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沉默与狂野,理智与冲动、隐忍与爆发。</h3><h3>一部好的电影,是用布景、语言、肢体动作,揭示人类的情感中最复杂、最原始、最隐秘的原罪。</h3><h3>没有心理描写,呼吸之间就要表达紧张、狂喜、绝望、悲恸。</h3><h3>没有分析议论,举手投足就要体现阶级、种族、卑微、高尚。</h3><h3>更多的时候,情感悲喜难分、百味杂陈。社会正邪难分、黑白交融。</h3><h3>文字,可以天马行空,任意摹写。</h3><h3>电影,要受制于演员、天时地利、还有最关键也最世俗的——金钱。</h3><h3>改编并导演一部小说作品,无异于一次再创作。</h3><h3><br></h3></h3> <h3>苏有朋改行当导演以来,一共执导了三部作品。其中的两部作品的原著,我都读过,也很喜欢。没有想到的是,他竟能把这两部作品改编并演绎得比我想像中更精彩。<h3>他是伴随我成长的一位“熟人”,我更愿意称他为“熟人”,因为非常眼熟但从未惊艳,从“小虎队”里的“乖乖虎”到“还珠格格”中的永琪,“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杜飞”,还有“绝代相骄”中的“花无缺”等。</h3><h3>人如其名——乖乖虎,他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娃娃脸,五官干净。无论是唱歌还是演戏,都是人畜无害的永恒男二号和大绿叶。</h3><h3>唯一一次印象深刻的转型,是改编自麦家小说《风声》的同名电影,苏有朋在其中扮演一位小反派。难得的反派角色,他却演得用力过猛,浮夸、矫情,实在与剧情格格不入,何况,这部电影改编水平本来就不高。</h3><h3>苏有朋的演技在那部电影中被许多网友吐槽。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在寥寥几部电影中跑跑龙套。我以为他会像其他同时期的青春偶像,从此销声匿迹,只能在每个暑假的午间时段,偶尔凭吊。</h3><h3>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没想到这位外表纯情如水的男明星,藏着那么大的野心。</h3><h3><br></h3></h3> <h3>“左耳”的电影版着实令我惊艳了一把。<h3>这部电影原著小说,虽然感情充沛、情节曲折。但走不出青春作品的套路,说不上是特别优秀的作品,甚至不是原作者饶雪漫最突出的作品。</h3><h3>苏有朋版的“左耳”,与同时期的其他描写青春伤痕作品相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等。没有怀孕、没有堕胎、没有父母反对。</h3><h3>但不防碍他镜头下的展现的情感:青春如刀锋,步步剧痛。“左耳”的剧痛来自内心。成长,就是内心矛盾的撕扯,是几位少年对这个残酷世界的藐视、打破、再将碎片逐一检视、重建……</h3><h3>张漾与许弋两位男主角,黑白两天使。欧豪演活了桀骜不驯的张漾,从小以为自己被母亲抛弃,使尽心计将对母爱缺失的恨意报复在“母亲”的儿子许弋身上。一方面攀上富家女作为向上爬的阶梯,另一方面利用坏女孩的痴心作为报复的工具。这黑白两条线交织和延展,就在女主角李珥的视角中进行着——</h3><h3><br></h3></h3> <h3>张漾的报复是一个“否定”的过程,这段经历动摇着他一直以来的执念,他在其中体验着人间的真情与善良,坏女孩的爱可以坚执、真挚、好女孩的爱可以勇敢、笃定。他一直处心积虑报复的男孩其实无辜,金钱、地位也并不是“母亲”抛弃他的真实原因。追根溯源,父母的结合与分开本是个善意的故事,甚至,许弋的母亲根本就不是他的母亲,他原本只是个无父无母的弃儿。</h3> <h3>许弋的沉沦也是一个“否定”的过程,他在张漾的设计中,经历着人生的黑暗与邪恶,在富裕的家庭出生,他原本无忧无虑,品学兼优,灿烂得像阳光。他与热情的坏女孩堕入情网,一步步人生受阻,一步步迈向沉沦。对未来的希望、对人生的祈盼,随着母亲的去世与坏女孩的意外身亡化为乌有。在陌生的城市里,他重遇了好女孩李珥,李珥一直暗恋他,愿意用尽所有的力量去挽救他,让他重燃希望。最终发现,再多的爱,挽救不了一个心死的人。许弋的沉沦不单是他人的恶意,这个阳光大男孩已彻底迷失在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虚情假意里。</h3> <h3>李珥这个人物的存在,单纯如白纸,大部分时候,她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展现这个故事。偶尔穿插其中。喜悦、失落、悲哀都浅浅淡淡。沉默,却是为了更猛烈的爆发,我特别喜欢她为了保护坏女孩冲上前用头撞碎玻璃瓶。鲜血下滴,她往日清澈的眼神盛放愤怒之花,分外倔强、分外美丽。</h3> <h3>坏女孩的死让张漾觉醒,善良的李珥成为他最终的救赎。几个少年的故事激荡起伏,却也顺理成章。轰轰烈烈、无怨无悔的青春终归于平静,而黑白两天使最终都活成了普通人。<h3>回顾我们的青春,何尝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曾经认为的“是”未必是,曾经以为的“非”未必非,当你以为是非其实没有界限,回过头看,是是非非,清清楚楚。恰如水势变幻,大江东去,泾渭分明。</h3><h3><br></h3></h3> <h3>我生活的城市就有一条大江,天气晴朗时,江水清澈。暴雨降临前,江面看似平静,内里晦暗不明,老人们说,江底隐藏着漩涡,一旦要变天,无数的小漩涡就会凝聚成巨大的漩涡,甚至能掀翻一艘客轮。<h3>人的内心有多复杂?善意、恶意、情意、恨意。彼此无声无息地交织融混,水底下,无数的暗力结集,外表依然平静如昔。这样的情景,应该如何演绎?</h3><h3>“嫌疑人X的献身”是东野圭吾至今最出名的作品。这位著名的侦探小说家,用言情小说般的敏感笔触写推理小说,写出了冷酷理性之外人性温暖的一面。日韩先后翻拍了这部作品,珠玉在前,在导演界还算是新人的苏有朋居然敢去挑战中国版。</h3><h3>同一部作品改编的多部电影,必须事先做好面对观众与影评人挑剔目光的心理准备。特别是改编外国小说家的作品,同一剧情嫁接到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背景后,是否也能画面和谐、剧情通顺?一不小心,很可能就变成槽点满满的“深夜食堂”。</h3><h3><br></h3></h3> <h3>苏有朋的改编与驾驭功力让人佩服,同样是东方人,日本电影的人物表现会更外化、夸张一些,而中国人则倾向于内敛、沉郁的表达。而苏版的“献身”确是做到了与中国社情准确嫁接。无论是大背景、人物职场、民生状况都与剧情毫不违和。不知道出处的人很可能会错认为这剧情出自本土作品。<h3>除了背景,电影最离不开人。很多影评人会思考一个问题:导演和演员谁重要?电影看多了自然知道,导演比演员重要得多。</h3><h3>出色的导演,手下的演员只作本色演出就好,根本不需要反人格、多面化诸如此类的技巧。“左耳”里,他挑选出了一批年青的新演员出演,个个出彩,其中马思纯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大红特红。出了名演技差的小鲜肉也不过不失,恰如其分。</h3><h3><br></h3></h3> <h3>“献身”是部层次更为复杂的影片,王凯饰演教授,一如他往日常演的光彩夺目、耍帅耍酷的角色,林心如演“傻白甜”出身,演的角色大多是正面、性格单一的善良女性。这回也不例外,饰演努力要保护女儿的苦命女子。<h3>他把最有分量,最丰满的角色给了张鲁一,张鲁一的作品大多是电视作品,在大银幕上的出镜率并不高。这与他的表演特色有关,张鲁一外表不算出众,更多的时候内敛、沉郁,近似于大部分中国男人,他的演技,如茶,虽然层次丰富,滋味浓厚。但需要时间慢慢沉淀、出味。但电影,短短的两个小时内,更多地需要如火的演员,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迸发出火花。</h3><h3><br></h3></h3> <h3>在“献身”里,张鲁一却依旧是本色演出。在大半部电影里,他总是心事重重、低眉顺眼、匆匆而过的形象,不多的几次情感碰撞,都用眼神和细微的面部表情表达。<h3>他把所有的滋味厚积薄发,留到了电影最后的那一刻。充分、恰当地与原著契合。当所有的真相,所有的爱恨情仇被揭示,当所有的心机毁于一旦,张鲁一选择了最沉抑的方式爆发,没有原著小说中的嚎啕大哭。在看到他最想保护人最终瑯珰入狱时,他选择了张嘴欲大哭却已无力发声的方式表达。</h3><h3>大抵只有中国人才能懂得中国式的悲哀。几千年的中国仕人,他们不会歇斯底理地表达情感,屈原抱石投江、伯牙绝弦碎琴、嵇康微笑赴死,中国式的绝望是沉默式的痛楚。沉默的饮泣和扭曲的神情。张鲁一这个慢热的演员终于在两小时内,渐次地演绎出复杂、深刻的滋味,爆发的片刻,如茶味沁出,最后的几滴,苦涩、浓郁、感人肺腑。</h3><h3>《道德经》有云:“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欣赏完这两部作品后,我对苏有朋这位外表柔弱、单纯如水的男子实在刮目相看。</h3><h3>描绘世间万物,刻画红尘男女,不需要太多世故,过分的矫饰,仅以单纯对峙邪恶,已经感动了大部分的观众。</h3><h3>如此,足矣!</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