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57年广州人民在大跃进的年代中,在珠江边白鹤洞的十里荒野上创建了广州钢铁厂。</h3> <h3> 白鹤洞当年仍是一个偏僻的市郊,那里夜里蚊子成群,环境极差。我1974年5月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广钢工作,那年的年产量还不足30万吨。</h3><h3><br></h3> <h3> 一座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是经过众多的科技工作者和数万员工的不懈努力而建成,广钢在改革开放中,为珠江三角州的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h3> <h3> 1976年8月,发生了唐山震惊中外的大地震,这时我和广钢小分队八人,接受广东省冶金厅党委委托,去援建海南岛昌江县石碌钢铁厂。</h3><h3> 我作为广钢的技术人员,从广州白云机场乘国内当时仅有的几架的三叉戟飞机,飞往海口市。这是我第一次坐上了飞机,我感到任重道远,心里是多么的高兴!</h3><h3><br></h3><h3><br></h3><h3><br></h3> <h3> 广钢是一片繁忙的冶金生产基地。首钢的清华大学同学陈进科老师傅,他曾两次作为首钢的专家,来广钢制氧分厂进行技术指导。</h3><h3> 他对我说:“你踏入了这个正在起步的广州大型钢铁企业,它在发展过程之中,你将会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自我奋发机遇。我不赞成有太多的同学挤在一个单位里工作,人才多了总会发生互相踐踏现象,我赞成你大胆在技术难关中去闯荡,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你才能逐步走向成功…“</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刚到广钢,于1975年我就参加了一炼铁分厂55m3小高炉的仪表更新安装设计和施工,后来又负责了二铁分厂255m3的大高炉仪表更新设计和施工。读书千日,不如动手多做几次。在广钢我从一线工作中学到了真本事,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已有两年,我完全可以独立工作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唐山发生的大地震,全城变成了一片废墟,死亡了24万多人,这是多么恐怖之事。此时,广东省冶金厅要求广钢,要抽派一名自控技术人员参加临时组建的一支冶炼技术小分队,去援建海南石碌钢铁厂。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唐山地震的阴影下,广州也频频传说可能会发生强烈地震,广州也开始做防地震的准备工作。广钢计量科有妻室的人都不愿意外出,我勇敢地站了出来,作为技术小分队中的一员,去参加援建海南第一座50m3的小高炉的工作。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记得小分队队长是吳师傅(花名大家称他为“老鬼“),他是二铁分厂炼铁工段党支部书记,冶炼工程师是张书田,还有炉前班长洪仔,和一个热风炉的李班长。计量科就派我和仪表工何锦泉,小分队由广东省冶金厅的一名处长工程师全权负责。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小分队的队长吳师傅见面后,就对我说:“在炼铁过程,燃烧、炉况、上落料、出铁水炉压操作,我要全靠观看炉前的温度、炉压、混合风流量等仪表运行参数,来进行指挥和操作,你必须一个不差地把这几个参数准确提供出来,否则你就是不称职,我不喜欢和只会讲,不会做的人拍挡,你要本事、有胆量才能跟我走!八人必须紧密合作,各守一道关卡,我们是去为一座新建钢厂点火开炉的“。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我们到了海南昌江石碌钢厂,在与筹建、生产单位三方商讨工程验收、试车方案时,筹建单位只认一个理,就是:所有设备一定必须全部签字验收后,才允许我们通电试车!这样,供电系统就变成了第一个要验收通过的项目,势在必行,不容迟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但是我们小分队无搞强电的专业人员,省冶金厅的主管和吳队长,只能希望我这个搞弱电的技术人员知难而上了。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在我正在犹豫不决时,冶炼工程师张书田,他在会议上为我开辟了通道。他说:”由北京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的技术员许志勇,来承担供电系统验收责任,我们信任他!如果谁有异议?可另请高手“,我被大家热烈鼓掌通过。这真是狭道相逢,勇者胜,我也被逼上险道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经过了解, 石碌钢厂的筹建是由全国26个单位援建的。呉队长反复地对我们说:”技术小分队成员必须一项一项地检查验收,不能放过任何一处豆腐渣工程,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地进行试车和顺利地运行投产,我们是代表广东省冶金厅对石碌钢厂进行投产前的技术评定,这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 </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动力供电系统,这是炼铁生产系统的重要环节,绝不能容许有半点的虚伪,必须以严谨的步骤来检验它。我深思熟虑地重温了老师教给我的供配电常识,细心检查照图纸上变电站的供电能力,又检查了钢厂的全部用电负荷是否平衡,我记住了供配总和,应维持在1:0.7的关系。</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其次,就是要检查每一个用电负载的接地绝缘是否正常?绝缘电阻必须>500MR以上才安全。</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认真、细致,一步步地去做检查工作。当一切检查都正常,签下我的名字后,我大胆地合上总闸送电,为后续工作打开了绿灯。我无辜负组织的希望,我赢了。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对于自控系统仪表,这是我的专业,我相信自己是完全能够胜任的。但仪表接通后,12台动圈温度指示报警仪竟全部处于开路状态,三台电子管式的电子电位差计记录仪开机半天就冒烟烧掉了变压器,仅有10台热风炉和炉身的膜盒微压计工作工常,这是我完全估计不到的。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经过我和仪表工的细心检查,发现了12台动圈调节仪的炉温检测热电偶,在输入端使用冷端补偿器,是使用直流电池盒供电,海南石碌地区天天下雨,四个电池早就爆浆短路了。仪表检测系统全部处于短路状态,怎么还能工作呢?我决定取消现场的冷端补偿器,将热电偶信号直接接入仪表,并在二次表示值调高30℃度的室温补偿,12台温度指示报警仪工作正常了。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另外,三台热风炉和高炉温度的电子管记录仪,由于安装前长期放在潮湿的仓库中存放,通电使用半日就烧掉了变压器中的高压绕组,只能拆出重新绕制高压线圈,经浸漆绝缘、烘干后再接回机上,经过维修三台记录仪也正常工作了。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但高炉混合风流量的流量显示记录仪,订货人员买错了仪表,那是一台双向差压计,指针在中间为零位根本不适用。我早就知道,混合风压仅有几百个mmH20的压力。根据流体力学:</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流量=(Qch/Qmax)2 X △P的公式,我决定选用一支长1米的玻璃U型管,用来读出测到的压差值,便可以计算出各点差压对应下的流量值,用mm尺寸的方格纸,贴在不断波动的U型管上,使吳队长一眼望去,便知道送风流量的大小,他便可以根据炉况温度来手动调节风量。使用最简单的办法,我又成功了。吳队长和广东省冶金局的主管,对我非常满意。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石碌钢厂的高炉生产线,是使用无自动输送线运行,完全是手工将矿石、焦炭、石灰等原料搬运,投入到地下的卷扬机的料斗中,再用卷扬机送入高炉顶入口,工人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但海南钢厂的小高炉,最大的优势是投入炉中的矿石全是含金属成份高于70%的优质料,广钢却无这种优势。</span></h3><h3> 广钢技术小分中的呉队长和冶炼工程张书田,两位不愧是小高炉炼铁生产的专家。我们在他俩的领导下,强将手下无弱兵,八人分别在炼铁生产流程各个环节上把好关卡,夜以继日地工作了40多天。终于使海南钢厂的50m3小高炉,<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达到日产生铁93吨的好指标,这实在是不易。 </span><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经常要工作16小时以上,但辛苦之后,快乐又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辛勤的付出,使一间新建的钢厂顺利点火投产了,还帮助海南钢铁厂培养带出了一批新的炼铁技术工人。</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八人是一个抱团优秀的团队,在困难面前,士先卒后,使这座原始落后小高炉的生产环节,也能驯驯</span>服服地服从我们的指挥操作。</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这次实践中,我获得了一次提升自已品位的机会。</span></h3> <h3> 1990年,我有幸参加广钢的一座2万立方米的焦炉煤气储存气柜,和一座8万立方米的高炉煤气柜仪表项目工程安装建设。</h3> <h3> 那时,我已身为广钢计控处的技术科长,要组织率领一群刚从技校和大学刚毕业的新生,去攀高空,流大汗去完成施工内容。力量搭配十分单薄,工作又极度危险,但我没有知难而退却。</h3> <h3> 这群施工人员,他们个个都很年青,正踏入企业的大门,如何培养好他们?又要办成厂内的一项大事,这是我必须费心费力的一份职责。</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带领这群年轻的骨干,正在气柜下看施工图纸,科学地组织施工。</font></h3> <h3> 我们要冒着炎热的阳光,天天爬上80多米高的8万气柜上安装施工。在运行调试中,我还要第一个冒着煤气中毒生死危险,进入到柜内带煤气的环境中工作,验查气柜的大活塞油封四周在上下滑动是否平衡?油封是否有泄漏煤气现像?</h3><h3> 煤气公司的总经理陆显汉对我说:”你是负责煤气柜检测工作的,进入柜顶活塞检查,你如不首先进入,那么应派谁去呢“?强烈的责任感,使我在生死的关头,毫不退缩冲锋在前。</h3><h3> 英雄不提当年勇,然而这一切已早就成为了我美好的记忆,也载入了我人生的难忘轨跡中了。</h3> <h3> 在熊熊钢花奔腾的岁月中,有我们一代代的创业者在这里出大力流大汗而不停奋斗,为广州市人民的改革开放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h3><br></h3><h3><br></h3><h3><br></h3> <h3> 40吨转炉熊熊的钢水幅射温度可达到1800℃以上,将要运去铸造钢锭工场。</h3><h3> 我也两次负责三炼钢分厂9吨和40吨转炉的仪表安装设计和施工。</h3> <h3>这是一轧、二轧生产的各种规格金属建材堆场。我也几次参加对一轧、二轧的仪表安装改造工程。</h3> <p>广钢的正门入口,竖立有千里马的雕像,像征了广钢人不畏艰辛的创业大志。</p> <h3> 先这是中轧开坯轧出来的方钢,准备送往一轧、二轧再加热轧成建材。650中轧分厂,是广钢最早实行计算机数据採集的先进生产环节。</h3> <h3>这是九十年代任厂长的张广宁(右1)。</h3> <p>辉煌的岁月,正是在这里开始创造。</p> <h3>这是255m3炼钢高炉分厂的一角。</h3> <h3>这是40吨电炉的抓钢天车在抓料入炉。</h3> <h3>40吨电炉是专门用来治炼废钢的。</h3> <h3>这是广钢实现年产钢铁建材350万吨的千里马标志。</h3> <h3>厂内铁路四通八达,便于大批货物转运出入厂。</h3> <h3>这是较原始的一处生产控制角落。</h3> <h3>这是无缝钢管分厂生产的管材,要用百吨天车才能搬动大口径管材。</h3><h3> 我曾两次为无缝钢管生产的环型加热炉进行过大修仪表改造安装项目施工。</h3> <h3>这是高炉煤气循环使用净化环节。</h3> <h3>火车头开入来了。</h3> <h3>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混合处理后,送入一台320吨和一台120吨热电联供的锅炉进行燃烧。</h3> <h3>这是焦化分厂炼焦炉生产中,对焦炉煤气进行化工蒸溜处理,可回收十几个昂贵的化工产品。</h3> <h3>高炉实行高产冶炼,必须使用烧结好原料,这是一座专门制作烧结矿的原料分厂,这是烧结厂的厂房外墙。</h3> <h3>这是专门运铁水去炼钢的火车厢。</h3> <h3>这是运送出入厂货物的大型火车。</h3> <h3>远看正在大修的高炉分厂。</h3> <h3>这是厂内运送原材料的大货车。</h3> <h3>这是热电分厂,120MKW发电机组的输送电网支架。</h3> <h3>远看高炉炼厂分厂。</h3> <h3>一直到九十年代后才修通鹤洞大桥,才结束了万辆自行车在白鹤洞码头,人头涌涌相争过渡,上落班的焦急无奈日子。</h3> <h3>这是九十年代初广钢新建的剧场。</h3> <h3>在2013年后广钢的钢铁生产将要结束,广州大办钢铁将会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份快乐、幸福、永恒的记忆。我国钢产量已多年连续产量超亿吨,成为世界产钢量排行第一的国家。国内市场,钢铁产量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家规定年产量低于一千万吨的钢厂必须关、停、并。广钢最高产量仅达350万吨,广钢必须停产转型创新。</h3> <h3>广钢辉煌的月岁才过了55年,国策决定广钢必须由钢铁转型为另一新型的行业生存下去。</h3> <h3>仍存的大型铁水包车。</h3> <h3>仍依浠可见的旧体育场馆。</h3> <h3>正在等候拆迁的料场天车。</h3> <h3> 对这片当年生产曾一片热潮的环境,一名老工人却不忍心离去。</h3> <h3>厂区早已人走场空。</h3> <h3>一辆旧火车头完成了它的使命,正永久停息在路轨上。</h3> <h3>百米高的一支支烟囱将要全部被炸断。</h3><h3><br></h3> <h3>广钢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和旧址貌只能去展馆参观了解。</h3> <h3>650中轧分厂和6000m3/h制氧气体分厂地段,最早被拆建成一幢幢豪华的民宅了。</h3> <h3> 我曾参施工建设的两个大气柜,在西朗地铁总站出口就一眼可见到,但是钢厂已关停转产,一代代的创业者多数已下岗和退休。</h3><h3> 孤独的两大气柜虽然不倒,但眼见之时,使人难免抑制不住滴下无尽的心酸泪……</h3> <p> 在还高高林立的焦炉烟囱之地,已进驻了多个房地产公司,将要建成为十几幢三十多层高的豪宅。十里钢城,她留下了我20年成长过程中许多、许多难忘的故事。在这里我也结交了一大批好领导,好同事,好工友。</p><p> 走入广钢的岁月,我们风雨同舟共同铸造了辉煌!</p><p> 1984年我写的论文《高温测量与热电偶保护套管》一文,1984年在中国计量科学院温度专刊登载。</p><p> 1987年我参加省技协社会技术攻关项目《列管换热器应用于麦汁煮沸锅》,1990年获中华技协技术攻关重大成果奖,凭此荣誉我在广钢百分之一评比晋升工资中,我名列榜首,这是改革开放送给我的一份大礼。</p><p> 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广州越秀区图书馆征文,我写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获得一等奖。</p><p> 2018年,《我被推荐为首批清华工农兵学员》一文,入选知青在海南一书,这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p><p> 2019年,参加广东省宣传部委托广州羊城晚报征文《我与国货》,我的稿件“飘香在中华大地的神泉芒果》,在478篇参赛文章中,脱盈而出,成为入最佳获奖的七篇投稿之一。</p><p> 每逢路过十里钢城,我总会回过头去不断张望那片炽热的土地,感慨自己那一段风雨中的人生,在那里也创造了我的人生价值。</p> <p>人生的历史,都是在奋斗中来书写。</p> <p> 艺高才会人胆大,在跨项业的事故处理的技术攻关中,我以独特的眼光献策,并组织最优秀的能工巧将上阵,我又赢了!</p><p> 在厂内评比1/100%的有贡献人员晋升工资中,我拿出中华技协班发的重大成果证书,厂长彭绍辉说:对于国家级别评定的成果,广钢是承认的!我的工资等级在三年中,连升了三级。</p> <p> 2018年4月2日,我从西朗地铁出口,从原广钢制氧分厂方向由西往东步入原十里钢城旧地,只见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往日钢花飞溅的景色已难见。不破不立,时代在变迁,人间将会变得更美好!</p> <h3>在两个房地产公司进出的大楼地块,右边地块是广钢的气体分厂;左边地块原来是650中轧分厂。今非昔比,改革开放铸造伟业,社会繁荣,人民添福,十里钢城换新颜,可喜!</h3> <p> 钢城已建成为十分豪华的几个住宅生活小区,南边只剩下三个大煤气柜,当年我们参加筹建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这是让市民记住过去钢火飞溅的火红年代。</p> <h3>钢城的中部仍保留着一座高炉,用它来留下广钢人依稀的记忆和思念……</h3> <p> 沿着十里钢城走了一圈,回想起我当年从高校走出,步入了这个火热的天地,曾经在这里做起,天天挥汗如雨,在实践中检验我学到的知识,这里改变了我的命运,创造了我的人生辉煌。历史的巨大变迁,留下的只是无限的感慨…</p> <h3> 在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专程到广州文化公园参观了广钢建厂60周年摄影展览,再次见证了广钢的辉煌岁月。</h3> <h3> 在广钢建厂60周年摄影展览会上,我见到许多好同事、好工友、好领导,也有广钢在清华大学读书学习的同学。禁不住的激情如阵阵波涛涌上了心头,虽然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光阴,但岁月却没能冲淡我们同学的手足之情。</h3> <h3>注:2018年9月本美篇再次修改充实。</h3> <h3>许志勇是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本科学历,是1965年入伍的老战士。许志勇在2011年先后发行了《军旅情怀》第一、第二卷120万字的精装本,在公开媒体杂志报刊登载军旅作品十多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