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记录,反思

么么猛

<h3>17年浑浑噩噩过了一大半,能静下来画的虽不多,但也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心得与体会,奢望大家的意见和感受,来反思自己思想与生活。</h3> <h3>熟悉并喜爱上这种笔是在第一次带学生去阳江写生的时候, 去的时候只带这种工具,最后一天才找到文具店买了本A4素描本,只画了三张,有点遗憾。</h3><h3> 单考给学生上完设计素描课程,看了学生练习的各式各样的构成和元素,对自己也是一个极大的提高,他们思维更加活跃和丰富。自己写生的时候便更加注重这种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当然轻松的用笔不能丢。</h3><h3> 港口除了各种各样特色的船,周围人民的劳作场景更打动人,烈日之下与湖蓝色的渔网形成强有力的对比,像海藻,像棉被,堆积,旋转。那种沙沙的用笔则是在当地买的一种蜡笔,港口做记号用的。</h3> <h3>港口其实像一个个小型工厂合并起来的地方,各种车,装货的,运冰的,运水的(取海里的水回去养着活海鲜)。找个视角,挥舞吧!</h3> <h3>下午回去之前,看到好多回港的渔船,非常美,壮观。密密麻麻的线就这样在海边飘着。那种感觉</h3><h3>,不记录确实过意不去。</h3> <h3>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又重新回到城市牢笼,繁华中夹着嘈杂。旁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特别现眼</h3><h3>,不知这个角落过往的车辆里人们能否看到,反正站在楼顶的我看得特别清晰。</h3> <h3>当时还是“自由职业”,周围还是有地方可以去的。珠江对面有个废弃的工厂还是比较耐看的,唯有花多点时间了。</h3> <h3>这种两块钱可以坐半个钟的豪华艇还是比较值的,没法拥有也权感受一下也不错。</h3> <h3>广州的街道还是挺有特色的,甚至你可以想象自己就坐在那楼上的阳台,穿越一下历史。这就是旧建筑的魅力。</h3> <h3>那段时间学生都考完试回去学文化,没有课可以上,意味着这段时间都要吃老本了。突然看到同学</h3><h3>的一个群发小图片,抱着试试的心态,就这样过来了佛山。但是迷恋这种笔的情感还在,课余时间去到</h3><h3>校门口的河边,继续挥发这种荷尔蒙。</h3> <h3>来过千灯湖的朋友都应该比较熟悉的景象了,当时是一边写生,一边等家姐下班。</h3> <h3>这种欧式的建筑还是比较容易表现的,俗话说越简单的东西越难画不是无道理的。对了,这是在广州</h3><h3>沙面。</h3> <h3>带高考并不画这种东西的,也没学生用这种笔。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停下来了,每天重复练习学生“</h3><h3>需要”的东西。还是画照片,现在的追求就是尽量接近原照片的色彩和造型咯,画水粉的积累也不多。</h3><h3>慢慢探索吧。</h3> <h3>至于写生的机会,还是有的。那对象就是学生们了。开始的时候还是画一个局部。大部分特征还是像</h3><h3>本人的。</h3> <h3>后来去到画室坐班,每个人的位置和朝向都是差不多,就没有再画的很像的冲动了。</h3> <h3>这种画法也是第一次用,主要是快啊!画一张就是眨眼的功夫。但是画完第一张突然发现这才是画画啊!之后一发不可收拾。</h3> <h3>才意识到,这么多年都白学了。</h3> <h3>除了形不准以外,其它其实也都挺“准的。</h3> <h3>他们这个状态我们也同样经历过。</h3> <h3>永远都做不完的作业,做完了又忘了的“知识”</h3> <h3>他们都很累,即使累了也要继续顶住的状态,不得反抗,不得不啃完它们</h3> <h3>无声,安静得只剩下那无力的呼吸声。</h3> <h3>画画其实挺单纯的一件事,不过是在记录一件事情罢了,更加直观,甚想象,也是无数人追求它的原因之一吧!无论如何,先微笑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