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h3><h3> 那年,少年青春,风华正茂。我们跟随父母,坐着“闷罐子”火车,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了南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来到了原中华民国的首都,从华夏的北方来到了南方。</h3><h3> 那年,冰凌垂挂,酷暑温高。在刚来南京的那些年冬季还能见到雪见到冰凌、夏季还被列为“三大火炉”之一甚至亲身体验了气温突破历史记录高达43℃的日子里,在经历了BD番号由“009”更改为“623”的过程中,在度过了半夜参加庆祝“最新指示”发表的游行的激情岁月后、在历经了动乱年代看父辈戴纸高帽敲钢种盆游街挨批斗、以及当时震惊全JD、全市的“2.25”、“6.30”等重大事件后,我们又沿着秦淮河上行,由光华门来到了夹岗门,由中和桥来到了河定桥。而这一“定”,就一直“定”到了八十年代末。</h3><h3> (二)</h3><h3> 那院,梧桐蔽日,松涛军号。院的一半是教训区,另一半是家属区。大院的高墙由青砖筑围,墙上面还有铁丝网。大院的正门朝北,后门朝南。正大门的前面有一棵高大的雪松,直插云霄。她是这个大院的标志,也是这个大院的精气神。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两条主要道路形成了一个“十”字形。南北向的路两侧种的均是梧桐,东西向在十字路口西边的路两侧种的是雪松,东边的路两侧种的是也是梧桐。每到夏日,蝉鸣鸟唱,阔叶遮荫,人身置其中,无比的凉爽惬意。每到清晨、上下午和傍晚,起床号、集合号、熄灯号总是响遍大院的各个角落。遗憾的是,作为这个大院精气神标志的正大门的雪松已不复存在,她被中国高铁的巨臂连根拔起,献身殉道了。欣慰的是,大院里十字形主干道两侧的雪松和梧桐依旧,且比那年又粗壮高大了些许。</h3><div> 那院,书声琅琅,枪声阵阵。不论是出操、上课,还是吃饭、训练,总能见到队列齐整、精神饱满、歌声嘹亮、不时有节奏地高喊着“一二三四”的军人。每当听到有枪声在靶场响起后,若待训练结束后能溜进去,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捡到被打扫靶场遗漏的子弹壳。可现在只能看到被塑胶跑道和高楼大厦所替代的靶场了。</div><div> 那院,记录青春,放飞梦想。青春总是充满活力的。那池塘边上,倒映着我们钓虾捕蛙的乐趣;那小树林小竹林里,回荡着我们夜晚用手电筒照亮打鸟的枪声;那足球场上,几乎留下了我们每个男生追逐射门的身姿;那篮球场上,总少不了那些个子较高的小伙伴们跃起的背影;那田径场上,出了曾代表区里出战跳远、跳高的二卦、大忠;那游泳池里,出了女鱼人快乐京……而那室内体育馆由于江苏羽毛球队的长驻,成了名副其实的羽毛球馆,也使得我们这拨人个个都能像模像样地挥动几下羽毛球拍。青春也是苦涩的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有被水蛇吓的寸步难移的祥子;有被警卫排以“莫须有”为名抓起来的天蝎,有在动乱年代贴“反动标语”的XX,还有从大院最高楼XLB楼顶飞身跳下永远投入大地怀抱的XX……现如今,那竹林已片节不存,那曾经的吵人的鸟语也只是偶尔闻之,那黄土高原的桑树、26号楼前的枇杷树、汽车连后面的杏树、大操场和幼儿园旁边枣树已不见踪影,那XLB大楼前突兀的假山石被乱丛杂草围蚀的也只露出半截,只有那大礼堂前面的那棵“害羞树”却不知害羞地裸着身子与现在看上去没小时候感到那么高大的大礼堂对斟对饮。 </div><div> (三)</div><div> 那家,黄土高原,平房几间。这是我在这个大院生活的第一个家。说是黄土高原,其实就是一个小土坡。在家属区里,有土坡的地方比较少,我印象中,除了卫生院在小土坡上外,就是我家这里在小土坡上,因而被大家戏称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不大,住家也不算很多,一共前后两排,每排两座平房,每座平房住四家左右,每家相对成套。若到院里寻我家,只要说黄土高原,那大院的人都知道。只可惜,如今只剩下祥子和怡儿曾住过的第一排最西边的半截房子了,其它的已全被拆除了,剩下废墟一片,只有那通向土坡的小路依稀可辨。</div><div> 那家,青砖连排,长廊互通。这是我在这个大院生活的第二个家。因父亲去大三线军管,我们全家随同前往。军管结束回宁后黄土高原那里已有人住,我们全家就住到了23号楼。这是用青砖建筑的二层筒子楼,楼中间一条长廊从东到西,南北各有很多房间,房间里均是木地板,南边的大多做卧室、客厅等,北边的主要做餐厅等。厕所和厨房都在北边,几家合用。这种筒子楼是家属区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十多栋。与这种形式相仿的是楼里内部结构相对独立成套的,燕子、萍儿、锅鱼等在那住过,我印象中好像只有两栋,且在几年前因高铁横穿原北边正大门而改在西边重开正大门而全部拆除了,楼址之地现已成了通往西大门的主干道。</div><div> 那家,貌似驿站,胜似驿站。大院最西南角有一个院招待所,这是我在大院生活第三个家。虽很短暂,但却很值得纪念。我的两个孩子出生后就是在这里长大的。这个地方待我搬走后又改成院幼儿园,孩子又是在这里上的幼儿园。如今孩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他们还能否记得这个家呢?</div><div> 这年,这院,这家,我这人又回来看你们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