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之战时期的屯兵歇马古城--萧城

不老松

<p class="ql-block">  萧城的历史如何?有那些历史故事?四郎探母发生在哪里?金沙滩在哪里?所有这许多问题说法不一,是在山西?还是在山东?到底谁是谁非?真正情况应该怎样?先看看这些报道。</p><p class="ql-block"> 百度百科中这样记载,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雄才大略的萧太后摄政,挥兵南指,牧马中原,为了和兵临澶渊的宋军对峙,在故道边修筑土城用以歇马屯兵。</p><p class="ql-block"> 相传此城是辽兵用头盔装土,一夜夯成,故俗称“盔安城”。城内挖出七十二眼“饮马井”,筑起东西两座点将台。但在交战中,辽军先锋大将,萧太后之弟萧挞被宋军用“床子弩”射死,锐气大挫。萧太后见取胜无望,便和宋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约定两国君主“兄弟相称”,永不再战,最后结束了宋辽之间的长期战争,辽军班师,萧城遂废。&nbsp; </p><p class="ql-block">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考察队来萧城,进行了两个月的勘探发掘,取得了一批成果。专家们评价:“萧城遗址”“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 文物遗存 虽历经千年沧桑,仍保存有比较明显的城墙轮廓,夯层仍然清晰可辨,是现存不多的辽代城池,城中还有多处历史古迹,因而有着很高的考古与研究价值。萧城南与黄河故道毗邻,北距旧馆陶县城(现北陶镇)二点五公里,西临彰卫河,东与清渊故城(现清水镇)相望。 古城址遗迹尚存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及萧太后杀降斩俘的“万人坑”遗址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重要历史见证。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萧城呈正方形,周长为10华里,总面积169万平方米;城墙土筑夯砸,每层厚十三公分,四角和城门有箭楼及城门楼。“萧城晓烟”为旧时馆陶县八景之一。始修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的馆陶县志记载:“萧城,在县东南五里。宋景德元年,辽主殂,萧后摄国事,率其弟挞览侵澶渊筑城于此,即歇马城。时寇准请帝幸澶渊,挞览方布阵,城上遣床子弩射杀之,辽人大挫衄,请盟而退,垒址尚存。城周围十余里,高三丈,四门俱存,内有二点将台。”《山东通志》、《东昌府志》古迹卷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先生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书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歇马城在县东南七里,相传宋景德初,契丹军至澶渊,其母萧太后尝引军驻此城,因以名。又县有萧城,相传亦契丹萧后所筑。” </p><p class="ql-block"> 查阅宋辽之战历史这样记载:景德元年(1004年)秋,萧太后与圣宗大举攻宋。闰九月,辽军会集固安,攻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威虏军、北平寨(今河北完县东北)、保州,均末克。后转攻定州,被阻于唐河。遂移师东向瀛州,并利用降将王继忠致书宋真宗,试探议和。 十月,辽集兵攻瀛州,十余日不克,伤亡惨重,十一月,转兵攻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东北)不克,南下破德清军(今河南清奉西北),威逼澶州(今河南濮阳),袭取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东北)。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察看战地时,中宋军伏弩身亡。辽失主将,士气大挫,军心厌战,且恐宋屯镇、定二州重兵袭击侧后,亟谋妥协。宋以澶州为决战战场,集中兵力与辽军相持。真宗临阵督战,以振军心。但唯恐辽军突破澶州,危及东京(今河南开封),遂以向辽纳币帛为条件,缔结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宋辽战争遂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以上记载都是根据宋史、地方史、整理应该可以断定萧城就是在宋辽之战中,萧太后(萧燕燕)大举用兵,在这里修筑城池,屯兵歇马和宋朝南北对持的地方。从空空的城池来看,该城修筑时间不长即订立澶渊之盟,随即撤走兵马,因此留下一座空城。</p> <p class="ql-block">  小说杨家将、各种戏曲、评书,都有金沙滩、四郎探母,等关于杨家将的故事。那么真正的历史有没有这些事? 实际情况是怎样呢? </p><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证实, 历史上的确有杨业,他的生平事迹是这样的: 杨业(?—986年6月18日),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征讨北汉,平时就听说过杨业的名气,曾经重金悬赏寻求他。后来杨业所守的古城非常危急,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来保全性命。刘继元投降以后,宋太宗非常高兴派使者召见杨业,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军队回朝后,任命杨业为郑州刺史。宋太宗因为杨业对边境的战事很有经验,又改任他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宋太宗密封锦囊给他,赏赐的财物非常丰厚。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攻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杨业因此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依然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镇戍边疆的主将大多妒忌,有人甚至暗中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阅毕后,从不多问,封好奏章交给杨业,以示对其信任。</p><p class="ql-block">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军队驻扎在桑乾河边,恰逢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各路军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不久,朝廷下诏把这四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命令潘美等人带领部下的军队保护百姓。当时辽国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率领军队十多万人,再次攻陷了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兵兵力、士气很旺盛,不能和他们交战。朝廷只是让我们护送这几个州的百姓,只需带领部队从大石路出发,先派人秘密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命令云州的部队先出发。我的部队驻扎在应州,契丹人必然来抵抗,就下令让朔州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骑兵在中路支援,那么三州的百姓,就能够万无一失了。王侁反驳他的建议说:“带领好几万精兵却如此畏惧怯懦。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刘文裕也赞成王侁。杨业说:“这样一定会失败。”王侁说:“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杨业说:“我不是怕死,只是时机对我们不利,白白让士卒死伤却立不了功。”将要出发,哭着对潘美说:“这次行动一定对我们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将,按理应当处死。皇上没有杀我,恩宠我让我做了将帅,交给我兵权。不是我放过敌人不去攻击,只是想等时机,准备立点军功来报效国家。现在大家责怪我躲避敌人,我应当率先死命杀敌。”并指着陈家谷口说:“各路军马在这里摆开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转战到这里,就用步兵夹击敌人救援你们,否则,都会被敌人所杀。”潘美于是和王侁率领部下的兵马在谷口布阵。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撤走,都打算争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控制,于是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战败,立即带兵后退。杨业奋力交战,从中午到傍晚,果然来到谷口。一看没有人,就拍着胸膛非常悲恸,继续率领部下士兵奋力作战,身上受了十多处伤,士兵都快死光了,杨业依然亲手杀了数百名辽军。 战马受了重伤不能前进,于是杨业被契丹人擒住,他的二子杨延玉也战死了。杨业叹息说:“陛下待我很丰厚,我期望征讨敌人保卫边境来报效他,反而被奸臣所胁迫,导致军队被打败,有什么脸面活着!”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随即辽代就有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祭奠杨业。 </p><p class="ql-block"> 宋 太 宗听说以后,非常悲痛惋惜,随后下诏说:“拿兵器保卫国家,听到鼓声就想起将帅。尽力杀敌,气节豪迈,如果不追封表彰,如何弘扬忠义刚烈!原云州观察使杨业真如坚硬的金石,他的气节让风云激荡。他本是陇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投身军队,誓立战功。正指挥虎狼般的军队,防守边境报效国家。可是各将领不遵守约定,不上前救援。杨业带领孤军,陷入沙漠;刚毅忠烈,视死如归古人之中,再也没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举行典礼,来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灵魂有知,应该了解我的深意。追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朝廷又封杨业的长子供奉官杨延朗担任崇仪副使,二子殿直杨延浦、三子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p><p class="ql-block"> 上边这些记载 ,来源于宋史,应该是真实的,很显然和戏剧、小说、民间传说大不相同。小说杨家将,以及戏曲里是如何描写的呢?</p> <p class="ql-block">  金沙滩在山西怀仁县城南30公里处的黄花梁脚下,传说是当年宋、辽交战的古战场,也是杨业兵败罹难的地方。 传说宋、辽在金沙滩一带交战中,辽王心怀叵测,佯请宋王到辽营举行“双龙会”,妄图一网打尽宋室君臣。宋室君臣四下派人打探情报并掌握了辽王的这一真实意图后,深知是“鸿门宴”,为确保宋王迅速安全地撤离危险地带,杨业让大郎假扮皇帝赵光义,命二郎延安、三郎延定、四郎延辉、五郎延德、八郎延顺等随行保护,自己带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等,保驾宋君突围。双龙会上,大郎用袖箭射死辽天庆王,辽臣见状,即命四下伏兵包围了赴宴的宋室全部文臣武将。经过一场恶战,四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朗战死,而三郎死得最惨,在荒荒草滩被乱马踏成肉泥。据说,三郎当年遇难之处就是现在金沙滩西三里处的盐丰营村南那片多年生芨芨草滩。如今芨芨草长得高大茂盛,老人们说那是三郎碧皿浇灌的结果。再说六郎在前开路,杨业和七郎断后,父子三人拚力征战,终于使宋王突出重围,安全返回宋营。六郎回头一看,却不见父亲杨业和七弟延嗣,六郎将宋王妥善安置后,掉转马头,杀进重围寻找父亲和七弟,结果三人都遭围困,辽军却潮水般涌向金沙滩和两狼山。七郎奉父命到雁门关搬取救兵,潘仁美公报私仇,以七郎临阵脱逃为由,将七郎绑于一株老松树下,命军士乱箭射死,同时七郎身后的老松树也因射穿洞窟而死。据说,这株老松树是棵“树王”,“树王”一死,这一带绿树便落叶纷纷,相继死去,最后变成一片荒漠。由于救兵不至,兵困两狼山,杨继业以身殉国碰死在李陵碑,为宋室江山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段叙述和曲评书、小说基本一样。与宋史记载却完全不同。</p> <p class="ql-block">  再看四郎探母的故事: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哉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萧天佐在雁门关摆下天门阵,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不觉动了思亲之情。但战情紧张,无计过关见母,愁闷非常。公主问明隐情,帮助四郎,盗取令箭,四郎趁夜混过关去,正遇杨宗保巡营查夜,把四郎当做奸细捉回。六郎见是四哥,亲自松绑,去见母亲等家人,大家悲喜交集,抱头痛哭。只是匆匆一面,又别母而去。 这个故事和前边金沙滩,双龙会,李陵碑一样都是小说、戏曲、评书中的故事,均属于虚构,史书上并无记载。 </p> <p class="ql-block">  再看记者对萧城访问后的报道: 萧城一带的民间对萧城有很多传说。赵义太告诉记者:萧城一带的老百姓流传着,杨四郎就是在萧城被招为驸马的传说。---“至今村里的老人还说,在晚上登上萧城向西南看,隐隐约约可见到一条直通西南的大道,那就是四郎探母的大道。” &nbsp;</p><p class="ql-block"> 宋辽之战首先开始于979年结束于1004年长达25年。986年(雍熙三年)宋朝宋太宗认为辽帝年幼、承天太后萧绰摄政、内部不稳定,认为是可乘之机,于是分兵三路出击: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主力军10万人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中路以田重进率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令潘美、杨业等率军出雁门。结果误判形式,萧太后执政清明,军力强盛,宋朝屡吃败仗。杨业被俘最后绝食而亡。也就是说杨业在986年和潘美在西路之战已于陈家谷被俘,绝食而亡,他的儿子也没被俘,根本不存在番邦招亲之事,更谈不上盗取令箭过关探母啦!再退一步说,就是真的招亲啦,萧城是一座时间极短暂的歇马城,铁镜公主也不会和杨四郎在十五年后抱着孩子出现在这里,盗取令箭。再退一步杨四郎探母是夜间,偷偷摸摸的行为,不可能兴师动众沿着大道向西南而去。萧城村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传说,也是出于对杨家忠君爱国,勇于献身精神的敬佩,才出现这样的传说。 &nbsp;</p><p class="ql-block"> 关于萧城的建设具体年代,我认为说成1004年有些欠妥,因为1004年闰九月萧太后帅兵大举攻宋,11月攻取大名东、清丰东、威逼澶州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察看战地时,中宋军伏弩身亡,没过多长时间12月即定立澶渊之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城,真正建城什么时间最有可能?先看这一段叙述:</p><p class="ql-block"> 998年宋太宗赵光义去世,宋真宗赵恒继位号咸平,萧太后趁真宗初理国事形势不稳,开始连续兴兵攻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圣宗率军攻保州(今河北保定)、威虏军不克,转兵进袭宁边军(今河北蠡县)、祁州、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游骑远袭至邢州(治龙冈,今河北邢台)、焰州(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 咸平三年正月,败宋军于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今山东惠民南)渡河,掠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川)、齐州(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而归。 咸平四年冬,辽军攻长城口,被宋军击败,丧师2万人。 咸平五年,攻静戎军(今河北徐水)及保州,获胜而返。咸平六年,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继忠,歼其所部。11月萧鞑凛被射死12月 签订澶渊之盟。所以萧城兴建应该在咸平二年(999年)至咸平六年(1004年)五年期间。更为合理。 </p><p class="ql-block"> 同样关于萧城周边几十里内村名,联系宋辽之战的解释,也倒有些理由,但还是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因为明初燕王朱棣在馆陶、临清、东昌也反复打仗也不是没有在这些村庄屯兵、扎营的可能。所以这就给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提供了研究的课题。 </p> <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16日聊城宣传网,【东方楼兰——萧城的不解之谜】,发表了作者对萧城的,调查、见解和疑问。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我对其中问题有不同看法。1【东方楼兰——萧城的不解之谜】、文章中说:萧城神秘而富有诗意 萧城位于聊城市冠县北馆陶镇东南约3公里处。因1967年在城内发掘出土明隆庆年间山西按察司杨师震之墓志铭中有“葬于肖城之源”字样,故又名“肖城”。 纠正:山西按察司杨师震墓志铭发掘,墓志铭中有葬于肖城之源”字样说明杨师震下葬时,(明朝时)该城即名萧城,所以才会有葬于萧城之源字样,并不是由于出现这样的墓志铭,才叫萧城。2、萧城既然叫萧城,而且萧太后趁宋真宗新理朝政趁机连续兴兵南下,也是事实,所以萧城肯定是萧太后南侵时所建的歇马城。3、萧城的兴建时间不能说成是1004年,应该说是在998年到1004年之间兴建。4、【东方楼兰——萧城的不解之谜】中说:在萧城西北3公里有设于西汉平帝二年的馆陶县城(这也是错误的,北馆陶老县城,不是西汉平帝二年建的,是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由东古城北迁北馆陶建立馆陶县城)无论是设施还是地理位置,都要比萧城优越得多,明摆着一个设施齐全的城不用,为什么在野外兴师动众,再修建一座城池用于屯兵储粮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待。古馆陶县城长宽各500米面积250000平方米,(即0.25平方公里)这麽小的城池里边建满了民房和县衙办公用房以及庙宇。如!果再屯兵10000兵马和辎重粮草,也难以盛下,别说萧太后二十万大军。萧城的边长1250米面积1562500平方米是古馆陶县城的6.25倍。这样的城才盛得下10万以上的兵马。所以萧太后要另筑新城。这是我的看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指出,我及时更正。</p><p class="ql-block"> 【东方楼兰——萧城的不解之谜】来源于2013年5月16日聊城信息网,请大家查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