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秋带你游古德寺

秋秋

<h3>  必须声明的是,不同于以往我写的美篇,以前是原著者,这次是编辑者。今天带您参观古德寺真正的导游,应该是著名的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老先生。我是根据刘先生所写的《汉口古德寺的演变及其辉煌历史》一文,去网上查找相关图片,再加上少量的自拍照片,编辑而成的。特此说明!</h3> <h3>  武汉有大小寺庙百余座,其中许多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沧桑。武汉最有名的四大丛林是:归元寺,宝通寺,古德寺,莲溪寺。这四大名寺古刹,其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令人着迷。&nbsp;四大丛林,我全去过。这里只说说古德寺。</h3> <h3>  古德寺位于汉口工农兵路74号。现处在居民住宅和单位用房的包围之中,唯一的交通通道是一条宽四米左右的小巷,联通黄埔路。它在1955年以前可不是这般景象。原占地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千平方米。山门傍溪面南,为单孔三开间牌楼式样。 </h3> <h3>  这是新修部分</h3> <h3>  清代光绪初年,汉口黄浦路及后湖一代大都是些沼泽地和土墩子。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一天,有位法号叫隆希的游方僧人,相中了这里一个叫石古墩的高地,他认为该地左绕长堤,右环驿道,还有潺潺流水,动静相宜,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他决心在此结茅修行。通过广结善缘,他很快得到了当地乡邻的大力支持,一座名叫“古德茅蓬”的小小佛寺便出现在石古墩上,这便是古德寺的前身。</h3> <h3>  清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汉阳归元寺的副寺昌宏法师,十分仰慕隆希法师的学识,常抽空到古德茅寺亲近参学。时间一长,深得隆希老法师的喜爱。到了1909年,隆希郑重举行仪式,将古德茅蓬的寺产及临济宗衣钵传给了昌宏。昌宏接任后,马上筹工备料对古德茅蓬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维修改造。这时的古德茅蓬还在遵循着佛教内部古老的子孙规制(指私传自家弟子)。</h3> <h3>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古德茅蓬附近的刘家庙一带,成为了阳夏保卫战的最初战场。昌宏主持率领僧众冒着枪林弹雨,对起义军开展了战地救护。因此,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4年,古德茅蓬获得了副总统黎元洪亲自改名题匾“古德寺”的殊荣,同时该寺也获得了各方面的大力捐助。</h3> <h3>  佛寺中高规格的大字直书</h3> <h3>  昌宏住持抓住机遇,在1915年,领导了古德寺的第二次改扩建工程。</h3> <h3>  昌宏选择在他领导古德寺10周年纪念的1919年让基举贤,推私为公,正式将古德寺的子孙规制(指私传自家弟子)变更为禅宗始创的丛林制度(指公开选贤)。<br></h3> <h3>  1921年秋,在四众弟子的支持下,昌宏主持领导了古德寺的第三次改扩建工程。这一次,建筑规模最大,主要将原有的大雄宝殿,改建成了风格迥异的圆通宝殿,同时将寺内其他房舍也进行了维修改造,并重新塑像多尊。</h3><div><br></div><div> 1931年汉口大水时被淹没,水退后又继续修复,前后历时13年乃告竣工。至此,古德寺的全盛期结束。</div> <h3>  中轴线上的天王殿,门前有对大石狮子</h3> <h3>  正中供奉着一尊面西而坐用樟木雕刻的大肚子金身弥勒像。</h3> <h3>  弥勒背后是托纱金身的护法韦驮面东而立。</h3> <h3>  泥塑的四大天王脚踩地鬼侍立在左右两旁。</h3> <h3>  四大天王也被称为“风调雨顺”。中国佛教徒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h3> <h3>  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 。</h3><div> 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 </div><div>。</div><div> 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 。</div><div> 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中国神话中托塔李天王李靖就是从多闻天王演化而来 。</div><div> </div> <h3>  出天王殿下几部台阶式是二进院落的花园,园中有大铁宝鼎一座。</h3> <h3>  1977年香港张女士捐款,由泰国将一尊四面佛请到了古德寺花园内安置。</h3> <h3>  四面佛是小乘佛供奉的诸佛之一,通常被称为四面佛。佛的四面分别代表着慈悲、仁爱、博爱和公正。传说四面佛法力无边,并且还是印度教凡界的三大主神之一,所以殿堂内是不能供奉的,只有苍穹才能作其大殿。</h3> <h3>  绕过宝鼎往东上几步台阶,即进入全寺的核心建筑圆通宝殿,这种宝殿,构思奇特,设计精美,加上优质的砖混结构,虽历经劫难,至今依然妙相庄严。</h3> <h3>  圆通宝殿,依照缅甸的阿难陀寺建造但又不是照搬照抄。它小中见大,大手笔吸纳东西方文化,仅一个圆通宝殿和与之配套的两条长廊,就极具魅力的展示了佛教的大千世界,成功实现了单体殿堂的建筑风格多元化。</h3> <h3>  它的门廊呈三角形分两层朝后递收向上,烘托了顶部中心的高耸山花,这种古典主义罗马风建筑的表现手法,强化了宝殿正立面的宗教神秘感。</h3> <h3>  它以贝叶形拼饰的火焰券门楣,是南传上座部佛寺的典型特征。它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处处可见的改良方柱,仿佛把人带入了希腊神庙。它外墙四壁的尖券拱和玫瑰圆窗,呼应殿顶林立高耸的尖塔,整个建筑充满了哥特式教堂那种伸向天空的上升感。</h3> <h3>  它殿顶4周的96个莲花方墩,源自中国的传统望柱,寓意“国之四维、天圆地方”,远看有皇家气派。殿顶在每四个莲花方墩树立的菩萨像,采用了佛教汉化后创造的二十四诸天。</h3> <h3>  殿顶的大小佛塔共九座站,暗合了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人们如果站在殿前的地面上看塔,从东西南北任何一方都只能看到七座。</h3> <h3>  它殿顶九座塔的参差布局和优美的流线型塔身,以及内外墙面装饰的花卉、狮头、象头和大鹏金翅鸟等建筑细部,都充分再现了曾风靡南印度和东南亚各地的帕那瓦建筑风格。</h3> <h3>  它殿顶中部的五部佛塔,则表示了佛教密宗崇奉的五位佛。安置在殿顶四个墙角内的四座佛塔,则分别表示了大乘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与四大名山。即文殊与五台山、普贤与峨眉山、观音与普陀山和地藏与九华山。<br></h3> <h3>  有趣的是九座佛塔的塔刹,人们远远望去,它即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它主要参照了原始佛教苦行僧所使用的教化工具方便铲和古印度婆罗门手中的权杖,寓意“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十分怪异的塔刹在我国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它在中国塔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h3> <h3>  总之,表示大乘、小乘和藏密这三大佛教流派的一些文化特征,都能在圆通宝殿找到点点痕迹。</h3> <h3>  十分壮观的殿内布置是,释迦牟尼摩尼佛居中,表示现在世;迦叶佛居南,表示过去世;弥勒佛居北,表示未来世。三尊丈六托纱金身“三世佛”坐东朝西一字排开,结跏跌坐在八级莲台上。</h3><h3> 在三世佛的背后,供奉着“西方三圣”,这是圆通宝殿中浓墨重彩之处。西方三圣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观音、大至为辅助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h3> <h3>  二十五圆通菩萨侧立两旁。它绝不同于常见大雄宝殿中的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二十五圆通菩萨的设置,与同圆通宝殿的建筑形体一样,是古德寺不落俗套,勇于创新精神的闪光点。</h3> <h3>  古德寺所采用的多元化建筑风格,在近、现代新建的汉传佛寺中极其罕见,它充分表明了昌宏住持及其弟子们的理想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当年的豪迈气魄和所经历的万难千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