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一次学习之旅、借鉴之行。</h3><div> 6月28日至29日,我市党政代表团赴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就城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学习。</div><div> 一路走,一路看。行摄其中,感慨不断。</div><div>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div><div> 周末再编一组,未完待续。</div> <h3>郎岱镇是六枝特区商贸服务文化中心、贵州省重点示范小城镇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有六枝特区南部“交通枢纽”之称,镇内特色产品远近闻名。</h3><div> </div> <h3>老人们自误自乐</h3> <h3>穿过郎岱大门,行走百米远,突然下起大雨。隔街拍过去,竟然是一张屋檐下的大合影。</h3> <h3><br></h3><div> 郎岱东门街,一条长约800米的古老街道,始建于明朝初年,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通往云南、泰国、缅甸的古驿道咽喉之地。昔日的古街,灰墙黛瓦,砖木结构的房屋在鳞次栉比的街道两旁延伸开去,把风雨岁月雕凿出深深浅浅的时间痕迹。经过综合整治后的东门街,杂乱无章的电线入了地,房屋立面乳白色,家家户户挂上“迎祥郎岱”字样的大红灯笼,街面采用青石板铺设,整个街景一派喜庆,古镇居民正享受着小城镇建设带来的喜悦成果。</div> <h3>郎岱镇的“活化石”古城墙</h3> <h3>国学课</h3> <h3>摇头晃脑穿越古今的师生</h3> <h3>昨天的戏台,唱着远去的歌谣</h3> <h3>土司塑像</h3> <h3>戏里戏外皆有梦</h3> <h3>味道是古镇的一大特色。以酱香文化串起记忆的街巷,总有那么多的美食让你记住古镇,记住久违的乡愁。无论是春暖花开的早晨,夏日炎炎的午后,还是秋高气爽的黄昏,冬雪无声的静夜,旅途劳顿的你,哪家门前一坐,那些让你馋涎欲滴的节令美食准会让你大快朵颐,一路的疲累困乏转瞬烟消云散,家一样的感觉。</h3><div><br></div><div> </div> <h3>纵观郎岱几百年的历史,不难看出郎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传承至今。但随着推进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深入,郎岱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今的郎岱人,正在以古镇特有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构筑着自己天蓝、地绿、水清、物丰、人和的理想家园,用满腔激情描绘着这座古镇的独特魅力,描绘着幸福美好的未来。</h3> <h3>透过这扇门,似乎看穿此地两百年</h3> <h3>雨中印象</h3> <h3>梅花山,守望同处乌蒙的毕节和六盘水</h3> <h3>广告里见过的滑雪场建筑</h3> <h3>半年前,这里白雪皑皑,如今绿草茵茵</h3> <h3>梅花山,方圆约40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2800多米,地跨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域威宁自治县两地,山上栖身着5000多户人家,1万5千多人,全长16公里的省道102线梅花山路段地处乌蒙高原山区,是贵州省公路海拔最高路段。路段海拔从2000米一直上升,最高处路段海拔达2680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沿线均为盘山、环形公路,共有急弯24处,常年多雾,雾天最长时达到260多天,道路情况严峻,经常引来无数摄影爱好者到此拍摄云海、雾山以及日出日落,也是省内外众多摄影家的摄影基地。</h3> <h3>登临山顶,细雨绵绵,周围雾濛濛。剩下的,是想象……山的那一边,是毕节。</h3> <h3>钟山区发展冰雪产业有利于将比较贫瘠的地区作为旅游产业,带动老百姓的增收致富。2017年,预计梅花山国际滑雪场每天平均人流量达1万,旅游总收入每日达500万以上,整个滑雪季将达到1亿,从而有效带动六盘水钟山区的旅游收和经济增长,让滑雪季让老百姓的荷包鼓起来。</h3> <h3>旋转餐厅,在慢慢转动</h3> <h3>可以想象,夏日晴天坐在这里,万里无云万里天。</h3><h3><br></h3> <h3>从梅花山归来,走进贵州三线博物馆</h3> <h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h3> <h3>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分有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文化广场包括了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h3> <h3>感动:有命就有家</h3> <h3>走进博物馆,三线建设指挥部、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极具三线建设时期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将人们拉回了那段激情奋斗的燃情岁月。</h3> <h3>今天,也要办好食堂</h3> <h3>小时候,奢望的就是到位于老家的3653厂看场电影</h3> <h3>博物馆,是一个记录历史记忆的地方,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所在,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博物馆,都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是个值得我们缅怀的地方,也是个值得我们去驻足考究的地方!</h3> <h3>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分为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文化广场有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还有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有轨小火车等历史文物。</h3> <h3>1964年,国家一声令下,1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大军”奔赴六盘水,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共同在六盘水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水与青春,与六盘水接下来深厚的友谊。当年,有21000毕节儿女奔赴这里。</h3> <h3>坐着机车寻找当年的喧嚣。</h3> <h3>今天的相声表演</h3> <h3>城门</h3> <h3>半天凉都行,读史数百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