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爸,我想您!——父亲去世十二周年祭

若羽飘飘

<h3><b>  我的爸爸叫曹梦蛟,生于1933年阴历5月16日,初中毕业后考取了武清师范,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后从政,1993年从廊坊市政协常务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b></h3><h3><b> 爸爸属鸡,今年是他的本命年,他是在上一个本命年离开我们的,2005年8月20日,那年他才72岁。</b></h3><h3><b> 十二年,一个轮回。我以为十二年的时间他已渐行渐远,可他离我越来越近了,近的能感觉到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他的所思所想。直到今天,当我也年过半百的时候才明白,他的血液一直在我身上流淌,他的品格、他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支撑着我,一刻都不曾离开。</b></h3><h3><b> 一位与我家有着40多年交往的姑姑,她曾多次对我说,你应该写写你的爸爸。其实这个愿望一直在,可迟迟不敢动笔,因为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他、解读他,我怕辜负了他的深沉、他的胸怀、他的期待⋯更怕亵渎了我们之间的父女情深。</b></h3><h3><b> 这些年我写过很多关于母亲的文字,可以说,这些文字信手拈来,或深情或诙谐,或诗歌或散文,感觉是轻松自如的,但爸爸是我心中的结,一个紧紧缠绕着心的结,痛着、爱着、愧疚着、思念着⋯⋯</b></h3><h3><b> 爸爸和妈妈是同一天生日,只是妈妈年长一岁。自从1999年爷爷奶奶都过世后,我们才开始正式给父母过生日,每年阴历5月16,是我们全家聚会的日子,也是父母最开心的日子。自从爸爸走后,每年妈妈生日的这一天,我都会想起天堂的爸爸,思念之情油然而生!</b></h3><h3><b> 因为工作的关系,父母两地分居近20年,我们姐弟四人都是在这期间出生的。很小的时候,不知道爸爸和我们是一家人,总以为他就是常来我家小住的客人。爸爸每次回家都会给我们带回点心、糖果,每次听妈妈说爸爸要回来了,我们都特别兴奋,奔走相告:爸爸要回来喽,好吃的要来喽,所以那个时期"好吃的"就成了爸爸的代名词。记得有一年中秋节前夕,知道爸爸要回来给我们带鸭梨,我们就在村口等啊盼啊,老远看到爸爸骑车的身影,于是兴奋得大喊:鸭梨回来了,鸭梨回来了。正因如此,爸爸成了我们最受欢迎的人。</b></h3><h3><b> 爸爸很享受每月四天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受家族遗传,三十多岁爸爸头上就开始有了白发,每次回到家,他最享受的就是躺在炕上,几个孩子抱着他的头给他揪白头发,揪完了还要数一数,看看比上一次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个温馨幸福的天伦之趣一直坚持到他的白发再也揪不过来了。</b></h3><h3><b> 揪完白发,我们开始给爸爸梳头发。爸爸的头发很浓很蜜,又是当时很流行的分头,头发较长,我和姐姐就给他梳各种小辫子,梳了拆,拆了梳,乐此不疲,爸爸也乐在其中,任我们摆布。就这样,我们一边玩着爸的头发,一边和爸聊着天:</b></h3><h3><b> 女儿:爸爸,你家住在哪?</b></h3><h3><b> 爸爸:我住在廊坊。</b></h3><h3><b> 女儿:廊坊有狼吗?</b></h3><h3><b> 爸爸:没有,廊坊的廊不是大灰狼的狼。</b></h3><h3><b> 女儿:你家有小孩子吗?</b></h3><h3><b> 爸爸:有啊,我家有两个和你们一样可爱的女儿。</b></h3><h3><b> 女儿:那你来我们家了,她们怎么办?</b></h3><h3><b> 于是爸爸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和女儿的故事,直到讲到最后才听出来他家的孩子原来就是我们几个。</b></h3><h3><b> 孩子的心里,都住着十万个为什么,这些天真的问题,从我和姐姐的童年一直问到了弟弟妹妹的童年。</b></h3><h3><b> 爸爸四十出头那年病了,在家养病,我们却很高兴,爸爸终于可以天天在家陪着我们给我们讲故事了。此时,我和姐姐、弟弟都上学了,家里还有个学龄前的妹妹每天围着爸爸转。妹妹想吃水果了,她就会问:爸爸,你想吃橘子吗?,爸爸就会笑着说,想啊,拿两个来。此时妹妹就高兴的像个小蜜蜂,赶紧拿两个橘子送到爸爸面前,爸爸接过来再递给她一个,说太多了帮着爸爸一起吃吧。</b></h3><h3><b> 我曾问妈妈,我们小时候爸爸对我们亲吗,妈说,怎么不亲啊,抱着就不撒手。说到这,我又想起以前奶奶常给我说起的一件事。我不到一岁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回家抱着我玩,后来不知怎的我就一个劲儿的哭,爸爸也不知如何是好,就使劲的颠着晃着哄我,可他越颠我哭的就越厉害,后来才发现是爸爸上衣胸前的口袋装着一只蘸水钢笔,笔尖朝上,正扎在我的胸脯上,每颠一下就扎一下。现在想想都疼,那么小的孩子能不哭嘛!前几天去三姑家,三姑也提及此事,现在想来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b></h3><h3><b> 自从爸爸走后,这些甜蜜温馨的画面时常在眼前浮现,童年时代,虽然爸爸和我们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我们享受的父爱依然很饱满!</b></h3> <h3><b>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需要照顾,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爸爸身体也出现了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举家迁廊。1978年7月,我们全家终于在廊坊团聚了。<br /></b></h3><h3><b> 爸爸非常关注我们的学习,他从自己身上更加领悟到,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爷爷当年为了爸爸能读完中学,毅然决然的把家里仅有的几亩水耕地都赊了出去,所以爸爸说,他也要像爷爷一样,供几个孩子读大学不惜一切,可惜的是我没能给爸爸这个机会,这也是我特别愧对老爸的地方。</b></h3><h3><b> 姐姐76年初中毕业,那时还没有高考,非农业孩子可以上技校,毕业就可安排工作。当时这是多少农村孩子羡慕的好事。妈妈做主让姐姐上了天津一轻局的技校,没想到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这也是爸爸最自责的一件事,他觉得是他没有坚持才让大女儿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也正因此,他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我和弟弟、妹妹身上。</b></h3><h3><b> 1978年的暑假后,我转学到了廊坊二中初二六班,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爸爸非常高兴,晚上还经常和我一起探讨数学题,我最感兴趣的作文课更是得到了爸爸的启蒙和指点,也为我以后从事文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h3><h3><b> 就这样,我顺利的升到了高中,高中分快慢班,快班两年,慢班三年,按成绩我分到了快班。高中的学习明显紧张多了,到了下学期,我突然变得性格内敛,不在有以前的活泼,整天没有一句话,心理和生理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成绩一落千丈。爸爸着急了,带我去看病,后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眼睛、脖子、心率都有明显的征兆,造成性格变异,容易疲劳,精力不集中。在这种情况下,爸爸决定让我休学养病。经过半年多的调养,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又能和大家有说有笑了。爸爸高兴的说,我那个开朗活泼的女儿又回来了!</b></h3><h3><b> 在健康和学业面前,父亲没有丝毫的犹豫,选择了休学疗养。我想这可能也是全天下所有父母的不二选择。</b></h3><h3><b> 说到看病,其间还发生了一件让我永生难忘的事。爸爸有个朋友,我叫他马伯伯,他认识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的大夫,爸爸托他带我们去天津给我看病。爸爸找了辆单位的面包车,开车的是爸爸的同事王叔叔,爸爸、妈妈、马伯伯还有我,我们一行五人奔赴天津。路过杨村的一个路口时,为躲避一骑自行车的人,一个急刹车,行人安然无恙,可车里毫无准备的人却经历了一场劫难。坐在副驾驶的马伯伯额头磕一个口子血流了出来,坐在第二排的爸爸头撞到了前排座椅的靠背上,虽没外伤,但当场昏迷,我和妈妈因坐在后面,有前座的遮挡,还好没有受伤。当即赶往就近的杨村医院,下午在医生的护送下回到廊坊医院治疗。</b></h3><h3><b> 所幸的是马伯伯只是皮外伤,爸爸比想象中要严重的多,颈椎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三天后才恢复意识,但身体像瘫了一样,按当时医生的说法,能不能站起来还是个问题!</b></h3><h3><b> 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爸爸奇迹般的康复出院回家疗养。只是从此颈椎病带给他的痛苦伴随了他一生。这次意外,给我心理上一个很大的冲击,每每想到这些,都觉得愧对爸爸,是因为我,让他下半生承受了那么多病痛的折磨!</b></h3><h3><b> 第二年,我又回到学校继续我的高中生活。但不管怎么努力,成绩平平,1982年高考名落孙山。爸爸坚持让我复读,可我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感觉压力很大,心情也特别压抑。但我还是顺从爸爸的意愿,去廊坊一中复读了。去了不到一个月,廊坊人民银行的两位同志去学校招工,他们根据教育局提供的大学漏名单找到了我,问我是否愿意到银行工作。当时爸爸在省城开会,和妈妈、姐姐商量后就做出了决定,放弃复读,参加工作。当时还有一个原因,姐姐就在人民银行工作,对银行自然有一种亲切感。</b></h3><h3><b> 爸爸回来后,我已到银行报到了。他知道后明显的不开心,满脸愁容,以至于我不敢亲近他,不敢当面把事情说给他。后来还是妈妈做了大量的工作,说孩子也不小了,不愿上学就不上吧,工作也不一定是坏事。</b></h3><h3><b> 总之从那以后,我总像做错了事,像歉了爸爸什么一样,总躲着他,不敢和他独处。直到有一天发现爸爸写的一页放在桌上的纸,题目是:哀莫大于心死。内容大意是他的希望随着我的上班破灭了二分之一,很悲观很消沉,我心里特别的伤心难过,以致后来我自卑了好多年。</b></h3> <h3><b>  工作,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几年间,完成了电视大学的专科学业,后又进修了本科,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从一开始内向变的开朗起来,从一说话就脸红的小姑娘到多大的舞台都敢上的活动组织者,从银行前台的经办员到银行中层管理人员,不知不觉中,我已蜕变成了另一个自己。<br /></b></h3><h3><b> 爸爸看到了我的努力和进步,他的脸上开始有笑容了,我们也比以前亲近了许多,工作、生活上的事有时也找爸爸聊聊,征询他的意见。记得刚谈恋爱的时候,我把男方的情况和爸爸说了,按爸爸的喜好,肯定不是爸爸心目中理想的女婿,但当时我和爸爸说,一个人的价值不能通过另一个人来体现,要靠自己。爸爸听完后还表扬了我,说我有思想了。现在想来,那是爸爸开明,他是在尊重女儿的选择,但当时我就觉得爸爸变的比以前和蔼可亲了。</b></h3><h3><b> 1987年5月,我结婚了,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习俗是男方用汽车来迎亲,我和爸爸说,我不想走这形式上的东西,下了汽车还不是要骑自行车,况那时还没有婚庆服务,汽车还要家长们厚着脸皮去单位或熟人那里去借,实在是没有必要。爸爸非常赞成和支持我的想法。结婚那天,老刘,当时的小刘骑个自行车来我家,我就这样也骑着平时上班的自行车跟他去了刘家,成了他家的媳妇儿。</b></h3><h3><b> 我的工作、生活走上了正轨,此时爸爸的工作也处在他人生的巅峰。他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绝不允许打着他的旗号去办私事。这也是他给我们树立的家风,到现在,我们姐几个都是踏实工作,老实做人,不会溜须拍马,更不会走歪门邪道。八十年代末,那时彩电、冰箱要凭票购买,我想买台电视,爸爸的老朋友赵叔叔当时是商业局局长,找他这事应该不难。爸爸知道我的想法后,批评了我。但这事老爸却惦在了心里,后来还是如愿的给我买了一台16英寸的东芝彩色电视机。</b></h3><h3><b> 我工作的最初几年,一直在银行储蓄所做经办员,时间长了,看到身边的同事有的跳槽、有的调到机关处室,特别是看到隔壁叔叔家的孩子总换工作,还经常去外地培训,心里开始长草了。于是和爸爸说,看人家总有培训学习的机会,我们一线员工根本没有,我想换个工种,不想在前台干一辈子。爸爸听后居然跟我说,在单位不重要的岗位才经常派出去学习呢。唉,这就是我的老爸。但我想调换岗位的事他却记在了心里,有一天,爸爸的老朋友、时任廊坊农业银行行长的刘春庆叔叔来到我家,交给我一份工作调动申请表,并表示到农行后可以到科室工作。这弯绕的也忒大了,不过当时我还真的动心了。思忖了几天,我还是放弃了,因为我舍不得工行了。通过这事,我发现爸爸比以前柔软了,如果早几年,他一定会教导我说,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b></h3><h3><b> 我家先生一直在工厂工作,三班倒,一直想换个工作,就是不敢跟老丈人说,怕给堵回来。1990年,我有了宝宝,为方便照顾家。先生想出个主意,想借着孩子说事,老爷子也许会给面子。但事与愿违,为此我先生一直耿耿于怀。直到1996年,廊坊开发区招聘技术人员,此时爸爸已退休,这才搭了句话,就这样我先生才有了一个相对稳定、收入也还算好的工作。</b></h3><h3><b> 其实爸爸心里不是没有我们,这是他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姐妹都秉承了父亲的这种品格,为个人私利,不会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特别是人到中年后,我越来越能理解爸爸当年的做法,有很多想法和观点也越来越像爸爸了。所以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爸爸虽然走了,但他离我更近了。</b></h3> <h3><b>  1993年,爸爸满60岁,正式退休了。我当时不理解刚退休老人的心情,虽然父亲被市政府、市关工委等聘为顾问,一年开上几次会,也是有其名无其实的。忙了一辈子工作,突然停下来,内心的落差肯定是有的。这也是我离开工作岗位后才体会到的。可惜我体会的太晚了,如果要知道父亲的心理,我可能会让他的晚年过的更充实更觉得有价值一些。</b></h3><h3><b> 父亲42年的工作经历,不管是从事教育还是从政,都和两个字密不可分,那就是"文字"。他的文字水平从学生时代就显现出来,工作后,又得到领导和前辈的指点,加上他喜欢写作,文字水平提高很快。不管在哪个部门,他都是机关里的文字骨干。从县教育科到写作组,从县委办公室到地委政策研究室,从地委秘书长到市政协,他的工作从没有脱离文字工作,他对文字要求很高,所以很多时候还要亲力亲为。直到现在,只要认识他的人都会说那可是廊坊的"大笔杆子"。正是因为他对文字的钟爱,所以希望儿女们也都能写得一手好文章。</b></h3><h3><b> 父亲退休的那年,我30岁,上班时忙于单位的事务性工作,下班就是带孩子,日子过的稍显慵懒了些。虽然工作中也有很多文字性的工作,但都是些总结、报告等公文类的,这不是父亲所期望的。他希望我们勤奋,善于观察生活,养成写作的习惯,写自己的文章或文学方面的创作。他曾多次对我弟弟说过,把你从事公安工作的一些案例、经验好好收集整理,积累素材,将来可以搞些创作。还有一次,他明明知道我小妹是学数学的,却当着我的面说,再过十年,我们家会出一个青年女作家xxx⋯⋯我知道这是他的美好愿望,他想把那只"大笔杆"传给我们,可我们谁也没有能力拿动它。他有时会懊悔的说,谁谁家的孩子写了篇东西都拿来让我给看看,你们怎么就没一个写出来让我看的!让他一度觉得好孩子都是别人家的。</b></h3><h3><b> 其实,我对文字的喜好是从小就有的,小学时正是文革时期,我有一个笔记本,里面都是我写的打油诗,还记得其中一首的前两句:红小兵眼最明,两条路线分得清。还有一首爸爸曾经给我修改过,只记得其中一句了"地主老财吃的肥头大耳"。可惜那个小本本没能保存下来。</b></h3><h3><b> 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还在农村老家的学校,有一次学校开大会,各班出一个代表上台发言,内容是歌颂开门办学。其他同学都是规矩的普通发言稿,到了我这,是一首长诗,其实还是叫顺口溜更贴切。至今还记得其中两句:拖拉机开进学校里,能开能用能修理。我刚发言完,校长就派人把我的稿子要走了,吓了我一跳。后来才知道把这篇稿子投给了公社广播站,据妈妈说是播了(妈妈是本校老师),妈妈当时还很骄傲。</b></h3><h3><b> 高中的时候,我就更偏科了,最喜欢作文课,我的作文经常当范文在班上朗读。其中有两篇作文一篇是小说性质的记叙文《收获》,还有一篇说明文《我的家庭》,老师让我重新抄写一份给她,以后留作教学用。回家把这事跟爸爸说了,爸爸非常高兴,并亲自帮我抄写,要知道爸爸的钢笔字是给人做过字帖的。至今,我的这两篇作文的原稿还保存完好,上面还有语文课孙老师的批语。</b></h3><h3><b> 写这段往事,并不是在炫耀我自己,只想说明爸爸对我们的期望是有依据的。体会到爸爸的苦心,后来我也勤奋了许多,业余时间经常写些杂文、散文等,让爸爸帮忙修改,爸爸也乐此不疲,每篇文章一经老爸的手,立马变得高大上起来,一些报刊杂志也出现了我的豆腐块,银行内部的小刊物也能经常看到我的名字。我在最初的榕树下网站贴出的文章也会翻出来给他看,他带着老花镜,对着电脑认真阅读的样子我现在还记得,我相信那一刻他是满足的。</b></h3><h3><b> 我虽然达不到他所期望的,起码让他看到我正朝着他所期望的方向努力着。</b></h3> <h3><b>  1997年爷爷去世,两年后奶奶去世,送走了爷爷奶奶,爸爸就成了家里的老人。看到儿女们工作都挺努力,生活也很幸福,特别是对双方老人都很孝顺,也逐渐接受了儿女们的平凡。此时隔辈人都长起来了,孙子、外孙们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给他们讲三国、讲水浒、教他们下象棋、写大字,给他们做好吃的成了爸爸最大的乐趣。在爸爸留下的一个笔记本里写过这样一首诗:原冰羽昊两双鹰,魏蜀东吴各逞雄;儿孙奋起腾云日,朽骨黄泉唱大风。(原、冰、羽、昊,是四个孙辈的名字,魏蜀东吴原于各自姓氏,曹、刘、吴),可见,他把希望寄托在了第三代人身上。</b></h3><h3><b> 爸爸曾说过,他对家族最大的贡献就是从一个农民家庭过度为一个半知识化的家庭。他希望他的后代们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如何保持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持续力,他于1995年7月起草了《曹氏家族教育基金会章程》,在总纲里,他写道: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家族的兴衰,取决于家族成员整体的文化素质。中国古代的世家、西方社会的名门望族,历经多代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今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费用必将成为每个家庭重要的消费渠道,而家族中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必然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别。因此,为保障本家族后代子孙,不论其家庭贫富均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维护家族整体的兴旺,决定成立曹氏家族教育基金会。凡我子孙都必须对此项基础建设予以极大关注。</b></h3><h3><b> 我们全家一致通过了这个章程,从1995年7月份起,凡有收入的家族成员每月按收入比例缴纳会费,父母几乎把他们生活费以外的所有积蓄都用于了基金会。基金主要用于助学金和奖学金,规定启用时间是2005年。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孩子们在考上大学后都享受到了来自姥爷当年创立的基金会的奖学金,只可惜爸爸没能看到这一天。但他的恩泽庇佑着子孙们,我们会把爸爸的心愿和精神传承下去。</b></h3><h3><b> 爸爸的晚年生活也还是充实的,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年和妈妈都参加市老干部局组织的外出疗养,刚退休的时候,还和妈妈骑着三轮回了趟老家。平时在家练练书法,写写回忆录,偶尔写些杂文。他的小楷书法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也不乏求字之人。从他留下的文稿中,杂文有二十几篇,《"浇"友之道》、《窃者的身价》、《超现代意识》、《城里也有"煌灾"》等等,他的这些文章,篇幅不长,但道出了一位从政几十年的老人内心的想法和对世事的关注。有几年爸爸还迷上了新体诗,2001年正值建党八十周年,他写了一首纪念长诗《百句歌》,发表在当年的廊坊日报上。为纪念周总理诞辰百年他创作了长诗《周公赞》,有一年我去石家庄出差,他让我去图书城给他买关于十大元帅的书,原来他在酝酿一首现代长诗《元帅颂》。爸爸在世时,我曾跟他说:将来给您出本文集和诗集,当时爸爸说,难得你有这份心了。可爸爸走的太突然了,至今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不过,爸爸的大部分文稿还在,我想不管什么时候我还是要还这个愿的。</b></h3><h3><b> 老年的爸爸越来越可爱了,慈祥而又温暖,表现出他对儿女的宽容和依恋,对隔辈人的宠爱和骄纵。我们每次回家也都会围在他身边,和他谈天说地,此时的他也是满满的幸福。以前他总羡慕妈妈,曾抱怨说怎么孩子们都围着你转,见了我就躲,现在他再不用羡慕妈妈了。自从退休后,爸爸练就了一手好厨艺,一是想帮妈妈分担家务,二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味蕾。每到周末,他就会给我们打电话,今天回来吗,想吃什么给你们做。如果我们说回去,他就特别高兴,开始忙里忙外的准备,如果说不回,就会非常失落,也懒得做饭,和妈妈将就着随便吃点。</b></h3><h3><b> 爸爸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他变乖了,听话了,听女儿们的话了,三个贴心小棉袄让他的晚年得到了很多安慰。爸爸吸了一辈子烟,我们总说让他戒掉,可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后来他再见到我时就有意忍着或到院里去抽。开始我没注意,后来还是妈妈告诉我:你爸爸说最怕老二了,她真敢劈头盖脸的数叨。我知道,爸爸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心里一定非常享受女儿对他的这些"管束"。</b></h3><h3><b> 1995年,爸爸检查身体时,发现心脏有些问题,谁都没有在意,可他就开始做最后准备,开始写自传。他说写自传不是为了别的,就是想把自己的一生完完整整的交给孩子们,让他们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教训和经验。1996年初稿完成,他让我给他打印输入电脑。30几万字,厚厚的一摞稿纸,交到我手上,沉甸甸的,这是爸爸对我的信任啊!他交代我,这个自传他在时不要让任何人看,他去世后再转交给其他姐弟三人。历时十年,数易其稿,于2005年5月最终定稿,此时离他去世只有三个月。我遵照爸爸的托付,在他去世后,把自传的电子版转给了姐姐、弟弟和妹妹。后来亲朋好友有想看爸爸的自传的,我都一一婉拒,因为爸爸生前嘱托,还望理解。</b></h3><h3><b> 爸爸的这些手稿我都精心保存着,20多年了,稿纸有些发黄发脆,但那是我的宝贝,是爸爸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想他的时候,我会拿出来看一看,闻一闻,因为那里有爸爸的温度,有爸爸的笔墨香,还有爸爸那熟悉的烟草味!</b></h3><h3><b> 时间进入到我最不想回味的2005年,从这年正月起,爸爸的身体就明显的不好,先后几次住院。但我们都没有意识到他病的严重性,包括他自己,包括他的主治医生。</b></h3><h3><b> 5月份爸爸又住了一次院,住院前他把自传做了最后的修改,出院时已是5月底。我是6月2号的生日,生日那天,爸爸打电话给我,问有没有人给我过生日,我说没有,于是他说,回家吧,爸爸给你过。晚上我订了一大束鲜花,不是给我自己,是送给爸妈的,我在卡片上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四十二年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给了我健康的身体,给了我健全的人格,给了我幸福的生活,女儿无以回报,祝愿您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这是爸爸给我过的最后一个生日,一桌子好吃好喝的,我被爸爸的爱包围着。可我对爸爸的祝愿怎么就不灵验了呢?我不是祝您健康长寿吗?为什么两个月后您就离开了我呢!</b></h3><h3><b> 黑色的8月还是来了,此时正是酷暑,桑拿天,心脏不好的人更是不舒服,爸爸再次住院了,当他走出家门时,从没想到他再也回不到这个家了。住了十几天院,病情不见好转,此时医生才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于8月19日转院到北京安贞医院,没想到当天夜里,爸爸的心绞痛再次发作,抢救无效,于20日凌晨去世。当时我和姐姐守在他身边,当医护人员抢救时,爸爸一定是看到了我和姐姐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样子,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夫说,帮帮我的孩子们,这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亲爱的爸爸,在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没有忘记爱我们!</b></h3><h3><b> 从那一天起,我们就变成了没有爸爸的孩子。可我一直觉得,爸爸没有离开我们,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爸爸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了,他的爱一直都在。</b></h3> <h3><b>  爸爸走后,我再次翻开爸爸的文稿,把他的期望和嘱托一一记在心里。</b></h3><h3><b> 一是爸爸期望他走后,让我们照顾好妈妈。放心吧老爸,我们一定会照顾好妈妈的。五年前妈妈得了脑梗,走路不方便了,我放下工作一直陪伴她,有您的嘱托才有了我今天的坚守。老妈现在很幸福,也胖了,气色也好了。天好的时候,我会开车带上老妈到周边去玩,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如果爸爸也能坐在我的车上,那是多大的幸福啊。</b></h3><h3><b> 二是爸爸说年轻时对几个妹妹疏于照顾,希望他走后,我们要多关照姑姑们。这个您也放心吧,现在除了老妈,姑姑就是我们最亲的人。大姑在三年前走了,大姑儿女多,也都很孝顺,有病时积极治疗,也算没受委屈。以前二姑身体最弱,现在调理的非常好,也胖了,面色也红润了,现住杨村,和儿女们在一起,很幸福。七十几岁的人还学会了用微信,我们常用微信联络。三姑是爸爸生前最惦记最心疼的妹妹,现在身体也保养的挺好,早就不用种地了,老两口每月还有一千多元的收入,生活改善了很多,我和妈妈还经常去三姑家叨扰。老姑几年前得了腿病,疼痛难忍,不能正常行走,在姐姐的坚持和陪护下,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做了手术,现在恢复的非常好,笑容也越来越舒展了。</b></h3><h3><b> 三是希望我能多关注一下崔慧然阿姨。崔姨是爸爸师范的同学和早年的同事,年轻时没少帮助爸爸,特别是粮食紧张的时候,崔姨总是省下饭票接济爸爸。我出生后,爸爸给我起乳名"慧",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友情。崔姨一生无子女,老伴两年前去世,晚年凄凉,生活拮据。这几年,我也没断了和崔姨的联系,前年听说她在医院,我和姐姐分别去看望,送些钱物。前些天,又接到崔姨电话,说一切都好,只是身体不如从前,在医院疗养。我和崔姨约定,过些天接她来家小住,和妈妈叙叙旧,享受一下家的温暖。这也是我目前能做到的,不知爸爸可否满意!</b></h3><h3><b> 以前我从不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但爸爸走后,我信了。 我一直坚信我和爸爸之间有心灵上的契合。在我遇到困难挫折和重大抉择时,只要想到爸爸,冥冥之中爸爸会给我力量,给我智慧,给我指引,教我如何去做。在工作和家庭的选择上,在公婆遗产的处理上,我都仿佛看到天堂的爸爸在对我微笑,骄傲的说:你做的对,不愧是爸爸的女儿。</b></h3><h3><b> 亲爱的爸爸,女儿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对您说,还是给您唱首歌吧: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说好了,下辈子我还做您闺女。等到我们在天堂团聚的那一天,你可一定要记得我,不要说我老了丑了,我可是您心中的那个"才貌双全"的二女儿哟!</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