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悬棺

一叶舟

<h3><br /></h3><h3>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h3> <h3><br /></h3><h3>夏日的一个午后,走进山西省宁武城西70公里处小石门村西一幽僻的山谷内,探寻悬棺之谜。</h3> <h3><br /></h3><h3>按照路标指示,进入峡谷深处一个幽僻的巷弯,此时云雾缭绕,细雨霏霏,入口石壁如门,巷内林木葱翠,远远地看见高山石壁之上有悬棺出现,这就是颇具神秘色彩的石门悬棺景区了。</h3> <h3><br /></h3><h3>悬棺葬式是一种处置死者尸骨的特殊方式,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悬棺葬式,存在着许多令今人无法解释的困惑之处。</h3> <h3><br /></h3><h3>比如,远古时代的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把装有尸体和随葬物品、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送进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就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问题。</h3> <h3><br /></h3><h3>现在看到的山西太原北部宁武石门悬棺,是迄今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唯一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h3> <h3><br /></h3><h3>环顾石门内的石壁,并非危岩高耸,而仅有10至20多米之高,皆上下陡直光滑,壁顶覆盖着绿树灌丛,石壁上悬挂的木棺,有嵌在岩洞里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桩支撑,也有用铁链吊捆的,既有一棺独悬,也有双棺并列的,距地面高度不一,但皆能看得非常清晰,数数竟有十多具。</h3> <h3><br /></h3><h3>石门悬棺的悬葬方式大致可分为洞穴式、悬吊式、悬桩式、栈道式。洞穴式是在悬崖高处的天然石洞或人工石洞里放置棺材;悬吊式是在悬崖高处用铁链将棺材吊挂起来;悬桩式是在悬崖上凿洞,平插上木桩,将棺材搁到木桩上;栈道式是在悬崖中间凿孔插桩,铺成一个微型栈道,将棺材搁在栈道上。</h3> <h3><br /></h3><h3>山西宁武芦芽山一带的民间是盛行土葬的,而悬棺,当地人称之为石葬,可能是一种异常的葬俗,据专家分析,其安葬的人有以下几种可能:</h3> <h3><br /></h3><h3>其一:当地人对长辈的孝顺,长辈去世后,置于悬棺,意即升天。</h3> <h3><br /></h3><h3>其二:在疆场上战死的士卒。宁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百战楼烦地"的别称。战争后,当地人不忍死者 暴骨遗骸,用松木制棺,予以妥善安葬,将棺木置于石洞之中。</h3> <h3><br /></h3><h3>其三:是圆寂后的僧人。这类僧侣尚未修行到筑塔碹葬的程度和果位,多由僧侣及乡民共同制棺安葬,置于寺庙附近的石洞中。</h3> <h3><br /></h3><h3>其四:是没有子裔的孤寡老人。由村民共同料理后事,制棺安置于村外石壁之下或石洞之中。</h3> <h3><br /></h3><h3>其五:是外地商客及无子女的侨迁者。当地人厚道而淳朴,慈善助人之心浓厚,遇客死异乡者,必以石葬之俗安置。</h3> <h3><br /></h3><h3>其六:是特殊年代的异常石葬。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施行过细菌战,山里人外出将菌毒传染病带入深山老林,有的几乎全家遭殃,存活者只有十之一二。死后,村人唯恐传染病蔓延,无人敢助理安葬,最后,尸体腐烂,只好由幸存家人将尸体抬至离村很远的石崖石洞中安葬。</h3> <h3><br /></h3><h3>石葬悬棺虽不按坟莹风水等土葬程序,但也并非草率从事。尤为上待厚葬的是疆场上战死的士卒。一般安置石洞距地面较高以慰在天之灵。僧侣的安葬规格也很高。总之,石葬悬棺体现出当地人善良、淳朴及仁爱之心。</h3> <h3><br /></h3><h3>据说,石葬年代并不久远,远至明朝中叶,近至民国及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宋代则多以火葬代之,今宁化一带发掘出的火葬陶罐足以证明这一点。</h3> <h3><br /></h3><h3>悬棺中那些吊在悬崖上的灵魂,不知跨越了多少年;而那些木棺古洞,也吸引着人们无数的猜想……</h3> <h3><br /></h3><h3>十几分钟参观完毕,在蒙蒙细雨中下山,山路有些湿滑,穿过一片松林就是半山腰的一条土路,有电瓶车、三轮车、马车接送游客至石门山脚下入口处。这一路真是不虚此行……(摄于2017.7.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