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喜爱文字,书看得杂而乱,总不摸门;喜爱历史,书看得乱而杂,也不摸门。现今好些名声大噪的、喧喧嚣嚣的作品,我竟读不出好来。有时也怀疑是否我不懂欣赏。但是,不对呀!为何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开篇寥寥数语,我竟泪湿眼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皆不过数百字,《寒花葬志》全文更是仅寥寥一百一十二字,所述皆为家庭琐事,文笔也极为质朴,可那美的感受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还有那一首首唐诗、宋词、元曲,竟能写尽言外之意,......。<br></h3><div> 英文原著我也少有涉猎,还记得硬着头皮读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好多英文字不认识,但却越读越入迷、越入迷越读,竟一夜读到了天亮;还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div><div> 夜读《史记》,更知好书都是经受得住时间检验的。《史记》是历史书,正好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史记》还是文学作品,直直教给了我中文之美!《史记》有各种版本的白话译本,但皆逐字逐句翻译,原文韵味几乎全失,不堪咂摸。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太史公司马迁看似不经意的寥寥数笔中,又是何等的活灵活现。</div> <h3> 如:在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用年轻气盛的赵括替换了一代名将廉颇为主将,在赵括“悉更约束,易置军吏”时,太史公对廉颇的窘状一字没提,但最后赵括四十五万大军被秦军全部歼灭,赵军精锐尽失,几乎要被灭国 。所幸赵孝成王知错即改,重新启用廉颇为主将,守卫国都邯郸,保卫赵国。在如此逆境中,廉颇与平原君赵胜等,在魏、楚两国援军帮助下,大败秦军,成功守卫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六年后,在鄗代之战中,廉颇又以一当五、以少胜多,大败趁火打劫的燕国之军。长平之败,对比邯郸之胜、鄗代之胜,使读者痛惜赵孝成王临阵换掉廉颇,致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廉颇在鄗代之战后,被赵孝成王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而此时,太史公淡淡地写了句:“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意即:主将廉颇在长平之战中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时,门人宾客散尽。等到其被重新启用为将军时,门人宾客又都回来了。廉颇气愤不平,说;“先生们都请回吧!” 门人宾客答:“唉!您的见解咋如此迂腐落后呢?天下人结交,都是按市场交易方式进行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失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普普通通的道理,有何可抱怨的呢?”仅此一句,廉颇在长平之战中被免职后的窘态全出,呼应了上文。更使读者痛惜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中临阵换掉了廉颇。且门人宾客趋利忘义的特点,也被太史公在看似不经意间给刻画的栩栩如生!并还从一个侧面有力刻画了赵孝成王、廉颇的性格特点;至此,赵孝成王、廉颇,君臣高度互信,又为赵孝成王死后,廉颇被免职打下了伏笔。</h3><h3> 再举个小例子。张仪是战国时大名赫赫的游说家,但其发迹前,又穷又品行不端。一次 ,其与权贵之流一同喝酒,结果酒宴间,一权贵丢失了块玉璧。大家都怀疑是张仪干的,就将其逮起来,拷打了数百下。张仪始终没承认 ,就又被释放。回到家中,其妻又悲又恨,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会受如此屈辱?” 张仪却答非所问,问其妻,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其妻笑,说:“舌头在。”张仪答:“这就行!”寥寥数言,极耐咂摸,张仪形象也跃然纸上。</h3> <h3>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如何将如此一部皇皇巨著介绍给当今读者,实在是太大太大的挑战。授人鱼,莫若授人以渔,万事皆以培养兴趣为上。故笔者以《史记》为蓝本,用秦的兴盛衰亡为主线,撰成此书,全书分为春秋、战国、秦主、秦帝国四大部分,共三十篇,每篇均独立成文,又相互衔接,共计二十三万余字。春秋、战国和秦帝国分别介绍了这三个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秦主介绍了秦国和秦帝国的重要君王皇帝,以及他们的相关事迹。本书以《史记》为蓝本,并参阅相关史料而成,尊重原著而尽量文笔不失活波,以求收到读之有趣有味之效。</h3><h3> 读《史记》,笔者似有顿悟,感觉对文字有所摸门了,对历史也有所摸门了。本书斗胆愿为《史记》的开门之砖,笔者也斗胆以此书致敬太史公司马迁!愿本书能使您感到文字的鲜活和有味;也愿本书能使您感到历史的鲜活和有味。(2017年7月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