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益民建厂52周年纪念活动征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佛山中益民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三线伟业记</h3><h3> </h3><h3> 天地悠悠,岁月匆匆,五十二年弹指一挥间。欣悉呂粱,国莉等热心同事和组委会十月将在荣昌城举办重庆益民机械厂建厂52周年的喜讯,虽然本人已迈入了古來稀的行列,但仍感十分欣喜和万分激动,特秉笔写史,沥血著文一篇,献给光临此次厂庆盛典的全体同事和职工家属飨之!但当我竭力要在脑海里把曾经辉煌的益民厂为中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增添一抹色彩之际,方才感到史海钩沉,仅凭想象是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只有让我们撩开漫漫岁月留下的层层面纱,才能使大家真切的摸到在益民厂三线建设峥嵘岁月里涌现出的那一个个真实的身影和益民人的无悔人生。由于时间久远,资料缺乏,加之本人所见所闻有限,文中所记不尽全面,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还望各位读者海涵和指正。</h3><h3> </h3><h3><br /></h3> <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益 民 伟 业</h3><h3> </h3><h3>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局势内忧外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苏边境苏修陈兵百万,祖国西南边陲狼烟四起,美帝国主义发动了对越南、老挝的侵略战争,苏美联合反华,矛头直指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作出了"大打、早打"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英明战略判断,发出了"集中力量,争取时间,建设大三线"的伟大战略部署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令。从1964年开始的一场浩浩荡荡大军西下的战略转移,造就了全国17年的大移民。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中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400多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从东北、华北、中南等老工业基地,打起背包,集体迁徙,跋山涉水來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用汗水、血泪和生命,建起了一个个強大的能源、交通、钢铁、机场、电子和机械等軍工门类齐全的国防工业体系和安全可靠的战略后方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德阳飞机航空、成昆铁路,和重庆常规兵器、造船、汽车、化工、机械、光学仪器仪表等上千个重要国防项目,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广袤的祖国大西南拔地而起。几百万三线建设者们,用火热的青春撑起了时代的重任,点燃了沉睡的西陲;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共和国西部的脊梁,在中华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描绘了一幅宏大壮丽的自然图景,谱写出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h3><h3> 重庆益民机械厂,代号国营383厂,这个矗立在重庆西大门成渝经济带重要工贸城市荣昌川渝交界处古佛山脉群山叠峦之中的国字号大型三线兵工企业,海拔高达700余米,始建于1965年。</h3><h3> 根据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伟大号令,1964年中央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和"西南局国防工业办公室"。因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南的重点在四川,而四川的大头又在重庆。所以,重庆以其自身较强的工业实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工企业三线建设的主战场。1965年2月,中央批准了五机部《关于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生产基地的建设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资金新建一批三线大中小口径炮弹厂、枪弹厂、火炸药厂和光学电子企业。国营383厂,就在那时从山西太原国营743厂部份搬迁入渝新建起來的西南地区惟一大口径炮弹生产制造基地。毛主席、党中央一声号令,当年的"好人、好马",即承担383厂三线建设的各老厂职工、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转业軍人等数以千计的热血青年和祖国其他的优秀儿女分别从河北、北京、太原、沈阳、哈尔滨和山东等老工业基地各大中城市纷纷迁徙南下,來到重庆西大门的荣昌县古佛山脉,似蒲公英般在这深山老林里扎根开花。凭借着为383厂三线国防建设奉献终生的精神,风餐露宿,肩挑人扛,战天斗地,披荆斩棘的大上快干。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創业,团结协作,积极拼榑,于七十年代初,一座占地面积数平方公里的重庆益民机械厂,在这古佛山脉群山峻岭之中拔地而起。截至2005年政策性破产前,全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852万元之巨(按当时物价水平计算)。</h3><h3><br /></h3> <h3> 工厂由五大片区组成:四个主生产区和一个生活区。</h3><h3> 工厂辖属近50余个分厂、车间、后勤及职能科室等单位,另在荣昌工业园区和重庆城区还有益鑫、益弘和浦益斯三个分厂。厂区厂房建筑均依照国家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要求,整洁壮观,巍峨宏伟,宽敞明亮,有利生产。各分厂、车间设备精良,拥有国内最大的冲压机床、精密的车钳铣铇磨普通机床、数控专用车床和先进安全的TNT装药压药设备等。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工厂又在冲压、机加、总装三大工房内安装了自动化流水线大型设备。厂区环境优美,道路四通八达,运送钢材物资和军品的专用铁路线从工厂三区库房一直延伸至老成渝线广顺火车站,与成渝铁路贯通。</h3><h3> 工厂历届领导班子精明团结,技术力量雄厚,职工人数众多。隨着七十年代军品生产投入正式运营以來,一批又一批大中专毕业生、返诚知识青年、转业退伍军人和职工家属子女不断被充实到工厂职工队伍之中。特别是在军品生产任务不断增加的八十年代中前期,是工厂最为辉煌的巅峰时期,正式职工人数曾达五六千人之多;具有中、高级专业职称的技术干部和中高级技师的技术工人就有数百人。军品生产连续多年創下了全国170余家兵工企业利润之最,风麾整个兵工行业;同时,也为当年"援越、援老抗美作战"和"中国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及"两伊战争"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钱敏同志(注:钱敏时任重庆市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是魯大东;1977年魯大东调任四川省长后,钱敏任重庆市委书记)所说:"三线建设对援越抗美战争的胜利是立了功的,所用的枪炮子弹,都是三线工厂提供的。"七十年代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同志还亲临我厂视察,并为工厂挥毫题词"奋飞",以此作为对工厂功绩的鼓励和赞扬。</h3><h3> 由于我厂完成军品生产任务成绩显赫,扬名四海,也惊动了中央领导。建厂首任党委书记、厂长薛耀倫同志被国务院和中央政府破格提拔进京,担任了五机部副部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为此,"想方设法要到益民厂工作",就成为了当时荣昌及周边市县领导干部的子女或数以千计的大中专毕业学生和优秀青年羡慕并追逐的目标。</h3><h3> 工厂生活区建在山上,按地域和地理位置划分为五个自然村。建厂之初,我厂与全国其它三线企业一样,是独立于城布风景之外的:一排排用泥巴夯实作为墙体的"干打垒"职工住房,犹如梯田般似的沿山分布,极其简陋。数以千万计,一批又一批扎根益民的建设者及其子女们,就是以这种艰苦創业、吃苦耐劳、不讲条件、不计報酬、团结奋斗、默默奉献的实际行动,創建了益民人的"大三线精神",成为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祖国现代工业体系中一朵别样的奇葩!</h3><h3>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人为本"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拆旧房,盖新楼,一幢幢现代化建筑在厂区和生活区拔地而起,高层住宅鱗次栉比,生活娱乐设施美观实用,村村公路四通八达,处处绿树成荫,花团绵簇,工厂面貌煥然一新。水上公园、影视俱乐部、跳舞厅、旱冰场、遊乐场、篮球场和露天广场等健身休闲娱乐场所遍地开花,幼儿园、子弟校、技工校、培训中心、电视台、图书馆、阅览室、大礼堂等文化教育设施应有尽有,职工医院、外宾招待所、农贸市场、洗澡堂、商店、超市、银行、派出所、邮局等服务行业"五脏"俱全。正如世人的一句侃言所说:"益民厂除了没有火葬场,一个人从生到死的一切需求要素基本具备!""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三线益民人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工作、学习、生活,栖息在被人称为"益民国"这个优美舒适的人间乐园中!</h3><h3> 在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几十年里,全民所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工人阶级作为全社会的领导力量,是国家强大的支柱和依靠;国营单位职工成为了全社会宠爱的娇儿和命根子。国家对国有企业,尤其是三线軍工企业给予了特殊的优惠和保护政策:工资有保障,福利不用愁,住房国家分,物资供应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头。大城市里最早出现、最先流行的各种新潮元素和新鮮事物,三线厂里都率先出现。虽然兵工企业实行了国家严格的"保密"制度,电视台、电台和其他各新闻媒体都少有報道,连中国地图册也不作任何标识,但就是这样一个个深居高山人未识的三线厂,其实什么地方都比地方洋气、方便和实惠!能到益民厂这样的三线兵工企业安家落户,真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本人今生也无悔,真有"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益民厂亲"的深切感触啊!</h3><h3><br /></h3> <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 兴 未 艾</h3><h3> </h3><h3>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企业也有兴衰成败,历史的变迁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和资本市场经济的引入,原本就缺乏地利、资源和市场战时保障体制的像益民厂这样的三线军工企业,不可避勉地受到"山、散、洞"和大型专业军工设备弊端的影响,在"军转民"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就如同一个背着全套设备进行武装泅渡的战士,与身着泳装的运动员去参加比赛一样,其"极盛而衰"的结果是不言自明的。在电闪雷鸣和惊涛骇浪中已负重航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巨轮,眼看就要闯过暗礁漩涡,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重庆益民机械厂,在经历了"市场经济"、"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砸三铁"、和"企业改制"等等巨痛之后,也慢慢滑入到了沉没的漩涡:企业军品生产任务骤减,民品生产难以为继,经济效益年年亏损,债务负担日趋沉重,职工群众囊中羞涉,月月入不敷出,生计难熬,怨声载道。为此,工厂不得不于2005年12月下旬宣告"政策性破产"。</h3><h3> 也许,这一刻对万余益民人來说是伤筋动骨、刻骨铭心的;也许,这个《决定》对昔日辉煌业绩独坐"老大"的益民厂來说,既是"惨烈",又是"惨痛"的因为从此后由于承担国防建设和军工任务而始终神秘的"益民三线人群"一夜之间却再也不"神秘"或不被人"羡慕"了。谁也不曾想到,经过三代益民人几十年艰辛创造的辉煌,会成为这一特定历史转轨时期的"牺牲品"?我不打算去评价,我也沒有资格去评价三线伟业的成败得失;我只知道"勿忘厂耻,奋发图强;前事不忘,后亊之师"这四句名言。牢记益民厂的辉煌历史和失败教训,是为了开创益民厂未来的更加辉煌和重整河山!虽然益民厂作为实体已消失于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也无论益民厂厂名如何更改,但益民厂依旧还戴着一顶国有企业的帽子。喜欢益民厂的周边区县几十万普通老百姓,和吮吸益民乳汁成长起來的成千上万余名新老三线益民人,定会永远习惯性的叫她真名:重庆益民机械厂!</h3><h3> 忘不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益民人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生命;忘不了川渝交界处古佛山中这片贫瘠的山坡地,它饱蘸着我们老一代三线人青春年华的汗水、泪水,甚至鮮血!他们曾在这片热土上播种希望,编织梦想;他们曾把"振兴益民,开拓前进"作为一辈子的人生追求和毕生事业而奉献了青春和终生!今天,无论谁是最终选择"离开"益民厂,还是选择继续"留守"益民厂,但几乎都沒有任何人质疑过当年"三线建设伟业"的政策与其达到的国防战略意义上的深远效果。无论益民人今天和今后身在何处,或是以何种形态生存或生活,但谁都无法除掉自已身上或心中深深的"益民烙印"和"益民情"!</h3><h3><br /></h3> <h3>2017年7月脱稿于益民厂李廷贵</h3> <h3>本文作者李廷贵,出生于1945年7月11日;籍贯,四川泸州;文化程度,大学专科。1965年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先后在云南普洱中国人民解放軍后勤22分部軍校学习,专业为老挝语(84年昆明军区补发軍校中专文凭)。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老边陲的云南西双版纳勐腊磨憨中国人民解放军108兵站,担任"援老抗美"作战老挝语言軍事翻译(现获国家参战生活补助金)。因对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运动"的怀疑,情绪压抑,本人于1970年2月申请退役,并于同年5月被泸县人民政府分配到益民厂工作。在厂的几十年里,先在八车间从事磨车工七年,到厂职工医院担任办事员两年,1979年调入总厂机关技安环保处历任环保管理员、助理统计师和统计师等职,于2005年7月被荣昌县社会保障局批准"正式退休"。1985至1989年参加全国统计干部统计专业自学考试全部课程合格,喜获大学专科毕业文凭;1977至1979年曾在厂子弟中学担任代课老师,主讲初中语文和高中史地;1994至1995年,担任益民技校财会班《统计学原理》全科主讲老师;退休后的2007至2011年,又重返益民技校工作四年。作者已出版的书籍有回忆录《人生自信60年》(60余万字),《援老援越抗美篇:年华》(20万余字),《三线伟业记》(20万余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