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按照约定的计划,我们从瓦尔扎扎特翻山越岭,驱车近400公里,于当地时间六月十日下午4时许,顺利到达<b>撒哈拉沙漠的门户-梅祖卡小镇</b>。这里是我们摩洛哥之行的重头戏,也是所有团员最期待的地方。来不及洗去一路颠簸的尘埃,大家放下行囊,便趁着落日的余晖急不可待的奔向了期待已久的"撒哈拉沙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梅祖卡 撒哈拉沙漠的门户</font></h1> <h3>为进入撒哈拉沙漠做准备</h3> <h3>武装后的团友,像不像沙漠之狐</h3> <h1><b>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b>。这是作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流传甚广的关于撒哈拉沙漠的一句名言。当然这只是作家个人情感的宣泄,其实撒哈拉沙漠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浪漫和温柔。</h1><h3><br /></h3> <h1>据资料介绍:撒哈拉沙漠西部从大西洋沿岸开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为界,东部直抵红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几乎占满整个非洲北部,占非洲面积的25%,<b>其面积达90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本土总面积。</b></h1> <h1>撒哈拉是世界上阳光最充足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和自然条件最为严酷、最为恶劣的沙漠。阿拉伯语撒哈拉即为"大荒漠"的意思。</h1> <h1>尽管自然条件恶劣,但却无法掩盖它的美丽和壮观。它那玫瑰金般的红褐色沙漠在地球上是绝无仅有的。连绵不绝的一座座沙丘 ,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线,<b>被风吹过的沙丘在脊背上,留下了一道道锐利的刀锋,</b>吸引了无数游客纷至沓来。</h1> <h1>骑骆驼游走在撒哈拉沙漠中,这是多么神奇、多么难得的体验啊!说实话,我们团队中绝大多数人都从未骑过骆驼。由于受到出发前旅行社安全告诫的影响,多数人都对骑单峰骆驼有些犹豫,但骑上之后,一切担心都烟消云散了。</h1> <h3>我们的驼队,好壮观哦</h3> <h1>经过近40分钟的沙漠骑行,我们到达了观看日落的最佳地点。艰难的爬上了松软的沙丘,遗憾的是,美丽的落日,已被厚厚的云层所遮盖。</h1> <h3>随队美女摄影师</h3> <h3>我们下榻的沙漠酒店,出了酒店大门就是茫茫的大沙漠。</h3> <h3>酒店游泳池夜景</h3> <h1>到达当天没能看到日落,但我们也绝不想放弃第二天清晨看日出的机会。尽管没能及时赶到最佳拍摄地点,摄影师们还是拍到了许多精彩的画面,为撒哈拉沙漠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h1> <h1>告别了撒哈拉沙漠,我们顺原路在伊尔福德换乘大轿车后,前往下一站---摩洛哥古城菲斯。途经被誉为摩洛哥小瑞士的伊尔芙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伊尔芙兰</font></h1> <h1>伊芙兰是阿特拉斯山脉中部的一个城市,位于菲斯古城南部,距菲斯仅63 公里。伊夫兰海拔高度 1650 米,有大片平滑的山坡,冬季是滑雪胜地。即使在夏天,这里的气温也凉爽宜人,<b>素有摩洛哥"小瑞士"之称。</b></h1> <h1>1929 年,这里被建设成度假村。那些大三角形的屋顶建筑、精心修剪过的草坪、盛开的鲜花和茂密的森林,给人的第一印象,仿佛进入了一个瑞士的小村庄。</h1> <h1>有人 说,伊夫兰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摩洛哥城镇,它是摩洛哥最"欧洲化"的小镇。这也许是对的,即使是摩洛哥人,也喜欢在周末或假期到伊夫兰参观旅游,体 验一下与摩洛哥其它地方不一样的生活环境。</h1> <h1>二战期间,这里曾经建立过一所较大的战俘营,用于关押法西斯战犯。小镇的地标性建筑《卧狮》,据说,就是当时被关押在战俘营的德国战俘雕刻而成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菲斯古城</span></h1> <h1>闻名遐迩的非斯城建于公元9世纪,在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时,非斯代替马拉喀什成为马里尼德王国的首都,从而到达它的鼎盛时期。聚居区中的城市建筑和主要遗迹,都可以追溯到那一时期。其中包括伊斯兰学校、集市、宫殿、民居、清真寺、喷泉等。经过伊德里斯王朝的不断建设,菲斯成为伊斯兰教圣城之一。摩洛哥首都于1912年迁至拉巴特,但非斯仍作为摩洛哥最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令人瞩目。<b>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斯古城阿拉伯人居住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它还被美国著名杂志(Traveler)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h1>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古城风貌</span></h3> <h1>非斯古城的城市结构,有着典型的阿拉伯城市<b>麦地那(Medina)</b>的风貌。该城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闻名于世。</h1> <h3>菲斯古城老城门,醒目的菲斯蓝是古城的标志</h3> <h3><br /></h3><h1><b>麦地那在阿拉伯语中,是城市、城镇的意思</b>。典型的麦地那,有完整的城墙、城市内部由狭窄的街道串联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麦地那内遍布清真寺、广场、餐厅、市场和各种工匠作坊。生活设施应有尽有,过去很多人一辈子没出过城门,一生就生活在这里。<b>非斯老城犹如神秘的迷宫,全城6000多条街巷如蜘蛛网般交叉、串联在一起,不要说游客,就是当地人也时常会迷路走失</b>。</h1> <h3>皇家手工艺铜器工坊和工艺礼品店</h3> <h3>建材交易市场</h3> <h1>城中居民还保持着中世纪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城内严禁汽车驶入。运输工具以毛驴为主,满载货物的小毛驴,常常与游客并行。<b>据说摩洛哥是世界上拥有毛驴最多的国家之一。</b></h1> <h1>建于古城外的穆罕默德六世皇宫,是菲斯的标志性建筑。镀金的大门,精致辉煌,吸引许多游客在此合影留念。国王每年都会在此居住一段时间,现任国王的妻子来自菲斯古城。</h1> <h1>菲斯古城历经沧桑,仍留下众多历史古迹:数不清的美丽宫殿、360多座清真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卡拉维因清真寺。在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之前,它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整座建筑由270根廊柱支撑,用大理石、石灰、石膏、鸡蛋清等为原料建造而成。</h1> <h1>卡拉维因古兰经学院,建于公元862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学院图书馆早在中世纪就已负盛名,收藏了带有彩色插图的古兰经,以及大量手抄本和古籍,被誉为"学术首都"。</h1> <h3><br /></h3><h1>阿纳尼耶和阿塔林伊斯兰高等学校,均建于14世纪,被视为菲斯最美丽的校园,有喷水泉,祈祷所和学生宿舍。</h1> <h3>穆雷伊斯梅尔陵寝</h3> <h3>古城内著名的摩洛哥餐厅</h3> <h1>建于1357年的水钟楼,楼内有一台报时的水钟。楼中部有十二个窗口,窗口下对应着12个铜钵盂。每过一小时,水钟会从其中的一个窗口,投下一枚小铜球,落入下面的铜钵盂,发出报时的声音。现已废弃。</h1> <h3>建于17世纪的木匠广场和古老的水池</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菲斯"臭名昭著"的皮革染坊</span></h3> <h1>菲斯古城众多原始手工艺中,皮革加工算最为正宗、最为原始的了。据说,在菲斯古城申遗中,这个独一无二的皮革大染缸,做出了重要贡献。站在三楼观景台上,可以看见形成于18世纪的染缸,就像一块巨大的调色板。大染缸是由上百个大石臼排列组合而成。染制皮革的各色染料,均由自天然植物加工提炼而成。<b>红色来自藏红花和罂粟花、米色来自石榴、绿色来自薄荷、咖啡色来自指甲花等。这种天然加工方式已经保持了上千年,原始皮革用石灰浸泡后,再用鸽子粪和牛尿清洗,然后放入植物染料中进行染色</b>,<b>据说200多年来从未更换过</b>。基于这种制作工艺,空气中弥漫的、令人作呕的臭味,就不可避免了。</h1> <h1>在炎炎烈日下,工匠们几乎赤裸着身体,呼吸着奇臭无比的空气,跳进五颜六色的染缸或站在缸沿边上鞣制皮革。这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原生态的手工行业了。<b>这里是菲斯乃至整个摩洛哥最"臭名昭著"的景点</b>,很多旅行书籍都把这里当作摩洛哥的标志。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感受到从视觉到嗅觉的全方位冲击。</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梅克内斯</font></h1> <h1>梅克内斯古城建于11世纪,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位于中阿特拉斯山脉北坡。1672年阿拉维王朝第一位君主穆拉伊·伊斯梅尔将其定为国都。在历经千百年来沧桑之后,古城依然保持着原有风貌。<b>摩洛哥四大皇城都有自己的颜色。红色:马拉喀什;蓝色:古城非斯;白色:首都拉巴特;黑色:梅克内斯。</b></h1> <h3>古城门</h3> <h3>城外广场</h3> <h1>皇家粮仓和马厩是梅克内斯最著名的景点。修建于摩洛哥苏丹穆莱·伊斯梅尔(1672年-1727年)时期。主要用途是存放皇家御马粮草和部分皇室专用粮食。其中大部分建筑屋顶在1755年大地震余波中遭到损毁。</h1><h3><br /></h3><h3><br /></h3><h3><br /></h3> <h1>皇家粮仓,高约12米,由20多个彼此连通的拱穹式谷仓所组成,间隔着一道道厚厚的墙壁,屋顶开着天窗和通气孔,满仓后储备的粮草可供使用15年。</h1><h3><br /></h3> <h3>马厩规模宏大,鼎盛时期能容纳上万匹马。</h3> <h3>粮仓外面有一个深4米的巨大蓄水池,以备不时之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蓝色小镇舍夫沙万</font></h1> <h1>蓝色小镇舍夫沙万,位于摩洛哥西北部,坐落于里夫山宽阔的山谷之中,建造于15世纪。因整个小镇布满了蓝色房屋而驰名世界,目前这里依然保持着原有容貌。</h1> <h3>俯瞰舍夫沙万小镇</h3> <h3>舍夫沙万夜景</h3> <h1>舍夫沙万开发于1471年,但直至1920年才有游客到此游览,目前已成为摩洛哥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h1> <h3>舍夫沙万街头</h3> <h3>古老的清真寺</h3> <h1>走进舍夫沙万,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蓝色世界。据说,建镇初期,小镇并没有颜色,为防蚊才将房屋刷成了蓝色。之后益发不可收拾,人们自发地把门板、台阶、楼梯、窗台、花架、邮筒乃至目光所及之处通通刷成了蓝色。于是,各种蓝色肆无忌惮地绽放在舍夫沙万小镇的每一个角落。</h1> <h1>丹吉尔是摩洛哥北部古城、海港城市和丹吉尔省省会,也是摩洛哥最大的旅游中心,人口约31万。 它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丹吉尔湾口,距亚欧大陆仅11到15公里,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h1> <h1>丹吉尔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新城多是欧式建筑,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宽阔笔直,豪华宾馆和别致典雅的民宅,格外引人注目。旧城区则房屋密集,街巷交错,店铺林立,人群密集。</h1> <h3>丹吉尔新城海边夜景</h3> <h3>丹吉尔老城</h3> <h1>卡斯巴大灯塔,位于丹吉尔西部,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的斯帕特尔角,海拔约300米。斯帕特尔角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b>灯塔西边是大西洋,东面是地中海。卡斯巴大</b>灯塔高高耸立在海边,清晰可见。夜间塔顶灯光透亮,为来往船只校正航向。</h1><h3><br /></h3> <h1>"非洲洞"是丹吉尔海边一处自然岩洞,因其洞口外形,酷似非洲地图而得名。每当夕阳西下时,面向大西洋的洞口,勾勒出一幅奇妙的非洲地图剪影。<b>民间传说,这个岩洞是被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之子阿喀琉斯大力击穿的,因而又称为"大力神洞"。</b></h1> <h1>丹吉尔是摩洛哥之旅最后一站。我们将在丹吉尔港,乘游轮穿越直布罗陀海峡,前往西班牙小城米哈斯,开始一段新的旅程。</h1> <h3>告别丹吉尔,告别摩洛哥</h3> <h3>本文部分照片来自旅友,在此表示感谢!感谢各位朋友关注,更多精彩请看续集;《西班牙风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