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弹丸小国不丹,以幸福指数闻名于世。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和藏传佛教,我非常有兴趣去探寻它的幸福之源。于是在端午节前夕,给高中老师过完八十大寿之后,我独自启程去往那个“雷龙之国” 。</div> <h3><br></h3><div>曼谷转机,凌晨4点半坐上不丹皇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早上八点,向导和司机在帕罗机场接上了我。收拾得一尘不染的八成新suv显示了不丹旅游当局对外国游客的重视。开往首都廷布的路上,车窗外宁静安详的氛围,疑似到了瑞士山谷。入住的酒店,典型的藏式风格,又好像回到了拉萨。</div> <h3>稍事休息,出发去看廷布山谷的世界最大铜槊大佛。大佛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山谷中的一个凸出的高坡上,仿佛天地间灵气汇集之处,从谷地的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看到。据说大佛之所以选址于此,是因为八世纪的一位高僧曾指点该处为风水宝地。虽是新建,气象已万千。</h3> <h3>然后去一座老庙。 十二世纪至今,大殿内昏暗的光线下,多少僧人居士翻看诵读同一册经传; 又转去一尼姑庵,院内院外,喃喃念经的老人们在祈求更好的来世。第一天就感受到了不丹的宗教气氛之浓厚,藏传佛教作为一个系统,在这里有机的可持续的运行。不丹的小孩出生后,一般会被抱到附近的寺庙里,求喇嘛赐名,从此他/她就和这个寺庙有了特殊的关联。终其一生,他们会经常回到这个寺庙祈福祈愿。到了花甲古稀之年,就整日里盘桓于庙中,和其他老人一起念经拜佛,不问世事,只求来世。寺院实际上起到了精神养老院的功能,让老人们安详安静地度过此生的最后时光。“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宗教深刻影响不丹民众的生活。<br></h3> <h3>夜雨,天亮放晴。吐纳清新潮湿的空气,我们沿蜿蜒狭窄的山路,吃力攀爬,去探访tango temple。这座曾经的喇嘛庙,现在是不丹最高等级的佛学院,100多位经过挑选的喇嘛在此学习佛教经典,学制9年。毕业以后,他们会被派往不丹各地的寺庙作为讲经老师。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的上师, 成为不丹宗教生活的中流砥柱。这座不大的寺庙正在全面整修,搭建了缆车和栈桥,以便运送装修物资到位于崖壁上的寺庙。一位红衣僧人恰巧行走在悬空的栈桥上,成就了此行最令我满意的照片。<br></h3> <h3>第三天从廷布去Phuraka,车程2小时,途经多曲拉山口,108座佛塔纪念碑令这个山口赫赫有名。相比于近邻尼泊尔的印度风情,不丹的建筑更偏向藏式。这些佛塔方方正正,沉稳大气,多曲拉山口因此而显得更加神圣。<br></h3> <h3>中午在路边小店用餐,7大碗8大碟的摆了一桌,再次显示不丹旅游当局对外国游客所交高昂团费的尊重。只好叫导游帮忙来分担,向导吃饱喝足后,不顾烈日炎炎,热情地要带我去一个著名的寺庙。顶着骄阳和大风,穿过水田和果园,筋疲力竭终于到了,一打听,原来是个著名的......求子寺,哎<br></h3> <h3>不过 当天的重头戏普纳卡宗堡,这个按天堂的模样建造的不丹最美的宗,还是名不虚传的。两条清流环抱,一座廊桥相连,开满紫花的大树点缀着白墙红窗的寺院,金碧辉煌的壁画映照着幽暗的大殿。直到不那么遥远的近代,这个地方,一定真的是不丹老百姓心中的天堂!</h3> <h3>一夜无梦,在鸟鸣声中醒来。窗外的小山谷笼罩着薄薄的晨雾,稻田和农舍静静地依偎在缓缓流淌的小河旁,早起的农夫在房前屋后忙碌。世外桃源!外来的游客肯定这么想。当初佛祖走出宫外,看到人间生老病死,受到强烈震撼,因而弃国离家,专志修行。我等凡俗,看到同样的景物人事,却只感受到在大自然中依天命生活的美好。<br></h3> <h3>中午回到廷布,参观传统艺术学校。不丹政府为了扶持发展传统工艺和艺术,设立了这个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们在这里免费学习佛像制作,传统木刻布饰,唐卡绘画等。学成之后以一技之长,或服务于寺院,或成立民间工作室,或成为传统住宅建造师,总之是为维持不丹传统添砖加瓦。在不丹,即便是新建的寺庙,因为使用传统工艺,看起来也古风犹存。<br></h3> <h3>下午到帕罗, 又去了两个有意思的寺庙:Dungtse Temple 和 Kichu Temple. Dungtse寺有十四世纪的精美壁画,据说为了怕灯油烟熏损壁画,这座位于帕罗老镇河对面的寺庙里从不让点灯。进入小小的昏暗的殿内,只有佛前的一盏油灯闪烁着微弱的光。窗子很小,要开手电才能一点点照亮壁画。小庙是塔寺一体结构,不仅四周墙上,庙中央塔身上也布满了700年前的彩绘。塔高三层,小心翼翼攀上几近垂直的木梯,黑暗中摸上二层,再三层。在柱状逼仄的空间里,色泽艳丽精美绝伦的人物花鸟在手电的光圈中流动,仿佛久远的生命被短暂激活,焕发出耀眼的光芒......终于体会到印第安纳琼斯探宝时的心情了。<br></h3><h3><br></h3><div>重新回到阳光下,平复一下心情,去看一个地位更重要的寺庙:Kichu Temple。这是不丹最古老的佛教寺庙,建于7世纪。据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为了镇住罗刹魔女,一年之内修建了包括大昭寺在内的108座佛寺,分别镇在魔女身体的各个部位,Kichu寺就坐于其脚踝之上。屏声静气进入大殿,拜完正中的佛像,向导指着佛像后两扇紧闭的朱门说:里面的小殿才是最原始的庙。门的上半截是镂空的木格栅,透过小隙往里看,三十平米左右的空间,两侧排列着深棕色唯有面部金灿的诸立佛,居中坐落头戴王冠着王子衣饰的佛陀。徘徊门外,向导和守门的喇嘛攀谈了几句,喇嘛拿开门上搭着的锁头,示意我们可以进去。站立在这1300年岁月酝造的气场中,每一尊佛像于庄严华美之外,都散发着久远时间深处的光泽。幸运如斯,能如此亲近佛泽!</div> <h3>第五天的行程是去Haa Valley,探访黑寺和白寺。翻过3988米的山口,已近中午。在寺院小镇外的河边,司机和向导铺开了野餐的盘盘盏盏,热饭热菜热茶,还有当地独特的素蒸饺,赶在下雨之前风卷残云般picnic完毕,剩下的饭菜还喂饱了一直尾随我们的两条野狗。<br></h3> <h3>在淅沥的小雨中,我们先到了黑寺。名字叫黑,其实是一座灰色小庙。在门口脱鞋,听见里面鼓声隆隆,不明就里。待进得殿来,只见四十平米的大殿中,十几个男女老少正随着急促的鼓点,对着殿前的佛像行跪拜大礼。殿后靠墙坐了一个小乐队,敲锣打鼓击罄,好生热闹。我们沿墙根坐下,一会儿鼓乐渐息,众人皆席地而坐。一位大叔端着青稞粉,后面跟着一个小姑娘拿着奶茶壶,在每个人面前停留供取用。向导解释说,今天是这个村子每月一次的佛事日,那些穿喇嘛服的乐师,也是当地村民。这种宗教仪轨根据佛历举行,由村民自己组织,并向每一位到场的人提供饮食。寺院和百姓生活如此紧密地结合,我也是头次见到。<br></h3><div>白庙又是另一番景象。因为扩建了僧舍,白庙集中了haa valley几乎所有的喇嘛,佛事日的仪轨也进行得更专业些。在气派的大殿内,喇嘛们分坐两行,每人一面大鼓,左手扶鼓柄,右手持曲鞭,边诵经边击鼓,庄严肃穆,场面颇为壮观。</div> <h3>回到帕罗, 向导又带去一户人家,参观不丹普通人家的房子和日常生活。这家是三世同堂,一对中年夫妻和两个孩子,还有妻子的父母,同住在这个大约200平米的传统式样2层小楼里。土地和房子都是自己的,二楼自住,一楼出租来补贴家用。在家的妻子非常友好,给我们端来茶和炒米,轻声细语和我们聊天。象不丹所有的家庭或公共场合一样,这家也摆供着不丹皇室的照片。照片上的国王英俊潇洒,王后美丽动人,老国王心满意足地抱着刚出生的王孙,一家子宛如童话世界里的人物。女主人指着一张她和许多衣着统一的同龄妇女的大合影,介绍这是她参加的民间传统舞蹈团为皇室表演后的纪念照。她平静的语调中流露出的自豪,让我相信她是真心热爱自己的国王。<br></h3><h3>回旅馆的路上,我问向导,在不丹这样的农业社会,如果有人没有土地,没有安生立命的地方,会怎么样?“他可以向国王要土地啊!”“什么?!”我以为听错了。听向导的解释,不丹似乎施行“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国策,没有土地又想从事农业的人,只需向国王提出申请,就能获得土地。因为太过理想,我还是有些将信将疑。<br></h3> <h3>最后一天的行程是本次不丹之行的高潮,虎穴寺。但象大多数名声在外的景点一样,曝光度和身临其境后的惊艳度成反比。最好角度拍摄的图片已经看得够多了,实景反倒显得平实。不过,不丹旅游当局很聪明地没有修建一条缆车直达虎穴寺,而是让游客从海拨2300米的地方,徒步3.5公里,才能到达海拔3100米的目的地。这样一路上对着虎穴寺,远景近景左边右边,各种手机相机照,正所谓“享受过程”。<br></h3><div>上山途中,谈到来世,问向导,下辈子他最愿意做什么?他说,做人。晚上一起吃饭,司机说他的兄弟出家,做了monk (喇嘛)。我问,年纪轻轻为什么会选择出家呢?向导说,因为可以避开俗世烦恼,出家修行,下辈子也许能够有更好的生活......说着说着,这个20 来岁的小伙子神情越来越失落,终于吐露心声:“我也想出家。”</div><div>我没问他为什么。也许,不丹的幸福生活还有我们没有触摸到的另一面吧。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