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古称吴,一座有历史有故事,有古迹有人文,有传统有现代的城市;一座有喧嚣有寂寥,有沧桑有时尚,有内涵有张力,有高雅有通俗的城市;一个曾经画在梦里的城市,来到苏州,就要放慢脚步,配合她的优雅飘逸,清丽婉约,走走停停,看看品品,体会一个不一样的江南小城。</h3> <h3>来苏州,必逛园林,园林是苏州的代表,苏州的精华,苏州的灵魂。这座老城借着园林向我们讲述历史,也凭借着园林创造着更多即将成为历史的故事。</h3> <h3>拙政园:始建于明初,由文征明参与设计,历时16年完工,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h3> <h3>拙政园:苏州园林的代表,夏天有荷花节,曹寅买下一部分供家眷居住,曹雪芹出生在此,少年时在苏州小住,拙政园的亭台楼榭,花草树木也深深植根于曹雪芹的脑海中,并被他移到大观园里,由此演绎了一段不朽的篇章。</h3> <h3>能感受到红楼的意境吗?</h3> <h3>它是苏州面积最大、名气最响的古典园林,全园以水景见胜,凸现江南水乡风貌,典雅大方,疏朗自然。</h3> <h3>印象中的拙政园是课本中的模样,亭台、楼阁、飞檐、长廊、花草树木、山水萦绕,湖中倒影,每一处转角都有更美的风景。</h3> <h3>拙政园分为三部分:东部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园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h3> <h3>拙政园里处处是精雕细琢,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绿树红花,树古林深。</h3> <h3>五福临门</h3> <h3>延年益寿</h3> <h3>参天的古树,留下了历史的年轮,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树干已空,却依然茁壮冲天,真是应了那句话,没心没肺,活着不累,且可长命百岁!</h3> <h3>立于廊下,才能细细感受古树参天、小桥流水的意趣。来到这里,你会被她的恬静柔美所吸引!</h3> <h3>拙政园中,可以在远香堂看荷叶连连;在天泉阁看紫薇花开花落;在秫香楼欣赏稻麦飘香;在云蔚亭早春赏梅;在与谁同坐轩与清风明月为伴,可赏水中之月,可享清风之爽;在见山楼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看郊外山色;在小飞虹看廊桥倒映,宛若飞虹;在梧竹幽居感受四季轮回;在听雨轩感受雨打芭蕉;在荷风四面亭看"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h3> <h3>盆景园,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千姿百态,一年四季皆有景,春夏鲜花盛开,如火如荼,秋天果实累累,冬天松柏常青,为拙政园增添了无尽的魅力,放下脚步,慢慢走,慢慢看</h3> <h3>拙政园要慢慢逛细细品才能品出其中滋味,看似漫不经心的设计却处处别具一格,可惜去的时候遇到了好多旅游团,便让这份情致少了些美感与静谧,多了些浮躁与喧嚣。</h3> <h3>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着活力。</h3> <h3>苏州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平江路这些普通的巷道内,曾经居住过很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只是时过境迁,旧时王谢堂已成百姓家。一座城市,一段记忆</h3> <h3>沿着平江路静静的走着,水陆并行的街道,一侧是数不尽的美食和创意小店,精致却不张扬;另一侧是依河而建的民居,洗衣,做饭,上下班,聊天,下棋,听不懂的吴侬软语,普普通通的生活气息,都可以感受到老苏州的味道。</h3> <h3>平江路上沿街的老房子都已经改造成了别具特色的咖啡馆、茶馆、饭店、酒吧、服装店等各色小店,这些小店物件精巧、惊喜连连、调调十足、创意满满、心意满满。门面布局依旧是古色古香,让人不由得驻足停留,细细品味古典的韵味。</h3> <h3>去狐狸家喝一杯奶酪</h3> <h3>去猫的天空之城寄一张明信片给他或她,抑或未来的自己</h3> <h3>猫的天空之城书店,一家特色书店,一家书店,温暖一座城市</h3> <h3>鹅黄色的灯光,店堂明亮温馨。书店里游客进进出出,人来人往,大多是保持了静默的态度,在这里安静地品味着读书的乐趣。</h3> <h3>或者听悠扬的音乐,品浓郁的咖啡,聆听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这些足以让脚步匆匆的人们驻足停留,时光就这样在灯光乐声月色下慢悠悠的从指缝间溜走!</h3> <h3>一条小河,静静穿城而过,白墙黛瓦,几艘画舫偶尔划过。落日的余晖透过树叶的罅隙洒在青石板路上,河边情侣们依偎在一起,听着昆曲和评弹,或许附庸风雅,但更是给旅途的人们一个静下心的空间。</h3> <h3>漫步平江路,石桥,流水,垂柳,洋溢小资情调的咖啡店,酒吧,空气里隐约传出的丝竹声,不舍离去。</h3> <h3>一条长长的平江路,承载了苏州几百年的历史,这里有全苏州最有特色的小店铺,最有韵味的石板路,最古典的木栅门,最雅致的花格窗,有吱呀呀的手摇船,有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巷,有最苏州的吴侬软语,有世外桃源的影子,有大隐隐于市的感觉。来平江路吧,一缕清风,一朵花开,一片蓝天,一抹晚霞,一座老宅,一个小巷,一杯咖啡,一盏清酒,一曲清韵,一捧诗书,把心放空,远离喧嚣,慢慢地逛,慢慢地去感受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那份韵味。</h3> <h3>苏州博物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府,成立于1960年,1999年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也是贝聿铭的封山之作,2006年10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h3> <h3>六月,南方的梅雨季节,雨是这段时间里霸道而任性的主人,说下就下,伴随着丝丝细雨,走进这座充满雅趣的博物馆,也翻开了苏州这本厚重的历史之书。</h3> <h3>苏州自古便是勾吴之地,从西周至今近3000年的朝代更迭中,历史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而博物馆便是探寻历史,追忆往今的最好途径。</h3> <h3>朴素又不失格调,简单的黑白搭配,线条分明,简洁流畅,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意境悠远,淡雅精致,几何图形与禅意的结合,既时尚又传统,带着苏州的味道</h3> <h3>不懂建筑,更不懂文物,但却喜欢这里的白墙黛瓦,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这里,可以感受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苏州历史的悠久厚重,因为雨天,并未看到建筑与倒影的完美结合,但却能感受到一代建筑大师对家乡的情怀与理解,既传承了苏州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融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h3><h3><br /></h3> <h3>忠王府,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府邸,与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相邻,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太平天国王府。曾经的太平天国,曾经的王侯将相,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已成过眼云烟,却也勾起了一丝淡淡的忧伤。<br /></h3> <h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想必这寒山寺就是四百八十寺中最普通的一个吧,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却让它不再普通,从此,名扬天下,蜚声海内外。</h3> <h3>寒山寺虽然是一座寺庙,但因为居于江南,除了大殿外,不少建筑也很别致,有江南园林的味道。</h3> <h3>寒山寺墙,陪伴它的是明媚的阳光抑或淅沥的小雨还有意境深远的古诗,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过往。</h3> <h3>那夜半的钟声,是否还是千年前的那般悠扬,烦恼是否真的会随风而去?</h3> <h3>一曲枫桥夜泊,成为历史绝唱。到底是寒山古寺成就了张继还是张继成就了寒山寺</h3> <h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h3><h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h3><h3>这四句充满忧伤的诗句,触动了多少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就是文字的神奇力量,它可以超越时空,蔑视战乱灾难,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经久不衰。</h3> <h3>今天的枫桥已不再是失意的代名词,也不再是忧伤惆怅的地方,桥的两边,游人如织,店铺林立,叫卖不断,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消失在人群中,只是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吵吵杂杂的贩卖会不会打扰了古寺的安宁?枫桥尚在,寒山寺也在,悠扬的钟声也在,只是明月未落,秋霜未至,那淡淡的愁绪只能随江而流,随风飘去!</h3> <h3>江南深秋、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寒山古刹、悠扬钟声, 诗中忧美的意境,成为古往今来多少人努力想要体会到的感觉。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已是物是人非,即便来此,也只能略微寻找到模糊的感悟,但来与不来,在内心深处仍是不同的。</h3> <h3>虎丘山: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苏州城的标志性景观,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留下了"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这里有山有水,有历史有传说。</h3> <h3>传说,吴王阖闾死后葬于虎丘,随葬的有三千宝剑,"扁诸"、"鱼肠"等名剑都包括在内,葬后三日,金精上扬,化作白虎,蹲于坟上,因此得名虎丘。</h3> <h3>小武当,据说是东吴将当年楚国的武当胜景移到此地</h3> <h3>虎丘塔:又叫云岩寺塔,塔身稍有倾斜,所以号称东方的比萨斜塔,虽饱经风霜,却见证了风雅古都的岁月变迁,虽经历兴衰,却成为苏州的历史积淀,虽有些苍老斑驳,但依然矫健挺拔,高高耸立,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h3> <h3>试剑石:相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为争霸天下,命吴国名匠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夫妻走遍三山五岳,虽采集了不少精铁,但未能如愿,最后,莫邪舍身投炉,终于铸成两柄寒光森森的雌雄宝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干将剑和莫邪剑。干将将雌剑献给吴王,吴王随手向路边的巨石劈去,巨石应声劈成两半。现在苏州有干将路、莫邪路两条大道,就是为了纪念这对夫妇铸剑大师。</h3> <h3>千人石:相传,千人石下是2500多年前吴王阖闾的坟墓。坟墓修好后,夫差怕这些工匠们泄露了坟墓内的机关,便把这些工匠们杀死在千人石上,工匠们的鲜血渗透了千人石,于是,每当雨天,石色绯红,传说那是能工巧匠们向游人诉说着那无尽的哀怨。</h3> <h3>在虎丘还能找到这样一个安静的角落,大片竹林,曲径通幽,听竹叶沙沙,溪水潺潺,停下脚步,细细品味身边的美景,路在脚下心在远方</h3><h3><br /></h3> <h3>剑池:传说池中为吴王阖闾墓,墓中藏剑三千,为了保护上面的虎丘塔,没有进行挖掘,在这幽冷的涧水深处,古墓与宝剑安宁静静的躺了几千年了,沉默了几千年。任尘世风云变幻,任岁月沧海桑田,它们,却始终如同这剑池的水一般,安静,神秘,莫测。</h3> <h3>悬空的桥,斑驳的石板,深幽的涧水,米巿的书法,所有这些,都让人深思,也让人感概。</h3><h3>风壑云泉这四字将景色完全概括,站在这里侧耳听风声,举目观岩石,抬头赏云彩,低头看泉水。</h3> <h3>剑池的水,宁静;剑池的字,醒目;剑池的墓,安静;剑池的剑,沉默;剑池的游客,络绎不绝,可又有谁知道,它记载了多少南征北战争霸春秋的历史,埋藏了多少能工巧匠真诚炙热的心血,承载了多少守卫家园成就霸业的期望,又留下了多少吴国亡于三千越甲的遗憾?</h3> <h3>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千年的剑池,不知曾迎来了多少游客驻足观看,但是,真正能看懂它的,又有多少呢?</h3> <h3>这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块石头,每一池水,都有故事。2500多年的历史,多么漫长的积淀,从春秋到今天,这座江南小城,到底有多少传说,多少故事,多少风雅?</h3> <h3>七里山塘,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3600米,有1100多年的历史,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堪称"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h3> <h3>山塘街,唐宝历二年即825年,诗人白居易由杭州调任苏州刺史时,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 " 山塘街 "。</h3> <h3>从虎丘出来一路沿河而行,是七里山塘中真正的老街,几乎没有商业化,只是当地居民生活的地方,能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清净,人少,空气中都是纯朴的味道。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芳草萋萋,青石板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不事雕琢,却被历史的脚步打磨光滑,别有一番风韵。</h3> <h3>七里山塘上有诸多的古寺、古祠、古牌坊、古会馆、老桥、老房子这些古建筑,精雕细琢,古色古香,一派岁月沧桑感。</h3> <h3>山塘街上有许多家民间工艺品店,迈进这些小店,感受时光逆流,感受古时韵味。</h3> <h3>猫的天空之城分店</h3> <h3>山塘的建筑与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典型的依水而建,依水而生活。</h3> <h3>街道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建筑精致典雅,店铺鳞次栉比,会馆云集,再现了山塘街的盛世繁华。</h3> <h3>夜晚的山塘街繁华中不失安静,妩媚中不失古朴,小河涟漪微微,游人走走停停,言语温软委婉,店家灯光闪耀,江面波光粼粼。</h3> <h3>站在石桥上,俯看两岸的白墙黛瓦,忙碌的游船,穿梭的行人,听着优美的昆曲从远方渐渐飘来,我想,这就是老苏州,这就是山塘街,是曹雪芹口中那"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h3> <h3>一个人,静静的走在这样的街道,跟着人流走进每一家精美的小店,拍拍小桥流水,看看楼台亭阁,彩灯灼灼闪烁,恍惚间仿佛看到了英雄美人饮酒弹唱,倾诉衷情,文人墨客望月兴叹,对酒当歌,帝王将相爱江山也爱美人的历史画卷,也许是它蕴含的历史典故太多太复杂了吧,也许是历史与现实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吧,也许是历史故事里的人穿越时空回到了现代与我们同行吧,也许还有太多的也许</h3> <h3>山塘街号称是苏州保留最好的枕水人家,但在这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面前,我更愿意做一个安静的路人,这样的氛围更适合清清静静慢慢体会。</h3> <h3>这里,留下了我匆匆的脚步,在即将挥手告别之时,还是有些不舍,不舍这段时光,不舍山塘带来的惊艳!</h3> <h3>苏州,古典园林,京杭运河,七里山塘,小桥流水,双面刺绣,高新园区,一座注入现代活力的古老城市,让世界读了2500年,在下一个2500年你还能有这样的景致,这样的宁静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