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西藏行

姜文春

<h3>纯净湛蓝的天空、雄奇壮美的神山圣湖、淳朴而彪悍的民俗民风、神秘而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曼妙生花的异域风情…这就是西藏。一个令人无限向往的纯净圣地,一片令人朝思暮想的雪域高原。</h3> <h3>圣洁而神秘的西藏,以其巨大的诱惑力和穿透力,俘获了无数人的心。踏上那块陌生而神奇的土地,沿着朝圣者的足迹走入那古老而遥远的传说,感受神山圣湖的广阔静谧,触摸古寺名刹的源远流长。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让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h3> <h3>西藏全区分为一市六地区,分别是拉萨市、昌都地区、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阿里地区、山南地区和那曲地区。各区主要景点: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著名的黄教六大寺的其中三座(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三大圣湖之一的纳木错等都位于拉萨市。</h3> <h3>在西藏,最主要的民族是藏族。西藏人烟稀少,90%的人过着游牧生活,农民主要居住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及支流尼洋河和年楚河流域。这里物产贫瘠,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豌豆和油菜籽。而占据西藏大部分面积的藏北大草原是牧民、牦牛和羊群的家园,牧民们带着他们的畜群和帐篷逐草而居。其他约10%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艺品制作,其中有许多是工人和政府官员。</h3> <h3>西藏的文明是高原的灵魂,表现为歌舞的海洋,以及建筑、壁画和唐卡艺术;在文学表现上西藏的文学百花园尤为突出;在传统的医学上藏医别具特色。</h3> <h3>布达拉宫(藏文:པོ་ཏ་ལ,藏语拼音:bo da la,威利:po ta la),坐落于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h3> <h3>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据说源于桑珠孜宗堡),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1]。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h3> <h3>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时期护法王固始汗和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达拉宫之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旧时与驻藏大臣衙门共为统治中心。</h3> <h3>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毁灭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h3> <h3>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每年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不计其数。1961年3月,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1月,国家旅游局又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h3> <h3>1645年(藏历木鸡年),固始汗(当时青藏高原的最高统治者)和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为巩固当时青藏高原的王国和硕特汗国及下面达赖系统政教合一的政府(其中的甘丹颇章政府阶段就是哲蚌寺政府,存在于布宫新修成之前,后来变为布达拉宫政府了,而王朝是和硕特王朝),重建布达拉宫。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h3> <h3>八角街位于古城拉萨的中心,是拉萨本来面目保留得最完整的街道。它是拉萨的宗教、经济、文化、民族手工艺乃至西藏的风土人情的集结地,也是旅行者到拉萨必去之地。八廓街在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中,榜上有名。</h3> <h3>八角街呈圆形,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时钟,辉煌壮丽的大昭寺就是钟轴。其并非以街道形状定名,而是藏语“帕廓”的音译,意思是围绕大昭寺(建于七世纪中叶)的街道。转经道、玛吉阿米酒馆为八角街主要景点。仓央嘉措曾在玛吉阿米写下美丽诗篇。八廓街是八角街的正确称呼,据说,由于在拉萨四川人占很大比例,在四川话中,“廓”与“角”的发音相近,所以,就把八廓街误读成“八角街”了。</h3> <h3>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据藏文古籍记载,印度国达尔玛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长安送抵拉萨,此后,这尊佛像便与藏传佛教共荣辱。藏族人认为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在为这尊佛像建造的大昭寺周围,每天都有虔诚的人们礼拜的身影。</h3> <h3>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h3> <h3>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h3> <h3>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h3> <h3>米拉(芒雄拉)山:亦称“甲格江宗”,意为“神人山”。拉表示垭口。在是拉萨市(工布江达县)与林芝地区(墨竹工卡县)的界山,是其东南面的尼洋河水系和其西北面的拉萨河水系的分水岭。海拔5018米的米拉山口(要防高原反应,避免内源氧缺乏症),俗称“芒雄拉”,译为“红谷山”,是拉萨市与林芝市的分界山口,东距林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八一镇248公里,西离自治区首府拉萨158公里。</h3> <h3>米拉山</h3><div>米拉山因其高大雄奇而成为此地藏民心目中的神山,山口上挂着大片壮观的风马旗,地上遍布着抛洒的印有经文的隆达纸。</div> <h3>南迦巴瓦峰位于林芝地区,是全球海拔排名第15的高峰。这里山顶冰川高耸、形状俏丽,山间常有云雾缭绕,而山下则是植被茂密的西藏江南,景色优美。《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中,南迦巴瓦被评为“中国最美雪山”。</h3> <h3>南迦巴瓦峰的最佳时间观赏是每年的4-10月,此时气候合适,山下绿树成荫,山间云雾飘荡,景色最漂亮。不过,这时候也经常会有阴雨天气,可能会看不到雪峰的全貌。事实上,有人统计南迦巴瓦全部显现的日期每年平均仅有65天,所以也要做好看不到的心理准备。</h3> <h3>色季拉山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西藏林芝县东部与中西部的分界带,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隆藏布江的分水岭,为川藏公路南线所跨越。登临海拔4728米处的山口可能会有高原反应,可观日出、云海、无际的林海和远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色季拉山西坡的达则村旁的本日拉山,是西藏苯教的圣地,为西藏四大神山之一,来此转山朝拜的人四季不绝,信徒来自四面八方。每逢藏历八月十日,还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转山活动,称为“娘布拉酥”(为请神求宝之意)。</h3> <h3>从巴松措景区驱车前往南迦巴瓦峰路上,经过一处叫“尼洋风光”的景点。水汪汪的草甸是高山牧场,山上生长着疏朗的树林,绿成了黛色,成就了大自然的另一种美。远处天上的白云和山顶的积雪像一对儿正厮磨亲昵、悄悄耳语的恋人,互相依偎。飞花碎玉的尼洋河从河谷中穿流而过,让置身其中的人感觉仿佛有一股清泉流进了心底的清冽酣畅特别美!</h3> <h3>尼洋河在这里马上流入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自然景色很好,路边有很多观景台。旁边就是苯日神山,有转山的藏民信徒路经尼洋风光带,云蒸霞蔚,仙气缭绕,层次分明,纵深感很强的景致让人驻足感叹。</h3> <h3>措木及日”在藏语中的意思为观音的眼泪。</h3> <h3>措木及日湖又称“冰湖”,是一座古冰碛湖。位于林芝地区八一镇西北方向24公里,海拔约3400米,是八一镇最近的一座古冰碛湖,湖区以冷杉和金竹为主的原始森林保护完好,是天然的氧吧。还有漫山的杜鹃,尤其秋季景色迷人。 从山顶湖区往下到八一电厂之间,古冰川活动遗留下来的“U”型谷、终碛垄、侧碛堤等地貌形态随处可见。沿途景色优美,风光秀丽,是理想的休闲、度假、观光的好去处。</h3> <h3>措木及日位于藏东南重镇八一镇东北角,景区入口距八一镇2公里,是比日神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核心区,也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其幽深静谧、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和神奇深厚的历史文化,正成为林芝旅游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h3> <h3>羊卓雍措有的人简称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像珊瑚枝一般,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拉萨西南约70公里处,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h3> <h3>羊卓雍措,藏语意为“天鹅池”,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也称羊卓雍湖因为藏语“措”就是“湖”的意思。地理上属于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湖面海拔4441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羊湖岔口较多,像珊瑚枝一样,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湖内分布有10余个小岛,大的可容五六户居住,小的则仅有百余平方米。湖中盛产细鳞鱼、西藏裂尻鱼、高原裸鲤等。</h3> <h3>这里还是藏南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每逢冬季群鸟南徙至此,在湖岸及湖心岛一带,天鹅、水鸽、黄鸭、鱼鹰以及斑头雁都非常多。羊卓雍措远观比近触要漂亮许多,翻越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后,沿公路一直向下到羊湖湖畔需要大约30分钟,这一路是欣赏羊卓雍措的最佳角度,一路上有多个观景平台,可驻足停留拍照。</h3> <h3>噶定神山天佛瀑布位于西藏318国道距八一镇24公里处的尼洋河畔噶定沟内,“噶定”藏语是“天上人间 的意思”。这里是典型的峡谷地貌,山高沟深,奇峰异石,古树参天,落差近200米的瀑布飞流直下,雄伟壮观,瀑布中一尊天然形成的大佛面目慈祥,在瀑布中时隐时现,天佛瀑布由此而得名。更奇妙的是大佛两边各一男女护法,庄严神圣,100多米高的女护法贝德拉姆头戴面纱,腰系丝带手持佛珠,惟妙惟俏,栩栩如生。观音、如来、喇嘛颂经、神鹰献宝、神龟叫天、酥油灯等天然形成的佛教景观十多处。</h3> <h3>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派镇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经排龙乡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在藏南地区靠近印度阿萨姆邦的地方),主体在墨脱县。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远远大于全球第二的帕隆藏布大峡谷、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长370千米)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长90千米)。</h3> <h3>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汇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h3> <h3>它劈开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向高原内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由此成为一片绿色世界,有的地方成为西藏江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一般指南迦峰(南伽峰)周围的南迦大拐弯(在林芝县排龙乡),广义说雅江的大拐弯很多,在墨脱县里有等县城约12公里的果果塘大拐弯等等。</h3> <h3>雅鲁藏布大峡谷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峡谷”,平均海拔要3000多米,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最完整的地方,这里的环境非常好,有众多的生物资源。</h3> <h3>世界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峡谷)大峡谷,两岸分别为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大峡谷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h3> <h3>藏獒产于中国青藏高原3000—5000公尺的高寒地带,被看作西藏人的护卫犬和保护神,在西藏被喻为“天狗”。恶劣气候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藏獒彪悍的体貌特征、威震群兽的勇猛和忠诚不二的品格。其特征是“体大如驴,奔驰如虎,吼声如狮,仪表堂堂”。</h3> <h3>那根拉山口,海拔5190米,这里是跨过念青唐古拉山脉,通往纳木措的必经之地,山口的玛尼堆上挂满了经幡。在藏民心中,每个山口都是神圣之地,因此,山口挂满了经幡,表现了对神灵的敬畏。站在这个属于号称生命禁区的山口,眺望纳木措,心里难免异常兴奋,又跑又跳,看到如此雄浑辽阔的圣湖,大声欢呼。但是风很大,衣服要穿好,还有尽量不要剧烈运动,不要大喊大叫。</h3> <h3>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20多平方千米。</h3> <h3>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错的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咸水湖泊。</h3> <h3>“纳木错”为藏语,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纳木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 纳木措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h3> <h3>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非常非常的美。6到8月为最佳观赏时间,时间不对可能湖还是结冰的,会稍微影响,可以坐在湖边静静的欣赏,也可以骑上牦牛合一张影。</h3> <h3>罗布林卡俗称拉萨的颐和园,位于拉萨的西郊,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是朝拜、体闲度假、观赏考察藏式宫殿建筑的场所。这座秀美的园林始建于18世纪中叶七世达赖喇嘛时期,也是他们处理政务和举行宗教活动之地。园内有植物100余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h3> <h3>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罗布林卡全园分为三个区:东部宫前区包括入口和威镇三界阁之前的前园;中部为核心部分的宫殿区;西区是以自然丛林野趣为特色的金色林卡。每个景区又根据功能要求,结合自然环境,或宫墙深院,古木成荫,或芳草疏林,繁花似锦,构成不同的景观。</h3> <h3>罗布林卡的园林布置,既有西藏高原的特点,又吸取了内地园林传统手法,运用建筑、山石、水面、林木组景,创造出不同的意境。如湖心宫的设计,就有汉族地区古代造园艺术中“一池三山”的痕迹。罗布林卡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由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文颇章三组宫殿建筑组成,每组建筑分为宫前区、宫区和森林区三个部分。西部是幽静的森林区,东部是金顶石墙的宫殿。宫殿共三层,一层是经堂,前面有一个600平方米的石板院子,二层有罗汉殿,护法殿和达赖阅经室,三层是达赖接见僧俗官员的地方。</h3> <h3>园中树木茂盛,花卉繁多,更有亭台池榭,林竹山石,珍禽异兽点缀其间,宫前长廊和室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h3> <h3>在西藏寺庙里最常见的宗喀巴(1357~1419),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而哲蚌寺是宗喀巴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公元1416年创建的。解放前哲蚌寺僧众一度超过万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是藏语,直译为“雪白的大米高高堆聚”,简译为“米聚”,象征繁荣,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h3> <h3>哲蚌寺,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公元1416年创建。解放前该寺僧众超过一万人,拥有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是藏语,直译为“雪白的大米高高堆聚”,简译为“米聚”,象征繁荣,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1962年,哲蚌寺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哲蚌寺始建于公元1416年,被称为名僧大佛辈出之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院,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h3> <h3>哲蚌寺有很多建筑,出名的除了“甘丹颇章”、“措钦大殿”,就是四大“扎仓”和所属康村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措钦大殿旁边那“西藏最大的厨房”,在全盛时期曾担任给1万多名僧侣做饭、冲茶的任务。</h3> <h3>哲蚌寺的初期规模仅仅是由十几平方米的小殿堂和七个僧人组成。到十七世纪上半叶时期,当时的五世达赖开始扩建了该寺,发展至今哲蚌寺已经占据了耿培乌孜山整个山坡,最盛时僧众达到了近万人。寺内最重要的建筑措钦大殿,占地近两千平方米,由一百八十三根巨大的木柱支撑。</h3> <h3>每年盛夏的雪顿节是拍摄哲蚌寺的最佳时机。在这期间,成千上万的信徒和友人聚集在哲蚌寺的各个山头和角落,四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其隆重程度远远超过了藏历新年。尤其是在雪顿节开始的当天,满山遍野人头攒动,景象蔚为壮观。僧侣、信徒、游客云集,人们观看晒大佛和藏戏表演,并在林间休闲畅饮。</h3> <h3>哲蚌寺的辩经是绝不容错过的。对于辩经的了解始于观看国家地理拍得扎什伦布寺的纪录片。可惜班禅已经不住在日喀则了,所以也见不到昔日扎什伦布寺辩经的盛况了,所幸哲蚌寺的辩经场面相当盛大。在这日日夜夜对佛法的追思领悟中,不一定会修炼成佛,但明白几分做人的道理,和常人相比戒除一点贪、嗔、痴,活的明白纯粹也善莫大焉了。通过喇嘛的笃定的眼神我看到的是智慧与虔诚。</h3> <h3>来哲蚌寺,最不可错过的是每天午后规模宏大的辩经仪式。一般是对辩,僧人们两人一组,一个席地而坐,另一个站在对面,以夸张的动作辩论经文,场面十分有趣。还有一种是立宗辩,由多位喇嘛朝一人发辩。</h3> <h3>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 色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拉萨北郊3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周围柳林处处,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有许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寺东和寺南有普布觉寺、米琼热尼库寺、贡巴萨寺、帕奔岗寺、扎西曲林寺、曲桑寺、嘎丽尼姑寺;寺后还有珠康日却、色拉却顶寺等等。</h3> <h3>明永乐十七年(1419),宗喀巴弟子绛钦却杰兴建,成于明宣德九年(1434)。后绛钦却杰应召赴北京,受封大慈法王。回藏后将钦赐经像等珍藏于寺内,至今仍存。寺内有结巴、麦巴、阿巴三札仓(经院)。其全盛期寺中有僧8000余,规模略次于哲蚌寺。</h3> <h3>色拉寺内保存着上万个金刚佛像,大多为西藏本地制作。还有许多是从内地或印度带来的铜佛像。大殿和各札仓经堂四壁保存着大量彩色壁画原作。最著名的塑像就是大殿里的“马头明王”像。在四层吉札仓里面,进大殿直走,过一排小殿,最里面就是。参拜的人会把头伸进一个小神龛里面,用头触那个雕像的基座。</h3> <h3>色拉寺有妙音殿(甲失拉。主要建筑有措钦(集会殿)、吉扎仓、麦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早期建筑以麦扎仓、阿巴扎仓为中心,后经历代增修扩建,才具有今天的规模,所以平面布局上无整体规划。但色拉寺的建筑密而不挤,杂而不乱,因地制宜,主体突出,体现了格鲁派大寺的特有风格,全然是一座宗教城市。</h3> <h3>三点开始,众多僧人身穿红袍,鱼贯而入。</h3> <h3>简短的开场仪式后,辩经正式开始,几十名喇嘛分为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各种组合,站立者藏语发问,席地者则藏语答辩,辩论话题涉及藏教佛学的各个方面。问题一出,席地者必须不加思索地作出回复,进行反驳或解答,随着辩经活动的深入最有特色的画面开始呈现站立者面对对方,采用各式各样的手势和丰富的肢体动作甚至怒目而视、手挥念珠、单脚独立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他们或在提问时高举手臂向下劈落,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信仰的力量来战胜对方,虽然语言不通,不懂辩经内容,但我们与周围众多参观游客一样,来色拉寺就是为了亲历这一天天传承下来具备六百年历史的辩经活动,将自己融入短诵长吟低念高唱的环境之中,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看这些信众喇嘛在古树参天、碎石铺就的辩经场内为了心中神圣的信仰而展开辩论的场景。</h3> <h3>在雪域高原,很多的黄教寺庙都有喇嘛辩经活动,但色拉寺的辩经活动不论是规模场面、动作规范、严谨激烈的程度都更具特色,更加耐看。色拉寺的辩经活动在每天下午三点开始,并对游客免费开放,进入寺庙大门后沿着最宽的道路直行千米左右即可到达,在辩经场也不用担心西藏午后超大的太阳,因为辩经场内众多的参天大树,阻挡了高原刺眼炙热的阳光,使这里成为一个清新凉爽的宗教活动舞台。</h3> <h3>帕邦喀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郊约8公里处的乌都日(宝伞山)南面山坡一块巨大山石上。帕邦喀,亦称“普隆喀”,意为巨石宫。巨石突兀雄奇,状如巨大的伏龟,帕邦喀主体建筑则似一座巍峨的史碑直立于龟背之上,构成了这座千年古寺特有的风姿。</h3> <h3>历代达赖喇嘛转世后都必须到帕邦喀宫礼佛受戒,获得“格西”学位后也都要来这里举行庆贺仪式,因此被誉为“佛教二十四胜地之第二殊胜之地”,在藏传佛教中享有特殊的尊荣。</h3> <h3>帕邦喀宫最初为松赞干布主持建造。据《西藏王臣记》载:松赞干布阅读了文成公主所作的推算,“心中大喜,也就在吉学梁正地方名帕邦喀的磐石上用红炉铁水灌凝大砖,建筑起九层高的碉堡,四面都用铁链紧栓使其牢固,然后修法禳灾。在岩石上筑造了怙主三尊形象。后由尼泊尔雕工照那自然现出的怙主三尊的神采雕刻出来的像,至今依然存在”。</h3> <h3>公元前841年,吐蕃赞普朗达玛毁佛灭法,焚烧了帕邦喀宫,拆毁了松赞干布时所建的108座佛塔和所有建筑。</h3> <h3>帕邦喀宫在历史上也曾经过数次修复,其规模最大的两次。据史籍记载:11世纪中叶,博多瓦·仁钦赛(1091~1165)和弟子扎嘎到帕邦喀朝圣,看到一片废墟时非常痛心,便命弟子修复。扎嘎遵从师命,扎嘎先修建了两层殿堂,在策久拉康洞内修行数月,然后召集僧人修建了两层殿堂,这时修持的僧人达二百多人。此后,噶当派僧人陆续修复了原有的佛塔、佛像,建立了佛殿。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执掌西藏政教大权后,对帕邦喀宫进行了维修扩建。</h3> <h3>巨石北侧有一废墟,相传为文成公主住宅。原为两层,底层分4门,门向东,从墙体砌筑方法来看系近代重修。</h3> <h3>巨石东侧还有两处墟;宗喀拉康,原供养宗喀巴应身塑像;喀托拉康,供养的佛像已毁。此外,巨石周围的山坡上还散布着传为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龙树大师(约2世纪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