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中的布局(副本)

猫眼影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猫眼&quot;学摄影&quot;笔记</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课》</b></h1></h1> <h1><b>摄影构图的概念:</b><b>&nbsp; &nbsp; &nbsp;</b></h1><h1><b> 摄影构图就是<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揭示艺术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它是指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如何在取景框这个有限的平面空间里,合理地安排所看到的画面上各个元素的位置,从而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同时表现出摄影者的创作意图的过程。这个过程,和传统绘画中的"章法""布局"是一样的,是一种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span></b></h1> <h1><b>摄影构图的特征:<br />&nbsp; &nbsp; 构图主要特征是讲究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构图属于立形的重要一环,但必须建立在立意的基础上。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概括地说,所谓构图,也就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诉诸于视觉的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最佳配合。</b></h1> <h1><b>摄影构图的目的:<br />&nbsp;&nbsp; 通过摄影者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画面上生动、鲜明地表现出被摄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关系,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为观赏者所真切感受时,以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视觉美点。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完善、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b></h1> <h1><b>一、构图的五条原则:&nbsp;&nbsp; <br />A、画面简洁,主题鲜明,主体、陪体、环境空间有机结合;<br />B、活用线条,创意与众不同,意境深远;<br />C、布局平衡,整体和谐完美;<br />D、画面完整,防止不当裁切或遮挡;</b></h1><h1><b>E、留有空白,使人产生联想。</b></h1> <h1><b>(一)、画面简洁: <br />&nbsp; &nbsp; 画面结构简洁明了,主题鲜明、去粗存精。简洁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设法让照片主题具有最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对被摄景物精细取舍,对视线中的景物进行必须的选择、提炼,从自然凌乱的景物中突出一个侧面,把最能反映主题的内容进行塑造,达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b></h1> <h1><b>(二). 布局均衡 </b></h1><h1><b>&nbsp; &nbsp; 整体布局和谐完美。有意识地将画面中的影调、线条光影、色块空白及被摄体的形态、人物动作等组织成均衡的形式,运用摄影语言实现点和块、线和面、冷和暖等诸要素的布局达到观赏者视觉艺术上的均衡,使其符合艺术造型规律和原则。</b></h1> <h1><b>(三)、活用线条: <br />&nbsp; &nbsp; 活用明晰的线条纹理可以令构图变得更有深度和活力,增强照片的视觉冲击力。线条会从两方面影响构图:线条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主体上。线条具有平衡、划分、引导等作用,增加美感,质感。要特别指出的,水平线可以营造一种平衡的情绪。</b></h1> <h1><b>(四)、画面完整: <br />&nbsp; &nbsp; 被摄主体自身的外部形状视觉印象,其轮廓是摄影构图中的主要造型元素,对整幅画面构图的形式产生显著的影响。要表现好被摄体的形状,就必须将它的边沿轮廓交待清楚,边沿轮廓的影调或色彩要尽可能的与背景有所区别。构图过程中要力求作品的画面完整,防止遮挡和不当裁切。</b></h1> <h1><b>(五)、留有空白: <br />&nbsp; &nbsp; 空白是指画面看不出实体形像而趋于单一色调的部分,形成实体形像之间的空隙,空白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画面上留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是呼吸口,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精美的艺术品,只有放在整洁的空间,才会绽放出艺术的光芒。</b></h1> <h1><b>&nbsp; &nbsp; 一般常用天空、地面作空白。背景上的空白能突出主体。画面上的空白能创造意境,如果画面塞满实体形像,没有一点点空白,给人以臃肿,压抑感。画面上留有适当空白,使观众的视线有回旋的余地,空白与实体互相衬托才能形成不同的联想。只有在人物视线方向或物体前方留有适当的空白,才能创造画面意境与感受主体运动,用花草树木适当填补空白,起到美化、均衡画面和提高画面平均亮度作用。</b></h1> <h1><b>  如果被摄物体把整个画面塞得满满当当,无一丝空白,就会给观众相对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看官们的视觉有着回旋的余地,其思路也有发生变化的可能。画界人士常说道:"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留白适宜会使画面生动妩媚、灵空俊秀。在空白处常常洋溢着作者的情感,观众们可能由此产生的各种遐想,作品的境界或将悄然提升。</b></h1> <h1><b>  画面上的空白与拍摄的主体所占面积的大小,还要符合一定的比例。绝对避免面积相等或者相互对称!一般来说,画面上的空白总面积应该大于拍摄的主题所占的面积,画面才显得空灵、秀丽。如果拍摄的主体所占的总面积若大于空白总面积画面似乎是重在纪实的彰显。但是,如果两者在画面上的总面积相等的话,那么给人们的感觉就显得呆板而平庸,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感觉问题。</b></h1> <h1><b>二、构图的基本要素:<br />A、距离、方位、角度,<br />B、点、线、面,<br />C、轮廓与形状<br />D、光线及影调(包括色彩)<br />E、透视及对比</b></h1> <h1><b>(一)、距离、方位、角度:<br />&nbsp; &nbsp; 在摄影构图的众多因素中,拍摄位置的选择是最重要的,选择是否妥当,是直接影响摄影构图的优劣的重要因素。拍摄点所体现的是相机与被摄对像之间的空间位置,它包含拍摄距离、拍摄方位和拍摄角度。所以,我们把距离、方位、角度称之为选择拍摄点的三要素。</b></h1> <h1><b>1、拍摄距离:</b></h1><h1><b> 拍摄距离的选择体现在图片画面上就是景别的变化。我们通过距离的远近变化,来确定景物形象的大小及所包含的空间范围。通常所说的景别主要包含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我们在进行拍摄、创作中具体选择哪一种景别,需拍摄者根据所拍对像、题材所产生的艺术构思和立意来决定。</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注重调整人物与景的相对关系。</b></h1> <h1><b>2、拍摄方位:<br /> 拍摄方位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像之间的同一平面上的对应关系。在同一平面三百六十度范围内,前后、左右任一方位都可以作为拍摄点,不同的方向会获得不同的画面构成。通过方位的选择来决定被摄人物在画面中的结构方式,使被摄的主体、陪体、以及前景、背景几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摄影的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通过拍摄方位改变可以产生正面、斜(前)侧面、侧面、后侧面、背面等不同的构图形式。</b></h1> <h1><b>3、拍摄角度:<br /> 拍摄角度,是指拍摄点与被摄体之间的水平线高度的变化关系。摄影者在距离、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所处的高度,它大致可分为;平摄、仰摄、俯摄,三个高度。</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角度的不同表现的画面效果不同。</b></h1> <h1><b>(二)、点、线、面:<br /> 在一个画面中,将几个点以几何形式布局,人们也会想象中将这几个点连成线条,线条是表示两‘点’之间的&quot;路径&quot;,蕴含着运动表示位置或方向。线条是构图中有力的要素,因为它能引导观众的眼睛。要拍摄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就要积极寻找线条,将它们置于你的取景器中以激发特有的情感。</b></h1> <h1><b>(三)、轮廓与形状:<br /> 形状是闭合线条产生的结果。然而艺术家在相机的取景器中确定色彩范围或安排物体时,没有线条形状依然可以觉察出来。一些基本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和六边形都在自然界中以某种或其他形式出现。空间由形状和形体决定。正形即形状和形体,负形是形状和形体周围的空白,有些有平衡感的图像互为正负形。</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外沿轮廓线条体现着造型美</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隐形线条更富韵律节奏美。</h1> <h1><b>(四)、 光线及影调:<br /> 摄影构图过程中要善于观察不同的光线场景形成不同的影调效果,注重光线的造型作用,熟悉、掌握及巧妙地运用各种光线条件所形成的不同造型效果,配合运用其它手段更好地塑造表现主题。</b></h1> <h1><b>(五)、 透视及对比:<br /> 摄影透视最重要也是最经常运用到的形式是焦点透视和空气透视;对比:包括影调对比、颜色对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形体对比、远近的对比、质感对比。</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利用线条的透视会聚作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空气透视(阶调透视)。</h1> <h1><b>三、摄影构图中的布局 <br />&nbsp; &nbsp; 要拍摄出一张满意的照片,特别是一张满意的风光照片,构图是尤为重要的。一般我们把照片的结构分为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等几个要素。布局是构思、组织、安排画面主体、陪体、前景、背景及空白各个成分的相互关系,以便组成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统一的完美画面。构图处理得如何,根本取决于画面主体表现得是否成功,以及主体与陪体等的相互关系处理是否得当。</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天大瀑布取景中的景别及布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画面布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物画面的构成:主体、陪体、前景、后景及空白等诸要素。</h1> <h1><b>(一)、主体:</b></h1><h1><b>&nbsp; &nbsp; 在摄影作品中主体即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也是摄影画面的兴趣中心,它既是反映内容与主题的主要载体也是画面构图的结构中心,是组织画而的主要依据,它在画面面中起主导作用,是控制全局的焦点。一般来说,一幅画面中只能有一个主体。它可以是一个人或者物,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组物体。</b></h1> <h1><b>主体在画面布局中的地位<br />&nbsp; &nbsp; 主体在内容上占有统帅的地位在构图形式上起着主导作用。在拍摄时首先要考虑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安排和大小比例,然后再决定和安排其余的视觉形象,如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等的形象大小、数量多少和位置所在。</b></h1> <h1><b>主体在画面中的作用 :<br />l、体现主题思想。主体是主题思想的体现者,突出主体能给观众鲜明的印象,使观众能及时正确理解照片的内容。画面中可以只有主体,但不能没有主体。<br />2、主体是画面的结构中心,有利于集中观众的视线。画面当中所有的元素都需围绕主体来组织,以主体作为画而结构的依据,为突出生体服务。</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突出主体常用方法</b></h1> <h1><b>1、给主体位置上的优势。可将主体安排在画面的正中偏左或偏右,较小的主体可以安排在黄金分割点上。</b></h1> <h1><b>2、利用视线指向突出主体。观众的注意力可以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视线集中到主体上面,视线起到间接突出主体的作用。</b></h1> <h1><b>3、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主体。常用的对比手法有:明暗对比、色彩对比、大小对比、虚实对比。</b></h1> <h1><b>4、弱化杂乱物体突出主体:使用长焦镜头,压缩画面,在构图时把画面中与主体无关的东西尽量虚化掉。</b></h1> <h1><b>  主体在表现手法上,有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两种:直接表现的主体在画面上占很大的面积,以突出的位置吸引观众。镜头可以通过焦点虚实变化表现一个主体,也可以是镜头焦距变化后的主体。</b></h1> <h1><b>&nbsp; &nbsp; 间接表现的主体在画面上占不大的面积,而且不着重清晰的质感,而着重神韵与内涵的表达,但仍是画面的结构中心,此时,环境占大部分面积,侧重于烘托环境气氛,表现地形地貌与生态环境的全景镜头常用这种手法表现主体。</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陪体</b></h1> <h1><b>&nbsp; &nbsp; 陪体是指与画面主体有紧密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对象。陪体在摄影画面构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I、与主体共同完成主题思想的表达。2、增加画面信息量,使画面更自然、更生动。3、使画面造型更丰富,更具感染力。</b></h1> <h1><b>  陪体是拍摄者选取用以辅助主体表达内容的人或景物。在摄影画面中作为陪体的对象,是处在与主体相对应的次要位置,与主体相呼应。画面中恰当的陪体对于主体特征及内涵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画面语言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b></h1> <h1><b>  陪体还可以起到点明和深化画面主题的作用,画面中如果没有陪体,那么画面的意义容易流于一般,而有了陪体,画面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三)、前景</b></h1> <h1><b>&nbsp;&nbsp;&nbsp; &nbsp; 前景往往也是引人注目的,所以前景之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是风光照片成败所在,对于前景要特别注意。好的前景可以加强风光照片的表现力。</b></h1> <h1><b>  前景在拍摄画面中还有其特殊作用,如可以帮助主体直接表达主题、交待内容,表现时间概念、季节特征和地方色彩,表现拍摄现场的气氛。比如用花朵、柳絮、枫叶、冰柱、芦苇等做画面的前景,给观众以鲜明的季节印象。</b></h1> <h1><b>  前景在画面中的安排并无什么一定之规,根据画面内容和拍摄者构图的需要,可以将前景安置在画面框架的上下边缘或左右边缘,甚至可以布满画面,比如雨幕、烟雾等。但是,前景的运用和处理应以烘托、陪衬主体以及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为前提;而不能分割、破坏画面,影响了主体的表现。</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利用前景直接表达主题</b></h1> <h1><b>如何拍摄好前景:1、不要选择太过复杂的前景,一束花丛、一块石头或者是山间小溪,都是很好的前景。2、掌握好前景在画面中的面积。3、前景尽量不要在画面中央,将它放在画面一角。或安排在画面下三分之一处。4、构图中暗藏引导线,以引导观众的日光。5、采用用广角镜头。6、采用大景深。小光圈,使用手动对焦,将焦平面设置在中景与前景之间。比如前景距相机1米,将焦距配置在2米左右。</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背景</b></h1> <h1><b>  背景是指画面中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属于距镜头最远端的&quot;大环境&quot;的组成部分,可以是山峦、大地、天空、建筑,也可以是一面墙壁、一块布幕或一扇窗户。</b></h1> <h1><b>  在照片拍摄中,大多都比较注重主体该如何表现,往往忽略了背景,从而削弱了主体的气势。虽然背景在画面中不处于主体位置,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主体的表现,干扰观众对兴趣点的认同。所以要注意对背景的处理。</b></h1> <h1><b>  背景与主题的整体性:照片上的背景是指画面中比被摄主体更远的环境。有一些被摄对象,如沙漠、人山人海的场景,它们自身就有一定的深度;或者被摄对象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透视变化效果,拍摄这样的对象从画面上很难明确指出哪些部份是背景。但表现单一的人、物,一群人的照片,则一定有明确的背景。</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背景在构图中的作用:突出主体,</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使轮廓和形状清晰可辨。</b></h1></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表现被摄对象所处空间环境的大小</b></h1> <h1><b>  当你选择和处理后景时,应注意后景的影调、色调应与主体形成一定的对比,应尽量避免主体与后景的影调、色调相近或雷同;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简化背景,力求后景的线形简洁、明快,以尽可能简洁的背景衬托主体;后景的清晰度和趣味性不应超过画面主体等。</b></h1> <h1><b>  背景是主体后面的景物,用来强调主体环境,突出主体形像和丰富主体内涵。背景位于主体之后,可以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及现场氛围,并帮助主体揭示画面的内容和主题。从结构形式上说,它可以使画面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和透视感,增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b></h1> <h1><b>四、构图布局注意事项:1、在摁下快门之前,要明确面面主体是什么,然后再去表现主体。2、光线是有效的造型手段,通过光线可以把主体和背景区分开来。3、尽量不要把多余的东西留在画面上那样会显得杂乱无章。4、陪体的安排应以不削弱主体表现为原则,主体与陪体不能均衡,以防主次不分。5、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色调安排、线条走向等方面都要与主体配合,不能喧宾夺主。6、有时候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也可以没有陪体。</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摄影构图的结构形式和规律</b></h1> <h1><b>  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构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线性构图(对角线构图、横线构图、竖线构图、曲线构图等)和形状构图(如三角形构图、正方形构图、A字形构图、S形构图、C形构图等)等,同时光影、色块等形式和因素也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管何种形式的构图,均应以达到突出主题(或是主体)的目的为原则。</b></h1> <h1><b>  黄金分割理论:黄金分割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他在当时十分有限的科学条件下大胆断言:一条线段的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比,如果正好等于另一部分同整个线段的比即0.618,那么,这样比例会给人一种美感。后来,这一神奇的比例关系被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誉为&quot;黄金分割律&quot;,比率为5︰8。</b></h1> <h1>摄影作品构图十忌&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1><h1><h1> —— 初学摄影者常犯的错误</h1>  1.画面撑得太足<br />  有些初学摄影者拍照时喜欢让被摄主体顶天立地充满画面,这很不利于照片后期制作过程中进行裁剪。同时也会令到作品显得拘谨、死板。<br />  2.地平线倾斜<br />  有的人为了将一些高大的景物拍全,便在取景时采取了让画面倾斜的方法。这实在是个得不偿失的做法。如此,势必造成地平线倾斜,画面失衡,视觉感受不舒服。<br />  3.头撞南墙<br />  拍摄侧面的人像或带有向前冲势的物体时,没有在画面主体的前方留一定的空间,给人一种头撞南墙的感觉,画面显得沉闷、压抑。<br />  4.附加物缠身<br />  背景选择不当,产生了烟囱长在肩膀上、脑袋上冒出大树杈等现象,破坏了人物原来的形象。<br />  5.落格<br />  当被摄者与高大的衬景在一起时,顾景不顾人,一味将镜头抬高,结果是拍全了,可人物在画面上常常只剩下个脑袋,落在画面的下端,非常难看。<br /> 6.画面分裂<br />  取景时没有处理好地平线的位置,将其置于画面正中,于是画面被一分为二,呈分裂状,缺乏和谐、统一之感。<br />  7.喧宾夺主<br />  在画面中过多地表现了陪衬体,使主体物处于次要的地位,反而不引人注目。<br />  8.缺乏趣味中心<br />  取景时缺乏忍痛割爱的精神,"鱼"区,"熊掌"亦取,意欲兼收并蓄,反而造成了画面无主次、小头绪、结构松散、杂乱无章的现象。<br />  9.各顾东西,神情不一致<br />  在拍摄众人合影照时,人物的位置没安排好,不能形成一个向核心靠拢的趋势,画面形势呈分裂状,与作品所欲表现的主题不相符。<br />  10.画面失衡<br />  在构图时没有顾及画面的影调、色彩结构,造成画面色彩,影调失衡,纵深感和透视效果差。</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