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最近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我才读到这部全球畅销的励志宝典---《秘密》,读完后感觉到有收获、也有质疑,书中很多内容在给人传递正能量,但也有一些过于飘渺虚幻的东西,然而我并没有纠结于这一点,只是没有早些读到这本书而深感遗憾,如果我早几年读了这本书,或许我的生活不会一团糟,或者所拥有的比现在更好。读完后我在网上浏览人们对于这部书的评价,有的完全认同深信不疑,有的则比较严厉的批判,但作为一个真实的读者我感受到这些评价恐怕都有些偏激,在理智判断和感性理解的结合点上把握的不是很准确。</h1> <h1> 我认为《秘密》这部书,包括它的同名电影,把它们当作一桌心灵鸡汤就好,我相信这也是作者的初衷,而不要用"理科男"的思维去彻底推翻。理由很简单,因为《秘密》不是一本科普书,只是一部励志书,人类是地球上最感性最复杂的动物,是人都需要励志需要引导,所有励志书也都是八九不离十的一个套路,这部书也不例外。它不是源自太空宇宙的神奇秘密,所谓"吸引力"法则只是来自于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能量,它绝对不是控制宇宙和他人的超能力,只是这种能量有些隐秘,需要我们去发掘、塑造和运用,而这部书教导我们的正是如何去发掘运用这种内心的精神的强大的能量。在这本书中我最认同的理念是"同类相吸",所有同类的人、事、物、思想都会互相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在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吸引力法则"的根基还是心理学,通常人的感觉、思想这些心理因素决定着人的言行举止,不同的心理必然产生行为的不同和效率的高低,这是基本的科学,并不神奇。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可以说是把成功的概率从主观上提升到了最高点。只想着你想要的,而且坚信一定能实现,这不就是所有励志书中自信、意念、毅力、、、那一套路吗?!作为一个后天性肥胖者,书中对增肥减肥的理论论述无疑是对我最感兴趣的,回头想想自己的从瘦到胖的历程确实与书中理论表面吻合,但再深入分析的时候我发现只有空想没有行动是不可能想减就减、想增就增的。年少的时候心里确实没有一点跟肥胖有关的想法,时刻注意自己的体型,但那时候一帮孩子整天活蹦乱跳的走哪儿都是两条腿,打球练琴跑步各种运动,还经常绝食,120斤的瘦高体型保持了很多年,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受周围环境影响我的观念也产生一些变化,总觉得男人肥胖一些有气质、有风度,伴着这些心理作用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增肥行为,这些行为有无意识的在进行着,各种应酬聚会胡吃海喝、办公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走两步楼梯就进单位上小车、也没时间锻炼、没心思在乎体重,190斤的体重真的很快就实现了。所以我的结论是,是思想决定了行动,行动酿成了结果,思想和结果中间有不可忽略的过程,这一点上我与作者的理论是存在差异的,但我觉得这种差异并不等于是分歧,因为朗达拜恩写的是一本励志书,是一部能够更好的激励人的不一样的励志书,懂得这一点也就没什么分歧了。</h1> <h1> 《秘密》的成功之处应该是它新鲜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与其说它是一套新的理论体系,不如就说是一种表达方式,给心理学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表达方式,我觉得这才是这本书的奇妙之处,用一套全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方式给人灌输这些对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且很容易被忽视的心灵能量和心理知识。《秘密》是我这么多年读过的励志书当中唯一一部从头读到尾的,一般的励志书翻两页就不想看了,但《秘密》的书名和书中内容的推进模式都给人一种神秘感,我从头到尾都是抱着一种好奇心看完的,但如果从心理学教科书中照搬出一部励志书来估计有兴趣研读的人并不多,自然不会有那么多人受益。当今的人类社会,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快的都市里,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这里说的心理健康不一定是疯子精神病,人们在思想、性格、举止、脾气上的一些扭曲的极端的偏面的表现也属于心理健康范畴,现在大家都关心的全民"亚健康"问题实际跟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失眠、失调都是心理压力导致的。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懂一点心理调整窍门恐怕是难以承受的。当然,像我们这样懂得比较多的人就算看了励志书也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懂得少就信的多,信的多才效果佳。知道的少心里就干净,便可心诚,才能深信。就拿身边的事举个例子,蒙医学有一种心理疗法,由著名的蒙医学专家纳贡老师所创,现在整个内蒙古国际蒙医院几乎全靠他的影响力在支撑着,其治疗模式和手段与《秘密》中的理论有很多相同之处,你去体验一下会发现人的意念的能量除了调整自我还会形成一种磁场的,就像大自然、阳光、空气散发出一种能量的磁场。在这种治疗中见效最快最好的往往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牧民老乡。所以说懂得多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好事,懂得多质疑就多顾虑就多,这是心理疗法中最忌讳的。</h1> <h1> 《秘密》这类的励志书表达的主要思想也是人生哲学的一部分,这些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道理在佛学、道教、哲学中已流传几百几千年,"吸引力法则"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印度佛学中,这原本不是作者的发现,作者只是在自我探索的路程上和与自己的心灵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更加奇妙、更具吸引力、更有效率的表达方式。但书中也有一些以点盖面、扩大夸张、颠倒逻辑、断章取义的地方。最大的特点是大量引用大约20位导师的话句,这是一种典型的"来自权威论证"的逻辑把戏,当然作者这么做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好的。但这种情况下往往要考验读者的内心世界,如果大家的思想比较成熟,很容易从书中各取所需,给自己的身体、生活和工作带来好的改变。但有些内心世界空虚、思想不成熟的读者走火入魔也不是没有可能,天天打坐在沙发上用自己强烈的渴望与宇宙交流,向宇宙要求、讨要,变成光做白日梦的傻瓜,从而失去了人类行动的本能,所以建议小孩子尽量别去看。</h1> <h1> 最后用书中引用的爱因斯坦的名言来完结我的读后感。书中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想象力就是一切,它是生命将发生之事的预览",但不要忘了爱因斯坦还说过"人们都把成功归功于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而已","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