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行摄

华子

<h3>  2016.8月,跟随飞虎摄影采风团,长途跋涉,走进贵州黔东南。黔东南绵绵十万大山之中,到底藏有多少秘密?一番探索,用相机记录了那些世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的神秘原乡文化、古典的革家族蜡染艺术、传奇的石桥村古法造纸、彪悍的芭沙汉子、天籁般的西江苗族大歌、肇兴、芭扒侗寨的古朴民居。厚重、朴实、原生态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令摄友们眼界大开,增长了知识。</h3><h3><br></h3><h3><br></h3> <h3>  肇兴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境内,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号称"黎平第一侗寨"。侗寨四面环山,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朴实用。肇兴侗寨是鼓楼、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h3> <h3>  远眺夜幕中的肇兴侗寨</h3> <h3>  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岜扒侗寨,传统的民族建筑均为木质结构,至今仍保持民居建筑风格一致,有吊脚楼、鼓楼、花桥等,在山林的衬托下,远远望去犹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h3><h3> 据说,岜扒两字是侗语的音译,为“白色岩石”之意;因为村头天然耸立着一块高达数十丈的灰白色岩石,镶嵌在绿树成荫的山头上,寨子因此石而得名。 </h3> <h3>  芭扒侗寨村委会</h3> <h3>  侗族一家人</h3> <h3>  毛豆在侗乡也用来煮着吃</h3> <h3>  切南瓜喂鸭子的老阿婆</h3> <h3>  侗族妇女勤劳质朴,纺纱、织布、裁衣、下田耕作样样精通。</h3> <h3>  侗族村寨每年都要举行斗牛比寨,平时设专人饲养照料"牛王"。</h3> <h3>  侗乡拾趣</h3> <h3>  西江苗寨号称中国第一苗寨,亦称西江千户苗寨,整个苗寨分布在形如一对牛角的两座山上,从山脚到山顶吊脚楼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排满了整座山坡,蔚为壮观。站在位于苗寨中心风雨桥上,远眺两边山坡上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层层、一叠叠,好似由寨子筑成的梯田。此次苗寨行虽走马观花,但他的文化之厚重,已深深印入摄友们的脑海中。西江苗寨无愧于“苗都”之称和“苗族露天博物馆”的美誉。</h3> <h3>  每晚《美丽西江》大型苗族歌舞晚会在露天剧场演出,是以苗族历史迁徙、祭祀、苗族神话、生活习俗展示等综合舞美艺术的歌舞专场节目,也是一台集演出与游客互动为一体的商业汇演。</h3> <h3>  演出结束,苗族姑娘手端酒壶、酒杯向在座的观众敬酒。</h3> <h3>  岜沙苗寨,别的寨子要看女人,到了岜沙则要看男人。岜沙男人一身土法染制的青布衣,宽大的直筒青布裤,腰间别着砍刀与牛角火药筒,肩上扛着火枪,让人想起远古时代的武士。他们衣着原始,发势奇特, 岜沙男子的发式——发髻,剃掉头部四周的头发,仅留下中间部分盘发为髻,因此被称为:秦时发式汉时装。</h3><div> 芭沙苗族人是一个崇拜树木的民族。其崇拜树木主要表现在出生和去世都要种一棵生命树,他们平时爱护树木如爱护生命。</div> <h3>  纺纱织布对苗族妇女来说是人人皆会的手艺。走进苗寨,随处可见苗家妇女纺线织布,用自制的蓝靛染料染布和晒布、捶布的身影;她们忙碌着制作传统的苗族“亮布”。 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上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可以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而得名“亮布”。</h3><h3> 苗族亮布制作工艺复杂,大致包括拧线、纺纱、织布、漂染、晾晒、捶布等十几道工序。</h3> <h3>  &nbsp;</h3><h3> 晒布---晒干漂染的布匹</h3> <h3>  捶布---用木槌捶打使布匹光亮柔韧</h3> <h3>  清纯的苗家少女</h3> <h3>  麻塘革家寨位于凯里市城北龙场镇境内。聚居在这里的革家人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古朴的民族。革家蜡染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花纹别致,多以雄虎猛兽、花鸟虫鱼为蜡染图案。按照革家的风俗和规矩,女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学会点蜡花、刺绣,长大出嫁时穿的盛装也是要自己亲手制作的。在革家寨还可以欣赏到革家的芦笙舞、板凳舞、古歌、飞歌、酒歌、情歌、迎客歌,亲眼目堵革家妇女精美的蜡染和刺绣。 </h3> <h3>  我们采风团三十几人中午就餐于这户人家,店主的女儿早早准备好餐具,用长桌宴欢迎客人们的到来。</h3> <h3>  吹奏芦笙的小伙子,芦笙是寨子里男人必会的乐器。</h3> <h3>  革族妇女的服装、饰品奇特、讲究,但给人感觉略显繁琐。</h3> <h3>  肩挑玉米劳作而回的革家妇女</h3> <h3>  丹寨县苗族石桥村,传统的古法造纸相传已千百年,几乎家家都有造纸的作坊,最大一个造纸工坊建在一个大山洞内,洞口宽约10余米,高约6米,纵深约有6~70米,洞中有清泉涌出,冬暖夏凉。所造纸张专供茅台酒厂,用于茅台酒瓶盖内的纸垫。</h3> <h3>  第一次目睹纸张中放入花草、松枝而制做成"花纸"。</h3> <h3>  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忙着秋晒。</h3> <h3>  守护</h3> <h3>  快乐童年,石桥村的苗族娃娃们戏水冲凉,玩起高台跳水,这种胆量和勇气是城里的孩子望尘莫及的。</h3> <h3>  丹寨雅灰乡送陇苗寨,这是个美丽幽静的村寨,环抱于群山翠竹之中。 古瓢琴艺术是送陇苗族村寨源远流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古瓢舞,用古瓢琴伴舞或伴唱,现仅存于雅灰乡的雅灰、送陇两村。是古老渔猎生活遗留下来的一种舞蹈形式。</h3> <h3>  雅灰乡集市,抱个猪仔回家的苗族大哥难掩喜阅之情。</h3> <h3>  卖猪仔的商贩</h3> <h3>  赶大集</h3> <h3>  丹寨县苗族卡拉村,以鸟笼制作的技艺精湛和艺术特色而闻名。据说,卡拉村的鸟笼制作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坚固耐用、精美绝伦,既实用又有收藏价值,因而畅销国内外。 </h3> <h3>  卡拉村正在建造的全木结构的木楼,这种阵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其壮观令人惊讶,工人们徒手上下攀爬,身手敏捷,不备安全带,真是"艺高人胆大",可我不敢恭维。</h3> <h3>  编后:黔东南行摄中冒着酷暑翻山越岭,走村串寨很辛苦,但每当看到这些珍贵的图片,顿感欣慰。还有很多图片、文字没有编辑于此,太沉长了唯恐耽误朋友们宝贵的时间,好,谢谢你的欣赏与关注,下期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