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高考结束了,这是高三毕业的重要标志。借这个平台,整理了一下在大变革下的中国这个背景下,大家对高三、对教育的一些认识,一些看法。</h3> <h3>教育是什么?这是一道选择题。中国的文字这样告诉我们:“教”是“孝”的“文”化,“孝”是“老”在上“子”在下,孩子把老子托起来,子承父志,就叫孝!什么是“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所以,教育首先是成人的学问。</h3> <h3>但是,大家普遍觉得,今天的教育已经偏离了方向。</h3><h3><br></h3><h3><br></h3><h3>(点击参阅下面链接)</h3><h3><a href="http://mp.weixin.qq.com/s/pshkKSA9HL-iB0_fk5B8mw"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教育走的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a></h3> <h3> 其实,这种担心不是今天才有。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h3><h3> 古代读书人,很明白学习是修养自己,革除自己的习性,不断恢复明德,这是他清楚的。“今之学者为人”,现在学习是希望,比方学习拿到一个硕士、拿到一个博士,然后可以去谋取自己的薪资,或者是可以向人展现“我很有学问”,这是为人表现出来的。人求学只要带着要满足自己外在的欲望,这个就不是在道中,很容易急功近利,是学不好的。</h3><h3> 有一个农民,叫刘有生,被破格多次到北京大学进行演讲,他用浅显的话说:古人学习为明理,今人学习为名利,学错了,所以就生病了。</h3> <h3>“未作文章先做人”,这条标语在建校之初就有了,可谓是智者的呼唤!教育是两件事:做人、做事。换言之:德和术。</h3> <h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这是把德展开了说,也把德和术孰重孰轻说出来了,这是本末说。</h3> <h3>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质以忠信为美,德以好学为极!更是提炼出塑造灵魂的重点。为什么说“德以好学为极”呢?因为不学,不接受圣贤教育,就不知道好德(五福之一)为何物,所以,古人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常说,教育的重点是唤醒孩子的自觉,德育正是下手处。</h3> <h3>祖宗的教育思想我们比较清楚了,我们知道了成才要先成人!那么,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落实育人呢?在育人方面,老师和家长的角色是一致的。有人给我们推荐了一个纪录片——《镜子》。</h3><h3><br></h3><h3>(点击参阅下面链接)<br></h3><h3><a href="http://mp.weixin.qq.com/s/9InardOcw2wT0TPRkCEspA"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央视纪录片《镜子》</a></h3> <h3>纪录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却花了10年策划、2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所以,教人也是教自己!教育是有规律的,教育不是打别(biè)的,他是艺术的;“尊重”是与人相处的前提,感化是教育的重器。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它的专业性和重要性我不认为这是比喻,孩子是一张白纸,将来能怎样,我们很重要;有人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是的,没有爱只是“管人”,这不是教育,效果也会适得其反……</h3> <h3>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幸福人生须臾不可或缺的指南,所以“人人有信仰”成为了国之目标。国之圣贤是历史赋予的,唯有虚心好学,才能今日始知昨日非!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知道并不可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才可怕。</h3> <h3>当然,做为教育者的教师,不管是“成人”还是“成才”,我们都需要竭尽全力,“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习:实践落实。编者)乎?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干教育,就要爱教育这一行,要与教育的每一个技能谈恋爱,爱护她,培养她,欢喜她……据说,这是我们个体活出精气神,活出出彩人生的不二法门!</h3> <h3>总之,德为本,要唤醒尊重自然,天下为公的情怀;技为末,要培养精神内守,专心做事的态度。事事都有道,重点在脚下(行动)!人生是为公的(治国平天下),但首先是用来成长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事业也是我们的道具,愿我们的人生日日新,又日新!愿我们能认识更高的维度,发现新的自己!灯足够亮了还怕照不到远方吗?教人重点是教自己!如此,浴火过后,也必能重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