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一个不老的传说

三木斋

<h3>   摄 影: 三木斋</h3><h3> 文字编辑:三木斋</h3><h3> 鸠摩罗什,一个心中被我默念了千百遍的名字,一个用千万行文字,智慧和身世而使我倾倒的人,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所译《金刚经》在千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被人传诵,他是一名流传千古的得道高僧。<br></h3> <h3>  《晋书》记载:“鸠摩罗什,天竺人也。世为国相。父鸠摩罗炎,聪懿有大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渡葱岭。龟兹王闻其名,郊迎之,请为国师。王有妹,年二十,才悟明敏,诸国交娉,并不许,及见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既而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及年七岁,母遂与俱出家。”</h3><h3><br></h3> <h3>  七岁的鸠摩罗什随母亲出家,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奥义,博闻强记,不到20岁便精通佛法,以大乘小乘互为师,传为佳话。</h3> <h3>  前秦苻坚十分敬仰鸠摩罗什,他一心想与鸠摩罗什一起“共讲析微言”,于是在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qiu)兹,劫鸠摩罗什至凉州。不过很遗憾的是苻坚在后来的淝水之战中失败,不久被部属姚苌杀害,至死未曾于鸠摩罗什见面。前秦灭亡,大将吕光遂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史称后凉(吕光家族是西汉皇后吕雉的族人,与前秦苻坚是同乡,这哥俩把建立政权当做儿时玩泥巴的游戏了。),鸠摩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17年之久。</h3><h3><br></h3> <h3><br></h3> <h3>  鸠摩罗什在凉州生活的十多年里,不但精通了汉语语法,还对中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僧佑录》载,鸠摩罗什在凉州生活多年后,已经“善方言”(通过他周边来自不同地域的士卒,学习各地的方言,了解中原文化)。吕光后期,鸠摩罗什对竺法护等人留存在凉州的译本从翻译学角度进行考辩,认为其“多有乖谬,不与胡本相应”。</h3><h3></h3> <h3> </h3> <h3>  他在凉州生活期间,还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影响,对辞藻、韵律也有较好的见解。他向信众讲大乘佛教戒律,做五言诗:“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强调“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h3><h3></h3> <h3>  云蒸霞蔚,吉祥归来。千百年来,鸠摩罗什寺舌舍利塔一直是海内外佛教信众魂牵梦绕的福地。</h3><h3></h3> <h3> 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尔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h3><h3></h3> <h3> 据《出三藏记集》载,鸠摩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他所创作的一些词汇如“烦恼、未来、苦海、心田、爱河”等已深入现代人类的生活。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h3><h3></h3> <h3> </h3><h3></h3> <h3>  鸠摩罗什圆寂前曾发下誓言:如所翻译的佛经准确无误,死后焚身舌头不会焦烂。果然,僧众在火化他遗体时,舌头不灰。</h3><h3></h3> <h3>  </h3><h3></h3> <h3>  后秦弘始十五年(413),从长安西返的高僧佛陀耶舍到达凉州,向北凉王室宣扬鸠摩罗什不烂舌的殊胜传奇,北凉向后秦致国书讨取未逞。</h3><h3> 永和元年(416),后秦国内纷乱,译场星散,北凉王沮渠蒙逊(在位期间,主持修建天梯山石窟——中国佛教石刻艺术鼻祖)再次致书讨要,后秦末主为防后背遭袭,答应不烂舌西迁凉州,凉秦和好。</h3><h3> 沮渠蒙逊从长安迎请到鸠摩罗什的不烂舌后,在鸠摩罗什经舍旧址上造宝塔供奉,同时修建鸠摩罗什寺。该塔迄今屹立在武威北大街,已有1600年的历史了。</h3><h3></h3> <h3> </h3><h3></h3> <h3> 在这1600年期间 鸠摩罗什寺屡毁屡建。</h3><h3></h3><h3> 大唐贞观年间,大将军尉迟敬德(后来的门神之一)统兵远征西域,行至武威地界,忽然他看到城内一座古塔顶上放射金光,宛若千佛降世;祥云生处,花雨飞舞。他相信这一奇观是一种神示:如此祥瑞之处必定是佛教的圣地。于是前往礼拜。敬德见到罗什寺塔后大生敬仰,遥想罗什法师功德,于是他下拨饷银,召能工巧匠,亲任监工,经一年多时间,寺塔完工。为彰此德,他在塔下立石碣为记,上刻“罗什地基,四至临街,敬德记。”此碑至今仍完好保存,可为一段历史明证。</h3> <h3> 到了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有一个在张掖从军的鄱阳军夫石洪,客居凉州。发现“寺堂基址,瓦砾堆阜,榛莽荒秽丘不存”的罗什寺废墟时,心存悲凉,萌生了要在废墟上建一幢房屋的想法,并择定吉日,破土动工,工匠们就在地下挖出一块银牌,上面清楚地镌着“罗什寺”三个大字,石洪到这时才知道这是姚秦朝代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建造的罗什寺旧址,大感意外,于是他决心重新修缮鸠摩罗什寺,以护先祖罗什法师之金身。</h3><h3></h3> <h3> 至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经过修建。此次修建的鸠摩罗什寺'前后三院,焕然一新”,锩刻的《重修罗什寺碑记》石碑现保存在武威文庙。1927年,鸠摩罗什寺毁于大地震,唯存塔半截。六年后,该塔得以补修完整。</h3><h3></h3> <h3> 近年来,在理方方丈的带动下,鸠摩罗什寺塔得到新的修补,寺院建筑物不断增建,使鸠摩罗什寺初具规模,逐渐成为河西走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一个平台。</h3><h3></h3>

罗什

凉州

吕光

后秦

弘始

不烂

译经

寺塔

修建

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