>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厂工会定期组织各种文体活动。</h3><h3>这是登山比赛的组织者提前到达山顶作好开赛准备。</h3> <h3>没有比赛场地,厂工会因地制宜在厂区主干道举行径赛活动(女子组200米竞赛正在进行,王桂荣正在全力冲刺)。</h3> <h3>热火朝天的拔河比赛正在进行中,拉拉队的呼声震耳欲聋,1970年初于天水。</h3> <h3>工会不定期举行广播体操比赛,旨在提高全体职工的健康水平(这是厂部各部门职工正在进行广播体操表演)。</h3> <h3>文艺汇演正在大礼堂进行中(这是趙家麒、卢长城、梁学丰、徐培元在表演乐器合凑,70年代初于天水)。</h3> <h3>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夜以继日地研究、调试新产品。</h3> <h3>老产品三等标准测力计、液压万能试验机等畅销祖国大江南北,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颂发的"优质产品证明书",出口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h3> <h3>红山厂研发生产的高频、低频、弯扭、拉弯等系列疲劳试验机,动平衡试验机、30吨基准、动态电子轨道衡等新产品,填补了国家的空白,为航空、航天、造船及科研单位等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用户的好评,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荣誉证书称号。</h3><h3>到70年代末,红山厂已成为我国材料试验机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多、研发能力最强的大型骨干企业。</h3><h3></h3> <h3>骄人的成绩、突出的贡献引起了省市及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方毅、省局领导及美国IBM公司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来厂视察、参观时的情形)。</h3> <h3>50年过去了,当初参加红山厂建设的老同志现在生活的怎么样?由于受数量的限制,这里仅收集了部分老同志的生活照片,供朋友们分享。</h3><h3>从容淡定度晚年(何其昌与李宝林夫妇2011年于天水)</h3> <h3>红山厂铸造专业的老前辈朱钰与何其昌2011年于天水</h3> <h3>他们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建设大西北的光辉事业(周连芳夫妇与何其昌2011年于天水)</h3> <h3>寿比南山福寿高(趙家麒吕文英夫妇祝福老母亲90岁大寿,2017年于天水。)</h3> <h3>光阴如梭飞跑,童心依旧年少(豁达乐观的桂长林2017年8月于秦皇岛)。</h3> <h3>最美夕阳红(樊祥云与儿子们在一起,2017年于长春)。</h3> <h3>知足的心态拌随着幸福的晚年生活(郭丙云、陈木森与何其昌2011年于天水)</h3> <h3>知足常乐,活的自在(谢国民、何其昌、刘佐俊、王景堂2011年于天水)。</h3> <h3>容颜虽老童心在,知足常乐好心态(李祥吉、安静儒、田铁根、何其昌2011年于天水)。</h3> <h3>因为幸福,笑的开心(何其昌与王文策2011年于天水)</h3> <h3>人生百味,独恋红山(冯玉华、冯玉珍、杨月华、谢国民、何其昌、王长顺、朱振明2011年于天水)。</h3> <h3>心胸宽广人不老(崔成金及趙廷安夫人見到惜日的老同事倍感亲切,2011年于天水)</h3> <h3>快乐就是幸福(黄钟宇夫妇幸福的家庭生活,2016年4月。)</h3> <h3>心情愉快精神爽(曹恩德、张松元、谢国民、李祥吉、田铁根与何其昌2011年于天水)。</h3> <h3>潇洒自在精神焕发(幸福快乐的易焕然、田秀兰夫妇2017年8月于宁波)。</h3> <h3>两鬓花白身体好(饶大森、程万里与何其昌2011年于天水)</h3> <h3>青春依旧、生活美满(卢长城、田秀华夫妇2016年于上海)。</h3> <h3>住在广州心系红山(胡何洲2017年于广州)</h3> <h3>天赐良缘幸福长寿(于淼溪王琴夫妇2017年于辽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