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雨中探访鲁迅故里】

(陆建华)

<p class="ql-block">  绍兴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城,说这里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并不为过,因为从古到今,许多名人志士都与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绍兴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人之乡的美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p> <h3>  绍兴人"聪敏而好学"。</h3><h3> 在古代,这里的私塾和接受文化教育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地方。</h3><h3> 从古至今,这里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灵魂的人物:卧薪尝胆的勾践、中华书圣王義之、大诗人陆游等,这些优秀人物里还包括蔡元培、周恩来和鲁迅……。</h3> <h3>  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鲁迅的文章长大的。</h3><h3> 小学时,有《少年闰土》;初中,有《社戏》、《故乡》、《藤野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记念刘和珍君》;高中,有《药》、《祝福》、《阿Q正传》、《拿来主义》、《灯下漫笔》等等。</h3><h3> 鲁迅的文章,一直伴随着我们逐渐地成长。</h3><h3> 从小学读书开始,鲁迅名字和他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h3> 从那时起,我对绍兴也充满了敬仰和向往。</h3>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前的绍兴,小河随处可见,如蜘蛛网一样纵横密布,载于河上的一条小船,从这家到那家,那个时候,绍兴的水路交通比公路交通更发达。</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一条条小河,承载着人们的欢乐和痛苦,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p><p class="ql-block"> 有谁曾想过,我们曾经的"水乡泽国",比"水上威尼斯"要早何止几百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已成为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商铺、民宅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清澈的河水从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吱吱呀呀,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和场景。鲁镇已成为立体解读近代大文豪鲁迅的真实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艘乌蓬船轻轻摇来,细雨纷飞,溶入了河水里,泛起了一圈圈涟漪。乌蓬船被雨水镀上了一层,显得更加乌黑油亮。船前,刚刚剪开浊稠的河面,船尾的木浆,又一把给抹平了,被河水弥合得无缝无隙。</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鲁迅先生也许就是坐着这样的乌蓬船,离别了故乡,走向世界的。</p> <h3>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了一篇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h3><h3>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br /></h3><h3> &nbsp; </h3> <h3> &nbsp; "听蝉鸣唱,玩耍嬉戏,玩蟋蟀、捉鸟雀。"</h3><h3> "百草园的动植物,有可听的、有可玩的,有可看的、有可吃的。 "  &nbsp;</h3><h3> &nbsp;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鲁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百草园里,浓厚的生活情趣和天真烂漫、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nbsp; &nbsp;</h3><h3> 百草园,也吸引了我的这次雨中探访。</h3> <h3>  "黄梅季节"的绍兴,天气十分闷热,让人透不过气来。从旅馆出来,我不顾旅途的疲劳,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鲁迅故里。</h3><h3> 去寻找孔乙已常去的咸亨酒店,品一品醇香的加饭酒,以及那入味的茴香豆;</h3><h3> 去看一看祥林嫂常去洗衣的小河,还有那河上的石头桥。</h3><h3> 一路上,雨,时大时小地下个不停;</h3><h3> 树木花草经雨水一洗,显得愈加青翠。</h3><h3> 远山沉浸在一片迷雾之中,被丝丝缕缕的云岚缠绕着,浓淡相宜,好一幅江南水墨丹青画。</h3><h3> </h3><h3><br /></h3> <h3>  步入小街,两侧白墙黑瓦的旧式民宅,江南民居建筑,给人一种古朴久远的感觉。</h3><h3> 穿过水巷,站在石砌拱桥旁,忘记了酷暑。</h3><h3> 桥下湾湾的流水,乌蓬船一条一条,从小桥下驶过,荡起了层层涟漪。</h3><h3> 听朋友说:绍兴是桥的博物馆,造型各异的石孔桥,随处可见,目不暇接。</h3><h3> </h3> <h3>  虽说已过容易心潮澎湃的年龄,但这诗性景观,仍令我心底涌起难以言状的愉悦。</h3><h3> 可惜没带纸笔,无法痛快淋漓地描绘,现在,只能静静地用眼去看,用耳聆听,用心领悟。</h3><h3> 我不由得放慢脚步,沿着鲁迅先生笔端,慢慢去寻觅……。</h3> <h3>  入口处,有一座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型浮雕,浮雕上镌刻着鲁迅的半身像,左侧镌刻着"鲁迅故里"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h3><h3> 黑白相间的巨幅版画上,鲁迅头发平直,面颊刚毅,似断若续的轻烟从指尖飘出,是远眺?是凝思?那截烟蒂还没有熄灭,先生分明没有走远!</h3><h3> 看着鲁迅沉思的像,让人不由想起他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h3><h3> 大义凛然的神态,让人敬佩的感觉油然而生。 &nbsp;</h3><h3><br /></h3><h3> </h3><h3><br /></h3> <h3>  壁画前,塑着几个小孩嬉戏玩耍的造型,一下子又让我回想起鲁迅笔下,那栩栩如生的童年画卷。</h3><h3>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一眼望去游人如织。</h3><h3> 鲁迅故居到了,粉墙黛瓦,麻石铺地,质朴洁净。<br /></h3><h3> 一栋栋年代久远的建筑,有很多曾经出现过鲁迅的笔下,咸亨酒店、三味书屋……。</h3><h3> </h3> <h3>  大街上,人影依然在不停穿梭。</h3><h3> 两边的店铺里,有卖臭豆腐的、有卖茴香豆的、有卖地方特产的。</h3><h3> 商家阳光的脸上,己看不出一点旧社会的痕迹,心情早就不像几十年前那么沉闷了。</h3> <h3>  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慢慢地走近鲁迅故里,也走进了鲁迅曾经有的一段生命。 </h3> <h3>  从街口往里,有一个三进门的深宅大院,亭台楼阁非常考究。</h3><h3> 门口,有两个威严的石狮子,依然向往来的人群,叙说主人曾经的辉煌。</h3><h3> 这个宅院的主人名叫周福清,正是鲁迅的爷爷。</h3><h3> </h3> <h3>  德寿堂,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h3><h3> 原来叫宁寿堂,因为避讳曼宁皇帝,所以改名叫德寿堂。</h3><h3> 鲁迅很少来到这里,一般只有举行大事的时候,他才会来这里。</h3><h3> </h3> <h3>  第二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治动和祭祖的活动场所。</h3><h3>  走过"德寿堂",转过侧门,便进入鲁迅小时侯听故事的小天井,俗称"桂花明堂"。</h3> <h3>  鲁迅小时侯,夏天经常躺在桂花树下,一张小板桌上乘凉。</h3><h3> 鲁迅的继祖母蒋氏,经常在桂花树下,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给鲁迅讲述"水漫金山"、"猫是老虎的师父"䓁故事。</h3><h3> 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从而,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h3><h3> 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br /></h3><h3> &nbsp;走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是在这里完成的。</h3> <h3>  这是鲁迅的卧室,也是他当年起居写作的地方。</h3><h3> 房间虽不宽大,也不奢华。</h3><h3> 看上去倒是有点 &quot;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愁无清" 的感觉。</h3><h3> 不知怎地,突然想起了朱氏,想起了许广平。 &nbsp;</h3><h3><br /></h3><h3> 想起了他们的《三人行》,在那个年代,当然还有《伤逝》。</h3><h3> 有人说:"亲情使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h3><h3> 而又有人说:"爱情是一种永久的信仰"。</h3><h3> 我想,他们抑或我们 ,都被不幸言中了,不折腾就不精彩。</h3><h3><br /></h3> <h3>  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从杭州回到故乡。</h3><h3> 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h3><h3> 这间旧居,曾经是他接待学生和朋友的主要场所。</h3> <h3>  &nbsp;我静静地打量这座老宅子,在那略显残破的表面下,因为鲁迅,它似乎有了精神……</h3><h3> 最终鲁迅从这个日渐没落的旧宅子,走了出去,打开了中国文学的新天地!</h3> <h3> "少年润土"——是儿时鲁迅最要好的少年朋友。</h3><h3> 他曾经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h3><h3> 鲁迅在小说【故乡】文章里,这样写道:"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h3><h3> </h3><h3> </h3> <h3>  其实,"润土"的真名叫章润水,他家在绍兴城外,曹娥江边——杜浦村,离鲁迅家有七十里地。</h3><h3> "润土",他平时不爱多说话,自从与鲁迅认识后,他给鲁迅讲了很多老家的新鲜事,比如: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剌猹、潮水看鱼……。</h3><h3> 这使少年的鲁迅,对他产生了很深的敬意。</h3><h3> 他们时常在一起玩耍,二人情同手足,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青年时代。</h3><h3> 这种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也一直流存于鲁迅对童年的回忆中。</h3><h3> </h3> <h3>  小说《故乡》,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为线索,回想儿时童年生活触景生情。</h3><h3> 闰土童年的开朗与中年的贫困,以及他那一声"老爷"所呈现的心灵的麻木,随着时间的变迁,曾经的友谊,只能留在儿时的记忆里。</h3> <h3>  我又开始寻觅起那两棵枣树来。</h3><h3> 鲁迅写道: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h3><h3> 如果没有老师讲解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无聊,还以为他只是为了要多拿稿费呢!</h3><h3> </h3> <h3>  穿过几个院井,呵,到了!</h3><h3> 门上有"百草园"三个圆润的题字。  </h3><h3> 怀着期待的心情,我走进百草园,心里一直在想,百草园,曾经给年少的鲁迅,带来了多么大的乐趣!</h3><h3> 其实,它没有鲁迅在文章中描写的那么大。</h3><h3> 走出故居,我对这小花园还是最期待的。</h3><h3> </h3> <p class="ql-block">  百草园,曾是新台的周氏家族共有的一个普通菜园,看上去有几亩地大,现在仍旧是菜畦成行。细雨中,青青的菜叶娇弱嫩绿,并不茁壮,或许这只是一种点缀。</p><p class="ql-block"> 不管我怎么认真的寻找,除了学会了辨认,什么是枣树?还真没找到两棵,难不成是鲁迅写作写晃了眼?</p> <h3>  "不必说碧绿的畦,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蝉鸣在桑树叶里长吟……单是泥墙地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h3><h3> 门里,有一块不规整的褐石,上面刻着鲁迅对百草园那如诗如画的描述。</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  如今,除了有一口井,一颗高大的皂角树以及在一块石头上刻着"百草园"三个醒目的大字外,已难寻觅旧踪,不觉有些遗憾。</h3><h3> 鲁迅所描述百草园,是一个有着无限趣味的地方……</h3><h3> 看惯了高墙上四角天空,对于童年鲁迅来说,百草园无疑是美妙的乐园。</h3><h3> 那些快乐童年时光,虽然已随风飘逝,但鲁迅却把他的那份乐趣,记入了文中,留给我们的是隽永的回味。</h3><h3>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时代,又何尝不曾有过,一座属于自己的百草园呢?</h3> <h3>  未曾想过,鲁迅先生可以有这样的"无限趣味"!</h3><h3> 都说百草园,是先生儿时的天堂。</h3><h3> 或许,我没有他那样仔细的观察,亦或许,我无法用心去品味。</h3><h3> 鲁迅先生写的百草园,是他的内心罢了!</h3><h3> 他儿时的快乐,单纯的心灵,与他热爱的百草园,是一起的。</h3><h3> 亦或许,有些事情,不是单纯靠眼睛,能体会得到的。</h3><h3> 所以,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正震撼的是心灵!</h3><h3> 品鲁迅的文章,就像是赏这百草园一样,品内心,品人生。</h3> <h3>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h3><h3> 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的描述:</h3><h3>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来,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h3><h3> 我走了不到三百米,遇到了一座小石桥,桥下小河,窄成了一条带子,停靠着几艘瘦瘦的乌篷船,船篷已被雨水打湿,显得格外乌黑发亮!</h3><h3> 跨河去书屋,只需要走过两块搭在河上的石板。</h3><h3> </h3><h3> </h3> <h3>  "三味书屋"是寿镜吾老先生开的私塾,在鲁迅年少时,此私熟在绍兴城内颇负盛名。</h3><h3> </h3><h3> 寿镜吾先生,在21岁考中秀才。</h3><h3> 以后,便不再去继续应试,而是选择在三味书屋,以坐馆授徒为业。</h3><h3> 那时,他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所以鲁迅不愿走做官经商之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他老师的影响。 &nbsp;</h3><h3> 鲁迅12岁到17岁时,在这儿就读过。 </h3><h3> 鲁迅曾评价他的塾师,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h3><h3> 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h3><h3> </h3><h3> </h3><h3> </h3> <h3>  三味书屋,是三开间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书屋后面有一个小院,种有两棵桂花树和一棵腊梅树。 &nbsp; &nbsp;</h3><h3> 书屋基本上如鲁迅文中描写的那样:</h3><h3> 屋正中,上方悬挂"三味书屋"匾额,下面是一幅《松鹿图》,两边柱子上有"至乐无声难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的对联。</h3><h3> 中间陈列的方木桌和高背椅,是寿镜吾先生的讲台,两排椅子,专供来客歇坐,学生书桌,放在两边墙角根。</h3><h3> </h3><h3> 三味书屋旁,另有三个书屋,里面的书桌摆设,摆放仿照三味书屋。</h3><h3> 游客可以和当年鲁迅一样,坐在弥漫着淡淡的墨香的氛围中,做一回私塾里的读书郎,感受鲁迅儿时的私熟场景。</h3><h3> 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寻索着鲁迅的声息,这里曾是鲁迅成长的摇篮啊!</h3> <h3>   鲁迅的书桌,原本是在侧门边的,因为门口进出的人多,他便向老师要求把桌子移到屋子的最里面,也就是书屋的东北角,这样,我们便看不到那个"早"字了,尽管在门外够着瞧,可是光线太暗,人离得太远。</h3><h3> 据说,当年鲁迅为久病的父亲去寻找一种药,延误了上学时间,迟到后,他被老师严厉的责备了一顿。</h3><h3> 少年鲁迅为此,心里一直很难过,就悄悄地用小刀,在书桌右下角刻了一个"早"字。</h3><h3> </h3> <h3>  从此,他每天提早起床,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成绩总是名列前茅。</h3><h3> 那个年代所读的书,大都是枯燥乏味的古文,但对鲁迅来说,那是一种乐趣,是他生活的一部分。<br /></h3><h3> </h3> <h3>  少年的鲁迅,求知欲很强,他除了完成塾师规定的《四书》、《五经》等功课,还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如:尔雅音图》、《登已类稿》等等。</h3><h3> 鲁迅读书并不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掌握。</h3><h3> 因为他读书都按照"三到"的方法(口到、耳到、眼到),所以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h3><h3> 为此常常得到塾师的称赞。</h3><h3> 正是因为鲁迅童年的刻苦勤奋、博览群书,所以,才奠定了他以后的写作基础。</h3> <h3>  我曾问导游书屋为什么要起名"三味"呢?</h3><h3> 导游解释说:"三味书屋"先前叫"三余书屋"。</h3><h3>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告诉学生要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h3><h3> 寿镜吾的祖父将"余"改为"味","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h3><h3> 将知识比如美味,也体现了寿家塾师的良苦用心了。</h3><h3> </h3> <h3>   少年鲁迅,13岁时因家道中落,他每天要来"百草园"后街——【垣济當铺】典當衣物、首饰后,给父亲买药。</h3><h3> 童年的书习生涯,只是鲁迅写作素材的累积,而后来的家境转换,给他造成的影响,这才是他写作功底升华的人生转折点,</h3><h3> </h3> <h3>  当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h3><h3> 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h3><h3> </h3> <h3>  从此,鲁迅家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境。</h3><h3> 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h3><h3> 从而,最终他走上了一条寻求真理的道路。</h3> <h3>  漫步故里街巷,常可闻酒香四溢,百年老店——咸亨酒店,更是宾客满座。</h3><h3> 能在咸亨酒店浅酌豪饮,己成了许多来鲁迅故里游人的一大快事。</h3> <h3>  "咸亨"二字,最早见于《易经·坤卦》"品物咸亨"句中,"咸亨"的"咸"是都、皆的意思,"亨"是通达的意思,会意就是万事吉祥,财运亨通。</h3> <h3>  品味酒店文化,也是旅行的一部分。</h3><h3> 这条街的左边,就是著名的咸亨酒店,它坐北朝南。</h3><h3> 门外,塑有鲁迅笔下人物孔乙己的雕像,还有一副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h3><h3> 当时,来咸亨酒店喝酒的主顾不多,大多是在柜台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h3><h3> 一般 有身份的主顾,都跑到西首的"德兴酒店去了,鲁迅的塾师寿镜吾,也常去那儿喝酒。</h3><h3> 来咸亨酒店喝酒的里面,经常有一位特别的"长衫主顾"——孔乙己,他是鲁迅家的邻居,屡试不第,穷愁潦倒,嗜酒如命。</h3><h3> 鲁迅以"孟夫子"为生活原型,溶入了鲁迅所熟悉的旧知分子的生活经历,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典型。</h3><h3> </h3> <h3>  绍兴人把喝黄酒叫做"咪",取一只浅浅的土陶碗,倒一碗见满,浓郁如娟丝般顺滑,香气四溢,略带甜。</h3><h3> 就着几颗茴香豆,如孔乙己一般,品尝酒的精华与美味。</h3><h3> 鲁镇的"咸亨酒店",本来就是因"孔乙己"而闻名的。</h3> <h3>  绍兴的酒,可谓是家喻户晓啊,绍兴老酒历史悠久。</h3><h3> 早在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就以此佳酿献给吴王,传说中吴的军队狂饮此酒。</h3><h3> 绍兴,还有一条河和酒有关,这就是绍兴城内的投醪河。</h3> <h3>  绍兴老酒以精白糯米和麦曲为主要原料,绍兴酒素有越陈越香的特点,所以素称老酒。</h3><h3> 所谓的越陈的老酒,其实酒龄指在酒窖里的年龄,出了酒窑拿出坛子装入酒瓶就不能算酒龄了。</h3> <h3>  绍兴的地方风俗,家里生了儿子,要酿一坛酒,放进酒窑封存,等到儿子长大一举高中时,拿出招待宾客,称之为状元红。</h3><h3> 家里生了女儿,也要酿一坛酒,等到女儿出嫁时,拿出来招待宾客,这个酒就称为女儿红。</h3><h3> 如果女儿比较年长,还没出嫁,那此酒就叫花雕(一朵美丽的花即将凋谢)。</h3><h3> 如果到很老了,还没嫁出的,此酒就叫太雕(成了老太婆,还没出嫁)。</h3><h3> &nbsp;所以在绍兴想喝老酒或者买老酒,从不同的名字,就知道酒的年龄了。一</h3> <h3>  臭豆腐、茴香豆、糟鸡、扎肉、莓干菜和热腾腾的黄酒,</h3><h3> 现在,这些都是每位游客,在咸亨酒店坐一坐,必须品尝的绍兴著名的土特产。</h3> <h3>  《孔乙己》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h3><h3>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 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h3><h3> 傍午傍晚,做工的人,散了工,每次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h3><h3>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非常暖胃,喝了有益睡眠。</h3><h3> 倘若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可以做下酒物了。</h3><h3> 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h3><h3>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h3><h3><br /></h3> <h3>  在鲁迅的笔下:<br /></h3><h3>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h3><h3>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h3><h3>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孔乙己用指甲蘸了酒,想着在柜上写字。</h3> <p class="ql-block">  说到绍兴水乡,绍兴境内河湖纵横,在绍兴水域面积占了总面积的20%之多,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绍兴的母亲河——鉴湖。</p> <h3>  坐在绍兴的乌蓬船,去感受绍兴的水文化。</h3><h3> 说到水,就一定有桥了。在绍兴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石成村"。</h3><h3> 在绍兴一共有10610座桥,几乎每座桥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和故事。</h3> <h3>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架在清澈的鉴湖上,雨还没有停,一样的小,一样的细。</h3><h3> 雨丝轻轻地滑落在水面上,平静的河面顿时裂开了好多涟漪,一圈儿一个圈儿地荡漾开来。</h3> <h3>  "悠悠鉴湖水,浓郁古越情"。</h3><h3> 我仿佛游染上了一种非同平常别样的情绪,我忽忽悠悠漫游在这条去鲁镇的路上……。</h3><h3><br /></h3> <p class="ql-block">  鉴湖之侧的鲁镇,不仅仅为拍摄影视而建,它复制了当地历史生活中的民情风俗,修建于鲁迅小说故事的发生地,与小说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故事,紧密地维系在一起。因此,走进鲁镇,仿佛是走进了鲁迅的小说,给人的是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这是一种以心灵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鲁镇挺大,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大多是鲁迅笔下提到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一进门,就见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沿河的民居、商铺错落有致,只是感觉这个"古镇",只是新了一点。千姿百态的石桥和雕栏,纵横交叉的小河和水巷,飞檐翘角的古戏台和词堂。依傍鉴河一河两街的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了"人家尽枕河,楼台附舟楫"特有的水乡风情。</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拜谒了鲁迅笔下的鲁镇。江南小镇于我并不陌生,小桥流水,古老的房子一成不变地歪斜着,屋檐两边稍稍上翘,老人和小孩在门前悠悠地闲坐。河边小屋的门槛台阶上、窗台上种植着许多盆景,生机盎然,显示着古老生命的顽强与不朽。 走进古城陋巷,仿佛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鲁迅的小说,给人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一种以心灵而去实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鲁镇是以越文化为底蕴,融合鲁迅文化,再现了《祝福》、《故乡》、《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鲁迅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以及当时绍兴水乡的民俗风情、建筑风貌和天然风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鲁迅最早在《孔乙己》中提到的鲁镇,但在地图上是找不到鲁镇的,是他对故乡几个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是小说《祝福》《社戏》《风波》《明天》等虚构的地方,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鲁迅的心中(母亲姓鲁,所以先生特别喜欢用鲁镇作为作品的背景),也通过小说,存在于千百万读者的心中。而今的鲁镇是绍兴柯岩景区根据鲁迅笔下的描述还原的一个乡村小镇主题公园,其间蕴含着旧时绍兴城镇的民俗风情、建筑风韵、自然景观,可以说是绍兴水乡的一个缩影。&nbsp;</p> <h3>  只有走在石板路上,看到衣着清代服饰的巡街兵丁时,仿佛又到了另一个朝代。</h3><h3> 大概是鲁镇新开張的缘故,好多"民居"还无人居住,好多商铺还无人经营,只是主街上店家多了一点。</h3><h3> 贡品店、锡箔店、钱庄、當铺,这些现代都市里己经没有的店铺,依然林立在这里。</h3> <h3>  鲁迅故里在做足《记忆中鲁迅、记住乡愁》的文化旅游项目设计的基础上,又推出"跟着课本游绍兴",深度挖掘鲁迅文化中的"私塾上课"、"祝福演示 "等场景模拟展示。</h3> <h3>  通过阿Q、祥林嫂、鲁四老爷等小说人物的现场表演,还原了鲁迅经典作品《祝福》、《故乡》、《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还原了鲁镇景区旧时绍兴城镇民俗风情、建筑风韵和自然景观。<br /></h3><h3> 这些课本中的画面都被一一搬上了舞台,游客也可互动参与表演,让游客深刻体验到鲁迅文化和绍兴文化的魅力。 </h3> <h3>  "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鲁四老爷,"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出现在街上。</h3><h3> 拖着长辫子、戴着乌毡帽的阿Q,晃悠着长烟杆,滑稽地装扮着各种怪相,东张西望寻找着"小尼姑"。</h3><h3> 衣衫褴褛的"祥林嫂"拄着棍子,嘴里自言自语地喃喃絮语:"东山的狼吃人,没想到西山的狼也吃人"。</h3><h3> "孔乙己"在酒肆的柜台边,研究着"茴"字的四种写法。</h3><h3> 这一幕幕鲁迅小说的场景,不是舞台上表演的话剧,而是穿插在鲁镇游客身边的"活剧"。</h3><h3><br /></h3> <h3>  游客多时,他们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来逗游人开心。</h3><h3> 尤其是阿Q,也许是因为很久没有见到他心仪的&quot;小尼姑",所以他就开始&quot;调戏"身边的女游客。</h3><h3> 他用阿Q滑稽的绍兴方言,说要与她接吻,引得游客们都哈哈大笑,纷纷掏出手机,拍下这些幽默有趣的瞬间。</h3> <p class="ql-block">  漫步店铺林立、灯笼高挂、酒幡飘扬的小街,你会碰到小说中鲜活的命运多舛的人物,衣衫褴褛的阿Q,花白头发的祥林嫂,一袭长衫的孔乙己,喋喋不休的九斤老太……让人不由心动情涌,喟然长叹,仿佛沉浸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中去了……&nbsp;</p> <p class="ql-block">  镇里引人注目的,还有一组组形象夸张的雕塑,在让人发笑,同时,也让人看到了鲁迅笔下。</p><p class="ql-block"> 那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一组组形象夸张的群雕,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几十个故事人物的铜像,讲述着一个个鲁迅小说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有桥可依,有水可嬉,有石可品,有酒可酌,有戏可听,有树可萌……这就是鲁镇。</p><p class="ql-block"> 这只是鲁镇中的一点,不过,却让我看到了浓缩了的绍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纵观鲁迅的一生,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故里度过。</p><p class="ql-block"> 这块生养他的水乡,不仅给他以灵性、智慧和学养,也让他尝到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nbsp;</p><p class="ql-block"> 也让他看到了上层腐朽社会的堕落和丑恶,从而,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使他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弃医从文,传播马列主义,新民主主义,成为一面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民族脊梁的代表,光耀千秋。</p> <p class="ql-block">  鲁镇只是存在于鲁迅小说中的一个水乡小镇,它存活在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开始存活在千百万游客的心中。虽然鲁迅的年代已远去,但在当代鲁迅精神并未过时,他代表的是"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民族之魂!</p> <p class="ql-block">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长文中写道: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加可悲!"&nbsp;</p><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的是,穿过历史的阴霾,我依然看到笔墨纵横的先生,并没有被关在发黄的书本里,而是行走于街头巷尾,纤佰田间;他的文化和思想,整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p> <p class="ql-block">  童年鲁迅眼里,单是百草园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我羡慕童年的鲁迅拥有这样的一个百草园,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还能听长妈妈讲《水漫金山》和《猫与老虎》的故事。蓝湛湛的夜空,在一片灌木簇拥下,屏住呼吸静听蝈蝈唱歌的情景,现在的孩子到哪里去找?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大自然这门功课,是不会健康的,会留下难以弥补的终生缺憾。&nbsp;</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乌蓬船摇过了故里,渐渐远去了,而先生的人格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雨停了,雨后的夕阳亲吻西山的时候,我开始了返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