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h3><br /></h3><h3> 酷爱古诗词的妈妈与熟稔历史掌故的爸爸使我从小就与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生活无处不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驻足大明湖畔,可畅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美;登上岱岳之巅,可品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炎炎夏日,诵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那扑面而来的风雪令我暑热顿消;凛凛寒冬,吟一首《问刘十九》,那闪烁跳动的火光使我倍感温暖;春天来了,细雨迷蒙,我体味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惬意;秋天到了,天高云淡,我领略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就连我的名字取得也颇具诗意,若竹,像竹子那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h3><h3> </h3> <h3> 就这样,醇美的古诗词为我平淡无奇的生活渲染上一层瑰丽无比的色彩,恰如那点缀月色的朵朵梅花,每每在不经意间给我送来阵阵幽香。</h3> <h3> 上学以后,历任班主任老师都鼓励我们诵读经典。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诵唐诗、背宋词、读古典名篇,你追我赶,互不服输。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又增加了我对古诗词的喜爱,使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渐渐地融入了我的生活。慢慢地,我理解到 :单纯地在形式上模仿古人是不能真正体会到国学精神的。只有结合日常生活领悟国学思想,有时加以形式上的辅助,才能品味出国学的奥妙 ,才能提升我们的国学境界。就这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始终不改我对国学的热爱。</h3> <h3> 忘不了,第一次要站上天桥区传统文化比赛的舞台。老师,同学,家长坚信的目光,殷殷期望,谆谆告诫,那都是把我推向成功的动力。</h3> <h3> 多少个日子是你们陪我走过。没有过多感动的言语,有的只有感谢!</h3> <h3> 比赛中,我们三人组成的"明日之星"队,一举多得天桥区"六一国学乐"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冠军。团队的合作需要的是相互成就,尽管最闪光的未必是我,但这些都是照亮我日后成长的火花!</h3> <h3>我相信,是金子一定会有闪光的舞台!</h3> <h3>济南市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开启我国学路的另一段征程。</h3> <h3> 第一次参加电视大赛,这让初试锋芒的我感到既新奇又激动。看到这么多爱好国学的同龄人欢聚一堂,跃跃欲试,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是多么难得的一次机会。千金易得,知音难求。我们一起练飞花令,一起聊古诗词,"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最初的紧张心情逐渐被相见恨晚的友情取代,而这正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他们真诚的鼓励使我坚持到了最后的最后。</h3> <h3> 感恩父母,是你们赋予我生命、陶冶我性情;感激老师,是你们启迪我智慧、培育我成长;感谢济南市行知小学六年级团队和三.1班的全体同学,是他们每天下午都陪我练习飞花令。真诚地感谢大家!</h3><h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在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