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院子里花开了谢了,谢了开了;树上的百香果绿了,黄了,落了,枝头又泛起了小花;日子一天天流走,书也读了一本又一本。<br /></h3><h3> 当阅读形成一种习惯,那么它就是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你就不会害怕寂寞和独处,相反,你会珍惜难得的独处时光。享受在这段不同寻常的日子里,借书本和文字,与来自不同阅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之间,进行的深度对话。</h3> <h3> 《钟鼓楼》是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并由此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篇小叙述了1982年某一天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向我们自觉展示了当代生活中极其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通过不同人不同心态和不同的言行,反映的了80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社会生活面貌,文中纷繁的人物与情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h3><h3> 本书讲述了一件在24个小时内发生的结婚事件,以时间为节点,拓展开几十个人物的一部《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钟鼓楼是大舞台,四合院是主舞台,而同时钟鼓楼和四合院又构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化背景——北京,那个老北京。</h3><h3> 书中提到一个小事:北京人用嘴将井水通到水龙头的一段水吹走来防止一夜过去管内被冻住。这或许在今天的北京已经不可能见着了。凡二十多年的变迁,北京就改变了太多,在下一个二十年北京城里的人们又要走去哪里呢?但愿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北京会变得古朴、恬淡起来……</h3> <h3> 《故土》,苏叔阳著长篇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品,1986年获第一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作品写了三条线索:中西结合的新华医院以院长接班人选为中心的改革斗争,以白天明为主角的爱情纠葛,试图以白天明同吴珍的婚姻为依托的爱国主义。作者力图通过多条线索的交错重叠,来追求作品主题的多义,来表现当代生活的纷纭复杂和绚丽多彩。</h3><h3> 作品写了医院,写了改革,写了我们相当广阔、相当丰富的社会生活。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爱情吧,那个时代爱情的含蓄、深沉和执着,真好!</h3> <h3> 《英雄时代》,柳建伟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西南省会城市西平为中心展开,通过史天雄和陆承伟这一对有着共同的革命血缘的异姓兄弟所走的不同的人生之路,描写了他们的情感经历和商战中的风云变幻。</h3><h3> 本书以开阔的视野、宏大的结构,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展现了多元变化的、艰难活跃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的时代特点,作品于其中凸显了人物的性格力量和理想主义精神魅力。作者迎面现实的态度、洞察生活的敏锐性和对正在展开的社会矛盾的捕捉、思考及概括能力,令人赞叹。</h3><h3> 这本书开卷后就很难放下,在在宿舍和办公室之间拿来拿去,一方面深深的被它吸引,也许书里也饱含着许多我的困惑吧。"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什么人才能称其为英雄?怎样的生活方式真正算得上有价值?</h3> <h3> 《历史的天空》,徐贵祥著,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叙述了以姜大牙、陈墨涵为代表的一代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文化大革命直至新时期的生命历程,如实描绘出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近半个世纪复杂多变而又跌宕起伏的革命历史,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活,可敬可感的平凡英雄。</h3><h3> 《历史的天空》在种种历史的偶然背后,显示出了历史的必然,纵向而又曲折地演绎了梁必达从一介草莽到高级将领的性格史与心灵史,通过个体生命对历史的重新言说,以真切厚重的军人生命体验的细节和碎片,去填充和修补想象中的历史,使历史中的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都变得更加真实、丰富和耐人寻味,从而以鲜活强悍的人物性格和人格光芒照亮了苍茫深邃的历史的天空和当代战争文学的人物画廊。作品凝重雄浑,充满了战争文学的阳刚之气和崇高风范,故事跌宕起伏,包蕴了聪颖的战争艺术和兵家智慧。</h3> <h3> 《暗算》,也是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全书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三部分,每部分含有若干故事章节,有七个叙述者,都以第一人称分别叙述了自己的故事,而以叙述者之一的记者"麦家"巧妙地将其串联起来。小说通过这种诡异迷离的叙事方式和幻疑莫测的悬念情节,展示了一个有别于我们固有印象的特工世界,重新诠释了特工的悲剧宿命,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了特工的真面目,也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带我走进了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群体,战斗在隐蔽战线默默付出的人们让人肃然起敬。</h3><h3> 读完对麦家的文字感触很深,他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若一种被痛楚浸满的文字,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他的书写,能独享一种秘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h3> <h3> 《看见》一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可以看出,柴静没有刻意选取她这些年记者生涯的重大事件,而是更多地在写那些曾经带给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给予她方向的人与事,那些真正触碰过她心灵深处的人与事,是非对错,事件真假,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思考和历练。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柴静对自己前半段人生和事业的小总结,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思考这个社会,思考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h3><h3>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因为真实。每个人都有自我声明的权利,柴静给了大家一个机会。不管好的,坏的,她都写给我们看了。她没有强加评论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她给我们看,让我们知道真相后,自己评论。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那部《穹顶之下》。</h3><h3> 人生路漫漫,生活五味杂陈。怀揣一颗真心,看人间百态,品人世情怀。这就是生活,真实即生活。</h3> <h3> 小说《高地》以军事题材为背景,写了两个默契的军人因为一场"双榆树战斗"而决裂,一生在谁应该登上高地建立头等功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为了捍卫荣誉、争夺精神高地,严泽光和王铁山的军人生涯跌宕起伏,盘根交错。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结尾:一个看似永无止境的争斗其实是一片良苦用心。严泽光死去后给老对手留下了一份扑朔迷离的遗嘱,直到王铁山死前才揭开了遗嘱的真相。</h3><h3> 让两位主人公纠结一生的"双榆树战斗"在我初读时总是搞不清楚,然后不得不根据小说的描述画了一幅《双榆树战斗态势图》,才算搞清楚了个大概。</h3> <h3> 《桑那高地的太阳》,陆天明著。这是一个苍茫的故事。一个朝气蓬勃、不谙世俗利害关系的热血青年,来到艰苦的西北边疆,对那片土地竭尽所能奉献赤诚,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所信赖所热爱的人们打倒在地。这个激昂的领袖般的人物站起来,摔倒,再站起来,再摔倒,一次比一次摔得更惨……</h3><h3> 这本书让我对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知青,有了更深的了解。西北边陲的辽阔,大雪,寒风……读着读着,仿佛置身其中,大热天里,有一次我竟不由自主地穿上了外套。</h3> <h3> 《笙歌唱尽,阑珊处孤独向晚》,一本朱自清的散文集。代表作《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收入其中了,最喜欢的是《荷塘月色》,如今还能背诵下来。那静美的月下荷塘,让先生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把独处的妙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孤独是人生常态,戴望舒在《雨巷》里的徘徊不也是一样吗?人生何时无烦恼,人世何处无荷塘月色?</h3> <h3> 《酥油》讲述了一个汉地的女子,一个草原的男子,二十五个孤儿,五年的日日夜夜。与其说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令人头皮发麻的故事!看完这本书后,我久久不能平静,眼前依然是辽阔的雪山和原始茂密的森林,依然是蜿蜒于森林之中忽隐忽现的溪流,依然是存在于高地之处的寺庙和嗡嗡的诵经,依然是满手的酥油和高亢的歌声,依然是孩子们得而复失的读书声……</h3><h3> 这是一本让人感动和反思的书,这种感动和反思,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去藏区收养孤儿,而是学会珍惜当下珍惜生活!</h3> <h3> 《众神的遗产》,作者,瑞士人埃里希•冯•丹尼肯。这本书从提洛尔人的锯木工场到霍皮印第安人的奇特风俗,从意大利的巨石围墙到埃及的奇特葬礼,证明外星人对我们的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读完这本书,仰望夜空时,看繁星点点,不知哪颗星上也有生物文明在遥望地球。在浩瀚的宇宙里,地球那么渺小,而我们呢?</h3> <h3> 《穿过拉梦的河流》分三辑,共五十九篇散文,所涉及书写到的作者作品多达三十个民族。既有已故去的老前辈,也有新生代的八〇后。正如吉狄马加在序言中所说:"正是同叶梅一起,我们才得以倾听这些来自‘山野妙龄女郎’的美妙声音。这里有草原的奔放,雪山的峻崎,茶花的清香,凤尾竹的隽永,酒与火的凛冽。我们在叶梅同志的导引下,完成了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一次深度的展读和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一次诗意的巡礼和拜访,聆听到了一个个民族融入大时代的铿锵脚步声。"《穿过拉梦的河流》这本书所充溢的格桑花的明艳、凤尾竹的妙曼、普洱的醇厚、红松的挺拔,慷慨天地把一种缤纷斑斓的民族色彩赋予我。</h3><h3> 也是因为一入伍就在少数民族地区吧,这么多年了,结实了壮、满、回、蒙、藏、苗族朋友。读这本书,倍感亲切,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h3> <h3> 《活动变人形》是王蒙的作品,描写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在旧式家庭中的苦闷、游移和迷惘,向往西方现代文明而不可得,一生挣扎而终无所获。有评论认为,本书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缩影,是一部民族自我批判书,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变形记。</h3><h3> 读这本书,是因为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有一期请来了王蒙,老先生曾当过文化部部长,83岁高龄仍然很健谈,很亲切。看完节目特别想找一本他的书读,寻遍我们书柜,只找到这一本。</h3> <h3> 《家族》,作者张炜,小说描述了曲府和宁家这两大家族,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的浮沉兴衰,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br /></h3> <h3> 《平凡的世界》,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读这部小说了。路遥在小说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其实,每次读它,我的心中何尝不忆起自己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呢。</h3><h3> 一直觉得,《平凡的世界》是迄今为止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小学时和家人一起听广播里播里的长篇连播,中学时第一次读原著,当兵时、大学时、参加工作后等不同时期都读过,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h3><h3> 坐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再次重温经典,那些似曾相识还没走远的日子,一下子又回到眼前。童年和少年时,曾经品尝过的全家人以苦为乐相携相行的馨香,又充满脑海,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如今,我依然感觉童年和少年附赠的东西很多,它像胎记一样蛰伏于身体的某个角落,虽然偶尔忽视,却一直存在。不知不觉中它已融化在我们的生命中,决定着我们的基因、性格,甚至生命的走向。</h3><h3> 其实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对生活理想坚持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从而用坚强的信念驾驭人生──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什么境况,坚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经历风雨能见彩虹;坚信平凡的土地能够结出不平凡的果实;坚持胜不骄败不馁,从容等待云开月明;坚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和不能承受之轻。于是,难免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是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h3> <h3> 这些还不是全部,还有《白鹿原》、《秦腔》、《一座营盘》等,有些已经不记得名字了,印象深的还有《软埋》。有人说,读书久了,一诗一句就像一日三餐一样早就和身体相融,眉眼之间的淡定,会心一笑的优雅,凝神思忖的温婉,积年累月下来,读书的痕迹仍潜藏在你的气质和谈吐里,时间久了,容貌自然改变。但愿,我能变得好看一些。<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