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

如心

<h3>  我很幸运,妈妈比医生预测多在世上陪我了24年,帮我完成学业,助我成家立业。妈妈幽默风趣,让我们的童年生活充满快乐。</h3> <h3>一、 妈妈的家庭</h3> <h3>  妈妈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里,从小就是一个机灵乖巧的孩子,在家里很受父母的宠爱。其他姐妹都念到高小就不再念书了,只有妈妈一直念到师范毕业。</h3><h3> 妈妈在学校里也是个好学生,弹一手好琴,画画也好,还有一副好嗓子,歌唱的好极了。用那时的话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毕业的时候,正赶上小学师资力量薄弱,需要从师范招一些学生,妈妈也是积极报名,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h3><h3> 结婚前,妈妈在学校很受重用,是年级组长,大队辅导员,用妈妈自己的话说,不和爸爸结婚,早就当上校长了。</h3> <h3>二、 妈妈的方式</h3> <h3>  我小的时候不是一个乖孩子,常犯错误,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许是职业的关系吧,妈妈的教育方式很特别,妈妈从不打骂,而是讲故事。</h3><h3> 小的时候不愿意洗耳朵,怕疼。每次一到洗脸洗耳朵的时候就会哭着喊着不让洗。妈妈会说:"好了好了,不洗了,马上就完了",给我搽干了水,抱上床去。妈妈再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昏暗的灯光下,给我们洗换下来的衣服。我一直等妈妈忙完了,就会依偎在妈妈身旁,问妈妈今天讲什么故事呀,每天睡觉前妈妈都会给我讲个故事。那天妈妈说讲一个二小放牛郎的故事,说二小每天在外放牛,春天来了,地里也没有多少野草,一天,牛看见二小就追着他,牛想要吃二小吗?其实牛不是要吃二小,是要吃二小的耳朵里草。我就问妈妈二小的耳朵里为什么长草了?妈妈说你别急呀,慢慢听。妈妈继续讲:二小从不洗耳朵,耳朵里有厚厚一层土,秋天刮风刮进去一粒草种,春天来了,耳朵里就张了一棵草。听了这,我立刻跳下床,拿起水盆去接水,并急忙对妈妈说,:"快给我洗耳朵,别让牛来吃我。"</h3><h3> 长大以后,我知道这就是一个故事,但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要讲卫生,爱干净。当我也做了母亲的时候,我也曾面对过这样的问题,这时我会想到妈妈,想妈妈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h3> <h3>三、 妈妈的鼓励</h3> <h3>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只有妈妈、哥哥和我。妈妈疼爱我胜过哥哥,仅有的好吃的都可着我。大一点才知道,妈妈生我时得了心脏病,医生说只能活八年。而我又是早产儿,又瘦又小,妈妈知道后,大哭了一场说:"八年也足够了。"</h3><h3> 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我做家务,最先学的是洗碗,那时候太小,常常把碗碟掉在地上,如果没打碎(小时候家里是地板地),妈妈就会说:"这个碗真结实,在哪儿买的,再去买两个"。如果打碎了,妈妈就会说:"没事没事,碎碎平安,岁岁平安"。</h3><h3> 再大一点开始教我洗衣服。第一次洗衣服是我自己主动洗的,妈妈不在家。我把要洗的衣服都泡在水里,然后拿出来凉到绳子上。妈妈回来后,知道了我如此洗衣服就笑了。先是把我表扬一番,说我女儿真能干,这么小就主动帮家里干活了。然后告诉我那样衣服是洗不净的,先把衣服泡在水里,再把湿的衣服放在搓衣板上,把胰子(就是肥皂,我们那儿叫胰子)抹在衣服上用搓板搓,然后用清水清洗两三遍,直到水清了没有胰子沫才干净了。</h3><h3> 在妈妈的耐心教育和鼓励下,我很小就自立了。可能这也就是妈妈说的八年也足够了的意思吧。</h3> <h3>四、 妈妈的幽默</h3> <h3>  小的时候我上幼儿园。有一天幼儿园中午吃的是米饭和炒蒜毫。老师说了什么菜,当时也没听清,吃饭的时候觉得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菜,但也不敢再去问老师。等晚上妈妈来接我时,我就说:妈,今天幼儿园的菜可好吃了。"妈妈就问什么菜呀?我说是什么什么猴,妈妈就说:"那儿猴吃完不挠你心呀。"我说不挠。妈妈就说你给我形容形容这个猴长什么样吧。我告诉妈妈说这个猴像韭菜,但是是圆的,而且比韭菜长。妈妈笑着说:"那是蒜毫,不是猴。"</h3><h3> 记得有一年冬天,雪下的很大,地面上是厚厚的积雪。妈妈来接我的时候,手里拄了一根棍子。我问妈妈是什么,妈妈说是拣了根棍子,雪大怕滑倒了。到家后妈妈把棍子砍成一段一段的说:"来,女儿,尝尝棍子甜不甜?"我舔了一下说:"妈,这个棍子是甜的,在哪儿拣的?"妈妈说:"傻女儿,上哪儿拣去,这是妈妈买的甘蔗。"</h3><h3> 妈妈是很风趣幽默的,家里常常有欢乐的笑声,都是妈妈带给我们的。我想,她是不想让我们生活的很压抑,想让我和哥哥有个快乐的生长环境吧。妈妈也是在苦中作乐。</h3> <h3>五、 妈妈的坚强</h3> <h3>  我小的时候,家里生活的不富裕,我很少做新衣服,都是穿哥哥剩下的。即使是这样,妈妈还订了一本杂志《鸭绿江》,是月刊。每到杂志来的时候,我们三个抢着看,妈妈说先看的要读给另外两个人听。经常是哥哥读,我和妈妈听。在七十年代的中晚期,已有伤痕文学的出现。记忆深刻的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尤其是《伤痕》,听完后我一个人偷偷的哭。</h3><h3> 我哭小华,离开妈妈九年,终于知道是她错怪了妈妈。当她赶回家时,她妈妈就在她到家的那天早晨去世了,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h3><h3> 我哭小华的妈妈,文革被打成叛徒,无休止的批斗,挨打。女儿不原谅她,并和她断绝了母女关系,离开了家。</h3><h3> 我也哭我的妈妈,那时我已经长大了,知道家里为什么没有爸爸。妈妈在文革期间日子也不好过,因为爸爸的问题,经常挨批斗,因为当时妈妈的心脏病很严重,常常是批到一半的时候就昏倒了,是妈妈的同志把她送回家。看到躺在床上的妈妈,吓的我会哭,妈妈就会笑着对我说:"别哭,我没事,一会就好了。这么漂亮的女儿一哭就不好看了。"</h3><h3> 望着妈妈苍白浮肿的脸、紫色的嘴唇、发黄稀疏的短发,眼睛却流露出来温暖慈爱的目光。我不哭了,因为妈妈说了,一会就好了,我相信一会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我相信妈妈。因为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休息一下就会又起来给我们做饭的,妈妈是不会让她的儿女饿着。</h3><h3> 第二天,妈妈还会起来去上班,因为她还有学生,下午再接着挨批斗。</h3><h3> 这些都是我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应该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或妈妈有意满着我的事。是怕我小,怕我受的更多的伤害。</h3><h3> 尽管是这样,当听到《伤痕》这个小说时,童年时我看到的事儿还是会浮现在脑海里,还会让我流泪。</h3> <h3>六、 妈妈的牵挂</h3> <h3>  印象很深的是每年春节家里都会来一个陌生的叔叔。这一年的春节,这个叔叔又来了,坐了很久,也没有走的意思,还一直问哥哥去哪儿了?妈妈说出去玩了。快要天黑的时候,哥哥才回来。叔叔看到哥哥回来就站起身来,走在哥哥面前,拍拍哥哥的肩膀说:"大小伙子了,看看到我哪儿?"就和哥哥比比个看到他哪儿了,回过头对妈妈说:"不错不错,比去年我来的时候长高了许多。"妈妈接过话说,"可不,也没看见孩子长,就看衣服短了,今年也没给他做新衣服,再将就一年,看看明年宽裕些,给他俩一人做一件吧。"叔叔告辞走的时候妈妈又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米和面都给叔叔拿走了。叔叔走后我就哭着对妈妈说:"你把好吃的都给人了,我们吃啥?"(有客人在的时候小孩是不能说话的,这是家里的规矩)。妈妈先是叹了口气,然后一边帮我搽眼泪一边说:"没事,不哭,妈妈再想办法,会有你吃的,哪能饿着我的宝贝女儿呀!"</h3><h3> 后来知道这些米和面是稍给爸爸的。当时妈妈是不能说的。我们还太小,不懂事,还有要是让学校领导或邻居知道了,妈妈的日子就更艰难了。没和阶级敌人划清界线,还同情他们,这是原则问题,是要上纲上线的。</h3><h3> 一直到爸爸平反回来后,才知道那年那位叔叔为什么在我家呆了那么久。那年妈妈给爸爸稍去一张照片,只有我和妈妈,哥哥因为没有黄上衣不肯和我们一起照相,黄衣服在那时是男孩子最喜欢的衣服,象征着解放军。照片稍去后,爸爸就想为什么没有儿子呢?是不是儿子已经不在了不敢告诉我?于是就让和他一起在农村劳动的叔叔到家里看看,并叮嘱他一定要见到哥哥。</h3><h3> 现在我能懂爸爸的心情,儿子是他的希望、未来,他不会想到是因为没有黄上衣没照这张像,他认为一定是儿子出什么意外了。</h3> <h3>七、 妈妈的支持</h3> <h3>  七八年我中学毕业,大多数的同学离开了学校。当时有两种选择,可以下乡或者在街道找点临时工干,还可以上高中继续读书考大学。当时家里很困难,就妈妈一个人上班,哥哥已经下乡三年了,那时爸爸还在农村劳动呢。妈妈的同志就劝妈妈说,别让你女儿再念书了,一个女孩子,念不念一样,将来还不是得嫁人。甚至连我姥爷都告诉妈妈别再供我读书了。妈妈从未有过一丝犹豫,始终是鼓励我好好读书。有时我会贪玩,或偷偷看小说不务正业,妈妈看到了就劝我说:"快好好复习吧,你知道高考对你有多重要吗?你若考上大学,将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再坚持坚持。没有多长时间了,考完后你想看多少小说都行。"</h3><h3> 记得高中时候开过一次家长会,散会后,妈妈去和班主任了解一下我的学习情况,看看还需要再做那些努力。班主任告诉说:"给你女儿增加点营养就行了。"从那以后,回家就有细粮吃,每次叫妈妈一起吃饭,妈妈就会说,我吃完了,你自己吃吧。晚自习前,一定想尽办法给我做点吃的,并嘱咐我一定回家吃了饭再去上晚自习。妈妈想的是一定让我考上大学。再难再苦也要把我供出来。这些都是后来我听妈妈的同志告诉我的。</h3><h3> 刚上大学时,必要生活费支出后,也就所剩无几了。晚上自习回来很饿,也没钱买点饼干之类充饥。每次返校的时候,妈妈会给我做点炒面,就是先把猪油烧热,再把面放到油里小火炒,面变成金黄色就熟了,晾凉后加点糖,吃的时候用热水冲开。那时也没有青丝玫瑰和芝麻花生之类的东西。刚刚过完春节,家里有剩下的葵花籽,妈妈就把葵花籽一个一个剥开,将剥好的葵花籽仁放到炒面里,好让炒面更好吃些。我现在还记得妈妈炒面的味道。</h3><h3> 一直到我的孩子出去读书时,我去看他时也会给他带点我和妈妈学做的炒面,因为在我的心里妈妈的炒面最好吃。</h3> <h3>八、妈妈的离去</h3> <h3>  我和哥哥工作后,家里的情况好了很多。改革开放后,爸爸的问题也解决了,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可是妈妈的身体状况也是越来越差,住院是经常的事。有一次我在医院陪妈妈,妈妈和我说:"女儿,我现在可高兴了,看看我现在多好,儿子女儿都成家立业了。你爸也回来了,不用在农村受苦了。我现在既无外债,也无内债,还略有结余。你们还常常给我买衣服买吃的,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h3><h3> 看到妈妈一副知足快乐的样子,我也为她高兴,妈妈受了大半辈子苦,晚年还是挺幸福的。</h3><h3> 94年12月23日早,我接到哥哥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妈妈病了,能不能回来一趟(我因工作原因和妈妈不在一个城市),哥哥在电话里哭了。我知道妈妈病的一定不轻,否则哥哥不会给我打电话,也不会哭,我急忙去和领导请假,忍不住也哭了,领导说别哭,赶紧走,并给我派辆车,我一路哭着赶回了家。到医院时已经是中午了,妈妈挂着吊牌,鼻子上插着氧气管,妈妈一看到我就流下了眼泪,然后又笑一笑,我忍不住大哭了起来,哥哥小声说:"别哭"。我强忍住眼泪,趴在妈妈的床边,轻轻摸着妈妈的头发,妈妈的脸,妈妈已经不能说话了,只是目不转睛的看着我,不肯离开。不知医生给妈妈用的什么药?一会儿妈妈就睡了,一直到晚上妈妈又醒过来,转过头看看我、看看哥哥,对我们笑了笑,又昏迷过去了,从此再也没醒过来。记得我小的时候妈妈曾经说过,她希望她走的时候是个银白的世界,妈妈走的那天天上飘起了雪花。</h3><h3> 体弱多病的妈妈,在那些年政治和经济双层压力的摧残下,在我和哥哥的千呼万唤中,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我再也没有妈妈了。</h3><h3> 这些年,我不敢去回忆,但却难以忘记。难以忘记妈妈吃的苦,妈妈受的罪和妈妈给我的爱,我在妈妈的爱中健康快乐的生活着。</h3><h3> </h3> <h3>作者: 如心</h3><h3><br /></h3><h3><br /></h3><h3> 2017年7月10号</h3><h3> 写于多伦多,加拿大</h3> <h3>  这些年来,一直都想写点东西纪念妈妈,一直也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合适的方式,是美篇给了我机会,让我在这里回忆妈妈,回忆妈妈给我的爱。</h3><h3> 非常感谢创建美篇的工作人员,给了我们这个平台,让我们能袒露心声,让我们不留遗憾。再一次感谢!</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