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木箱子和泛黄的族谱》

李友荣

<h1>《桃木箱子和泛黄的族谱》</h1> <p class="ql-block">  文/李友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有几声清脆的鸟鸣。在这样明光倾泻的早晨,窗外,如此安静的小院。每天,我在这样的鸟声里醒来,偶尔在窗前望一望它们,然后,在这城南的一隅,不急不忙,做我该做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我已经决定了。</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却又回头,我必是想起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如此亲切。</p><p class="ql-block"> 当我回想起老屋,那桃木的箱子,那被我寂然打开,又凝神观看的一本本族谱。还是在父亲生前的家里,那个阁楼上,好奇心让我无意间寻得。</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父亲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溯流而上,直到李氏陇西堂松栎园始祖万甫公的父亲正叟公。</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是清楚族谱来历的。因为,自族谱回来,它就一直交由父亲保管;之前,听说一直在湖北,一个李氏祠堂出去的后人那里。又听说,曾有城里学问很大的人,专程来找父亲,查看族谱。</p><p class="ql-block"> 听我母亲说,20世纪50年代,新墙河北岸有个叫“周桃屋”的村子。那时候,开山造地,不经意间,有个汉子挖到了几口青砖,每口足有尺长,上面都刻有“竹菴”两个字。猜想,是挖到了坟墓边缘。都以为挖到了财宝,一时议论纷纷,摩拳擦掌。刚好,“竹菴李”村有个闺女,嫁在那里。听到“挖了祖坟”的消息,这还了得!立即穿田涉水,回娘家报信。“竹菴李”村的后生们得了消息,义愤填膺,纷纷操起家伙,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不停蹄赶到“周桃屋”村。有族谱为证,挖出刻有“竹菴”两个字的青砖之地,的确是清水村“竹菴李”二十一世祖丹森公竹菴老人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松栎园《李氏族谱》载:“二十一世正富长子丹森,字添备,号竹庵。生殁未详,葬三港咀戚家岑茶园坡……”这是“竹庵”之名于族谱的唯一记载。三港咀戚家岑茶园坡,就是此时此地,这个叫“周桃屋”村子的这座小山。 一直以来,就有父辈或更早之前的“竹菴李”后裔,去那山上祭奠,从没有间断。一场即将发生的战事,终于,在有识之士的调解下,很快平息。“竹菴李”的祖坟算是躲过了一劫。可山高水长,“竹菴李”的后代也不能天天蹲在那里守护。</p><p class="ql-block"> 争议还在。</p><p class="ql-block"> 一边说,这山是祖宗的产业,是“竹菴李”集体的财产,一定要收回。一边说,这山“大协作”时就在“周桃屋”的名下,好歹也经营了许多年,现在说收回?事情闹得不可开交。政府出面,就有了后来的合约。山,还是归“周桃屋”村管辖;给“竹菴李”村一笔赔偿款,坟原样保留,不容侵犯。只是,人多粥少。这“竹菴李”村拿了钱,也不好安排,干脆,就用这钱挑砖运石,把那祖宗的坟地重新修整了一番。祖宗的钱,用在祖宗的身上,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去过族谱所记“竹庵”祖宗的墓地。但,儿时屋墙上随处可见的村名“竹菴”却是停歇在记忆深处。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菴同庵。庵(菴)有两解:一为圆形草屋;一为佛寺。又可特用,为书斋名。</p> <p class="ql-block">  族谱记载,二十一世祖竹菴公这一支,传到二十六世,继十四世亨山公之后,谱上才又有了关于时间的记载。其中,二十六世之熙公生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八月十五日,殁于乾隆三年戊午……十四世亨山公生于元末丙子年(1336年),十四世与二十六世相隔十二代,三百七十年。按三十岁一代人算,那么,二十一世祖竹菴公约出生在1546年到1556年间。</p><p class="ql-block"> 查阅明清关于结婚年龄制度,有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那么,按照现在修谱通行的二十五年一代算,二十一世祖竹菴公约出生于1511年到1581年间。这个出生时间跨度也太大。但,可以确定的是,二十一世祖竹菴公李丹森生活在明朝中后期。</p><p class="ql-block"> ——由竹菴公而来的,我父亲村庄的名字“竹菴李”,少说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相传,竹菴公还在流经这片土地的河流对岸,买下过两处山头。</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松栎园《李氏族谱》也确实记载过这样的两个地方。一处在七星戚家岭茶树园,离之前提到的那个叫“周桃屋”的村子很近,傍山又置下一些田产叫“竹菴陇”,给那里的山民租种;另一处,“大协作”时为新墙五垸乡木林山“付家村”人所有。竹菴公在那山上修建了一个也许叫“桐碧寺”的寺庙,供养僧侣,颐养精神,香火鼎盛之际,僧侣多达百人。</p><p class="ql-block"> 传说终归是传说。</p><p class="ql-block"> 这几处“风水宝地”,按族谱的出场顺序,并不在历史的同一时间点上。</p><p class="ql-block"> 时光倒流。</p><p class="ql-block"> 一场大水过后,新墙河流域响应政府号召,移民建镇。</p><p class="ql-block"> 以河为界。南岸的迁到南边镇上;北岸的按片区划分。一个姚姓的村子,就规划到《李氏族谱》所记的那寺庙所在的山上。现如今,对李氏家族来说,那山那寺庙,只怕<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span></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历史喧嚣的废墟之上,我的眼前万马齐喑。</p><p class="ql-block"> 李姓何其广大。李白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李百万叶,柯条布中州。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千里万里,四海之内,李姓同胞,亿万之众。</p><p class="ql-block"> 现在,只说,在洞庭湖畔,在新墙河两岸,方圆百里的李氏族人。</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的村子,是李氏“部落”。每到春节,初一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派出一两个代表,由长老带领,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拜年,每家每户哪怕只是点到为止打个招呼,也要从早走到晚,方才一一拜访到,这是李氏家族传统的节日,也是李氏家族传统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就像一场庄严的仪式,就像一场交流的盛会。</p><p class="ql-block"> 而在这里,同族的平辈,名字里大多有个共同的东西。比如,我们一辈的女士多为“荣”,男士则为“兵”。父辈用的是“桃”,兴桃、义桃、艳桃……</p><p class="ql-block"> 诗曰:“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又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p><p class="ql-block"> 是不是取其美意,又告诫自己不忘做人之根本呢?</p><p class="ql-block"> “桃”字就像个代数,通配符,或者无序的数集,这也是名字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名字的主线,在族谱,是按派别,排列有序又自成规矩。但,在这里,这个共同的字,却并不是族谱的派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松栎园《李氏族谱》派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老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亨祖志元必,惟正丹尚英。增钟之永大,载时际昇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迪光前代 作育群才 诗书咸佩 家道齐昌 用兴俊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新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华国文章 安邦经济 尊贤任能 腾芳拔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炎黄开基 明良立极 伟烈宏谟 云蒸霞蔚</span></p><p class="ql-block"> 1820年、1860年、1891年,七十年间,松栎园李氏家族修了三次谱。一修和五修的时间在六修谱上没有体现。待查。</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李隆健,字金涛(桃),生于1943年(癸未)农历二月初九日未时,幼小家贫,姊妹众多。但他聪慧过人,自学珠算,业精于勤。及至成家,做砖烧窑,历尽艰辛,三舍建成。村民敬仰,时人羡慕之。</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勤俭的,是操劳的。</p><p class="ql-block"> 他对自己尤其舍不得。但为村里办事,培育子女读书求学却分外慷慨。</p><p class="ql-block"> 在努力经营好家庭的同时,他不忘热心于乡村建设,修桥铺路,想法设法筹措资金。他以他的精明和智慧,成就了一个小康之家,也赢得了族人的信赖和尊重。村里人家凡大事小事搞不定的事都来找他帮忙,他也乐意为之。</p><p class="ql-block"> 他热心、善良、坚韧,充溢着朴素的智慧之光。</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父亲终积劳成疾,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腊月辞别人世。</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号荷莲,生于1942年(壬午)农历四月十一日,在方家。她一生追随我的父亲,任劳任怨。教育子女,苦读文章,吃苦耐劳,治家有方。她把她的子女一个一个抚养成人,又一个一个送进高等学府,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现在,她的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她还是一如既往,手提肩扛,将一袋一袋的绿色蔬菜送到他们的家中。她总是说,自己家园里种的,没有打农药,吃着放心。</p><p class="ql-block"> 自父亲去世后,母亲开始信仰佛教,时常到寺院小住。偶尔,也长住,协助打理日常杂务。她知道了很多的佛经,有时候会看着那经文念念有词。寺院的功课也做得极好,规律的起居生活,七十多岁的老人,走起路来,依然像风一样。</p><p class="ql-block"> 她常说,要惜福。</p><p class="ql-block"> 她吃斋,念佛,我行我素。开心地往来于那个叫做“竹菴李”的村子和黄莲古寺,以及几个儿女之间,就像小雨来到人间。</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面前放着的是,1992年版《李氏族谱》松栎园六修谱。</p><p class="ql-block"> 继三十六页看到我的父亲和母亲后,又在第四十八页看到我的兄弟们,他们是第三十四世——迪建(建兵)、迪楚(楚兵)、迪勇(勇兵),以及二叔的儿子,我的堂弟迪灿(灿兵)。</p><p class="ql-block"> 这激起我的好奇,按图索骥,溯源而上,我查找出了父亲一支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松栎园《李氏族谱》载明:“延及十四代至亨山公,有八子分新墙镇至杨林街沙河两岸,长继祖居肖家湾;次胜祖居石桥头;三慈祖住昌公圹;四寿祖居四六房;五荣祖居官桥段;六朝祖住裕墨门;七元祖住喻家背;八廷祖居竹菴门。此乃亨山公八骏腾飞之胜状,<b>而八房廷祖,又为我新墙七都大段李氏之始祖也。”</b></p><p class="ql-block"> 亨山公,字仁卿,妣胡氏德英,初赘胡宗甫公家。随置田建屋,夫妇迁居於质库园。家渐昌炽。生于元末丙子年(公元1336年),殁於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20年),夫妇合葬屋场旁。现松栎园同派者上下数十门、人丁数万众皆为其后裔。</p><p class="ql-block"> 1992年版松栎园《李氏族谱》显示:</p><p class="ql-block"><b> 万甫公为岳阳李氏自江西来者之始祖</b>,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迁来岳阳巴陵县择地相土而居,<b>距今已有一千零九十四年的历史</b>。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万甫公之父正叟公乃李唐子孙。</p> <p class="ql-block">  “昨夜风兼雨,帘帷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p><p class="ql-block">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p><p class="ql-block"> 如今,“竹菴李”上了岁数的人,都相继过世。</p><p class="ql-block"> 村子里的祖辈是与他们的祖宗一起,埋在那对河而远的山上。那里,除了立有碑的“竹菴”祖宗,其他的,时间久远,再无迹可寻了。生活所限,“竹菴李”的后人,不用再去那样远着的山上。他们在祖宗打拼来的这片乐土上聚族而居,繁衍生息,随着时光慢慢老去。然后,他们就留在“竹菴李”村子东边、离公路不远的一块高地上。那里躺着的,多是“竹菴李”近三代左右的族亲——他们是这个族谱的“子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二叔的儿子——我的堂弟灿兵来和我说,那段去往坟山的路修好了,修宽了。下雨天,再也不用小心翼翼走那窄窄的田埂,走那么长一段的稀泥巴路。我听了很是欣慰。按我母亲的说法,这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积了大功德。</p><p class="ql-block"> 万古人间四月天。</p><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去给父亲扫墓插青。走在“全国文明村”,葡萄园种植基地,那条去往公墓的,新修的宽的乡村路上,看着越来越兴旺的村庄,内心里,幸福涌动。“竹菴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这应该是父辈们愿意看到的。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一个家族希望之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希望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杖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贞观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天下,陇西为李姓的郡望。自此,海内外李姓的郡望、堂号均以陇西命名。唐高祖李渊在马背上打江山时,他统率的就是十万关陇军帮他荡平天下,推翻了隋朝。“陇西堂”是李氏家族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竹菴李”一支也是陇西堂。</p><p class="ql-block"> 《李氏族谱》“李氏陇西堂松栎园始祖源流世系”记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正叟公,我始祖万甫公之父也,讳成字孟宾,生於大唐懿宗咸通八年(868年)戊子岁。昭宗初,官户部尚书,诰封金紫光禄大夫,在任九年。原配祖妣毕氏诰封夫人,继配祖妣付氏亦诰封夫人。原是李唐子孙,当黄巢事变时,避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地名:洪洲铁树观磨刀山壁厢街,遂世居之。号洪茫李(应为湖茫李,族谱可能是口口相传之误?)。夫妇俱葬磨刀山。公生子四,长均甫留居磨刀山;次祥甫分居洪州恩田;三清甫分居洪州白马台;唯四子万甫及夫人金氏,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癸未岁,身带祖遗之青红紫绿宝石,从洪州迁来岳州金鹗山,随置新墙松栎园落业。千余年来,后嗣昌衍,散居岳阳各乡镇。故,我</span><b style="font-size:15px;">万甫公遂为岳阳李氏自江西来者之始祖</b><span style="font-size:15px;">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正叟公五十五岁时,万甫公告祖辞家,迁往岳阳。</p><p class="ql-block"> 什么原因离开江西到岳阳,没有说,也不清楚。或许是,成家后自立门户。也可能是大环境使然。万甫公带着祖传的青红紫绿宝石,他应该还肩负着继承和重振家族的使命。这青红紫绿宝石也可能是以后寻亲相认的信物,后来,万甫公的遗言证明了这点。</p><p class="ql-block"> 万甫公的出生年月没有明确记载,但他父亲正叟公生於大唐懿宗咸通八年(868年),往下,十四世亨山公生於元末丙子年(1336年),二十六世生活在清康熙年间,族谱都有明确的时间记载。万甫公是正叟公最小的儿子,反复推算,万甫公应该出生于890年到900年间,迁来岳阳时,约在三十岁左右。</p><p class="ql-block"> 万甫公迁来岳阳后,初住城内巴山庙,随置近城金鹗山地名芭蘸盘,建屋定居。并在高桥以西以及洞庭湖边等地置下了大量的产业。继而,他有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以港为记,长子居新墙沙港,次子居毛田小港,三子居崖岭石港。万甫公临终前留下了话,凡我子孙后世以青红紫绿墨宝为识。</p><p class="ql-block"> 黄巢事变时,正叟公避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一个叫做洪洲铁树观磨刀山壁厢街的地方。黄巢起义是在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这个时候,正叟公只有七八岁,他应该是跟着父母一起避难到江西的。正叟公的父母是谁?族谱没有交代。</p><p class="ql-block"> 唐昭宗李晔文德元年(888年)即位,在位16年。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为朱温所弑。昭宗初,正叟公二十多岁,据族谱记载,是户部尚书,也就是说,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但史书上,却找不到一个叫李成、李孟宾或是李正叟的唐朝户部尚书的记载。只说正叟公原是李唐子孙,似乎有难言之隐?又或许是年代久远?这真让人疑惑,是一个谜。</p><p class="ql-block"> 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p><p class="ql-block"> 贞元十六年(800年),著名诗人白居易以第四名的成绩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在慈恩塔下题名,看到身边十六位老态龙钟的同榜进士,他忍不住得意洋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有多“少”?时年,大诗人白居易二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在唐朝历代进士名单中,找不到半点正叟公相关的消息。看来,非比寻常。</p><p class="ql-block"> 松栎园《李氏族谱》记载,正叟公原是李唐子孙,似乎是暗藏玄机的。</p><p class="ql-block"> 正叟公究竟和唐朝皇族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p><p class="ql-block"> 据载:湖南李氏共有六大族源:<b>西平堂世系李氏;丰城曹王世系李氏;丰城滕王世系李氏;永修吴王世系(磨刀)李氏;火德公世系福建上杭李氏;南齐荡寇将军李道办宁远灌溪李氏。</b>虽然,这六大族源均出自陇西李氏一脉。但,松栎园李氏到底属于哪一支呢?我翻遍了所能找到的族谱,有关史书,并走访了家族中的老人,都没有找到任何线索。</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接族谱就是接祖宗,要放炮行礼,要摆酒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从未完整地见识过这</span>地方摆酒、接族谱的全套礼仪,但我的父亲是这里曾经的主事,以他的口述、我的耳闻,我应是见识了一方农民粗糙之下能有的精细。直到父亲过世,族谱被新的主事接管,从此,再不曾见到那竖行排印、从右至左翻开,又读过的旧本。也不曾再看到那一口桃木箱子。</p><p class="ql-block"> 无论我对族谱有过怎样的疑问,它男权,封建,它有挥之不去的粗糙,但它的真实,是在如水的光阴里隐逸的一面。那里有我的先祖,正叟公,万甫公,亨山公,廷祖公,竹菴老人……还有,我最亲的祖父,我的父亲,和已去往彼土的我可怜的五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翻开历史,李氏风流跃然纸上,蔚为大观:道学家始祖李耳和他的《道德经》;战国时代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隋朝著名工匠、赵州桥的设计修建者李春;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清代小说家李宝嘉和他的《官场现形记》;清代作家李汝珍和他的《镜花缘》;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以及飞将军李广、李白、诗鬼李贺、李之仪、李清照、李商隐、李自成、李鸿章,还有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贞观之治";一旦归为臣虏,垂泪对宫娥的南唐后主李煜;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铁拐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李氏家族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2012年夏月,松栎园李氏族谱七次续修完成。</p><p class="ql-block"> 那些金戈铁马的历史,那些或显赫或潜隐的光辉,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都铭刻在声声慢的时光里,欲说还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7-7夜于洞庭湖畔</p>

族谱

李氏

松栎园

氏族谱

父亲

正叟公

万甫

李氏家族

祖宗

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