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五国行----芬兰篇🇫🇮(终)

老龙王

<h3>从斯德哥尔摩登上邮轮,在夕阳的欢送下一路向东驶向芬兰赫尔辛基。这是我们这次行程中第二次坐邮轮啦,明显这个船要比哥本哈根去奥斯陆的船要高大上得多,两个穿着芬兰民族服装、踩着高跷的服务员已经在甲板上迎接我们了。</h3> <h3>上船吃过晚饭安顿好房间,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波罗的海的夜空依旧和白天一样明亮,海水湛蓝湛蓝的,船尾在海面上轻轻划出一道弧线,依稀可见洁白的海鸥在追着船舷上下翻飞。</h3> <h3>芬兰是我们北欧五国行的最后一个国家了,只知道她是圣诞老人的故乡,有独特的冰雪风光,冬季是观看极光的最佳之地,还知道她森林覆盖率高达75%,人均森林面积达4.5公顷,是欧洲人均林地面积最多的国家。</h3> <h3>媒体曾经介绍过芬兰政府公务员的清廉高效,根据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报告,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名列第一,是全世界最清廉的国家。怀着对芬兰的好奇和向往,我们在海浪的摇晃中进入了梦乡。</h3> <h3>没想到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也许天根本就没有黑过哦),舷窗外一个个小岛从船边溜过,这才想起:芬兰还是一个被水"涵养"着的国度,波罗的海的蔚蓝怀抱护卫着她,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润泽着她,全芬兰共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故而有着"千湖之国"的美誉。眼前不断出现的形状各异的小岛,让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这份奇特哦!</h3> <h3>在船的左舷我意外地拍到了芬兰堡的一角!芬兰堡原是历史上为抵御敌人从海上入侵、而在赫尔辛基南边的小岛上建成的海上军事要塞,有复杂的明垒、暗堡、城墙、炮台、石门、兵营和庭院等,现在已成为芬兰重要的历史古迹啦。</h3> <h3>回来后在网上查了一下,芬兰堡是1748年至1788年在瑞典统治芬兰时期建成的,设计者是奥科斯丁,1808年被俄罗斯占领后成为俄国驻军地。</h3> <h3>已有250 多年历史的芬兰堡,目前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海防军事要塞之一,据说在岛上的帝皇门上,至今镌刻着设计者留下的一句格言:"后人们,凭你自己的实力站在这里,不要依靠外国人的帮助。"</h3><h3><br></h3> <h3>1991年芬兰堡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已成为赫尔辛基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而我们此行因时间关系未能安排参观,没想到在邮轮上意外撞见了它,真是幸运至极啦!</h3> <h3>邮轮即将靠岸,已经可以看到赫尔辛基港口了!赫尔辛基始建于1550年,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1917年芬兰独立后成为首都,也是芬兰的经济文化中心。远远望去,城市建筑大多为浅色或白色,在蓝天和海浪的陪衬下分外赏心悦目。</h3> <h3>唯一如鹤立鸡群般高出其他楼房的,就是赫尔辛基的标志性建筑----赫尔辛基大教堂。</h3> <h3>赫尔辛基大教堂是赫尔辛基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建于1852年。教堂所在的高地就已高出海平面80多米,教堂建造在高地之上,更是恢弘壮观,令人瞩目。教堂通体为白色,配以希腊式廊柱和淡绿色的青铜圆顶,展示了特有的庄重和宁静,堪称芬兰建筑艺术上的精品。</h3><h3><br></h3> <h3>教堂所在的议会广场,是一个有点类似于我国天安门广场的巨大的建筑群,广场有7000多平方米,教堂坐北朝南矗立在一百多个台阶之上,居高临下俯瞰一切,广场的中央是一尊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青铜雕像。</h3> <h3>按理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芬兰的侵略者,把侵略者雕像长期保存,真有点不可思议。芬兰历史上有长达700年被占领的屈辱和谋求独立的抗争史,12世纪中期起,芬兰沦为瑞典的一个省;18世纪初,瑞典战败,芬兰被割让给俄国,成为沙皇统治下的一个大公国;直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917年,芬兰共和国才正式成立。而这个“建于1894年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以纪念他给予芬兰充分的自治”的说法,我猜想是指在他统治期间相对比较开明,给了芬兰自治大公国的地位,所以赢得了芬兰人民的尊敬。</h3> <h3>铜像下部正方形的底座四面各有一组雕像,分别代表和平,科学,艺术,正义,据说那位代表正义的女子雕像是芬兰的象征。</h3> <h3>教堂东面是帝俄统治时代建的参议院,如今的议会大厦。</h3> <h3>教堂西面是已有370多年历史的赫尔辛基大学。</h3> <h3>教堂南面一排长长的欧式建筑群,远处就是波罗的海。</h3> <h3>第二个参观点是著名的岩石教堂。站在像隧道似的教堂入口处,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没有高耸的尖顶、也没有钟楼的地方会是一座教堂?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概念啦。</h3> <h3>这是从网上下载的岩石教堂外部图:一块比旁边的街道高出10米左右的巨大岩石上,露出了教堂的圆顶,就像个UFO哦,在倒扣的“锅沿”周边有100条呈放射状的铜梁柱支撑,再镶上透明玻璃,整座教堂如同着陆地球的飞碟,造型相当独特。</h3> <h3>岩石教堂又名坦佩利奥基奥教堂,它是炸开一整块岩石,再从岩石中向下挖凿而成的,构思巧妙,极具特色,有点像埃塞俄比亚的岩石教堂,所不同的是它是半地下的,而非洲的岩石教堂则是完全凿建在山体岩石内。我们从隧道口进入教堂,先用手机拍张全景图。</h3> <h3>椭圆形教堂大厅的内壁完全保持了天然花岗岩的石壁纹理,圆形的穹顶让人心情舒畅,一位优雅的女士正在弹奏钢琴,许多游人就坐在长椅上静静地欣赏,感觉好像走进了一座高雅的音乐殿堂而非一座传统的教堂。</h3> <h3>岩石教堂一侧内壁上悬挂的管风琴是北欧最大的一座哦。</h3> <h3>教堂共分两层,可容纳近千人,奇特的屋顶造就了如此奇特的光影效果,让所有来者恍如踏进了天上人间,感受到一种来自外太空的召唤,心灵也会随着美妙的音乐飞向神圣的天堂!</h3> <h3>第三个参观点是西贝柳斯公园,纪念芬兰著名作曲家西贝柳斯的纪念碑就矗立在这里。这座纪念碑的造型非常浪漫,是由高低错落、长短不一的600余根银色不锈钢管组成的一架巨型管风琴,在绿树蓝天簇拥下傲然挺立。</h3> <h3>西贝柳斯号称"芬兰的音乐之父",著名作品有《芬兰颂》,《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等。用管风琴的构思来纪念他,实在是非常贴切、非常高明的。站在雕塑的下方,我也来一张“管中窥豹”吧。</h3> <h3>巨型管风琴的后面就是西贝柳斯本人的金属头像。西贝柳斯从9岁开始作曲,直到92岁去世,留下了100多部被后人称颂的作品,并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h3> <h3>为纪念这位音乐大师,芬兰政府每年6月都要以这座公园为中心举办7--10天的"西贝柳斯节",许多国际著名音乐家都前来参加演出活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也以西贝柳斯命名。</h3> <h3>在北欧的众多音乐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挪威的格里格和芬兰的西贝柳斯了。格里格因得益于挪威山水峡湾的滋润,以谱写抒情及小巧优美的音乐见长;西贝柳斯则生活在芬兰追求民族独立的大背景下,而以擅长创作雄浑、壮阔的大型管弦乐曲而知名。我们这些也算是音乐人(或者是曾经的音乐人)吧,干脆与大师来一个同台演出、亲密合作一下。</h3> <h3>在西贝柳斯公园的长椅上,遇到成群结队的贪食海鸥,真是”给点面包就灿烂“哦!</h3> <h3>公园对面的海边上,有许多顶着烈日在这里锻炼的市民,划艇的、慢跑的、躺在草坪上晒日光浴的,随处可见。由于芬兰的寒冬长达6、7个月,所以他们酷爱阳光和户外活动,从来不需要打伞遮阳哦。</h3> <h3>穿过这个白色的长桥,我们来到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西面3公里处的伴侣岛。这里树木葱郁,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既是一个露天的民居博物馆,又是市民的休闲度假胜地,每年六月仲夏节期间,人们在小岛上燃起篝火,通宵达旦地狂欢。</h3> <h3>岛上散落着一百多座从全国各地迁来的古老木屋、农舍、桑拿浴场、旧庄园和木制教堂,还有旧风车、旧木船和旧农具等供游人参观,有点像我们的民俗博物馆。</h3> <h3>1686年所建造的木制教堂。</h3><h3><br></h3> <h3>伴侣岛上还生活着不少野生动物,最多的就是松林里可爱的小松鼠了,所以伴侣岛又叫松鼠岛。可惜因天气太热,我们连松鼠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只好从网上下载一张解解馋啦!</h3> <h3>这个小岛环境清新,离市区也很近,不需要门票,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一游。据说别的的旅游团队大多列为自费项目,每人25欧元,如果这样就有点不值啦。</h3> <h3>午饭后,我们来到赫尔辛基以东50公里处的波尔沃小镇。小镇建于13世纪,至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是芬兰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中世纪古镇。</h3> <h3>小镇位于波尔沃和与波罗的海的交汇处,历史上是抵御外来入侵者的首要阵地,在河边陈列的这尊古炮似乎就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当年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硝烟与战火。</h3> <h3>小镇也曾是中世纪的商贸中心,商船穿梭在波尔沃河和波罗的海之间,河沿岸那一排褚红色木房,原来就是堆放货物的仓库和住宅,现在被称作木制建筑博物馆,周边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老式庄园可供游人参观。</h3> <h3>沿着斜斜的坡道进入小镇,只见路面都是由小块的岩石铺就,街道蜿蜒前行、小巷曲径通幽、两侧彩色的庭院和木屋错落有致,绿树蔽日,再现了中世纪城市生活的原貌,更使人感到古镇的原始与质朴。</h3><h3><br></h3> <h3>坐落在小镇最高处的这座尖拱顶式大教堂,建于15世纪。1809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这里主持了芬兰议会的会议,宣布芬兰成为俄国的"国中之国",宣布芬兰可有一定的自治权,这里因此被认作芬兰第一届议会的会址。教堂顶部两侧的斜面特别陡,估计是防止冬天的积雪。山墙白色墙体的上半部用红砖拼砌出的图案,十分令人叫绝。</h3> <h3>我们也坐进教堂里,细细体会这座古老建筑的神圣与沧桑。</h3> <h3>波尔沃不仅是以古建筑著称,而且也是艺术和文化的历史名城, 芬兰许多著名诗人和艺术家、很多文人志士都曾在这里居住,革命家列宁当年遭受沙皇迫害和追杀时就曾住在这座小独楼里,现在这里是波尔沃市政厅,也算是革命历史文物啦。</h3> <h3>镇区的主街道两旁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商铺,售卖芬兰的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h3> <h3>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没有游客的拥挤,也没有奔驰的车辆,只有悠闲的人们和静止的时光,真想像他们一样坐在这铺满古石的道路两旁,静静地思考,慢慢地聊天,细细地品尝咖啡,从容优雅地老去......</h3> <h3>离开芬兰前的最后半天,我们来到赫尔辛基市中心广场,看市容,拍街景,抓紧最后的时光。</h3> <h3>总统府门前这座著名的青铜喷泉雕像名叫”波罗的海的女儿“。设计师沃格伦在1906年造好这座雕像的时候,只是叫她小美人鱼。但两年后当这座雕像被安放在这里后,芬兰人觉得她并不是美人鱼,因此给她起了个亲切的昵称——阿曼达。</h3> <h3>雕像不远处的总统府建于1814年,沙俄统治时期是沙皇的行宫,1917年芬兰独立后成为总统府。</h3> <h3>总统府西侧的赫尔辛基市政厅大楼建于1830年,其外观至今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h3> <h3>总统府对面的南码头广场上有常年开设的露天自由市场,商贩在这里出售新鲜水果蔬菜、鱼肉及鲜花,还有芬兰刀、驯鹿皮和首饰等各种传统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是外国游客观光游览的必到之处。</h3> <h3>广场中间立着的古埃及式纪念碑,是1833年为纪念俄皇尼古拉一世及其王后访问而建的,被称为“女王之石”。</h3> <h3>南广场的尽头坡地上,是1868年建成的乌斯本斯基东正大教堂,它那13个洋葱头似的金绿圆顶和红砖墙最为醒目,是俄罗斯建筑风格渗入芬兰历史的最好见证。</h3> <h3>已有100多年历史的中央火车站至今仍是芬兰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有20万多人从这里进出。正面大门的上方是一个巨大的半圆形拱顶设计,旁边高高的欧式塔楼和古老的砖墙让这座大型建筑的年代感十足。</h3> <h3>中央火车站旁边是建于18世纪中期的国家大剧院。</h3> <h3>芬兰歌剧院的新歌剧厅竣工于1993年,洁白的外墙,流线型的外观,是优雅的芬兰式建筑典范。</h3> <h3>芬兰前总统曼纳海姆的雕像。</h3> <h3>拍不完的街景,赏不完的风光,赫尔辛基真不愧是一座古典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海上明珠,更是一座都市建筑与自然风光巧妙结合的花园之城啊!</h3> <h3>14天的北欧五国之行即将在这里画上句号,我也尽可能将我看到的、拍到的、想到的统统融进这五个美篇里,但仍感觉意犹未尽、挂一漏万。</h3> <h3>细细回味这一路走来的收获,深感北欧五国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h3><h3>一是他们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水美景、蓝天白云、古镇村落、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h3><h3>二是这些国家社会贫富差距都不大,人民生活富足安定,虽然高福利高税收高消费极易造成养懒汉的诟病,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但民众少了仇富心理,普遍有幸福感,社会秩序也相对稳定;</h3><h3>三是国民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较高,与这些国家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所到达的城市都有很多的博物馆、音乐厅、知名学府,人们的自我约束、文明礼让、乐于助人的行为蔚然成风,值得我们学习;</h3><h3>四是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令人羡慕,虽然他们都已属于超老龄化社会,但国家提供的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很到位,免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相比之下我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h3><h3>当然,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与北欧这些小国寡民是没法在一个层面比较的,尤其社会制度、国体政体更无法去权衡优劣,但上述四个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改进提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