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师专文班

奥多娜

<h1>一九七二年三月,一群渴望学到知识的年青人来到敖汉旗五七中专(现新惠师范)。这些人有的来自公社学校的讲台,有的来自刚刚高中毕业的校园,也有的来自知青点,我们相聚在一起成为同学,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校园时光。(当时学校招生共有四个班:有文班、理班、数学班,还有英语班。)</h1> <h1>我们师专文班教室在操场南边平房中间。许兴亚老师讲政治经济学课程,主讲毛主席的四篇哲学著作(主要是两论)等;叶沫耕老师讲古汉语;徐国华老师讲现代文学作品,主讲鲁迅杂文等;大个子计耀东老师讲哲学,主讲马列六本书。我们的班主任是许兴亚老师,班长是吴兴和王玉萍,党支部书记祝秀珍。我们班的才子是周梦然,才女刘玉莹。</h1><p class="ql-block"><br></p> <h1>师专文班共有同学五十五名,男同学三十六名,女同学十九名。这张照片是班干部和老师合影。</h1> <h3>部分男同学合影</h3> <h3>一个小组同学合影</h3> <h1>那个年代上课没有正规的课本,老师就把他们仅有的教科书拿出来,指导我们刻钢板油印成讲义再发给大家学习。学校里没有像样的寝室,只有在拥挤的宿舍中用木板子搭成的大通铺。学校食堂里的伙食经常是稀粥照明月,玉米面发糕酸掉牙。😄 尽管学习环境十分艰苦,但是丝毫没有改变我们求知的愿望和对理想的追求,至今大家都不曾忘记那专心听讲的课堂,还有那琅琅的晨吟和孜孜的暮读……</h1> <h1>那时候我们风华正茂,青春洋溢。大家还都记得操场上郑秀娥打蓝球矫健的身影,魏凤华李瑞华甜美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h1> <h1>学校西面小山上松树林,是我们复习功课背诵诗词的地方,也是我想家的时候偷偷地跑去哭一会儿的地方😭。</h1> <h1>这些发黄的老照片唤醒了我们沉睡多年的记忆,勾起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h1> <h1>我们四个在一个大通铺上住的时间最长,这里的故事太多了。</h1> <h1>这些同学是:许慧德、李向阳、姜丰甫、高淑华、孙加贵、杨云哲、刘亚楼、郑秀娥</h1> <h1>这五位同学是:冯玉琢、吴兴、孔繁久、李月霞、经玉芝</h1> <h1>这里有:王国栋、孙伟、刘冬平、刘玉莹、谭静茹</h1> <h3>王永春、王桂琴、王玉萍、王永春</h3> <h1>李向阳、李素琴、张振虎、刘亚楼</h1> <h1>这是老郑和老李当年的闺蜜合影照。</h1> <h1>这是陈才生和吴兴</h1> <h1>人生是漫长的,漫长的人生路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人生又是短暂的,短暂的人生容不得吴兴、孔繁久、李益忠他们仨个和我们道别一声就匆匆地走了,愿他们在遥远的天堂安祥长眠吧。</h1> <h1>我们很幸运,在那个读书无用论横行的年月能够走进校园读书。感恩母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学习机会,也感恩母校派那么多有名气的老师给我们讲课。虽然我们开的课程不多,但是也让我们在短暂的时光里(一年半)尽快地学到了一些知识,丰富了自己。</h1> <h1>学业结束的时候到了,同学们拿出最好的笔记本互相签字留言,写下充满希望的祝福。</h1> <h1>毕业了,按照当时的政策我们社来社去返回原籍,我返回到知青点。还记得在新惠汽车站分别时的场景:男同学们彼此恋恋不舍;女同学们相互手拉着手哭的稀里哗啦。我们一起走完了这段求学路,从此结下了一份难忘的同学情。</h1> <h1>岁月悠悠,毕业以后我们大多数同学从事教育工作,当上了人民教师,还有几位同学担任校长职务,也有些同学成为国家干部、企业职工、检察官、警察、医生、工程师……</h1> <h1>我们聚起来是一团火,散开去是满天星!师专文班的同学各个都是好样的,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拼搏进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实现了自我价值,为国家做出了贡献。</h1> <h1>人民教师王桂琴</h1> <h1>海燕老师</h1> <h1>总校工会主席张晓光</h1> <h1>稳重的李校长</h1> <h1>一米八五的姜校长</h1> <h1>副教授王玉萍</h1> <h1>大学教授谭静茹</h1> <h1>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李瑞华</h1> <h1>可亲可敬的魏老师</h1> <h1>检察官郑秀娥是一位能干的女汉子😄</h1> <h1>当年沈阳五七战士子女刘冬平,从敖汉返回沈阳后在公务员岗位上工作的非常出色。</h1> <h1>单位里的业务骨干刘玉莹</h1> <h1>勤勤恳恳的乡干部经玉芝</h1> <h1>精明强干的新惠供销社主任刘亚楼</h1> <h1>卫生院院长王永春。</h1> <h1>文化名人周梦然</h1> <h1>设计院工程师李亚兴</h1> <h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们已经毕业四十多年了,昔日的美女帅哥如今都容颜大变,青丝变白发,过了花甲之年啦。大家都退休了,开始了以孙子为中心的生活,我们担负起照顾又一代的责任,每天奔波于菜市场幼儿园学校之间,我们任劳任怨,其乐融融。到了这个年龄帮儿女看孩子会有一种精神寄托,还可以在儿孙身上得到一种人生晚年的宽慰。</h1> <h1>王桂琴在山西儿子家等着带孙子</h1> <h1>张海玉在菜市场快乐购物</h1> <h1>幸福美满的李素琴</h1> <h1>在尽享天伦忙碌的日子里,我们忙中偷闲,趁着腿脚还好身板还算硬朗,到处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品一品人间美味。</h1> <h1>同学们家庭幸福和和美美。</h1> <h1>亚楼全家福</h1> <h1>瑞华全家福</h1> <h1>李瑞华的瑜伽功夫练的相当好</h1> <h1>现在老同学们都各自忙中取乐美美哒,唱歌跳舞练书法,朗诵摄影做瑜伽……生活的丰富多彩都很充实。</h1> <h3>姜丰甫的书法</h3> <h1>感谢网络时代,让我们通过网络把大家联系到一起。当我们在微信上相遇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彼此的那份浓浓的同学情。</h1> <h1>无论世态冷暖,无论人生沉浮,我们曾经是同学的这份情不会变。现在很多同学随儿女居住在祖国各地,老同学们相聚在一起见上一面很难!到如今还有些同学音信全无!😊😉😠!问君居何处,身体可安康?老同学你还好吗?</h1> <h1>很快我们师专文班的同学们就到古稀之年了,望大家多多保重,愿我们都好好的珍惜每一天,奔向耄耋之年甚至期頣之年!</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