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85年8月3日,我们六连全体官兵按照军委的命令,从肥城出发赴云南老山前线作战。为了纪念那个光辉的日子,为了铭记全连官兵在老山前线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为了让后人不忘我们曾经为国家付出了青春和热血,特制作此相册永久保存。</h3><h3>陆军第67军第200师炮兵团122榴弹炮第二营六连是1985年7月因参战组建,1986年因部队改编为教导团,六连整建制改为四营十连。该连人员多数来自一营干部战士,全连69人,其中干部8人,志愿兵1人,战士60人。接到中央军委的参战命令后,该连立即完成了战前组建和装备配备,全连配备122榴弹炮四门,4台解放30牵引车,2台解放10运输车,手枪8支,冲锋枪69支,火箭筒2具,信号枪1支。六连于1985年8月3日在二营的编队里,从山东肥城以铁路输送方式,赴云南老山地区、加入陆军第67军战时序列参加对越作战,战时番号为14军(乙)独立榴炮营六连(代号35282),阵地配置在坝子地区楼梯村东猛硐河西,观察所在老山主峰54号阵地开设,主要配属步兵第596团作战。</h3><h3></h3><h3>该连于1985年8月14日16时到达云南麻粟坡县大坪区小石洞集结,并迅速完成了20个临战训练日。于1985年9月1日到老山选择观察所和前观的位置;9月19日占领阵地,开始完成战斗队形连测和完善工事构筑工作;9月29日(中秋节)决定了24个目标诸元,制定了国庆期间抗敌反扑计划。10月1日至2日,54号观察所为主攻方向,各选了两个试射点,10月6日15时54号观察所完成了对968高地的试射任务,打响了对越作战的第一炮。该连作战期间,先后参加了“12.2”、“1.28”出击作战和其它大小战斗11次,以精准的炮火有力的支援了596团的进攻和守卫老山的战斗。</h3><h3>全营先后对32个目标进行了139次射击,共消耗弹药10606发(折合230.78吨)。取得了毙敌74人,伤敌35人,摧毁敌各型工事64个,堑壕530米,铁丝网350米的战果,全连无战斗减员。该连于1986年4月23日换防,将阵地移交陆军第47军第139师第416团榴炮营,当日17时30分交接完毕,19时0分撤出阵地,坚守老山阵地共计220天。1986年4月24日13时15分到达文山州德厚地区休整。1986年5月29日16时50分从昆明火车东站装载,铁路输送返回肥城驻地,6月2日17时30分归建,历时10个月。</h3><h3>六连被军评为百日安全无违纪先进单位,54号观察所(老山主峰左侧5、6连担任)被军评为模范先进观察所,六连炊事班被军评为模范阵地炊事班。该连车辆车辆共行驶近40万余公里,未发生任何重大事故。</h3><h3>1、一营抽调前往参战人员,在组建参战二营六连后的合影。</h3> <h3>2、连长:徐建闽,1978年3月入伍,1958年10月出生,山东潍坊人。</h3><h3></h3> <h3>3、指导员:孙权柱,1975年1月入伍,1954年4月出生,安徽寿县人。</h3><h3></h3> <h3>4、副指导员:赵维才,1975年1月入伍,1954年1月出生,安徽寿县人。</h3><h3></h3> <h3>5、副连长:蒋建军,1976年3月入伍,1956年1月出生,江苏常州人。</h3> <h3>6、指挥排长:邢亚民,1979年1月入伍,1959年11月出生,河南洛阳人。</h3><h3></h3> <h3>7、一排长:汤跃辉,1980年1月入伍,1961年11月出生,江苏金坛人。2015年6月病故。</h3> <h3>8、二排长:杜永林,1981年1月入伍,1963年2月出生,山东济宁人。</h3><h3></h3> <h3>9、司务长:王观海,1981年1月入伍,1963年1月出生,山东济宁人。</h3><h3></h3> <h3>10、司机班长:刘万顺,1979年1月入伍,1960年10月出生,河南镇平人。</h3> <h3>11、老山,海拔1422.2米,东经104°32′至105°18′、北纬22°48′至 23°33′之间,是中国与越南边界线上一个普通的骑线点。图为六连炮阵地前方的大梁顶,该山海拔1450.1米,这是我们射界范围内和老山纵向的两座最高的山。</h3> <h3>12、团、营领导到六连修整地看望六连指挥排人员,左起:邢亚民、寻文防、李双全、贺文奎、徐建闽。</h3> <h3>13、军作训处处长王维昆到54号观察所勘察地形时与徐建闽合影。</h3><h3></h3> <p class="ql-block">14、王干才到54号观察所看望作战人员,左起:孙庆祥、邢亚民、王干才、杨玉祥(营部卫生员)、李金虎。</p> <h3>15、冯育军与观察所人员合影,前排左起:王振伟、67军作训处代处长冯育军,邢亚民,后排:孙庆祥、郑学星。</h3><h3></h3> <h3>16、李双全副参谋长到六连阵地看望干部战士。</h3><h3></h3> <h3>17、六连在54号阵地确定了观察所,坐标:35495,80455,基准射向21-00,左右射界各400,担任596团主攻方向的观察所,主要任务是配属596团进攻和保卫老山的作战。徐建闽在54号观察所指挥战斗,他身后已经打开盖的手榴弹,随时可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武器!</h3><h3></h3> <h3>18、李学功身后就是54号阵地,我们连54号观察所就是在这里。</h3> <h3>19、炮手孔祥村,在心爱的火炮前留影</h3><h3></h3> <h3>20、孔祥村在炮阵地宣传画前留影,这个宣传画是我们连的秀才隋合坤的作品。</h3><h3></h3> <h3>21、田群英、邢亚民、马传宾、牛广海在老山主峰合影。</h3><h3></h3> <h3>22、祝善安和孔祥村在炮阵地附近合影。</h3><h3></h3> <h3>23、炮阵地合影,左起:曾广志、张宜胜、赵维才、马传宾、田群英。</h3><h3></h3> <h3>24、李双全副参谋长与观察所人员合影。前排左起:刘宗庭、乔华法、?、李双全、?,后排左起:刘相平、?、马传宾、李存利,徐建闽、邢亚民、马振海。</h3><h3></h3> <h3>25、侦察兵李学功在54号观察所门前留影。</h3><h3></h3> <h3>26、李学功在老山主峰留影。</h3><h3></h3> <h3>27、刘万顺在炮位装定引信。</h3><h3></h3> <h3>28、马传斌和邹国华在连部门口合影。</h3><h3></h3> <h3>29、一对好搭档。梅庆宇班长和樊春顺副班长在老山合影。</h3> <h3>30、四班长梅庆宇在锦旗前照相</h3><h3></h3> <h3>31、梅庆宇在四炮位门前留影,在这战斗了10个月!</h3><h3></h3> <h3>32、徐建闽在本连火炮瞄准、标定。</h3><h3></h3> <h3></h3><h3>33、兄弟三个合影,左起:邢亚民、杜永林、刘万顺。<br></h3> <h3>34、邢亚民身后就是原来的麻栗坡县城。</h3><h3></h3> <h3>35、王振伟和孙庆样合影</h3> <h3>36、侦察班长,孙庆祥在老山主峰留影。他在参加前已经接到军校的录取通知书了,参战时他却上了前线。</h3><h3></h3> <h3>37、孙庆祥在54号观察所做饭,今天改善生活了,猪肉不少。</h3><h3></h3> <h3>38、孙权柱在坝上通往老山路口留影。</h3><h3></h3> <h3>39、孙权柱在装填炮弹,这一枚弹丸重21.76公斤。12.2战斗全连4门火炮,一天共发射了1506发炮弹,创造了发射炮弹最多的奇迹。</h3><h3></h3> <h3>40、孙权柱和王观海在营部小车前留影。</h3> <h3>41、孙权柱在老山主峰留影</h3><h3></h3> <h3>42、祝善安、孔祥村、张宜胜、孟庆友在一炮位前合影。</h3><h3></h3> <h3>43、炮手王风军在炮阵地,身后就是三炮位。老山地区,系山岳丛林地、亚热带气候、地形复杂、气候特殊,在阵地的220天中,阴雨天为102天,雾天45天,共占总时间的66.8%,睛天74天,占33.2%。雨季阴雨连绵,旱季终日浓雾不散;干部战士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工事里,可谓“暗无天日”,白天也得点蜡烛和煤油灯;地势高的空气稀薄,老山的气压为652毫米水银柱,标准气压是750毫米,大家皮肤白了是苍白,身体胖了是虚胖,体质普遍下降。老山地区老鼠多、蚊虫多,在前线作战首先要过好苦累关,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干部战士们做到了以苦为荣、以苦为乐。</h3><h3></h3> <h3>44、雄赳赳,气昂昂,走在老山路上的王观海。</h3><h3></h3> <h3>45、王观海渴了,喝口路边的山泉水,能有这样的山泉水已经是非常有幸福的事了。</h3> <h3>46、王观海这在这猫耳洞生活10个月。</h3><h3></h3> <h3>47、电话兵魏洪明。</h3> <h3>48、魏洪明在营部阵地指挥所,与连长徐建闽,副营长寻文防合影。</h3> <h3>49、这是刚构筑好的54号观察所,整个猫耳洞可以容纳4人生活和工作,进门右转是下坡通道可以放一个铺板和杂物,左转是横向的通道,置放了3块铺板,这个区域是全洞最深的地方,放置铺板的地方全部是由波纹钢搭建的,过了这个区域就是通往观察所的上坡通道,右转就是观察所的作业的地方,观察所是用钜型钢安装进来的,大概有1.8米见方,观察孔是一个高40公分,宽有1.8米左右,观察孔前除了有钜型钢外,前面还加上了1-2米厚的土袋子和波纹钢的前档,整个观察所全长约27米。徐建闽在刚修好的54号观察所门前留影。</h3><h3></h3> <h3>50、四班副班长樊春顺在装填炮弹</h3><h3></h3> <h3>51、炊事员相学信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为烈士献花。</h3><h3></h3> <h3>52、相学信在训练轾武器射击。</h3><h3></h3> <h3>53、炮手崔绪明,他还是连里的火箭筒手。</h3><h3></h3> <h3>54、炊事车司机曹广成与他 心爱的解放车合影。</h3><h3></h3> <h3>55、炮手曹祝军与王干才副营长在小石洞合影。</h3><h3></h3> <h3>56、桑芝明、曹祝军、施春海在炮阵地合影。</h3><h3></h3> <h3>57、崔绪明在楼梯村香蕉树前留影。</h3><h3></h3> <h3>58、与战地记者、北京八一电影演员李雄合影。左起:李雄、崔绪明、王吉水、相学信、战地记者。</h3> <h3>59、韩宗喜与徐建闽在指挥排休整地合影。</h3><h3></h3> <h3>60、指挥车司机韩宗嘉在老山主峰留影。</h3><h3></h3> <h3>61、马传宾和韩宗喜在指挥车前合影。</h3><h3></h3> <h3>62、刘万顺与杜永林、徐建闽在一炮车合影。</h3><h3></h3> <h3>63、杜永林、徐建闽、刘万顺在老山主峰合影。</h3><h3></h3> <h3>64、刘万顺开车去老山,在通往老山和天保农场三叉路口留影。</h3><h3></h3> <h3>65、刘万顺在猫耳洞生活照</h3> <h3>66、邢亚民在用无线报话机通话,当时我们配备的是709B电台,由于电台无线信号受到山区的严重影响,必须架设40米极限天线,才能进行通话,但效果并不是很好。</h3> <h3>67、徐士永在猫耳洞看家书。</h3> <h3>68、徐建闽、邢亚民、刘万顺在老山主峰合影。</h3> <h3>69、赵维才深入到炮位,做好战时的宣传鼓动工作。</h3> <h3>70、赵维才、王观海、孙权柱在通往老山的路口,坝子桥头合影。</h3> <h3>71、孙庆祥在观察所里听音乐,乐在其中。这个位置就是54号观察所的最深处,也是人员睡觉的地方,这里面潮湿、地下到处是泥水,也无法往外排,老鼠、蚊子随时袭扰着我们,我们也就是被动防守,一点办法没有,我们曾经养过一只猫,结果猫的耳朵被老鼠咬掉了。</h3> <h3>72、邢亚民在54号阵地留影,他身后就是968高地。</h3> <h3>73、赵维才在六连维护哨留影</h3> <h3>74、孙庆祥使用计算盘计算射击诸元。我们当时炮兵射击指挥全部是手工计算,计算盘是主要的计算工具。</h3> <h3>75、这是我们观察家配备的先进装备16倍炮队镜。我们54号观察所配有40倍望远镜、16倍的炮队镜、美国进口的红外夜视仪、8倍望远镜、84-A射击诸元计算器(基本没有用上),还有电话机、709B报话机和炮兵射击作业器材等。40倍望远镜和夜视仪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设备了,84-A计算器更是先进,但是此设备是美国进口的,非常的原始,一旦操作不当就丢程序,所以我们基本不用这东西,还都是手工计算,因为我们当时的计算速度并不比计算器慢多少,完成射击任务绝对是没有问题的。</h3> <h3>76、这是通往指挥排休整地的小桥,原来没有,是我们自己从山上砍出竹子,制作的竹子桥。</h3> <h3>77、赵维才到维护哨慰问电话班人员。左起:马传宾、赵维才、程怀清、邹国华。</h3> <h3>78、这是六连的卫生所,卫生员邹国华就住在这里面。</h3> <h3>79、邹国华为楼梯村民治病,村民为了表示感谢,送给他了一盆老山兰。</h3> <h3>80、孙权柱与邹国华合影。</h3> <h3>81、电话兵杨泗权在维护哨门前留影。</h3> <h3>82、电话兵合影,左起:杨泗权、马传宾、程怀清。</h3> <h3>83、邢亚民、徐建闽在老山主峰修观察所时合影。</h3><h3></h3> <h3>84、隋合坤与徐建闽在指挥排休整地的瀑布旁合影。</h3><h3></h3> <h3>85、这是老山主峰最早的样子,当时并没有主峰的石碑,只是一个山的最高处,一个三合板做的一个牌子。左起:温虎生、邢亚民、田群英、王振伟。</h3><h3></h3> <h3>86、马传宾、徐建闽、张宜胜在六连炮阵地合影。</h3><h3></h3> <h3>87、徐建闽在装填炮弹</h3><h3></h3> <h3>88、孙权柱指导员和邹国华卫生员到楼梯村民家中,为村民治病,体现了军民的深厚情意。</h3> <h3>89、邹国华精心养护成心爱的老山兰。</h3><h3></h3> <h3>90、三班副班长徐江田在与心爱的火炮合影</h3> <h3>91、徐江田在三炮位留影</h3> <h3>92、徐江田在老山主峰留影</h3> <h3>93、参战期间,54号观察所121次遭越军炮击,落弹2027发。全营共遭敌炮击221次,落弹2997发。观察所遭敌炮击次数之多、危险之大是难以想像的,有时硝烟夹带着弹片、石块飞进观察孔,造成了巨大的威胁。54号观察所于1985年10月31日16时遭越军炮炮击,直接命中3发,幸亏工事修建坚固,人员防范措施得力,才没有造成伤亡。邢亚民正在指挥射击。</h3> <h3>94、杜永林在楼梯村留影。</h3> <h3>95、杜永林在炮位留影。</h3> <h3>96、这就是我们构筑炮阵地的情景。9月19日全连除火炮车辆和少数人员外,全部到达了阵地位置。从22日开始了紧张艰苦的工事构筑。为了保证在9月28日前完成一切战斗准备,全连干部战士齐心协力,夜以继日,艰苦奋斗,昼夜倒班,饿了啃一口压缩干粮,渴了喝一口路边水沟的水,困了就在工事旁打个盹。</h3><h3>经过全连干部战士近15天的奋战,提前2天完成构工任务,在此期间,全连共搬运钢架工事材料26吨,完成土方工程量700立方米,全连共构筑观察所的工事2个,弹药工事4个,炮位工事4个,人员工事8个,使用了0.8万条化纤袋,木头11立方米。</h3> <h3>97、杜永林在54号观察所留影</h3> <h3>98、后勤生活保障全靠他们了,左起:孔凡科、申根启、王观海。</h3><h3></h3> <h3>99、侦察兵王振伟在54号观察所观察敌情。</h3> <h3>100、战友老山主峰合影,前左:黄利业、董金法、徐江田、王秀,后左:刘柏华、王长会</h3>