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放假啦!武汉深度游的第一站我选在了汉阳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它位于汉阳江堤中路。</h3> <h3> 周日,下着小雨,原本冲着汉绣博物馆来的,竟然周末闭门谢放假啦!</h3> <h3> 好心的小伙子把我们边上的引进了百工坊。不算太大的院子里面,冷冷清清的,只有几家店开着。我们顺便进了两家汉绣店参观。这是某店家的镇馆之宝,据说标价15万。</h3> <h3>书法店</h3> <h3>刘泥巴,人称“湖北民间工艺第一人”。因为店主刘先生小时酷爱玩泥巴,外号“刘泥巴”。其实是一家剪纸店。</h3> <h3> 用普通黑板纸做的昆虫,涂上油漆后栩栩如生。</h3> <h3>镇馆之宝!头部是手撕纸,尾部是刻纸。</h3> <h3> 这幅作品除了剪纸以外,边上还采用金线盘丝工艺。</h3> <h3> 邮票大小的四个大熊猫,是手撕而成,没想到吧?</h3> <h3>烤纸工艺</h3> <h3>“汉阳刘泥巴”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刘泥巴号称湖北民间工艺第一人。他精通园木缩微、微雕、剪纸、书法、花灯等工艺并加以融会贯通,其作品远销国外二十多个国家。</h3> <h3>园木缩微,滴水不漏</h3> <h3> 据说汉绣博物馆九成以上的产品都出自这家工作室。</h3> <h3> 这是网上下载的图!其实任先生已经83岁了,据说现在还在设计图样,只是我们进去的时候,看见他老人家明显体力不支啦。他的徒弟向我详细介绍了汉绣的有关知识。 店里不让拍照。</h3> <h3> 逛完博古城,转战汉阳麒麟路,这家牛杂面超赞!</h3> <h3> 170710今天在街上,路过一个脚手架搭起的长廊时,迎面遇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两手都拎着装满旧饮料瓶大塑料袋。黄色袋子上写着“大小姐”三个字,看了,我禁不住哑然失笑。等我掏出手机,两人已擦肩而过。我转过头来,拍下了这张照片,看过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一个本该颐享天年的老人,如果不是生活的重压,谁会有这样的举动?</h3> <h3> 170710圣三一堂是美国圣公会于十九世纪初在中国的唯一的一座中西合璧式教堂 。</h3> <h3> 它位于武昌解放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司门口大街上。作为一个老土著,无数次走过这条大街,可是当看见它时,还是十分惊讶。据工作人员说,以前它被民居包围着,拆除了前面的建筑,我们才得以看到它的真实面目。现在保留的也就这么一小部分啦,并且改为了商场。</h3> <h3> 170710汉阳莲花湖公园,我做到“两过家门而不入”,实在是因为不能忍受它身处长江边龟山电视塔下,而落的个如此落寞。想当年,莲花湖公园的水上乐园,是何等的辉煌,每每从大桥上坐车路过,我都忍不住要多看她几眼。现在完全成了一堆废铁。祈祷它能涅磐重生!</h3> <h3> 170710相比较汉口江滩的雍容、武昌江滩的高冷,汉阳江滩无疑是最亲民的!绿道上,游客如织;运动场上,激战正酣。长江的水涨了不少,见过大场面的江城人,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戏水。这位七岁的小男孩,左手还打着石膏,右手挥毫,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年龄。好一幅祥和的贫民消夏图。</h3> <h3> 170710 越走越近,越来越清晰,站在大桥的下面,默默地感受那份厚重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畅快,满心欢喜。</h3> <h3> 鹦鹉洲桥文化广场</h3> <h3> 170718武昌起义街(俗称回民街),以前是城外的牛羊肉屠宰贩卖集散地。街头有几家卖牛肉 的摊点(图二来自网上)和清真寺才让人把它和回民街接上关系。</h3> <h3> 清真寺我进去了,看到的也就是两块碑,没搞清是么回事,网上查了也没有。据说这一座清真寺,周边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会在每周五(主麻日)下午聚集于此做礼拜。还有一些非洲的穆斯林也在这里做礼拜。除去热闹的礼拜日和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外,清真寺是安静的。平日多是回民小学的学生上学放学,买牛羊肉的街坊来来往往。</h3> <h3> 170722得胜桥没有桥,只有街。整条街长不过800米,宽不过6米,北起中山路,南至中华路与粮道街交叉口,这条老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得胜桥的“得胜”二字取自武胜门。历史上武胜门是武昌城北唯一的门,而得胜桥就是武昌城内通过这唯一北门的唯一街道。。原来此街的地势是南高北低,特别是北段穿行于凤凰山与螃蟹岬两山交会处的谷地,每当夏秋汛期,常被渍水包围,人们便在道旁修明沟,路下筑涵洞,还在北端城墙基部建“太平闸”以排水患,民间便有了“三步两座桥,走桥不见桥”之说,故街以桥称。</h3> <h3> 当时的得胜桥也是商贾云集之地,曾经是武昌北城历史上最繁华的地方。走在这条小街上,她的一砖一瓦都向你无言的地诉说它她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现如今的得胜桥,商铺林立,早上地摊云集,叫买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好一幅武汉底层市井生活图。离它几十米的地方就是昙华林。你当你的小资,我做我的穷酸,互不相扰,怡然自得。图上所指的这一块儿,即将因为修建地铁而拆迁,我真担心,不久的将来,得胜桥这个地名也将从地图上消失。</h3> <h3> 170722昙华林是每一个武汉“文艺青年”必游之处,我也不能免俗,来过多次。对这个地方,我只能以这既熟悉又陌生来形容。从德胜桥一拐进昙华林就看到了这个大红色的店铺。门前邮桶上的娃娃,让我想起那个谁,是什么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曾和她亲昵合影?祝福你!我们同学中最早升级当外公[强];崇真堂,是1864年由英国传教士杨格非领导建设的。我好奇的地坐了进去,与一位年轻的女传教士有了简单的交流:她说,以马内利的意思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我还跟着这群老年朋友们,一起学唱了赞美诗;大水的店,斑马是怕热吗,也躲到了阴凉处。那句著名的汉骂,没了踪影;有些日子没来了,昙华林,还是给了我好些惊喜,“翟雅各”作为艺术设术客厅开张迎客了;“泛悦汇”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不变的是翁守谦故居门上的那两对狮子头门环,笑迎八方来客,坐看云卷云舒。</h3> <h3> 170724水果湖儿童公园,是小时候奇奇、阳阳、棒子他们最熟悉和最喜爱不过的地方。木马,依旧在旋转,转走的是岁月,转不走的是甜蜜的记忆。一墙之隔的广场,正确的名称是“武昌人口文化园”。空地上,翩翩起舞的阿姨们,用她们的行动在诠释尼采说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爱、家庭、幸福,人类永恒的主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