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同里,寻思退思

龙腾愉悦

<h3>同里古镇全称苏州市同里古镇景区,位于苏州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同里镇距近临上海、浙江等地,是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她是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其中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同里镇内自成水网,民用水河桥比比皆是,悠悠绿水,水活水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br></h3> <h3><font color="#010101"><p>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退思园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明朗之感。建筑格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宅分外宅、内宅,外宅有轿厅、花厅、正厅三进。轿厅、花厅为一般接客停轿所用。其退思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font></h3> <h3>内宅是园主与家眷起居之处,名"畹香楼", 畹香是主人的字,这三字由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先生所题。楼为南北两幢,各是五楼五底,建造成徽州特色的大走马楼,东西两侧的双重走廊有两大好处,夏天遮阳,雨天挡雨,楼廊下各设一部楼梯,方便主仆上下楼避让,可谓一举多得。</h3> <h3>池水中有一船形建筑称之为响水船,何来响声?因其船舷旁有细巧太湖石,就像船行而泛起的浪花,且将船身完全托起,在底部金鱼穿行游动中,发出响声,好像一艘会动的游船,被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题名为"闹红一舸"。</h3> <h3>我总是觉得这样的地方,商业气息少一些会更符合它幽静的本性。那样就可以一个人慢慢地走,一条一条水巷的游历。</h3> <h3>那临水而"居"的建筑,落日的余晖,鳞次栉比的船只,或祥和或熙攘抑或是宁静的氛围总是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我想,这个美丽的古镇,一定留传着无数动人的传说,它也堪以承载无数人经年的梦想</h3> <h3>在贴水平台往前看,会看到有一山峰,整体看就像一柱足老人,粗看又像是繁体的"寿"字,故称"老人峰",细看其顶部有一乌龟立于其上,故有"健康长寿石"之誉。此石的产地是安徽灵璧县,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虞姬的家乡,故又被称作是"美人石"。在其后有一座堪称一绝的"天桥",成坡度状,一级比一级高,它起源于秦始皇阿房宫复道,"天桥"如横空出世的飞龙越过山巅,将"菰雨生凉"(平房)轩和"辛台"(楼房)连成一体。1986年,天桥独领风骚被列为苏州园林的首先景点,入选了《人民画报》第一期"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专栏,成为苏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园林。</h3> <h3>在闹红一舸尾部连接"九曲回廊",在回廊的漏窗上有九个中国古时的石刻文字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取自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有"文珍"之说,也体现主人自豪的心态。</h3> <h3>揽胜阁是整个花园最高点,登其上,全园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遗,揽胜阁不但填补了西墙与北墙之间的死角,使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连在一起,打破了沉闷压抑之感,而且是封建社会因男女有别可供女子足不出户游览花园的最佳场所</h3> <h3>徜徉在你的怀中,我忘记了时光的流逝,我忘记了心中所有与快乐无关的影像,呼吸变得畅快淋漓!</h3> <h3>但愿在生命的行走中欣赏到更多的美景,在景致的韵味中装点更靓丽的心扉,丰盈这一程山水,唱响这一程欢歌</h3> <h3>烟雨蒙蒙的清晨,手持一把伞,穿过画卷,分不清是梦里梦外,前世今生,我是采莲的江南女子。</h3> <h3>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桥为梁式,小巧玲珑,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曰: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曰:"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站在吉利桥北,环顾三桥,河水明净如镜,小桥如飞虹卧波,波光桥影,美不胜收.长庆桥,俗名谢家桥,跨东柳、两圩,旧名福建桥,又称广利桥.桥上有桥联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桥联表明建桥者义结同心,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h3><h3>  </h3> <p>同里人喜欢"走三桥".每逢婚嫁喜庆,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沿街居名纷纷出户观望,上街道喜祝贺;凡逢老人六十六岁生日,午餐后必定也去"走三桥",以图吉利."走三桥"的习俗,形成何年难以查考,但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随着时代的进步,"走三桥"同样赋予了新的内涵: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 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亦有曰:官运亨通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p> <h3>我以一滴水的晶莹和清幽,走向你的古老庄重,走向你儒雅的历史,走成你怀中的小桥流水。</h3><h3>秋风飒飒,白云悠悠,苏州河依然吟唱一支岁月不老的歌。蜿蜒绵长的河水,你是历史缓慢搏动的脉络。</h3> <h3>位于吴江市同里镇北埭西端,计成故居北侧,跨洪字、漆字两圩。</h3><h3>明天顺元年(1457)始建,清康煕五十五年(1716)募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建,嘉庆十六年(1811)募修。桥原位于镇西北九里村,是苏州市进同里镇的必经之地,也是同里古镇的重要入口。进驻同里的小股太平军,秋毫无犯,里人一夜修复此桥迎接大部队,并在桥面中心刻有"马上报喜"石雕,以预祝太平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此桥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1999年,同里镇政府出资,迁至古镇区现址。</h3> <p>民间还流传着不同年龄人"走三桥"的谚语:</p><p>小巴戏,走三桥,读书聪明,成绩年年好。</p><p> ("小巴戏"即指孩童)</p><p>小姑娘,走三桥,天生丽质,越长越苗条;</p><p>小伙子,走三桥,平步青云,前程无限好;</p><p>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p><p>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p> <h3>昨天,你的幽静,你的旖旎,酝酿诗意的画卷万千;今天,你的富饶,你的殷实,哺育一方儿女百年。</h3> <p>耕乐堂是传统的前宅后园布局,前宅由门厅、正厅、堂楼组成。耕乐堂厅堂之间共有4座门楼,有"乐善家风"、"耕乐小筑" 、"耕读传家" 和"竹苞松茂" 四组砖雕匾,看上去似乎都是近年修复的。耕乐堂曾经辟为社会福利院,1998年开始修复,2001年才正式对外开放。</p> <h3>这里是堂楼的正面及左边厢房,堂楼有五楼五底。</h3> <p>走过了"耕乐小筑"门楼,又是一个小院,院内也是一座堂楼,但这楼相对于前面的堂楼,就叫做后楼。后堂楼为第三进,亦为三明两暗的五开间,上为房间,下为庭堂,后堂楼相对底矮,因此也没见有挂匾。但楼层仍显得高爽明亮,这里是家眷们起居之所。</p><p><br></p> <p>珍珠塔听起来像是很普通的一个景点,实际上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座带有皇亲国戚性质的私家园林。这里是陈御史的居家与休闲的地方。珍珠塔对于同里古镇而言算是举足轻重的一个核心区域了,这里除了可以欣赏到私家园林建筑之外,还能够观赏到如同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园林景区般的景色。 </p><p><br></p><p><br></p> <p>这里的建筑物始建于明朝时期,兴旺于清乾隆年间,因乾隆皇帝与汉族有血脉关系的千古历史悬疑而被一直认为这里是乾隆皇帝鼎力相助而建设成功的。因此,早在1990年的时候著名的影视剧片同时也是历史片的《戏说乾隆》其中一部分的《江南除霸》这个戏份里的取景就是在珍珠塔取景的。&nbsp;&nbsp;</p><p><br></p><p> </p><p><br></p> <h3>在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以及一切充满了艺术家情怀的载体在这里更加令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这多半就是同里的特色了吧?</h3> <h3>古时,陈家牌楼位于同里镇北的富观桥与永安桥之间,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死后,朝廷为表彰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而旌表之。牌楼三个门面大小,用四根直径尺许的方形石柱拔地耸立。牌坊上方为楠木结构,坊上飞檐翘角,正中额匾上刻着"清朝侍御"四个大字,下面额板上镂刻"大明万历庚辰为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立"。在许多木架上还雕刻了各种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牌楼后是陈王道的故居,内有陈氏家祠、孚寄堂和陈彩娥书楼等。牌坊前还有一对大青石狮子,十分威严。</h3> <h3>走近你,如同走近一位心怡的姑娘,你的柔情,你的百媚,是我一生的寻觅。</h3> <p><br></p><p>我喜欢她白墙黑瓦门环上的铜绿,</p><p>我喜欢她小桥流水轻舟泛起的涟漪,</p><p>我喜欢她的名字同里。</p><p>江南有烟雨,</p><p>不妨一起看看同里。(谢绝送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