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无可替代的感动,是你在手中转动”。</h3> <h3> 前几天偶然间看到描述魔方的这句话,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令我产生些许的感慨。<br></h3> <h3> 一个魔方六个面,每面的中心点永远是固定的,每面有四个中块、四个角块,简单的的红、黄、蓝、白、绿、橙六色构成魔幻般的整体,打乱、复原,再打乱、再复原,周而复始,这就是魔方。</h3> <h3> 1974年,匈牙利人鲁比克教授发明了作为教学工具的第一个魔方,1977年首次出现在布达佩斯的玩具店里,1980年开始在全世界流行,四十多年的历史,并不悠久。</h3> <h3> 1980年左右魔方传入中国,很快成为大众化的智力玩具,但真正去深入了解它的并不多,也难得看到此类新闻报道,更无缘了解“魔方文化 ”、“魔方精神”。2014年江苏卫视开播的电视栏目《最强大脑》中有选手表演魔方,又让魔方再度升温,使我又重新加入到关注魔方的阵营。</h3> <h3> 三阶魔方的官方世界纪录是澳大利亚魔方大神“菲神”的4.73秒!这段视频我看过无数次,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目前阶数最高的实物魔方是17阶,天嘞!</h3> <h3> 魔方的公式加起来据说有43773条,而根据公式,依照一定的步骤,每一次的还原,貌似一次机械的重复,实则方块的变换完全不同,魔方的变化据说可达4亿亿种这么一个天文数字。</h3> <h3>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在我生活的贵州三线研究所,开始自主生产三阶魔方,使我得以较早地有缘接触这个神奇的玩具,那个夏天的假期,我对魔方迸发了浓厚的兴趣,与它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h3> <h3>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小凳一坐就是几小时,手指笨拙的转动,练习、琢磨,再练习、再琢磨,慢慢找到规律,终于可以顺利地完成一面。转转转,中轴松动,拆开紧固再拼装;直至棱块、角块的卡脚被拧断,人生第一个魔方就这样被报废。</h3> <h3> 幸而自己生活的研究所在源源不断地生产魔方,让我轻而易举就可以拥有第二个乃至第N个魔方。已经记不清花了多少时间去研究图纸,一步一步理解,终于完成了第一次六面复原,然后又一次次重新打乱、复原,再打乱、再复原,直到熟练无比。对我而言,到后来已经不是靠头脑在记忆公式,只是每一个步骤重复多了,手就自然会生出一种惯性,下意识地拧出下一步,一旦刻意思考,反而容易卡壳。</h3> <h3> 汽笛长鸣中,两天一夜的绿皮火车捎带着五年级的我从贵州到浙江老家探亲,旅途无聊的我在座位上旋转着小小魔方,顿时吸引了周围同样无聊的人们,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大,对于在学习、生活中默默无闻,很少得到称赞和羡慕的我来说,表演欲得到了极大满足,快乐感得到了极大释放,自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h3> <h3> 喜欢魔方的人必定是专注的、坚持的。在常人看来几分钟、几十秒钟甚至几秒钟就能轻松完成的复原过程,其实蕴含了无数次的埋头苦练,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一项孤独的练习,无需合作伙伴,也无需对手陪练,只是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打乱、复原。只有从心底里流淌着对它的热爱,才会如此专注、如此坚持,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h3> <h3> “每一次打乱都包含了对下一次复原的期许,每一次复原都包含着对下一次提升的渴望。”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诠释。</h3> <h3> 魔方体积小,价格廉,易携带,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环境限制,没有人员限制,易于被大众接受;转动起来,每一根手指都要高频率运动,不断刺激手指穴位和末梢神经,眼球随着色块转动,能缓解电脑和手机给眼睛带来的疲乏。使人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得到心灵的小憩,那种投入可以让你忘却烦恼。</h3> <h3> 不同魔方的手感差别很大,有些魔方会很滑,有些会很卡,甚至快速转动时,直接导致卡轴散架,这叫“飞棱”。写到这里回忆起小时候一旦“飞棱”,固定螺丝,查看内部构造,组装排列也会觉得很有兴趣呢。甚至久久不能复原时,强行拆卸,人为“飞棱”,强行复原,这种事情也没少干,现在想想,有点耍小孩子脾气。</h3> <h3> 魔方的价格大都可以承受,在这里做个广告:入门首选奇艺勇士W,进阶提速用魔方格雷神,高手必备Valk3。我们都没有达到高手的地位,可是珍藏限量版的Valk3薄荷绿色魔方、Valk3水蓝色魔方,实在是太诱惑人了,买来收藏想必是极好的。</h3> <h3> 前段时间,买了个四阶魔方,想尝试学习一下四阶的玩法,可现如今已经回不到小时候一练几小时的状态了,玩手机、看连续剧占用了大量的休闲时光,数月过去竟还未能进入状态。现在网络上有关魔方的视频、公式、教程多多,学习起来便利多了,可是却怎么也学不会了。</h3> <h3> 我的POLO车里,档位前方放置了一个三阶魔方,上班开工前,随手打乱、复原,动手、动脑,满心喜悦中一天工作就开始了。</h3> <h3> “魔方在手,一个人的孤单,不再是孤单。”很欣赏这句话,就用它结尾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