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大学子的燕园情怀

华英雄

<h3>今天喜闻儿媳郑雨晴北大博士毕业,并评为优秀毕业生,欣喜万分。真是漫卷诗书喜欲狂!作此美文,共勉!文卜玉红。 制作豆丫</h3> <h3><br></h3><h3>今天,我的儿媳郑雨晴,北大博士研究生毕业了,作为 一名北大优秀毕业生的发言抒发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博雅塔下的坚守,未名湖畔的执着,见证了理想和信念。九个春秋,日日夜夜,青春无悔的献给了科研事业,勇攀高峰不忘初心的坚持令人感动。好儿女志在四方,九月份又将去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的研究。祝贺雨晴!远渡重洋做无愧于北大人!感恩北大,感谢北大的老师们,为儿子儿媳的教育付出!同时感谢上海交大的亲家,培养出了这样优秀的女儿!谢谢!</h3><div> 现将雨晴学校与学院两级毕业典礼发言稿发给大家与朋友们分享一下。</div><div> 卜玉红</div> <h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远道而来的爸爸妈妈们:</h3><div>早上好!很高兴今天能作为2017届研究生毕业生的一员与大家一同度过这个激动的毕业典礼时刻。今天我想讲的是关于选择与坚持的故事。</div><div><br></div><div><br></div><div>2008年的高考对我而言是极为不平静的,在填报志愿时我与父亲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终,怀着高中时对化学的一腔热情毅然放弃了另一所大学金融专业的预录取机会,选择进入中国最好的化学教育重镇——北大化学院学习。从高中时骄傲的少年,进入强者如云的北大,在激烈的竞争中,意志逐渐变得消沉,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固执是否值得?经济学双学位的学习让我接触到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也让我在2012年获得了一个听上去十分体面的金融专业的offer。但几年的化学与经济学的共同教育,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金融并非我所喜欢的专业方向,彼时对选择化学的自我怀疑无非是因为对挫折和困难的惧怕。在人生重大的选择时刻,怀着对前沿科学问题的强烈求知欲,对创造能够影响人类进步的未来技术的渴望,我几乎没有犹豫地再次选择投身于化学研究的征途中,2012年本科毕业时保研进入化学院开始攻读博士学位。<br></div><div>与我一样在北大求学期间在不同专业的选择上左右摇摆的同学并不在少数,是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更为自由地接触、获得不同专业的知识。文理综合的训练培养了我们”健全的人格“,赋予了我们面对选择时不盲从,面对困难时不退缩,面对流言时不动摇的坚定。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们每一个个体对人生梦、事业梦的坚定追求,才能促进整个中国梦的实现。</div><div>2012年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我很荣幸代表全体新生发言,那时的我对于未来五年的研究生生活充满了期待,勉励自己也与全体新生共勉:“北大学子最可贵的品质不是适应,而是坚守”。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其研究过程是枯燥的、获得突破性的实验成果是煎熬的,任何一点实验上的推进都来自于我们无数次的失败和孜孜不倦地尝试,而这坚持的背后是作为北大人的刚毅卓绝的精神,是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经世济民的使命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北大是一片科学研究的沃土,百余年来,北大师生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对纯粹学问的求索、对科学问题的批判思考,让北大师生即便在过去艰苦的环境中仍做出了令人振奋的科研成果,五六十年代参与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七八十年代屠呦呦老师发现青蒿素,前辈们对学术追求的坚持和坚守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为了难于预约的仪器和推进艰难的实验,我们常常天没亮就起床,夜已深才回宿舍,很少过周末,很难有假期。之所以愿意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科研事业,无非来自于对于攀登科学高峰不忘初心的坚持。</div><div>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但不可否认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巨大的变革时期,当然也是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国家的进步迫切地需要能够引领世界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样的重任理应由我们青年一代担负。因此,在北大9年的求学生涯之后,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大学老师的职业理想。今年9月,我将远赴斯坦福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希望在那里的历练能让我攀登科学高峰的羽翼更加丰满。尽管当今中国早已不是百余年前那个内忧外患的中国,但我此刻的心情与那时的中国留学生却是一致的:“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脚踏实地地实现个人的价值是小我。作为一名北大人,更应该有大我的追求,更应该拥有胸怀天下的气度,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像北大一样,从成立伊始,就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母校多年的培养赋予了我们扎实的知识、批判的思维,更重要的是经邦济世的崇高情怀,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实现小我价值的发展道路,都应牢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将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事业之中,才无愧于“北大人”的名字。</div><div>2017届北京大学全体研究生毕业生们,愿与大家共勉,愿我们下次相聚时,仍没忘记此刻经世济民的使命!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div><div>谢谢大家!</div> <h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远道而来的爸爸妈妈们:</h3><div>大家早上好!我是郑雨晴,非常高兴今天能够代表全体研究生毕业生作学生生涯最后的总结陈词。北大学生最不喜欢被代表,所以今天说的话,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不认同,请自己憋着。</div><div>2012年7月2号,我站在同样的位置,代表2008级本科生在毕业典礼发言,当时我说自己从一个充满幻想的高中女生,变成撸起袖子能干活的未来女博士。如果有机会让我能与过去的自己对话,我会冷笑着问她“孩子,你真的懂什么是女博士吗?”那时候想象自己穿着白大褂穿梭在实验室中的样子应该像白袍法师一样潇洒,事实是B区不是中土大陆,白大褂不能耍帅,只能捂汗;那时候想象自己碰到难解的科学问题时,能像一休哥一样,只需用食指在太阳穴画几个圈便能思如泉涌,灵光乍现,事实是手指放在脸上通常是用来抹去无计可施时无奈的眼泪;那时候在父亲的恐吓下,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女博士后,会成为科学道路上的孤胆勇士,孑然一身,挥挥衣袖,不带走一个男博士,当然,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与事实不符的想象。</div><div>为了准备今天的发言,本着科学研究的态度,我调阅了前人的发言稿进行了一下文献综述,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特点。本科生的发言总是风趣幽默、以小见大、脚踏实地,研究生的发言总是之乎者也、高屋建瓴、仰望星空。莫非求学数十载,我们都成了讨论茴字有几种写法、环有几种成法的孔乙己、张乙己、王乙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5年漫长的三点一线生活之后,在第3次看同一篇文献却依然像初次见面之后,在第7次重复实验依然失败之后,在组会上第11次被导师进行“这周反应做了几个、有什么进展、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的灵魂拷问之后,在第14次文章修改稿又被通知要重写之后,在第18封申请博后的邮件石沉大海之后,我想最值得我们怀念的不再是学五CBD、lab杯或者happy hour,尽管它们填补了我们许多空白的时间。1825个日夜之后,我站在这,最怀念的是第8次终于成功的实验,是没有发生的第12次叩击灵魂的拷问,是在投稿半年后收到的那封以congratulations开头的邮件,是第19封被回复的求职信。Doctor of Philosophy大概不是以哲学指代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意思,应该意味着每一个在科学道路上披襟斩棘的博士们,在肉体和精神历经磨砺后,所达到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思想境界。</div><div>博士论文答辩最后,照例是致谢,我看着幻灯片上一串熟悉的名字,有点发懵,虽然这些名字在每次的组会和学术报告里念了很多遍,但那时的感谢只是感谢,行将分别的时候感谢就变成了不舍。感谢老师们在我们退缩时的批评和鼓励、迷茫时的引导和帮助,是你们带我们走进纯粹的科学殿堂,给我们心里种下志存高远的种子、种下成环最美的思想;感谢同学们的彼此陪伴,多少次带着被批评后受伤的心回到宿舍,都是靠着化生系的室友比我更悲催的被push的经历活过来的;感谢爱人们,不管是那些没出现的让我们能专心学术的,还是已经出现的与我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感谢爸爸妈妈们,对我们所有选择的无条件支持,对我们少小离家的故作坚强。我们能做的唯有带着所有的爱,坚定地在我们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上走下去。</div><div>今天在这里,我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所以承蒙大家的宽容,夹带一点私货。我很荣幸跟13级本科生的小朋友们一起成长,当然不只是我,我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曾是他们的班主任或是助教。在做他们班主任的很短暂的时间里,与其说是我开解你们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的错乱、追不到姑娘的烦恼、面临人生选择时刻的纠结,不如说是你们给了我又一个4年大学生活,你们的诉说让我还能时时回想本科时候的青涩和单纯。谢谢你们,我成长过程中的遗憾,在你们身上得到了弥补,我看到你们有人从自卑纠结,变得自信开朗,有人带着一腔化学热情而来,怀着经邦济世之心而去,有人从消瘦变成肥仔,也有人从肥仔变成瘦子。对今天所有在座的毕业生,大学校园里的时光是一场美妙的发现之旅,发现我们自己是谁。最伟大的教育,是允许和包容无数次的失败。感谢北大,感谢化院,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一样,包容年轻的我们每一次恣意妄为、每一次无脑犯浑、每一次自暴自弃、每一次失败挫折,是这所学校、这座学院的不离不弃,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意气风发。化院已经106岁了,可是她是不会老的,衰老的只有我们。但愿我们衰老的只有容颜,而永远富有激情的精神不死。</div><div>9年了,今天是真的要说再见了,没有十分悲伤,甚至有一点窃喜,因为不必忍受E区大楼建设的嘈杂声了。我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带着在这里汲取的所有养分,随离别的风吹散到世界各个角落,在那里生根发芽,恣意生长。所以不必伤怀、不必流泪,今天就当作是战士出征的誓师大会吧,我们忐忑而来,要挥舞着拳头而去。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化院少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