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是这块地方,环境全都变样。</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砖瓦土墙,头顶偶有天窗。</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雨泥水里趟,刮风尘土飞扬。</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停电停水饿肠,饥焰中烧别嚷!</h1></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是这块地方,环境全都变样。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耸立楼房,教学办公食堂。</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暖气风扇安上,宿舍配有睡床。</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面硬化锃亮,为何全都跑光?</h1></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是这个地方,不见熟悉模样。</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触景生情难忘,留我独守边疆。</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聚散离合正常,人生滋味品尝。</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低调谦虚爱岗,在哪都别张扬。</h1></h1> <h1> 前段时间,校领导找我帮市局回忆从1995——2013年先后在原卫峪初中任职过的校长。我这才突然意识到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已经所剩无几!不知不觉坚守在这贫瘠的校园已近三十年!昔日的同事、好友——退休的、去世的,升职的、进城的、跳槽的、以至于许多我不知去向的……每每想起回味无穷! </h1> <h1> 往事历历在目,时不时在脑海里萦绕。自从89年踏进卫峪初中到2013年学校撤离,24年里,校长我就经历过十任。至于在这里还没站稳脚就被当时恶劣环境吓跑了的老师,很多我已经没有了印象!24年,弹指一挥间!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已经随着时间流逝,然而唯有一件事始终让我记忆犹新!</h1> <h1> 那是2013年10月的一天,随着一声声巨响,顷刻间学校变成了废墟,整个校园尘土飞扬。紧接着,机器的轰鸣声压倒了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读书声。继而,房屋的倒塌声,民工们的嘈杂声混成一片。顿时,学生再也无法正常上课。面对如此惨状,领导们终于做出决定——撤点并校!</h1> <h1> 只听市局一声令下,全体学生很快就被岳初收编了。可几十名教师如何安置,当时成了教育局的一大难题。本来城里各个学校都超编,城区一些年轻老师几乎都变成了保洁员!尽管农村师资力量一直严重失调,可谁又愿意一辈子呆在这穷旮旯活受罪呢!所以直到现在,城乡师资力量依然悬殊很大!我无权追问造成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但我明白我曾现身青春献一生的"卫峪初中"从此就彻彻底底从华阴各中学中消失、而且永远不复存在!一时间,全校教师的命运扑朔迷离!那些天,没了学生,整个校园一片死寂!习惯了按时上下班的教师,每天机械的坐在校园的空地上一个个呆若木鸡,无心谈笑,似乎都在静等着上课铃响,生怕自己耽误了教学!!!</h1> <h1> 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该为我们这里的教师默默无闻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而讴歌?!还是该为他们时不时都会遭受命运的不公而哀伤?!多少年如一日,无数位前辈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临退休还战斗在教学第一线,而工资却赶不上城里那些不上班的一半!多少个冬寒夏热,停水停电,有谁能够知道这度日如年的生活是多么的难熬?!梦想回城,没钱没权,有谁能够理解这低三下四的乞求是何等的可怜?!升工资,跟他们关系不大;评职称,与他们不太沾边。而仅有的一点点尊严,却被那些官僚们全都抹杀完!!!</h1> <h1> 都说我们这的老师素质差,可为什么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教师到了外校或别的单位全都成了香饽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识在于积累,品德在于修炼。正是这穷乡僻壤才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练——爱生如子,视校如家,不是仅仅只挂在嘴边!农村家长的质朴,农村孩子的天真,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深深的打动了每位老师,是你不得不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你若在这里,便会这样做。无论时光怎样变迁,任凭身边的浮躁功利物欲横流,我们这里的老师依然一尘不染。他们根本不会有城里一些老师那样的心机——课堂完成任务,课外补习班再狂补恶补,竟然还理直气壮的说:我挣的是辛苦钱!!!</h1> <h1> 其实,我们这里的老师大都来自这个小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满怀一腔热血只为献身教育。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望,也不敢有太多的祈求。他们只想,可以说也只能在这个没人愿意来的角落默默地尽一个教师该尽的职责。我不知道如何界定"城里教师" 和"农村教师"这个概念?我只知道我们这的老师当时除了几个快退休的家住在附近农村,年轻老师都在县城买了房,家都安在县城。每天来往十几里路,教龄最短的也有七八年,有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乡村的教育事业。说实话,他们做梦都渴望进"城",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没钱没权——烧香也要能找到庙门啊!所以,本想通过撤点并校顺便跟着自己的学生沾沾光。可是市局领导一句话:城里老师超编,城里老师没有条件到农村来。多日来,老师们满怀欣喜的等待,却盼来一道被打入冷宫的圣旨,顿时呆若木鸡!一盆无情的冷水从头浇到脚,一个个犹如霜打的茄子一般,耷拉着脑袋,脸上泛着苦笑……</h1> <h1> 如此的不公,他们想讨个说法——为什么我们就应该贡献了青春再贡献一生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也分享一点城里的阳光呢?我们的老人孩子也都在城里需要人照顾啊?我们的家也都安在城里啊?也该让城里的老师也分担一下农村的风雨吧?!可谁愿意听听来自农村教师的心声呢?!撤校一个多月,从来没一个领导敢面对大家!今天一个通知,明天一个文件——学生进城读书,老师原地待命。一时间,校园里哭声一片——"老师,不让你们去我们也不去","老师,我们舍不得离开你们啊"!可怜的老师还得抑制住内心的痛苦做学生的动员工作!老师亲自领着学生把一个个都安顿好,学生不舍得老师离去,师生们以泪惜别……!于是,我们的学生被顺利收编,而老师们原地待命,听候发落!相持了半个多月,局里终于下了通知:除校长主任外,所有老师全部去当地小学代课。在大家深感无回天之力时,只能暂时接受命运的安排!</h1> <h1> 唉!纵使给我一千零一夜,也无法诉完那段时间老师们的辛酸和悲愤!我每天面对一双双哀怨的眼神,一张张无奈的面孔;聆听着一声声无力的诉说、叹惜。除了心痛,只能安慰!其实说心里话,那时我只是不愿给大家愁上加愁,苦中添苦!我不争,不是我没有怨言;我接受,不是我没有想法。如果说支教也有期限的话,那第一个最该"回城"的非我莫属也!只不过残酷的现实让我明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你无力改变命运,只能学会适应现状。任凭你是一匹千里马,可丢在这粮草短缺的荒漠,整日饥肠辘辘,力何以足?才美岂能外现?几十年献身乡村教育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要想不被别人看轻,首先得自己瞧得起自己。不求出人头地,名扬千里。只求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问心无愧,做好本职工作,不负父老乡亲们的厚望! </h1> <h1> 直到2014年暑假,迫于教师的呼声,市局终于行文,凡愿意进城的老师让填报志愿,主要是二中和岳初,通过考试的方式择优录取。最后,除了一位陕西师大毕业的研究生因各种原因没被录取,凡报名的同事几乎全都如愿以偿。我真心为大家都能从心所欲而高兴,同时又不得不为她(贠老师)的命运多舛而难过!她曾一度深陷沮丧无法释怀!我常对她说:凡事看淡皆释然。这几年有我和刚退休的张老师陪着,她似乎已经从内心里喜欢上这儿了!</h1> <h1> 走了的全是精英,留下的都是人才!要说贠老师的课,市教研室的专家们一再肯定,是她们走过的几十所小学听的最完美的一节课。前不久,市局在我校举办的校园艺术节,贠老师一登台,台下市长、局长等各位领导都被她的表演感动得潸然泪下,连连喝彩。所以说: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是人才,哪里都有平台。农村真是广阔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农村的空气宜人,农村的的水土养人啊!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的不公!品味孤独,坚守寂寞,在孤独寂寞中升华自我,幸福就握在你手中! </h1> <h1> 前天中午,正在和朋友闲聊,突然接到老校长发来信息,说抽时间让组织旧同僚们聚一聚,我当时那个激动啊——犹如老乡见老乡,隔屏泪汪汪!这两天,回忆时不时在脑海盘旋,思绪又把我拉回到三年前……我曾经历了"卫峪初中"各种人事变迁,又目睹了"卫峪初中"的兴衰,见证了"卫峪初中"如何退出华阴教育的舞台,那种情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诠释!<br /> ——未完,待续<br />(只陈述事实,无关褒贬)</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