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民厂,我成长的摇篮 作者:赵向梅

何言易语

<h3>益民建厂52周年纪念活动征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益民厂,我成长的摇篮</b></h3><h3> 一九六六年十月,我的父亲才二十七岁,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千里迢迢地从山西太原江阳化工厂调到四川国营益民机械厂工作。当时厂里就是一个深山沟,没什么房子,父亲还穿着草鞋,戴着草帽,住在土房子里。一九七一年冬天,我们家解决了户口问题,母亲才带着我们姐弟三人从山西省河津县一个小村庄来到益民厂。当时大姐五岁,我三岁,弟弟刚满一百天,那时的物质生活非常贫瘠,我们都穿着农村的土布衣服,像逃难的一样。</h3><h3> 我们的家被分配在四村电影院下面那一栋灰砖楼房里,一楼,阴暗,潮湿,狭窄,但总算是有了落脚之地。当时父亲一个月工资三十七块二毛八,母亲无工作,要养活五口人,五张嘴要吃喝,怎么办呢?后来,父母在房后种了豆角、茄子、辣椒等蔬菜,我们家就省去了很多买菜的钱了。再后来,母亲也上班了,每月工资只有五元钱,现在看来很可笑,还不够别人二两面的钱呢,但却是千真万确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勉强能维持下去了。</h3><h3> 一九七五年秋天,我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父亲带我到厂子弟校报了名。那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上学的路很泥泞,我经常摔跤,下雨天戴草帽;草帽太小遮不住身体,就专门给我买了斗笠,我很高兴,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再后来母亲又专门给我买了一把红点点花的小雨伞,我很爱惜,一直用了很多年。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哪怕得到一点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我都非常珍惜,要高兴上好几天。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很听话,上课认真听讲,期末考试时考了九十多分,父亲还把卷子寄回老家给爷爷看。爷爷是知识分子,作诗作词在我们村里是独一无二的。</h3><h3>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九七六年的一天下午,我上小学二年级,放学了在马路边的菜店门口玩耍。六点钟了,厂里的广播响起来了,父亲下班了,他的脸色非常严肃,眼睛红红的,我吓了一跳,从来没见他脸色这么难看;我心里暗暗在想,我今天千万不要惹爸爸生气,要不就有可能要挨打了。父亲平静地说:"回家了",我小心翼翼地跟着他回到家,做完作业吃完饭,晚上按时睡觉,一切都很平静。第二天早上六点钟广播响了,里面报道了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我心里才恍然大悟,明白父亲当时为什么眼睛红红的。</h3><h3> 那时每逢过年,父母都要给我们姐弟三人每人做一身新衣服,母亲还给我和姐姐头上扎上鲜艳的红绸子,一家人喜气洋洋地走路去双河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作为纪念。然后在双河街上花一分钱给我们买一杯粉红色或淡黄色的薄荷水,真是甜到心里去了那是我记忆里最美好的童年。可我从未见他们给自己买一杯水或过年穿新衣服;他们总是微笑着说:"我不渴,大人不用穿新衣服"。</h3><h3> 父亲当时是三车间检验组长,他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我从未见他迟到、早退过,也未见他发牢骚,抱怨过。他领导的小组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小组,照片还贴在俱乐部门口的玻璃橱窗里。他不仅把小组管理得很好,对我们三姐弟的教育也相当严格,特别是学习方面,弄不好,经常棍棒相加。小时候我们又恨他又怕他,但现在我们已为人母,步入中年,渐渐理解了做父母的心情。</h3><h3> 母亲后来就在厂里做卖牛奶的工作,她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起床,坐厂里专门去荣昌拉牛奶的汽车去拉牛奶,六点多钟才回来。这样,厂里的家家户户才可以排队去打牛奶,才能喝到新鲜、香甜的纯牛奶。母亲不管天晴、下雨,从未间断;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要上班,她毫无怨言。</h3><h3> 在父辈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懒惰、畏惧困难、绝望"等字眼,他们永远都是那么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他们和所有的老军工一样,身上传承着一种军工人特有的自强不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奋斗拼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励、鞭策着我们。</h3><h3> 从一九七一年以来,我在厂里上小学、上初中、上技校、上班,到后来上电大。在这里,度过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青年时代;到退休时,我在益民厂已度过了我人生中的四十二个春秋,见证了益民厂的兴衰荣辱。</h3><h3> 现在,我们也人到中年,想想厂里当时的情形,真觉得它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邻居和睦友善,互相帮助,伯伯、叔叔、姨姨、老师、同学、兄弟姊妹,亲如一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感觉很亲切。外面的人,很难理解我们军工人的情怀。</h3><h3> 现在,益民厂虽然破产改制,没有"益民厂"这个名称,但我们还是会怀念那时的益民厂,怀念那里的老师和同学,那里的邻居和同事,那里的俱乐部,那里的灯光球场,那里的建新商店,那里的学校和工房,那里的医院大河(现在的秀湖公园),那里的一切,一切因为那里是我们益民人共同的家园!</h3><h3> 益民人,有空常回家看看吧</h3><h3><br /></h3> <h3>  作者:赵向梅,一九六八年出生,一九八七年毕业于荣昌机械技工学校;后自费学习,一九九九年毕业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曾在九车间、汽车分厂、军品分厂工作;二零一三年退休,现居住荣昌。</h3><h3> 作者本人留影于荣昌香国故里。</h3> <h3>我的父亲赵万鹏与母亲毋淑娥</h3> <h3>一九七一年刚入川时,我的父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人在双河照相馆的合影。</h3> <h3>一九七三年国庆,我们姐弟三人在双河照相馆的留影。</h3> <h3>一九六六年,我的父亲刚入川时的留影。</h3> <h3>我的姥姥和我们一家人在双河照相馆的留影。</h3> <h3>  一九八四年,我初中毕业时全班同学及老师在子弟校的留影,从下往上数第三排右二是我。</h3> <h3>我的一大家人在秀湖公园的合影。</h3> <h3>一九八七年技校毕业时,全体师生留影于秀湖公园门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