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纪——《上美足跡-顧炳鑫》

子易居士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4年8月,接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关于"上美·足迹"系列丛书编撰工作的通知》,在顾炳鑫家人们的商议下,我作为家属代表出面负责与美院进行编辑合作。之后就开始了《上美足迹·顾炳鑫》图书的图文资料收集,一共收集了顾炳鑫1984至1994年十年教学期间,撰写的"教学讲义"以及生前撰写的各类相关文章,共计十五万字左右;收集了顾炳鑫教学期间的绘画作品及各个时期的相关绘画作品,与教学相关的历代绘画以及各类绘画资料,计近一千余幅图片。</span><br /></h3> <h1>2014年11月,我接受了美院主编与学生们的采访,后成《访谈实录》一文。</h1> <h1>  2015年6月,与美院签订了《图书约图文合同》,正式开始了编辑排版工作。经协商认为顾炳鑫遗留的教学讲义,对美院将来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研究价值,提议编辑顾炳鑫的教学讲义与辑入的图片内容多多益善,可以编成上、下两册。10月,编辑完成了第一版658页的排版文件;12月,又将文件压缩到562页。</h1> <h1>2016年1月,根据美院丛书编辑整体设计需要,编辑完成了第二版364页的排版文件,加入了&quot;幻灯片目录表格&quot;与&quot;顾炳鑫从艺六十年年表&quot;。又压缩为327页。</h1> <h1>2016年7月,调整图文增加注解,编辑完成了第三版320页的排版文件。</h1> <h1>2017年3月,根据丛书的整体需要又进行了最后的压缩,略去了其中五篇教学讲义结尾部分的幻灯片目录表格,编辑完成了第四版307页的排版文件。</h1> <h1>2017年4月至5月期间,经过五次反复审核、校对、调整、修改之后,完成了最终的第五版。</h1> <h1>由于本书是在顾炳鑫逝世了十余年之后再行编辑排版的,加上我又是非专业,所以在收集整理编排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需要有一个学习理解与认识的过程。</h1> <h1>对于整个编辑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虽然都逐一进行了处理,但也难免还会造成一些失误差错,并存在遗憾。</h1> <h1>对于编辑排版中存在的一些因我个人理解认识的局限,而造成的偏差与失误,完全应该有我个人来承担责任,而不应该归于顾炳鑫本人。希望读者予以理解,也有待将来作修改纠正。</h1> <h1>在此,代表顾炳鑫的家人们,感谢美院领导、主编及参与排版等成员们的努力合作。</h1> <h1>   顾子易</h1><h1> 丁酉初夏</h1><h1><br /></h1> <p class="ql-block">(轉)忻秉勇先生微信朋友圈發的評論</p><p class="ql-block">子易先生特地寄给我一本装帧精美的书,这本书记载了其父顾炳鑫一生及其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我们年轻时记住顾炳鑫的名字是从他的连环画《列宁在十月》《渡江侦查记》开始的。在中国连环画领域,顾炳鑫无疑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曾有南顾(顾炳鑫)北刘(刘继卣)之称。1984年上大美院建立后,他是第一任国画系主任,其兼工带写的“功夫画”影响了一代学子。</p><p class="ql-block">国画与连环画(尤其是线描连环画)本来是一个体系,只是从功能上连环画偏“俗”而国画偏“雅”,顾炳鑫是古今兼融,雅俗通吃。</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人提议要连环画进高校,其实随着顾炳鑫进入高校,贺友直担任中国美院教授,连环画已经走进了高校,不知顾炳鑫离我们远去后,高校的国画教学中还能见到连环画的影子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轉)楊越先生微信朋友圈發的評論</p><p class="ql-block">今日收到顾子易老师相赠图书《上美.足迹 顾炳鑫》。从内容到装帧都十分精美,本书是顾子易其父顾炳鑫先生做为艺术家和教育家一生智慧总结,文有先生对国画和连环画等艺术创作的总结和探讨,另有整理精选代表作品的大量选页和史料。如此厚重的一本书,不仅是对顾炳鑫先生最好缅怀和纪念。也定会让从艺的后来人从中汲取营养无限,作为美术从业和连环画创作者的晚辈,顾炳鑫先生的作品我曾是常学常习,从中受益良多。现在依然会被作品中线条组织的精巧、人物动作刻画的自然,五官默写的准确所折服。顾炳鑫先生是新中国连环画的开拓者,推动、践行并见证了连环画的辉煌,听闻那时连环画是美术从业者主要阵地,也可能是唯一阵地 ,无数的画家艺术家投身其中。在那电视电脑远不普及的年代,资讯和文娱主要靠文字和连环画的输出。全国各地有很多连环画家深夜伏案。而当下不可同日而语,美术工作者的行业选择更加多元,更加丰富,从影视到游戏,从广告到动漫,纯艺等不一而足,让连环画这块越发的寂寥,同行者甚少,虽偶有生不逢时的感慨,但仰望见前辈们造就的艺术高山。且学且喜且画且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