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郑大一附院医学装备部<br /> 巴丹弱水<br /> 2017年7月12日<br /> <br /> 上世纪60年代,医学院的八一楼算是郑州市最高的建筑,用现在流行语叫地标。<br /> 50后以上的老郑州人掰着指头就能算清楚,60年代的老郑州就那么几栋像样的建筑。建于1949年的东方红影剧院;建于1951年的木制二七纪念塔;建于1952年的二七纪念堂;建于1953年的河南人民剧院和郑州火车站 ;建于1954年的河南宾馆和河南饭店;建于1955年的百货大楼;建于1956年的省工人文化宫和燕庄机场候机楼;建于1957年的人民公园跳伞塔;建于1958年的医学院和河南图书馆;建于1959年的中州宾馆和省委三所;建于1960年的市委大楼;建于1961年的省博物馆;建于1962年的红旗大楼;建于1963年的手工业大楼……<br /> 这些蕴藏着源远流长历史的老建筑,是上个世纪60年代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可谓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可无论那座建筑,都没有医学院的八一楼高。<br /> 直到1971年9月,高63米,共14层的二七纪念塔建成后,才打破了八一楼独霸郑州13年的绝对高度。</h1> <h3> 60年代的八一楼</h3> <h1> 沿着枝叶浓密的法桐撑起的林荫廊道迤逦前行,听着树杈间偶尔歇足的麻雀叽叽喳喳叫声和知了蝉鸣。红色的病房楼,黄色的镭病房,灰色的阶梯教室,高高的警报塔楼,高耸的大烟囱,沿途一个个防空洞口,满园繁花满树嫣红,追逐嬉闹翩翩起舞的蝴蝶,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河医的过去。<br /> 行走在这些历史的风云里,追寻八一楼的遗迹,感受那段生逢其时为之奉献青春,倾注毕生的医疗事业。一幅幅久远的画面,一个个创院元勋,一个个知名教授,一个个上海、天津、苏州、武汉等大城市支援河医的热血青年,你们的名字至今仍在我脑海里闪现。<br /> 如今,他们或渐渐远去,或风烛残年。那些关于创业、汗水、理想的故事,存在我深深的记忆里。你们的一生,都镌刻着河医光辉的印记。<br /> 远远望去八一楼顶那个防空警报塔楼,犹如一顶博士帽。正方形的楼板,宛如博士帽的帽顶;下面那口黑色的大锅,如同博士帽的帽圈;拴在避雷针上那根黑色的控制警报器的电线,好似流苏在随风飘荡。河医,连建筑风格都透露着儒雅书卷,浓郁墨香。</h1> <h1> 俯瞰坐落在万绿环抱丛中的医学院,就像一幅细密的手绘图与生动幽默的随笔精彩呈现。红砖堆砌的八一楼外表简洁朴素,颜色单纯,不加渲染,宛如没有上色彩的素描。水泥勾勒的砖缝整齐划一,线条流畅,细细描绘的工笔,如诗歌般的精炼。</h1><h1> 淡素的红砖大楼,有着素面朝天的美丽。抛去岁月的打磨,和当今浓妆艳抹的都市相比,有着清水出芙蓉般的惊艳。</h1><h1> 恕我不是诗人,无法诗情画意;恕我不懂艺术,也不懂线条、色彩、造型绘画元素;提起手中画笔,不沾任何色彩,只为素描河医。</h1><h1> 缠缠思绪,丝丝牵念,款款风姿,柔柔浓情。我对河医一世倾情中,携河医缱绻,许一世眷恋,倾一生奉献,寄一勾相思于素笺,勾勒出八一楼一抹逝去的容颜。</h1><h1> 如果你觉得河医只是一座弥散着消毒水味的医院那就错了。远远望去,八一楼花园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在阳光的照耀下,青砖红楼色彩斑斓。楼头巷尾间,苍翠茂盛的青桐、法桐屹立在小路两边,它粗壮的臂膀,撑起阴凉的大伞。</h1> <h1> 病房楼的墙基外围是暖气管道井。六一楼、八一楼是地下管道井,七一楼是水泥板搭盖高出地面一米多的明井。管道井冒出的蒸汽把墙围熏的湿漉漉的,年长日久结满了碧绿的青苔。漫步在岁月洪流中,嗅一嗅青苔和蔷薇浓郁的气息,满满韵味,可谓道不尽的清幽。一抹浅念,岁月留香。<br /> 病房楼的四周种栽的是青桐,院内小路的两边种栽的是法桐,营养食堂门前种栽的是白杨,犄角旮旯里也有几颗泡桐、楝树、枸桃树和垂柳。我上中学的时候,法桐已经长成水桶般粗的参天大树。<br /> 老河医人都还记得医学院最粗的法桐,当属阶梯教室前(现2号楼位置)、医院行政楼前后、夜班伙门前(现1号楼位置)和老图书馆(现9号楼重点实验室位置)周围的那十多棵。高压线、电话线在法桐Y形树杈中间穿过,树身粗的一人合抱不过来,参天树冠向上蔓延生长,遮盖了青砖红瓦的人字形房顶。</h1> <h3> 病房楼四周的法桐,现在只留下六一楼前这几棵</h3><h3> </h3> <h3> 大树的对面是6号楼</h3> <h3> 当年的小树现在要两个人合抱</h3> <h1> 每逢暑假,楼哇里那棵楝树上结出串串翡翠般青色的小楝果,形似酸枣,像一串串葡萄倒挂在树梢。小时候经常摘下来一串放口袋里,当弹弓用的子弹。</h1><h1> 井沿边那颗鹅卵形叶子的野生枸桃树,树上结满橙红色球形有点酸甜的聚花果,摘果不小心溢出的果汁会染红双手和衣衫。熟透后的枸桃,风一吹溅落一地,构成一幅天然泼枸的山水画。</h1><h1> 1984年新一届院领导班子上任后,为了规划环境,对六一楼和八一楼夹缝中野生杂乱无章的灌木和乔木进行改观。用南京的雪松取代枯朽的泡桐和疯长蔓延的楝树、枸桃等树木。由于枯枝败叶参差不齐,残花败柳零七八碎,在审报统计中疏忽大意掉以轻心,实际砍伐中存在批少伐多,与医院报郑州市园林局审批采伐证数量不符。大意失荆州,导致zongwukezhangfengfuxi败走麦城,fukezhanglichengcai遭遇滑铁卢。"落叶飘兮枯枝竦,百草零落兮覆畦垄,时光逝兮年易尽,感彼岁暮兮怅自愍"。</h1> <h3>八一楼除中部和阳台外,其余白色外墙是后来粉刷的</h3> <h1> 说起老病房八一楼上那个防空警报器塔楼,那可算的上是60年代郑州最高的建筑,在5层楼高的平台上又凸出4层。仰目眺望,远远地就能看见塔楼上那口倒扣的黑色大铁锅,静静地伫立于云海之巅。</h1><h1> 铁锅很大,尺寸足有老早食堂那种大号铸铁锅。60年代,登上八一楼防空警报器塔楼,整个郑州市一览无余,一切都在你的脚下。</h1><h1> 铁锅采用三相电机驱动高速旋转,压缩空气发出声音。呜呜警报的声音,它有别与消防车那种刺耳的高音嘶叫。铁锅它沙哑沉闷的低音撕人心肺心如刀绞,似乎像是在压抑悲愤的独白中倾诉,震撼得使人颤栗。又似乎像是愤怒的发泄和痛裂撞击中浑浊在一块的震怒高亢,宣泄一腔怒火,呐喊一生隐忍。又犹如田震醇厚的风雨彩虹,铿锵玫瑰,雄浑高亢般荡气回肠。</h1> <h1> 遗憾的是八一病房大楼上的防空警报器没有留下照片。这是一张2007年4月23日,纪念南京解放暨渡江战役胜利58周年,在南京鼓楼市民广场展出了的40年代防空警报器,形似八一病房大楼上的防空警报器。</h1><h1> 萦绕在耳边的警报声,敲响了回忆的钟,走过的路为回忆增添了风景。上世纪60年代末备战期间,经常听到恐惧的防空警报声,那是演习预防"苏修"的核偷袭。每当防空警报响起时,同学们都会放下课本,争前恐后的朝着防空洞的方向奔跑。钻进黑漆漆的防空洞里,老师高喊着让我们迅速张口,以减轻口腔内气体对鼓膜的压力,从而缓解原子弹声波的冲击。</h1><h1> 警报声引来无数路人,纷纷驻足仰望塔楼上那口大铁锅。医学院的同学都会在大院外的小朋友面前自豪炫耀地说:听,那是我们医学院的警报声。西郊最高的地方,就是我们医学院的八一病房大楼。</h1><h1> 80年代以后,防空警报试鸣之前政府都会提前公告,并在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公布时间,以免造成社会恐慌。防空警报鸣响是由市人防办严格控制管理的,控制分为有线控制和无线遥控两种。八一楼上的防空警报是一种老式警报器,采用有线控制鸣报。控制鸣响按钮不在河医,而是在市人防办。</h1><h1> 按说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是捣鼓不响警报器的,可恰恰是非人防办技术人员,却在1991年盛夏的某一天,捣鼓响了八一楼上的警报器,你说神奇不神奇?这也算得是医学院院史上的吉尼斯纪录吧。</h1><h1> 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警报声如此震撼,引无数警察竞折腰。一代骄阳,为房情殇,冒韪接线鸣警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h1> <h3> 2008年改开八一楼大门为病房楼正门</h3> <h1> 53年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年仅42岁的焦裕禄同志因患肝癌住院八一楼内西病房。从1964年3月23日入院,到5月14日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只入院治疗了短暂的53天时间(含北京转院)。焦裕禄同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h1><h1> 在焦裕禄去世后的第二年,即1966年2月8日中央发出《向焦裕禄学习》的通知后,全国掀起了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为了弘扬忠心耿耿为党为人民工作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事迹,缅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医院把焦裕禄住院时的内西病房,命名为焦裕禄病房。</h1><h1> 文革初期,全国掀起学习和背诵"老三篇"的热潮。白求恩大夫因败血症医治无效不幸以身殉职,为了紧跟形势,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和毫无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记忆中好像同时把八一楼内三血液科病房,改名为白求恩病房。</h1> <h1> 焦裕禄病房,白求恩病房是时代孕育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文革时期的政治风貌。这些名字没有使用很久,大概在党的九大召开前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科室名字。</h1><h1> 八一楼一楼大厅东南侧,内一病区门外是医院最早的胃镜室,成立于1974年。先后引进日本奥林巴斯产GF-B、 GIF-K胃镜;上海医用光学仪器厂产XW-2胃镜;上海医用诊察仪器厂产XS-2胃镜。那时候条件简陋只有一间房,做胃镜和肠镜共用一间诊室,分时段检查。</h1><h1> 1990年新门诊楼(现急救中心)建成后,五一楼(老门诊楼)南副二楼改建成胃镜室,改善了工作环境,添置了几台当时最先进GIF-Q10,单价10余万的胃镜。就是这台该死的GIF-Q10,曾经让我蒙受不白之冤。</h1><h1> 就因为我有一把科室配发的大门钥匙,又是管理设备的工程师,GIF-Q10丢失,招来公安局讯问录口供、查手印、查脚印;招来反贪局一次次传唤……</h1><h1> 时间过去了整整10年,2010年8月份器械科从家属区职工一食堂搬家到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在清理仓库废旧物资卖废品时,忽然翻出一个奥林巴斯的黑皮箱。打开皮箱一台失踪10年,清清楚楚标注GIF-Q10字样的胃镜惊现在眼前。在当事人器械科支部书记樊晓勤、副科长张停战、副主任技师荆桂兰的见证下,当即打电话要求已经退休,时任器械科科长的于定国来现场指认,并为冤案昭雪。</h1><h1> 什么和本院某副主任技师、某主管护师同流合污。什么利用职务之便,为其监守自盗提供便利条件,通通见鬼去吧。</h1><h1> 这使我想起了小学的课文《人有亡斧者》"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人对事不能带有成见,单凭主观的猜疑,这样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妨碍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腔镜诊疗中心大门</h3> <h1> <br /> 八一楼腔镜诊疗中心大门左侧是尿动力室,右侧是胃镜室、肠镜室和肺功能室。最左边没有阳台的小楼,就是后期加盖的供应室、生殖中心楼。</h1><h1> 2002年5号病房楼改建,八一楼一楼西头原小儿科病房改建成腔镜诊疗中心。胃镜室迁此后改变了工作环境,添置了问询登记窗口,增加了多间检查诊室,增添了多台电子胃镜。从此,胃镜室规模有了实质性的改观和飞跃。<br /></h1><h1> 八一楼二楼内东病区是心血管内科,我国心电图学奠基人之一的魏太星教授 50年代的《吾、巴、怀三氏综合征与二尖半狭窄》、60年代《心电向量图》的研究、70年代《高频心电图》的研究、80年代指导研究生《室性早搏心电向量图定位的研究》,90年代《高频心电图的临床应用》等论文,基本都是在内东病区实践应用中完成的。</h1> <h3> 魏太星著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60年3月魏太星操作7121型心电图机</h3> <h1> 60年代初国产电子管7121型心电图机;70年代初的晶体管与电子管混合式的68722型心电图机;70代中期的晶体管与电子管混合式的XDH2型心电图机;80年代初的全晶体管XDH3型心电图机、XJJ1心电除颤监护仪;90年代初的日本光电ECG5151、ECG6151(便携分体式)、ECG6511型心电图机;也都是优先装备内东病区。<br /> 在还没有听说有ICU这个名字的时候,内东病区90年代初就首创了全院第一间集中监护病房,这应该算是我院ICU最初的雏形吧。可以说是内东起到了推动我院ICU的创立与发展。</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内东病区的以色列产中央心电监护系统</h3> <h1> 内东的那套以色列产中央心电监护系统(6人),最初安装在护士站对面的大房间,考虑到监护患者需要安静的环境,中途移机到楼梯北边的隔音间。<br /></h1><h1> 病房楼每层楼两头清洁间与楼梯中间,都有一条与病房大走廊T形交叉后向北转向的小走廊。小走廊一侧是涮拖把的清洁间,另一侧是楼梯山墙,尽头是两间当时设计用途为抢救室的房间。因其窗户是双层玻璃,门和门框都非常宽厚,房间声音屏蔽效果非常好,又与大病房隔开,人们习惯称之为隔音间。</h1><h1> 1990年5月新门诊楼(现急救中心)投入使用后,五一楼(老门诊楼)1楼南侧原内科门诊调整为急诊科病房。大概在1997年,进门西侧头三间改装成急诊监护病房。内东的那套以色列产中央心电监护系统淘汰调拨给急诊科,移机到急诊监护病房。2007年12月五一楼拆迁,这套我院第一套功勋中央心电监护系统走完了它的一生,最后葬身在挖掘机履带下的砖瓦砾石之中。</h1><h1> 2001年9月,1号病房楼的建成翻开了河医崭新的一页。病区进行了大调整。内一、内三、内东、内西这些我们当年熟悉的科室已销声匿迹,门头上那块牌匾也难觅踪迹。八一楼那些留存在心底的美好印记,那些值得我们去珍惜,去回味,去挽留的东西渐渐远去。想捕捉到那些旧事已去的气息,却抓不住翻天覆地变化的河医那些走远的记忆。</h1> <h3> 2001年1号病房楼建成后,八一楼改称老病房楼</h3> <h3> 2008年老病房楼又改称5号病房楼</h3> <h1> 2001年9月28日新病房楼建成开业,为了区分新、老病房楼,把六一楼、七一楼、八一楼统称为老病房楼。自2008年以后,面对快速发展的一附院,对全院的楼房进行统一编号和规范命名(未按照楼的建筑年代顺序编号)。新病房楼改称1号病房楼,老病房楼改称5号病房楼。<br /> 1987年卫生部(87)卫防字第49号令颁布了《消毒管理办法》,对消毒供应室的规模、条件、设施和管理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原设在七一楼三楼中部的供应室、设在六一楼四楼手术室消毒间里的两台蒸汽灭菌锅,按照《消毒管理办法》的要求,需要集中管理和统一验收。<br /> 医院按照卫生部相关规定和要求,在满足供应室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用房达标的同时,为缓解病房少、住院难的问题,确定东面依托八一楼西山墙,利用原花草空地,西面截止到原配电房围墙外路东,加盖一座5层小楼。</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八一楼供应室 2008年4月11日</h3> <h1> 建成后的供应室,一楼是器械清洗间(配备瑞典Getinge洁定清洗器、超声波清洗器、污物清洗槽、高压水枪)、无菌物品发放间、灭菌间(配备山东新华0.6 m3和1.2m3高压蒸汽灭菌各1台、连云港千櫻1.2m3高压蒸汽灭菌1台)。<br /></h1><h1> 二楼是供应室护士长办公室、一次性无菌物品储存仓库、器械敷料打包间、蒸馏水冷凝器间。3~5楼是与其5号楼对应贯通的病房。</h1><h1> 同时拆除六一楼四楼手术室消毒间里的两台蒸汽灭菌锅,原消毒间改造为手术室敷料间。</h1> <h3>1~2楼是供应室,3~4楼是生殖中心楼 2007年9月12日</h3> <h1> 1978年7月25日,随着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世界第一位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在英国诞生,翻开了医学史上最光辉的一页。1988年3月10日中国首例试管婴儿在北医三院诞生,为我国生殖医学发展树立起一座里程碑。</h1><h1> 1985年更名后的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里的奥秘,尝试利用医学科学技术攻克医学难题。1997年,为了给不孕家庭带去欢声笑语,让女人圆了一个做母亲的梦想,在五一楼(老门诊楼)二楼筹建生殖医学中心,探索解决不孕症的方法。</h1><h1> 从筹建生殖医学中心,到1999年6月22日中原大地迎来那非同寻常的第一声啼哭,河医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河南省首例试管婴儿,一对双胞胎女婴健康的诞生,标志着河南省生殖医学事业,由河医人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h1><h1> 从此,河医生殖医学发展开始转入快车道。2002年医院为了扶植生殖中心,在病房紧张的情况下忍痛割爱把八一楼供应室楼上三楼四楼的内、外科病房腾出,优先让给生殖中心使用。三楼是门诊、B超室和检查室,四楼是实验室和手术室。</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老生殖医学中心北门2008年4月11日</h3> <h1> 2008年7月1日,3号病房楼竣工投入使用,八一楼原一楼和二楼的消毒供应室,于7月28日搬迁至3号病房楼负一楼新址,腾出后的房子移交给生殖中心。同时,为了给生殖中心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3号病房楼六楼整层共46张床位,分配给生殖中心作为病房。</h1> <h3> 2008年9月26日重新改建的生殖中心门诊开业</h3> <h1> 消毒供应室搬家后,按照国家相关生殖中心建设规范要求,对原供应室和生殖中心房屋布局重新整体设计规划,结构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建。保留南门,封堵了原有的西门和北门。楼梯走向改为1~2楼走北楼梯,3~4楼走南楼梯,废弃了原西门楼梯。</h1><h1> 规划了洁净区、清洁区、污染区的通道,增添空气层流净化中央空调。为保证不因意外停电影响培养和手术,增设了不间断电源。增设了洁净手术室自动门等基础设施。</h1><h1> 改建后的生殖中心一楼是门诊;二楼是B超检查室、办公室;三楼是移植、取卵、培养室、手术室。四楼是人工授精、取精、化验室,宫腔镜室。</h1><h1> 增添B超、电动手术床、生物显微镜、手术显微镜、超净工作台、实验室仪器等。整体工程经过重新改建和装修,验收合格后于2008年9月26日重新开业。</h1><h1> 2011年3月6日总建筑面积达80895.28 m2的门诊医技楼竣工交付使用后,生殖中心搬迁至门诊医技楼。</h1><h1> 2012年10月21日,该生殖中心楼伴随着挖掘机拆除5号病房隆隆的轰鸣声,那座早已刻入骨、浸入老河医人血液中的病房大楼轰然倒下,成为一片废墟。那座繁华褪尽曾经辉煌、曾经熟悉的八一楼不再伫立。</h1> <h3> 2012年10月拆迁中的八一楼</h3> <h1> 对比一下60年代的八一楼与2012年拆迁中的八一楼照片,不难发现两者顶层两端外形结构明显不同。当初设计者的理念,考虑的是错落有致,互为映衬,体现立体风格。</h1><h1> 后来为缓轻病房少、住院难的局面,将六一楼、八一楼顶层突出视觉层次的四个凹角加盖成病房,外观与整体建筑保持平面一致。其中六一楼两个角加盖两层共12间,八一楼两个角加盖一层共6间。照片中五楼那3间窗外没有阳台的房间,就是后期加盖的病房。</h1> <h3> 唱响中国的河医</h3> <h1> 岁月悠悠,似乎走了好久,熟悉而陌生的歌谣,彷佛还在记忆深处低回。昔日低矮的平房,如今已是高楼林立。河医从传奇崛起到唱响中国,仅用几年光景,发展速度让世界医学界为之惊叹。</h1><h1> 踏着岁月的细沙,去苦苦追寻八一楼的那些曾经。心底所有的那些痕迹,记忆中那些昔日剪碎的背影,都是一些青涩的过去,都是关于八一楼的回忆。</h1><h1> 剪一段流年的时光,将八一楼的身影深深地镌刻在岁月中。把过去那些一路繁花,一生与八一楼相随的平淡日子,梳理成唯美诗意的风景。研一砚墨香写在岁月素笺上,抒一抹嫣红,寄一纸浓情,让心在繁华过尽,依然只为河医情浓。</h1> <h3>作者相关美篇连接:</h3><h3>1. 河医·南院印象</h3><h3>2. 河医的老烟囱</h3><h3>3. 河医·金水河畔那座老桥</h3><h3>4. 河医的煤机校和那片桦树林</h3><h3>5. 河医的五一楼,那些留在心底的记忆</h3><h3>6. 河医的六一楼,那些留在心底的记忆</h3><h3>7. 河医的七一楼,那些留在心底的记忆</h3><h3>8. 河医的八一楼,那些留在心底的记忆</h3><h3>9. 河医的花园广场,那道久远的风景</h3><h3>10.河医的防空洞,那段备战备荒的岁月</h3><h3>11.河医的干部病房楼,渐行渐远的印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